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存

心理学

简介

定义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

心理学: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

出现(16世纪) ——>成为科学(18世纪中期:1879.威廉冯特)

研究方法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的新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评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普通心理学

绪论

要学好英语,提升阅读文献的能力。

要锻炼质疑和批判的能力。

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

勤奋、自信、乐观、坚持、上进。

学习目的:研究解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性质:基础,入门

课程目标:1.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加深对心理现象的认知;

​ 2.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

​ 3.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相关资源

专业组织:美国心理协会(APA)、美国心理学会(APS)

心理学期刊杂志:《心理学追踪》《心理科学的当前趋势》《美国心理学家》《心理科学》《发现》《科学的美国人》《科学新闻》《怀疑的探索者》

伪心理学

pseudopsychology:将自己伪装成真实知识的、虚假且不科学的所谓心理学。

心理学用来了解人类的方法与伪科学的不同:

  • 任何伪科学的论断都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检验,仅仅建立在猜想、奇闻轶事以及人们的轻信之上
  • 科学的检验方法要求用客观的观察对任何命题进行严格的检查
  • 心理学家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都采用科学的检验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

例如:人的大脑平常之使用了10%、躁郁症是由潜意识层面的冲突造成的、所有信息实际都存储在大脑中。。。

有害影响:

  • 轻易接受伪心理学概念,而将真实的心理学知识拒之门外
    • 如:占卜、证实偏差(人们容易注意到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想法的证据,而忽略与自己想法矛盾的证据)
  • 造成时间、金钱、才华甚至生命的浪费
    • 如:男性比女性更加聪明
    • 为欺诈提供便利的环境
    • 危害对伪科学提出质疑的人的生命(地心说、否定种族、性别歧视)
  • 造成心理障碍的无效治疗
    • 支持沟通法(协助者通过孤独症患者指出的字母来拼凑并回答问题)

盲从比没有希望更加糟糕。盲从不仅会延误正确治疗病症的时间,在治疗结果不理想时,会造成相关人员对自身的错误归因,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社会问题(采取错误的证词)。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科学的主要目标:寻找基于坚实实证研究的、有关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解释,我们称此为理论(针对一组事实或观察的可以被检验的理论)。

个体心理:个人心理现象
共性

认知:大脑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提取信息、应用的过程

情绪和动机:认知事物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对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调节和控制)

差异

能力和人格

社会心理:怎么受别人(真实存在或想象)影响

社会促进:因为他人在场促进竞争动机的现象(例如:赛跑)

社会惰化:多人协作中个人出力减少(例如:和尚挑水)

旁观者效应:对别人抱有期望,把责任推给别人(例如:吉诺维斯案件)

从众

去个性化:在群体中会做出个人时不会做出的行为,丧失自我责任感,不会意识到事件会造成的后果

社会知觉

人际吸引

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行为反映心理

现代心理学的门类

  • 理论心理学(基础)
  • 应用心理学(实际操作)

心理学研究目标

对心理现象进行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学的应用

了解各类人的心理,对行为提供服务

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行为受他人期望影响,逐渐趋向他人期望的现象

咨询(正常人)

治疗(心理障碍者)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招募(员工的选拔,结构化面试)

消费心理学:如何定价

心理学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即既不是自然学科,又不是社会学科)

心理学如何研究?

基本要求:客观、实事求是

实证研究:通过基于直接体验的仔细测量来收集一手的客观信息

基本研究方法:

  •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

    • 所观察的对象/现象没有办法控制
    • 控制条件下,可能会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
    • 社会道德的要求,无法对某些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习得语言的关键期)
      • 儿童心理学 普莱尔
      • 自然环境中对动物进行观察 珍妮古道尔 黑猩猩
    • 优点:保持心理的自然性,结果比较真实
    • 不足:结果有时候难以检验和证实,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 实验法(1879冯特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在控制条件下,操纵自变量

    科学方法(决定科学属性的是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

    步骤:

