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表skiplist

目录

为什么会出现跳表

 跳表源码结构

跳表结构图

跳表节点的层数的设置

跳表的API

 1.创建跳表

2.插入元素

3.删除元素

 4.计算节点的排位 zslGetRank

面试题:为什么Redis要用跳表来实现有序集合,为什么不用红黑树

Mysql的innodb索引为什么使用B+树而不使用跳表?

那为什么现在还在使用红黑树这些二叉平衡树?


为什么会出现跳表

跳表可以说是平衡树的一种替代品。它也是为了解决元素随机插入后快速定位的的问题。那这个问题,hash 表解决的很好,插入和查找都是 O(1) 的时间复杂度。但若想要有序呢?这个时候 hash 表就不行了,二叉查找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由于二叉查找树在按大小顺序进行插入的时候,就会退化为链表。所以又出现了平衡二叉树,而根据算法不同,又分为AVL树、B-Tree、B+Tree、红黑树等。(先不用管这些数据结构的实现,其是复杂的)。
而跳表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平衡二叉树复杂的问题,它以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平衡二叉树的功能

跳表(skiplist、跳跃表) 是一个类似链表的数据结构。跳表在原有的有序链表上面增加了多级索引,通过索引来实现快速查找。

其结构特点在名称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会跳,即是可以跳过多个元素来快速找到目标,如下图。

 跳表源码结构

Redis中没有把该结构放置在当个文件中,而是放置在src/server.c内。由注释可知的,在 Redis 中,目前使用到跳表的只有 有序集合(zset)

/* ZSETs use a specialized version of Skiplists */

/* ZSETs use a specialized version of Skiplists */

//跳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sds ele;    //成员对象,value
    double score;    //分值,是作为索引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后退指针
    
    //节点层结构, 其是个数组
    struct zskiplistLevel {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前进指针
        unsigned long span; //x.level[i].span 表示节点x在第i层到其下一个节点需跳过的节点数。注:两个相邻节点span为1
    } level[];
} zskiplistNode;

//跳表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跳表的头/尾节点,头节点是不保存元素的
    unsigned long length;    //节点的个数,也不包括头节点的
    int level;    //最大层数,因为头节点不保存元素,所以最大层数是不包括头节点的最大层数的
} zskiplist;


//有序集合 zset的实现
typedef struct zset {
    dict *dict;    //哈希表
    zskiplist *zsl;    //跳表,本文的重点
} zset;

可能不能很好理解结构体zskiplistNode中的level[]的用途。看看Redis的跳表结构图。

跳表结构图

该图中最高层数是2,然后每个层级的节点都通过指针连接起来:

  • level1层的节点有:元素分别是1,2,3,4,5,6的节点
  • level2层的节点有:元素分别是1,3,5的节点

从上图可知,跳表是一个带有层级关系的链表,而且每一层级可以包含多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通过指针连接起来,实现这一特性就是靠跳表节点结构体中的 zskiplistLevel 结构体类型的 level 数组

level 数组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跳表的一层,也就是由 zskiplistLevel 结构体表示,比如 leve[0] 就表示第一层,leve[1] 就表示第二层。zskiplistLevel 结构体里定义了指向同一层的下一个节点的指针跨度跨度是用来记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看到跨度,可能会想到是和遍历操作有关,实际上并没有关系,遍历操作只需要用前向指针(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就可以完成了。

跨度实际上是为了计算这个节点在跳表中的排位

具体怎么做的呢?跳表中的节点都是按序排列的,那么计算某个节点排位的时候,从头节点点到该结点的查询路径上,将沿途访问过的所有层的跨度累加起来,其结果就是目标节点在跳表中的排位。

比如,查找图中元素3 在跳表中的排位,从最高层(level2)头节点开始查找节点 3,查找的过程中,找到元素1,这时跨度是1,接着找到了目标元素3,这个跨度是2,,所以元素3 在跳表中的排位是 2+1=3。

跳表节点的层数的设置

 前面知道了跳表是个带有层级关系的链表。那每个节点就有可能有多个层级。那是如何计算出每个节点是多少层级的呢?

