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随记--整体结构篇

一、性能指标

1、宽带

在计网中,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与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同义词,单位:比特/秒(b/s)

2、时延

从网络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总时间,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把数据发送到链路上的时延。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传播时延:在信道中传输的时延。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必要处理时间

排队时延:分组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确认转发端口后还需在输出队列等待转发。

3、时延带宽积

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比特,也就是链路中的比特数。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4、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端发出数据到发送端接受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的总共时延。

5、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6、速率

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

7、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有+无)数据通过的时间

二、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OSI参考模型

“物、链、网、输、会、示、用”

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自下而上)

下三层为通信子网,为了联网而附加的通讯设备,也就是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高三层为资源子网,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等功能;传输层则是承上启下。

2、TCP/IP模型

网络接口层(类似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际层(类似OSI的网络层上的功能,IP协议)、传输层(同OSI的传输层,TCP、UDP协议)、应用层(包含所有高层协议)

3、两者模型折中

两种模型都不是完美的,在学习计网中往往采取折中的方式--五层结构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