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验三 聚类算法的使用

本文介绍了K均值、谱聚类和密度聚类算法的使用,重点是sklearn库中的实现。实验包括对随机数据和鸢尾花数据集的应用,分析了各个算法的参数调整及其对聚类结果的影响,并展示了聚类结果的可视化。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实验 聚类算法的使用

  1. 下面通过实验程序介绍K均值聚类、谱聚类、密度聚类算法的使用,演示程序基于Python的sklearn工具库。
  2. 注:请还没部署好Python环境,以及没安装sklearn工具的同学先准备好实验环境。
  3. Pip更新:

Python -m pip install --upgrade pip

  1. Sklearn安装:

Python -m pip install scikit-learn

  1. matplotlib安装:

Python -m pip install matplotlib

实验任务

  1. 使用三种聚类算法对随机生成的点簇完成聚类并分析结果
  2. 使用K均值聚类、密度聚类算法对鸢尾花IRIS数据集进行聚类并分析结果

  1. 本次实验演示K均值聚类算法,程序基于sklearn库,对随机生成的3类样本进行聚类,然后显示每个簇的样本及簇中心。
  2. K均值聚类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只需要输入样本的特征 ,而无需标记。
  3. K均值聚类首先需要随机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然后遍历每一个样本,将样本归类到最近的一个聚类中,一个聚类中样本特征值的均值作为这个聚类新的聚类中心,聚类中心的改变,又会改变样本的类别,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每一个样本的类别稳定后,也就是聚类中心不再改变时完成。
  4. sklearn对于所有的机器学习算法有一个一致的接口,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学习
  1. 初始化分类器,根据不同的算法,需要给出不同的参数,一般所有的参数都有一个默认值。对于K均值聚类,我们需要给定类别的个数n_cluster,通过先验的知识,我们随机生成的数据集里共有三类样本,于是取3;K均值聚类,是一个循环更新聚类中心以及样本类别的算法,需要设定循环的次数;最后K均值聚类的结果还与初始聚类中心有关,n_init设为10意味着进行10次随机初始化,选择效果最好的一种来作为模型。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激稳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