为达到二分查找的效果,每一层的结点数需要是相邻下一层结点数的二分之一最好,其查找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logN)。

那该如何维持这个比例呢?

在添加元素的时候,就需要设置新增节点的层数,要是通过调整跳表节点以维持比例的方法的话,会带来额外的开销。

所以Redis没有这样做,其是在创建节点的时候,随机生成每个节点的层数,所以是并没有严格维持相邻两层的节点数量比例为 2 : 1 。

具体的做法是,跳表在创建节点时候,会生成值范围为uint32的一个随机数,如果(随机数&0xFFFF)<(0.25*0xFFF),那么层数就增加 1 层,然后继续生成下一个随机数,直到随机数的结果不符合条件,最终确定该节点的层数

由于ZSKIPLIST_P=0.25,所以相当于0xFFFF右移2位变为0x3FFF,假设random()比较均匀,在进行0xFFFF高16位清零之后,低16位取值就落在0x0000-0xFFFF之间。

这样while为真的概率只有1/4,更一般地说为真的概率为ZSKIPLIST_P

这样相当于每增加一层的概率不超过 25%,层数越高,概率越低。

#define ZSKIPLIST_MAXLEVEL 32 /* Should be enough for 2^64 elements */
#define ZSKIPLIST_P 0.25      /* Skiplist P = 1/4 */

int zslRandomLevel(void) {
    int level = 1;
    while ((random()&0xFFFF) < (ZSKIPLIST_P * 0xFFFF))
        level += 1;
    return (level<ZSKIPLIST_MAXLEVEL) ? level : ZSKIPLIST_MAXLEVEL;
}

//没有找到random()函数的实现,这个也不是c语言库的函数。
//不过从zslRandomLevel的逻辑来看,其返回的随机数应该是值为uint32的整数,不会是范围为[0,1]的小数

跳表的API

源码中都会更新节点的每层的span,看源码时候可以先抛弃关于span部分,这样会更好理解主体部分。要查看某元素在所有元素的排名,这个时候就会使用上span。 

 1.创建跳表

#define ZSKIPLIST_MAXLEVEL 32 /* Should be enough for 2^64 elements */

zskiplist *zslCreate(void) {
    int j;
    zskiplist *zsl = zmalloc(sizeof(*zsl));
    zsl->level = 1;    //刚创建的层数是1
    zsl->length = 0;    //节点个数是0
    //创建头节点,头节点是不保存元素的
    zsl->header = zslCreateNode(ZSKIPLIST_MAXLEVEL,0,NULL);
    //头节点需要有足够的指针域,用来满足构造最大层数的需求,而尾结点是不需要指针域的
    //对节点的level[]数组进行构造
    for (j = 0; j < ZSKIPLIST_MAXLEVEL; j++) {
        zsl->header->level[j].forward = NULL;
        zsl->header->level[j].span = 0;
    }
    zsl->header->backward = NULL;
    zsl->tail = NULL;
    return zsl;
}

//创建节点
zskiplistNode *zslCreateNode(int level, double score, sds ele) {
    zskiplistNode *zn =
        zmalloc(sizeof(*zn)+level*sizeof(struct zskiplistLevel));
    zn->score = score;
    zn->ele = ele;
    return zn;
}

2.插入元素

主要思路:从跳表的最高层开始比较查找,当前节点的下一节点的同一层的score<待插入的score,就继续往前查找。找到合适的位置创建节点。

这里要特意说明下两个数组:

  • update:用来记录查找过程中,每次能达到的最右节点,下图的黄色框的就是每层的update[i]
  • rank:用来记录每层节点在最底层的的位置,下图一共有4层,第三层的2的位置是2,则rank[2]=2,第2层的4的位置是4,则rank[1]=4。

用前面的图来说明下面源码中的update数组

zskiplistNode *zslInsert(zskiplist *zsl, double score, sds ele) {
    zskiplistNode *update[ZSKIPLIST_MAXLEVEL], *x;    //update数组表示要插入元素的前面的节点
    unsigned int rank[ZSKIPLIST_MAXLEVEL];//排名数组,某节点在每一层中排名
    int i, level;

    serverAssert(!isnan(score));
    x = zsl->header;     //获取跳跃表头结点地址,从头节点开始一层一层遍历
    for (i = zsl->level-1; i >= 0; i--) {//遍历头节点的每个level,从下标最大层遍历到0层
        /* store rank that is crossed to reach the insert position */
        rank[i] = i == (zsl->level-1) ? 0 : rank[i+1];//更新rank[i]为i+1层所跨越的节点数
        
