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二正经:身体的隐形能量通道​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人体仿佛是一个精妙绝伦的小宇宙,有着一套复杂而神奇的运行机制。其中,十二正经犹如十二条纵横交错的隐形能量通道,它们贯穿于人体的内外、上下,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正经究竟是什么​

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每一条经络都与体内特定的脏腑相互络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气血循环和脏腑联系网络。​

各经络的走向与功能​

  1.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属于肺脏。然后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至肘窝中,再沿前臂内侧前缘下行,经寸口,行至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肺经主要负责呼吸功能,调节全身气机,同时还与皮肤的功能密切相关。若肺经不畅,可能会出现咳嗽、气喘、气短、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皮肤干燥、瘙痒等问题。​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商阳穴),沿着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穴),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 “手足三阳经聚会处” 大椎,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大肠经主要掌管人体的传导糟粕功能,与肺相表里。大肠经气血不畅,容易引发便秘、腹泻、牙痛、头痛等症状。​
  3.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胃经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对消化功能起着关键作用。胃经出现问题,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胃痛、胃胀、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脾经与胃相表里,主要负责运化水谷和水液,统摄血液。脾经气血不足或不畅,会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水肿等症状。​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心经主要负责人体的神志和血脉功能。心经异常,容易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等症状。​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后过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小肠经主要负责分清泌浊,将食物中的精华吸收,糟粕排出体外。小肠经不通,可能会出现小腹胀痛、腹泻、肩背疼痛等症状。​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其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人体的风寒湿邪等都可通过膀胱经排出体外。膀胱经气血不畅,容易出现腰背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其直行主干从肾分出,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肾经为人体先天之本,主藏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水液代谢等起着重要作用。肾经亏虚,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水肿等症状。​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心包经主要保护心脏,代心受邪。心包经气血不畅,会出现心痛、心悸、胸闷、心烦等症状。​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三焦经主要通行元气和水液,调节人体的气化功能。三焦经失调,可能会出现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腹胀、水肿等症状。​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其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胆经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参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经不畅,容易出现口苦、胁痛、头痛、眩晕、抑郁等症状。​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肝经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调节情志,藏血。肝经气血不调,会出现胁肋胀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易怒等症状。​

十二正经与养生保健

了解十二正经的走向和功能,对于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按摩、艾灸、刮痧等中医传统疗法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早晨起床后,可以沿着大肠经的走向,从手部向肩部轻轻按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晚上睡觉前,按摩一下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能够起到滋阴补肾、宁心安神的作用,帮助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辰,人体的经络气血也会有不同的盛衰变化,我们可以顺应这些变化来调整养生方法。比如,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我们可以多按摩足厥阴肝经,以促进肝气的疏泄;在午时(11 点 - 13 点),心经气血最为旺盛,此时适当休息,有助于养心安神。​

中医十二正经就像我们身体内的隐形能量通道,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通过了解和关注这些经络,我们可以更好地呵护自己的身体,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医的奇妙世界,探索经络养生的奥秘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