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忙碌一天后,饥肠辘辘,随便吃点外卖,又接着加班。长此以往,胃开始时不时地 “抗议”,隐隐作痛。其实,这可能是消化性溃疡发出的信号。今天,咱们就深入聊聊这个常见却又不容小觑的健康问题。
一、从诸葛亮的故事说起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殚精竭虑,最后一次伐魏时,饭量严重下降,司马懿一句 “孔明食少事繁,岂能久乎”,道出了他身体的隐患。诸葛亮自己也在《出师表》中提到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并日而食”,长期作息和饮食不规律,还多次出现吐血症状。从这些描述来看,他很可能患有消化性溃疡。这也让我们看到,消化性溃疡可不是现代人才有的 “专利”,不良生活习惯从古至今都是健康的大敌。
二、消化性溃疡离你并不远
很多人觉得胃痛忍忍就过去了,吃点胃药就行。但实际上,消化性溃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就像艺人谢军粮,在购物台和演艺之路奔波,三餐不规律,得了 10 年的老胃病,检查后发现是胃溃疡和胃食道逆流。这组合听起来吓人,但医生说在临床门诊很普遍。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肠胃不舒服就去药房买胃药,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病情加重,可能出现吐血、便血,只能去看急诊。
三、是什么 “招惹” 了消化性溃疡
(一)饮食不当是主因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节制的情况比比皆是。要么暴饮暴食,为了 “吃回本” 把自己撑得难受;要么偏爱烤炸、辛辣食物,这些食物虽然美味,却在悄悄伤害肠胃。还有饮酒,酒精会刺激胃黏膜,长期大量饮酒,胃怎么能受得了?另外,不吃早餐、晚餐吃得过饱、冷热食物交替吃等习惯,都可能成为消化性溃疡的 “导火索”。像有些人吃完麻辣锅又吃冰淇淋,肠胃瞬间 “冰火两重天”,不跑厕所才怪。
(二)情绪压力也来 “捣乱”
你知道吗,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生理健康。当我们压力大、焦虑、抑郁时,自主神经会失调,进而影响脏腑功能。从中医五行理论来讲,压力大容易导致肝气郁滞,时间久了还可能肝郁化火,而肝属木,脾胃属土,木会克土,所以肝气不舒就会影响脾胃,引发胃痛。比如谢军粮,40 多岁的年纪,面临车贷房贷、照顾上下代的压力,胃痛也跟着找上门。
四、消化性溃疡的不同 “面孔”
中医把消化性溃疡归为胃脘病,临床常见有六个证型:
- 肝气犯胃:压力大时,胃痛发作,疼痛多为胀痛,还可能向两边肋骨扩散。
- 肝胃郁热:除了胃痛,还有烧灼感,嘴巴吐酸、口苦,口干舌燥、便秘等热症表现。
- 寒热交杂:饮食混乱的人容易中招,吃了刺激性食物后,胃里烧灼不适,还可能腹泻。
-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用手捂着腹部会缓解一些,肠胃虚弱,吃完就想上厕所。
- 胃阴亏损:有热的表现,如口干舌燥,胃痛隐隐,舌苔薄且干。
- 瘀血阻滞:病情比较严重,长期发展会伤到胃络,出现吐血、便血症状。
五、中医治疗与穴位保养妙法
(一)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证型,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目的是调理身体阴阳平衡,让脾胃恢复正常功能。比如肝气犯胃型,可能会疏肝理气和胃;肝胃郁热型,则要清肝泄热和胃。
(二)穴位保养简单有效
- 足三里穴:它在胃阳明胃经上,是治疗胃脘病的关键穴位。现代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能促进肠胃功能健康,调节胃酸分泌,带动下焦气血循环,对消化性溃疡和胃食道逆流都有治疗功效。很多患者接受中医治疗时,刺激足三里穴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 内关穴:位于手腕部上方两寸,在两条大筋的凹陷处。它可以治疗胸痛、心痛、胃痛,当你突然胃痛又没办法及时看医生时,按压内关穴能稍微缓解疼痛。
- 中脘穴:在肚脐上方四寸,也就是肚脐和胸骨下方八寸的中间位置。消化不良、胃胀胃痛时,按压中脘穴,能减轻不舒服的感觉。
六、日常调养是关键
想要远离消化性溃疡,光靠治疗还不够,日常调养至关重要。
-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早餐在 7 - 9 点吃,别因为忙就不吃。每餐吃到七八分饱,避免过饥过饱。少吃生冷、辛辣、油腻食物,脾胃虚弱的人更要注意。
- 适当运动:运动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强体质,对溃疡恢复有帮助。像谢军粮,每周去两次健身房,每次 30 分钟,还会骑一次自行车,每次 3 - 4 个小时,身体状况就有所改善。
- 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尽量遵循生物钟,比如早上 5 - 7 点大肠经当令,可以喝杯温开水或蜂蜜水促进排便。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学会释放压力。压力大时,试试深呼吸、听音乐、找朋友倾诉等方法,别让坏情绪影响脾胃健康。
消化性溃疡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肠胃健康,就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希望大家都能善待自己的胃,和胃痛说拜拜,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