         //这个while循环是查找的过程,沿着x指针遍历跳跃表,满足以下条件则要继续在当层往前走
        while (x->level[i].forward &&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
                    sdscmp(x->level[i].forward->ele,ele) < 0)))
        {
        //当前层的前进指针不为空 &&(当前待插入的score>当前层的score ||(他们score相等&&当前层的元素ele<插入的ele))
            rank[i] += x->level[i].span; //记录该层一共跨越了多少节点 加上 上一层遍历所跨越的节点数
            x = x->level[i].forward;    指向同层的下一节点
        }
        //while循环跳出时,用update[i]记录第i层所遍历到的最后一个节点,遍历到i=0时,就要在该节点后要插入节点
        update[i] = x;
    }

    level = zslRandomLevel();//获得一个随机的层数
    //新增节点的层数高于当前最大层数,就需要更新
    if (level > zsl->level) {
        for (i = zsl->level; i < level; i++) {
            rank[i] = 0;    //将>=原zsl->level层以上的rank[]设置为0
            update[i] = zsl->header;    //将>=原来zsl->level层以上update[i]指向头结点
            update[i]->level[i].span = zsl->length;//update[i]已经指向头结点,将第i层的跨度设置为length,length是跳表的节点个数
        }
        zsl->level = level;    //更新最大层数
    }
    x = zslCreateNode(level,score,ele);    //根据level层数创建节点
    for (i = 0; i < level; i++) {
        x->level[i].forward = update[i]->level[i].forward;
        update[i]->level[i].forward = x;

        /* update span covered by update[i] as x is inserted here */
        x->level[i].span = update[i]->level[i].span - (rank[0] - rank[i]);//更新插入节点的跨度值
        update[i]->level[i].span = (rank[0] - rank[i]) + 1;//更新插入节点前一个节点的跨度值
    }

    /* increment span for untouched levels */
    for (i = level; i < zsl->level; i++) {//如果插入节点的level小于原来的zsl->level才会执行
        update[i]->level[i].span++; //因为高度没有达到这些层,所以只需将查找时每层最后一个节点的值的跨度加1,因为是添加了一个节点
    }
    
     //设置插入节点的后退指针,就是查找时最下层的最后一个节点,该节点的地址记录在update[0]中
    //如果插入在第二个节点,也就是头结点后的位置就将后退指针设置为NULL
    x->backward = (update[0] == zsl->header) ? NULL : update[0];
    if (x->level[0].forward)//如果x节点不是最尾部的节点
        x->level[0].forward->backward = x;//就将x节点后面的节点的后退节点设置成为x地址
    else
        zsl->tail = x;//否则更新表头的tail指针,指向最尾部的节点x
    zsl->length++;
    return x;
}

3.删除元素

  1. 和插入元素一样,先要找到待删除元素的位置,即是找到待删除元素位置的前一节点,然后把前一节点的每层都存储到updat数组。
  2. 然后判断找到的节点是否是待删除的节点,若是就调用zslDeleteNode来删除该节点
int zslDelete(zskiplist *zsl, double score, sds ele, zskiplistNode **node) {
    zskiplistNode *update[ZSKIPLIST_MAXLEVEL], *x;
    int i;

    x = zsl->header;
     //遍历所有层,记录被删除节点的每层需要被修改的节点到update数组
    for (i = zsl->level-1; i >= 0; i--) {
        while (x->level[i].forward &&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
                     sdscmp(x->level[i].forward->ele,ele) < 0)))
        {
            x = x->level[i].forward;
        }
        update[i] = x;
    }
    