    • 提出假设:提出可以被检验的想法或者预测
      • 必须给假设中所有术语操作性定义(必须设定实验环境以及测量结果所要使用的全部流程操作都准确无误地详细表述出来)
    • 实施受控的检验
      • 随机呈现(random presentation):向被试随机地呈现受控的刺激,可以避免实验结果被歪曲,进而产生偏差
    • 收集客观数据
      • 数据仅仅因为实验者对实验条件(自变量)的严格操控而发生变化,而不是因为实验者的希望、预期或者个人印象所引起的变化
      • 必须对因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
    • 分析结果以及接受和拒绝假设
      • 检验实验结果(数据),以决定假设是否通过了检验
    • 发表、批评和复制结果
      • 研究结果是否能够经得住科学界的仔细检查和批判
      • 有没有根据正确的流程来选择被试?统计学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导致同样的结果?
    • 提出有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有可操纵性)的研究问题
    • 实验设计
    • 实验观测
    • 统计分析
    • 得出结论
      • 津巴多监狱模拟实验:24名情绪稳定、反社会程度低的被试分为狱警和囚犯度过六天
      • 狱警和囚犯越来越像真实的
      • 社会身份对心理的影响
    • 常用因变量(实验者要测试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时,正确率,生理指标
    • 优点: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 不足:应用在外部时有效性受影响
  • 测验法: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现象

    • 艾森克人格问卷: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
    • 瑞文标准推理能力测验
    • 基本要求
      • 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多次测验成绩高相关
      • 效度:是否有效测量了你要测的东西
    • 制作量表难度高,有的测试花费时间长
    • 心理测量学
  • 个案法(案例研究):深入地研究一个或少数被试的方法

    • 优点:探索性,提出假说
    • 缺点:花费时间;样本性偏差;谨慎的结论
  • 调查法(问卷调查)

  • 。。。

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 受外部因素影响:权威、实验设计
  • 个人原因:研究者的想法、品质等
    • 实验者效应 采取措施:单盲实验、双盲实验
    • 顺序效应(被试接受多个实验处理时,由于经验影响造成的偏差)

例:

  • 个人偏差:设计研究者个人的信仰、偏好、假设和偏见,而且当事人往往不会察觉这些偏差的存在
  • 期望偏差:观察者期待某种结果时

科学方法不能回答的问题:

伦理、价值观、道德、偏好、美学、存在主义、宗教、法律

心理学的简要发展史和现在

推荐阅读《心理学的故事》 莫顿-亨特

  • 萌芽

    • 古希腊哲学家关于意识和疯狂的思考(并不检验想法)
    • 亚洲瑜伽和佛教探索意识,通过冥想控制意识
    • 非洲从传统精神信仰角度解释人格和精神障碍
    • 巫医发明的一些治疗方法
  • 停滞

    • 中世纪教会减少对人类本质的探求
  • 打破

    • 笛卡尔主张人类的感官和行为是基于神经系统活动
    • 科学家发现感觉器官是如何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和肌肉反应的
  • 革命性思想

    • 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进化关系
      • 可以将有关动物生理和行为的研究的谨慎的应用到人类身上
    • 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对于青蛙神经性冲动的开创性研究
      • 帮助心理学家了解了人类的反射
    • 化学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反应之下的规律变得十分清晰
  • 早期观点

