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智慧宝库中,穴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穴位,又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们不仅是疾病的反应点,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靶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中医穴位的奇妙世界,开启身体自愈的密码。
穴位的分类
十四经穴
这是穴位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它们分布在人体的十二正经以及任脉、督脉上,总计 361 个穴位。这些穴位具有明确的名称、固定的位置,且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极为广泛。例如,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列缺穴,常被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头痛等肺系疾病;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更是被誉为 “养生第一大穴”,对脾胃功能的调节以及整体健康的维护都有着重要作用。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那些未被归入十四经系统,但具有一定的名称、固定位置和明确主治功能的穴位。它们对某些疾病有着特殊的治疗效果。像位于头部的四神聪穴,由四个穴位组成,分别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而位于膝关节附近的膝眼穴,对于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阿是穴
阿是穴又被称为 “不定穴”“天应穴”,这类穴位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特定的名称。它的特点是在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部位出现压痛点、敏感点,当按压这些点时,患者会感到疼痛或酸胀,而刺激这些点往往能够缓解相应部位的病痛。比如,当人们不小心扭伤脚踝,在肿胀疼痛的部位寻找最痛点进行按摩或艾灸,这个痛点就是阿是穴。
人体主要穴位详解
头面部穴位
-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它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刺激百会穴可以升阳举陷、醒脑开窍,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中风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常见的刺激方法有按摩,用手指轻轻按揉百会穴,每次 1 - 2 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 印堂穴:在两眉之间。印堂穴对于调理人体的气机、缓解压力有着重要作用。按摩印堂穴可以舒缓眉心紧张,改善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等症状。可用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按揉印堂穴,力度适中,每次按揉 2 - 3 分钟。
-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睛明穴是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穴位,如近视、远视、青光眼、白内障等。按摩睛明穴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可将双手食指指腹轻轻放在穴位上,进行环形按揉,每次 1 分钟左右。
躯干部穴位
-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是人体的气会,对调节人体气机、宽胸理气有着显著功效。当人们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咳嗽等症状时,按摩膻中穴往往能起到缓解作用。可以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轻轻按揉膻中穴,每次 3 - 5 分钟。
- 神阙穴:即肚脐,是人体生命之根蒂。神阙穴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艾灸神阙穴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健脾和胃。例如,对于一些虚寒性的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病症,艾灸神阙穴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进行艾灸时,要注意距离和温度,避免烫伤。
- 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穴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刺激命门穴可以补肾壮阳、强腰健脊,对腰膝酸软、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宫寒不孕等病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以用手掌搓擦命门穴,直至局部发热,以达到温通经络的效果。
四肢部穴位
- 合谷穴: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止痛、通经活络等多种功效,是临床上常用的穴位之一。它不仅可以治疗头痛、牙痛、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还对上肢疼痛、麻木等有缓解作用。按摩合谷穴时,可用拇指指腹按压在穴位上,用力揉动,每次 2 - 3 分钟。
-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主要用于调理心脏功能,对心悸、胸闷、心痛、失眠、晕车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内关穴,每次按压 3 - 5 分钟,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
-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如前文所述,足三里穴对脾胃功能的调节至关重要。它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日常保健可以通过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艾灸时每次 10 - 15 分钟,按摩则每次 3 - 5 分钟。
-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对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等妇科疾病以及男性的遗精、阳痿等生殖系统疾病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同时,它还能改善睡眠、缓解下肢水肿等。按摩三阴交穴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 2 - 3 分钟。
穴位的刺激方法
按摩
按摩是最常见且简便易行的穴位刺激方法。通过手指的按揉、点压、推拿等手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根据不同穴位和个人耐受程度进行调整,一般以穴位处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宜。
艾灸
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作用。艾灸的方法有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艾灸盒灸等多种。在进行艾灸时,要注意保持合适的距离,避免烫伤皮肤,同时要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
拔罐
拔罐是借助罐内形成的负压,吸附在穴位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效果。拔罐有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不同操作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拔罐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针刺
针刺是一种较为专业的穴位刺激方法,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用针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针刺治疗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非专业人士切勿自行尝试。
中医穴位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巨大的能量,它们是我们身体自带的 “良药”。了解穴位知识,学会正确地刺激穴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呵护自己的健康。当然,如果身体出现严重不适,还是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希望大家都能在中医穴位的奇妙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密码,开启美好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