    //现在判断x是否是待删除的节点,若是,调用zslDeleteNode进行删除节点
    x = x->level[0].forward;
    if (x && score == x->score && sdscmp(x->ele,ele) == 0) {
        zslDeleteNode(zsl, x, update);
        if (!node)
            zslFreeNode(x);
        else
            *node = x;
        return 1;
    }
    return 0; /* not found */   //没有找到待删除的节点,返回0
}

void zslDeleteNode(zskiplist *zsl, zskiplistNode *x, zskiplistNode **update) {
    int i;
    for (i = 0; i < zsl->level; i++) {
        //若该层的update的forward是待删除的节点
        if (update[i]->level[i].forward == x) {
            update[i]->level[i].span += x->level[i].span - 1;    //更新其span
            update[i]->level[i].forward = x->level[i].forward;    //要删除节点x,所以该层的update的forward就不是节点x,是节点x的forward
        } else {
            update[i]->level[i].span -= 1;
        }
    }
    if (x->level[0].forward) {   //forward不为null,表明待删除节点x不是尾结点
        x->level[0].forward->backward = x->backward;  //x是待删除节点,更新x前后节点的backward指向
    } else {
        zsl->tail = x->backward;
    }
    //更新层数
    while(zsl->level > 1 && zsl->header->level[zsl->level-1].forward == NULL)
        zsl->level--;
    zsl->length--;
}

 4.计算节点的排位 zslGetRank

 跳表本身是有序的,Redis在跳表的forward指针上进行了优化,给每个forward指针添加了spans属性,用来表示从上一节点沿着当前层的forward指针调到当前这个节点中间会跳过多少个接节点。Redis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候会仔细地更行每层的span值。

所以,可以沿着每层查找,把span值进行累加就可能酸菜当前元素的最终排名。

 通过上图可以加深理解。源码如下:

unsigned long zslGetRank(zskiplist *zsl, double score, sds ele) {
    zskiplistNode *x;
    unsigned long rank = 0;
    int i;

    x = zsl->header;
    //从最高层开始查找
    for (i = zsl->level-1; i >= 0; i--) {
        while (x->level[i].forward &&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
                (x->level[i].forward->score == score &&
                sdscmp(x->level[i].forward->ele,ele) <= 0))) {
            rank += x->level[i].span;    //累加每一次的span
            x = x->level[i].forward;
        }

        /* x might be equal to zsl->header, so test if obj is non-NULL */
        if (x->ele && sdscmp(x->ele,ele) == 0) {
            return rank;
        }
    }
    return 0;
}

面试题:为什么Redis要用跳表来实现有序集合,为什么不用红黑树

  • 从内存占用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 2 个指针,而跳表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 1/(1-p),具体取决于参数 p 的大小。Redis 取 p=1/4(即是ZSKIPLIST_P),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 1.33 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1/(1-p)是计算跳表结点的平均层数得到的,过程比较复杂,可自行去查看)

  •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跳表比平衡树操作要简单。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跳表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最低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跳表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相对简单又快速。

Mysql的innodb索引为什么使用B+树而不使用跳表?

B+树是多叉树结构,每个结点都是一个16k的数据页,能存放较多索引信息。三层左右就可以存储2kw左右的数据。也就是说查询一次数据,如果这些数据页都在磁盘里,那么最多需要查询三次磁盘IO。

跳表是链表结构,一条数据一个结点,如果最底层要存放2kw数据,且每次查询都要能达到二分查找的效果,2kw大概在2^{24}左右 ,即是跳表高度在24层左右。最坏情况下,这24层数据会分散在不同的数据页里,也即是查一次数据会经历24次磁盘IO。

因此存放同样量级的数据,B+树的高度比跳表的要少对于mysql数据库上来说磁盘IO次数更少,因此B+树查询更快

而针对写操作,B+树需要拆分合并索引数据页,跳表则独立插入,并根据随机函数确定层数,没有旋转和维持平衡的开销,因此跳表的写入性能会比B+树要好

那为什么现在还在使用红黑树这些二叉平衡树?

因为红黑树出现的更早,已经在多个领域大量使用,很多编程语言的map都是用红黑树来实现的。

现在的编程语言没有实现跳表,要想使用跳表,还需要自己来实现。

  • 24
    点赞
  • 2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