    • 结构主义:聚焦结构——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代表人物:德 威廉-冯特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宗旨:揭示心理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研究人的直接的经验,即意识(心理)
      • 基本元素:感觉、知觉、记忆、注意力、情绪、认知、学习和语言
        • 意识由感觉、意象和情感三种成分构成
        •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image)是观念的元素,情感(feeling)是情绪的元素
      • 内省(introspection):让志愿者接受简单的刺激,要求通过描述感觉来对刺激做出反应
      • 研究内容狭隘、不具有实用性,太过主观
    • 功能(机能)主义:聚焦功能
      • 代表人物:美 威廉姆-詹姆斯
      • 宗旨:研究人类是如何做到(或不能做到)适应实验室以外日常生活的
      • “意识流”:不断流动、变化且与环境不断互动的心理过程
      • 最早的应用心理学家
    • 格式塔心理学:关注整体
      • 代表人物:德 马克斯-魏特墨(研究纳克立方体)/沃尔夫冈-科勒(顿悟学习)
      • 宗旨:感知整体,研究大脑如何工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方法:内省
    • 行为主义
      • 代表人物:美 约翰-华生 1913
      • 宗旨:只研究来自环境的刺激和有机体的反应
      • 激进的行为主义
        • 研究外显的行为,决定行为的因素
        •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引发活动的是刺激
        • 心理学是研究刺激-反应(S-R)的一门学科
        • 个体行为的环境决定论(后天经验决定行为)
      •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托尔曼
        • 承认内部心理活动对行为的作用,承认刺激S-R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变量(0)、需求、认知变量
        • 斯金纳箱:操作性神经反射
          • 增加/保持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负强化
          • 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惩罚,给予厌恶的刺激或取消喜欢的刺激
      • 积极影响: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丰富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应用
      • 消极影响:不研究心理,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 精神分析
      • 代表人物:维也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96(精神分析法)
      • 宗旨:精神障碍是由潜意识冲突造成的
      • 性欲论,性恶论
      • 早期人格结构理论
        • 潜意识(unconscious):本能的欲望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 前意识(preconscious):经过回想能够进入意识的东西
        • 意识(consciousness):能够感知到的心理现象。压抑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 后期人格结构理论
        • 本我(id):人格结构的底层,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 自我(ego):中间层。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现实的原则
        • 超我(superego):最高层次。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美的境界;道德的原则。
      • 行为是人格内部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临床观察分析:自由联想、释梦 推荐电影《爱德华大夫》
      • 开辟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 当代心理学(二战后)

    • 研究取向:用生理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所有的心理功能都和生理、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关
      •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认知活动的脑机制等,试图阐述人在感知客体、使用语言、记忆、推理决策等方面的脑机制
        • 脑功能成像:在对刺激进行心理加工的同时,记录人脑功能活动的图像,可以对脑无损伤的情况下研究脑的功能(包括ERP、PET、fMRI等)

          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头皮上记录到的、大脑对刺激进行反应的电位变化。高时间分辨率,反映认知活动的时间进程,但空间定位不是很准确

          不同的脑电波可反映不同的心理过程

          -N400:在目标词出现大约400毫秒后,波幅达到最大的负波

          -P600:在目标词出现大约600毫秒后,波幅达到最大的正波

          PET:

          fRM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测查认知活动时,脑不同区域血流量以及血氧含量的变化,推测认知等活动的脑机制。高空间分辨率、脑功能定位准确,但时间分辨率不如ERP高

  • 认知心理学(1967 奈瑟)

    • 研究取向:强调认知过程的研究,认知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把人与计算机进行功能类比——信息加工过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输入、加工、存储、输出)研究认知的过程;采用实验、观察、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 重要奠基人:Newell、Simon 把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开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
  •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和积极心理学(2000 塞利格曼)

    • 人本: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研究出类拔萃的精英;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性美好。强调环境和自我的因素对行为的作用
    • 积极:应关注个体和团体积极的因素,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繁荣。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简介

一、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西国记法》

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里实验室

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系

二、1949年后

建国初期对心理学的任务进行了探讨,学习前苏联

50年代末受到批评

60-70年代,停滞

80年代,逐渐发展

90年代,空前发展

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扩展:纳克立方体

​ 现象:会发生视角的转变,一旦看出变化,就很难阻止视角不断变化

​ 意义:1.唯一能够证明头脑中视角发生了变化的方法就是让人看这个立方体,然后问他看到了什么(即内省)

​ 证明我们给自己的感觉赋予了含义,不仅感觉世界,而且通过加入自己的解释来感知世界

​ 2.比喻心理学中的多种视角。

​ 如果要完整的理解心理学,就必须不断地更换我们的视角

同步阅读:《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推荐视频:《探索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七种观点

生物学观点

概述:我们本质上是复杂的生物系统,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视角包括进化心理学。

什么决定行为:脑的结构和化学物质,以及固有的、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具有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研究问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如何影响行为和心理过程?进化心理学家试图了解我们祖先为了能在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取得竞争优势而发生的演进是如何影响到今天人类行为的。

发展观点

概述:人们一生中各阶段的变化具有可以预测的模式。

什么决定行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

研究问题: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遵循怎样的模式?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这些模式?

认知观点

概念:人是信息处理系统。

什么决定行为:我们对于体验的解释。

研究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包括感觉、感知、学习、记忆和语言在内的心理过程?

