单向晶闸管
单向晶闸管又称可控硅, 它有3个电极, 分别是阳极(A极) 、 阴极(K极) 和控制极(G极)。
单向晶闸管的内部结构和等效图如图所示。
单向晶闸管有3个极: A极(阳极) 、 G极(控制极) 和K极(阴极) 。 单向晶闸管内部结构如图(a) 所示, 它相当于PNP型三极管和NPN型三极管以图(b)所示的方式连接而成。
工作原理
电源E2通过R2为单向晶闸管A、 K极提供正向电压UAK, 电源E1经电阻R1和开关S为单向晶闸管G、 K极提供正向电压UGK, 当开关S处于断开状态时, VT1无电流Ib1而无法导通, VT2也无法导通, 单向晶闸管处于截止状态, 电流I2为0A。
如果将开关S闭合, 电源E1马上通过R1、 S为VT1提供电流Ib1, VT1导通, VT2也导通(VT2的电流Ib2经过VT1的集电极、 发射极) , VT2导通后, 它的电流Ic2与E1提供的电流汇合形成更大的电流Ib1流经VT1的发射结, VT1导通更深, 电流Ic1更大, VT2的Ib2也增大( VT2的Ib2与VT1的Ic1相等) , Ic2增大, 这样会形成强烈的正反馈, 正反馈过程是:
正反馈使VT1、 VT2都进入饱和状态, Ib2、 Ic2都很大, Ib2、 Ic2都由VT2的发射极流入, 也即由单向晶闸管A极流入, 电流Ib2、 Ic2在内部流经VT1、 VT2后从K极输出。 很大的电流从单向晶闸管A极流入, 然后从K极流出, 相当于单向晶闸管导通。
单向晶闸管导通后, 若断开开关S, 电流Ib2、 Ic2继续存在, 单向晶闸管继续导通。 这时如果慢慢调低电源E2的电压, 流入单向晶闸管A极的电流( 即图中的电流I2) 也慢慢减小, 当电源电压调到很低时( 接近0V) , 流入A极的电流接近0A, 单向晶闸管进入截止状态。
综上所述, 单向晶闸管具有以下性质。
① 无论A、 K 极之间加什么电压, 只要G、 K极之间没有加正向电压, 单向晶闸管就无法导通。
② 只有A、 K极之间加正向电压, 并且G、 K极之间也加一定的正向电压, 单向晶闸管才能导通。
③ 单向晶闸管导通后, 撤掉G、 K 极之间的正向电压单向晶闸管仍继续导通。 要让导通的单向晶闸管截止, 可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让流入单向晶闸管A极的电流减小到某一值Ih(维持电流) , 二是让A、 K极之间的正向电压UAK减小到0V或为反向电压。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是晶闸管的一种派生器件, 简称GTO。 它除了具有普通晶闸管的触发导通功能外, 还可以通过在G、 K极之间加反向电压来关断。
工作原理
电源E3通过R3为GTO的A、 K极之间提供正向电压UAK, 电源E1、 E2通过开关S为GTO的G极提供正压或负压。 当开关S置于“1”时, 电源E1为GTO的G极提供正压(UGK>0V) , GTO导通, 有电流从A极流入, 从K极流出;当开关S置于“2”时,电源E2为GTO的G极提供负压(UGK<0V) ,GTO马上关断, 电流无法从A极流入。
SCR和GTO的共同点是: 给G极加正压后都会触发导通, 撤去G极电压会继续处于导通状态; 不同点在于给SCR的G极加负压时SCR仍会导通, 而给GTO的G极加负压时GTO会关断。
双向晶闸管
双向晶闸管的图形符号与结构如图所示。 双向晶闸管有 3 个电极: 主电极 T1、主电极 T2和控制极(G极) 。
工作原理
单向晶闸管只能单向导通, 双向晶闸管可以双向导通。
(1) 当T2、 T1极之间加正向电压(即UT2>UT1) 时
如图a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 若G极无电压, 则T2、 T1极之间不导通; 若在G、 T1极之间加正向电压(即UG>UT1) , 则T2、 T1极之间马上导通, 电流由T2极流入,从T1极流出, 此时撤去G极电压, T2、 T1极之间仍处于导通状态。
也就是说, 当UT2>UG>UT1时, 双向晶闸管导通, 电流由T2极流向T1极, 撤去G极电压后, 晶闸管继续处于导通状态。
(2) 当T2、 T1极之间加反向电压(即UT2<UT1) 时
如图b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 若G极无电压, 则T2、 T1极之间不导通; 若在G、 T1极之间加反向电压(即UG<UT1) , 则T2、 T1极之间马上导通, 电流由T1极流入,从T2极流出, 此时撤去G极电压, T2、 T1极之间仍处于导通状态。
也就是说, 当UT1>UG>UT2时, 双向晶闸管导通, 电流由T1极流向T2极, 撤去G极电
压后, 晶闸管继续处于导通状态。
双向晶闸管导通后, 撤去G极电压, 双向晶闸管会继续处于导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要使双向晶闸管由导通进入关断状态, 可采用以下任意一种方法。
① 让流过主电极T1、 T2的电流减小至维持电流以下。
② 让主电极T1、 T2之间的电压为0V 或改变两极间电压的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