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核心体系里,十二经脉犹如贯穿人体的十二条交通要道,它们内联脏腑,外接肢节,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今天,就让我们全方位地深入了解这神秘而关键的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概述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它们在人体内依次衔接,如环无端地循环运行,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着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二、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之关键经络
- 循行路线
-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之端。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肺经与肺脏紧密相连,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它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抵御外邪侵袭;同时又能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当肺经气血不畅时,易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以及上肢内侧前缘疼痛、麻木等经络病症。例如,感冒时肺气失宣,常伴有咳嗽、鼻塞等症状,通过调理肺经可起到缓解作用。
三、手厥阴心包经:代心受邪之经络防线
- 循行路线
-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分出,沿上肢内侧中线进入肘窝,再沿前臂内侧中线至掌中,沿中指到指端。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心包经可代心受邪,保护心脏。当外邪侵犯心脏时,心包经首先发挥作用。其气血失调可导致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等心系病症,以及腋窝、肘窝、前臂等部位的疼痛、拘挛等。比如,在一些情绪过激或外邪内侵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刺激心包经穴位有助于改善这些不适。
四、手少阴心经:主宰神志与血脉运行
- 循行路线
-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管上行,连于目系。其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端。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心经主神明,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心经出现问题时,常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神志病症,以及胸胁痛、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经络病症。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心经气血紊乱,进而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通过心经的调理可宁心安神。
五、手阳明大肠经:传导糟粕与气血布散
- 循行路线
-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大肠经与大肠相表里,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同时,它也参与气血的布散。大肠经气血不畅时,易出现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等肠道病症,以及上肢外侧前缘疼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等。比如,饮食不节导致的便秘,可能与大肠经气血失调有关,通过按摩或针刺大肠经穴位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
六、手少阳三焦经:通行诸气与水液代谢
- 循行路线
-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手背至腕部,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三焦经通行元气和水液,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也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三焦经病变可导致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等水液代谢失常病症,以及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颊肿、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还有肩部、上肢外侧疼痛等经络病症。例如,因三焦气化不利引起的水肿,可通过调理三焦经来促进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
七、手太阳小肠经:分清泌浊与滋养周身
- 循行路线
- 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管,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支脉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转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小肠经主要负责分清泌浊,将食物消化后的精华吸收,糟粕传输给大肠。它还与心经相表里,对人体的滋养和神志活动有一定影响。小肠经气血失调可出现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肠道病症,以及耳鸣、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还有肩背、上肢外侧后缘疼痛等经络病症。例如,消化不良导致的腹胀、泄泻等,可能与小肠经功能异常有关,通过调节小肠经有助于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八、足太阴脾经:运化水谷与统摄血液
- 循行路线
-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脉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脾经主运化,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同时还能统摄血液,防止其逸出脉外。脾经出现问题时,会有胃脘痛、腹胀、便溏、泄泻、黄疸、水肿等脾胃病症,以及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厥冷等经络病症。比如,脾气虚弱可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溏等,通过健脾经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改善这些症状。
九、足厥阴肝经:疏泄情志与藏血调血
- 循行路线
-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部,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肝经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还具有藏血功能,调节人体的血量分配。肝经气血不畅可导致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志病症,以及头晕目眩、巅顶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妇科病症,还有下肢内侧疼痛、麻木等经络病症。例如,长期的情绪压抑可能导致肝经郁结,出现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疏肝理气可通过调理肝经来实现。
十、足少阴肾经:先天之本的经络根基
- 循行路线
-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其直行支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脉从肺出来,络心,注于胸中。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肾经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纳气,主水液代谢,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水液平衡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经病变可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统病症,以及水肿、小便不利、便秘等水液代谢病症,还有下肢内侧后缘疼痛、足跟痛等经络病症。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肾经气血逐渐衰退,可出现腰膝酸软、耳鸣等衰老症状,补肾经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进程。
十一、足阳明胃经:后天之本的气血之源
- 循行路线
-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其支脉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其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其支脉从膝下三寸处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其支脉从足背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胃经与胃相表里,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主要负责受纳腐熟水谷,将食物消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胃经气血失调可出现胃脘痛、呕吐、呃逆、消谷善饥、腹胀、泄泻、便秘等脾胃病症,以及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还有下肢外侧前缘疼痛、麻木等经络病症。例如,饮食过量或饮食不洁导致的胃脘疼痛、呕吐等,多与胃经功能紊乱有关,通过调理胃经可缓解胃部不适,促进消化。
十二、足少阳胆经:中正之官的经络枢纽
- 循行路线
- 起于目外眦,上行至额角,再向下到耳后,然后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其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其另一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部。其直行主干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至第四趾外侧端。其支脉从足背分出,前行至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 生理功能与主治病症
- 胆经与胆相表里,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经主要参与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调节情志,同时还对人体的消化、气血运行等有着重要影响。胆经气血不畅可导致胁肋疼痛、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等肝胆病症,以及偏头痛、目外眦痛、颔肿、肩痛、下肢外侧疼痛等经络病症。例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可能导致胆经郁结,出现胁肋胀痛、口苦等症状,疏胆经可帮助缓解这些不适,调节情志和消化功能。
十二经脉在人体中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经络循环系统。它们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更是脏腑功能联系的纽带,在中医的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深入研究和了解十二经脉,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维护自身健康有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