临床观点

概念(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1.强调潜意识黑暗面的心理动力学;

​ 2.强调人类成长和潜能的人本心理学。

什么决定行为:1.潜意识需要、冲突、被压抑的记忆和年少时的经历;

​ 2.自我概念、感知、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研究问题:1.我们对于潜意识的了解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

​ 2.什么因素能够鼓励自尊和心理健康?这些知识如何应用到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

行为主义观点

概念:我们的行为主要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塑造而成的。

什么决定行为:与奖惩相联系的外部刺激。

研究问题:将反应和刺激联系起来的”规律“是什么?如何使用这些规律来提高人们的境遇?

特质观点

概念:个人差异来自于潜藏的、稳定特征(特质)的差异。

什么决定行为:每个人独特的特质组合。

研究问题:有多少遗传性的特质?如何根据特质组合模式来预测行为?

社会文化观点

概念:人类是社会动物,因此必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解释行为。

什么决定行为:文化、社会规范和预期,以及社会学习。

研究问题: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用社会文化情景来预测行为?不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有何不同?

生理心理学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大脑、神经以及视觉部分,推荐观看【【绘画解剖学 神经】脑的解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v411y7TY/?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73f5441962923abfcaec455afdc2a218

神经系统的进化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网络—>人脑

  • 神经系统的发生
    •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
    • 多细胞生物(网状的神经系统,无突触,神经兴奋向任何方向传导。如水母,水螅)
  •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 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初步具有感觉能力)
    • 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头部、胸部和腹部神经节,如蜘蛛),行为比环节动物复杂,但很多不能利用感官的协同活动反应外界事物
  • 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 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 五个独立的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
      • 两栖类前脑:两个半球
      • 爬行类动物:出现大脑皮层
  • 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 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和灵长类)
      • 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面积增大,出现沟、回
      • 脑各部位机能趋于分化

脑进化的特点

  • 脑的相对大小变化
    • 脑指数: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计算方式:将猫的脑指数设为1)
  • 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 旧皮层:与嗅觉有关的皮层。
    • 新皮层:由旧皮层发展而来。哺乳动物新皮层得到巨大发展
    • 皮层指数:皮层的实际大小与预期大小的比值
  • 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结构上:其他动物新皮层溶剂小;人新皮层容积大
    • 功能上:人脑功能更复杂(例:视觉区 松鼠4、猫12、枭猴14、人至少20)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Neuron):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由神经元发出的、用来传递信息的纤维束

  • 分类

    • 感觉神经元: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脑
    • 运动神经元:构成将信息从脑传递到肌肉、器官和腺体的单行道
    • 中间神经元:负责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
  • 结构

    • 树突:负责接收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
    • 胞体:整合来自树突或者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 轴突:传导信息
  • 功能

    • 接收和整合和传导信息
    • 神经元内的传导:电传导
    • 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化学信号

    脑的活动是一系列神经元之间信息的相互传导

胶质细胞(glial cell):为神经元提供结构性支撑,并且帮助其形成新的突触;形成髓鞘。

髓鞘:脑和脊髓中许多轴突周围的脂肪绝缘物质。隔绝和保护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由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的机能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内的全部神经元,整合和调谐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传入的神经信息,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指令
    • 脑:由通过一起工作来创建心理和行为的许多独特模块所构成的
      • 大脑

        • 机体感觉区(顶叶中央后回):接受来自皮肤、内脏等器官的刺激,产生温度、触压、疼等感觉
        • 初级运动区(额叶的中央前回):发出运动指令、支配身体运动
        • 语言区
          • 布洛卡区(左半球额叶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表达性言语中枢,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 威尔尼克区(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言语听觉中枢,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 角回(颞枕叶交界处):言语视觉中枢,损伤该区域出现理解书面语言障碍

        躯干、四肢在感觉区、运动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颠倒的,如右半脑管左侧身体、感觉区位于上面的神经元支配身体的下半部分;

        头部在感觉区、运动区的投射是正直的;

        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如手、脸。

      • 间脑

        • 丘脑(thalamus):皮层下感觉中枢,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的中转站
        • 下丘脑(hypothalamus):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管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与饥饿、渴等密切相关
      • 小脑(cerebellum):与皮层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活动,协调身体的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平衡

      • 脑干(brain stem)

        • 延脑(medulla):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
        • 桥脑(pons):对呼吸、睡眠、做梦、意识等具有调节作用
        • 中脑(midbrain)
        • 网状结构:脑干中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呈网状
          • 上行激活系统: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 下行激活系统:能加强或减弱肌肉活动
      • 边缘系统:在大脑内侧面,覆盖在脑干外面:动物的本能行为(捕食、攻击等);记忆和学习(海马体)

        • 扣带回
        • 海马回
        • 海马沟
        • 杏仁核:主管愤怒、恐惧的情绪
        • 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下部等组织
    • 脊髓:将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元干线,位于脊椎管内,柱状构造,外白里灰。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传导的通路;简单反射的中枢
      • 灰质:由神经元胞体和神经元树突组成
      • 白质:由神经元轴突组成
  • 周围神经系统:由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成,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信息和传递信息
    • 躯体神经:调节身体骨骼肌肉的动作
      • 脑神经
      • 脊神经
    • 植物性(意为自主和独立)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
      • 交感神经(唤起)
      • 副交感神经(平复)

联合区(约占总面积的4/5左右):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刺激的直接输入,不直接支配身体的运动

  • 感觉联合区:初级感觉区前面,对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加工
  • 运动联合区:初级运动区的前方,负责精细运动和活动的协调
  • 前额联合区(前额叶):初级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的前方
    • 与计划、控制有关。前额叶损伤,计划和控制能力受损
    • 与注意、记忆、推理、问题解决、语言等有关。前额叶损伤,极度的分心状态;切除前额叶的猴子,短时记忆受损;额叶受损后完成推理有困难
    • 与人格有关。“盖奇再也不是原来的盖奇了(左侧前额叶受损)”
脑区基本功能
额叶运动、计划、控制、注意、记忆、问题解决、语言、情绪、人格等
顶叶负责温度、疼痛、触压等机体感觉等
颞叶听觉、语言、记忆等
枕叶视觉等

临床观察

1836年,Dax报告,40位语言障碍的病人,全部左脑受损;

1861年,Broca发现,中风后的病人,右侧肢体偏瘫,说话出现障碍;

右脑损伤:

  • 教师中风康复后后,能讲课,但情感表达和判断他人情感受到损伤;
  • 对身体左侧的事物不关心,例如穿鞋、刮脸;迷路;不能完成搭积木的活

割裂脑研究的结果:

  • 60年代,斯佩里和扎加尼加

  • 为了防止癫痫病恶化,切断胼胝体

  • 实验内容:

    • 被试两眼注视正前方银幕上的一点,把不同的物体,分别呈现在左、右视野,以使它们被投射到不同半脑
    • 左边摆放锤子,右边摆放玫瑰花。被试回答看见了玫瑰花不能回答看见锤子;可以用左手把屏幕前摆放的锤子拿出
脑的可塑性

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脑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1972 Rosenzweig

同窝的老鼠饲养在不同的环境中,时间4-10周不等

1.饲养在标准笼子中,笼子空间大,有食物和水

2.饲养在小笼子中,被放置在隔间里,有水和食物(刺激贫乏)

3.饲养在带有各种玩具的大笼子里,有水喝食物等(刺激丰富)

结果:饲养在袭击丰富环境中的老鼠,大脑皮层更重,灰质厚,皮层在闹钟所占比重大: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传导的更有效)的活性更高等。

2004 Briones:成年鼠在复杂环境中视皮层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

复杂环境使成年鼠的神经元产生更多的突触。任何年龄,环境都会对脑的可塑性产生影响。

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可塑性;可塑性贯穿一生,但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

启示:0-3岁是人脑发展较快的使其,给孩子创造一个刺激丰富的环境

脑功能的学说
  • 定位说(加尔 颅相学说):各种功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无科学依据

    定位理论对脑功能做出静态的、局部的描述

  • 整体说(弗罗伦斯):脑的功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

    拉什利的研究:学习与记忆切除的皮层部位无关,与切成面积有关

    • 均势原理:以同等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 总体活动原理:整体方式:学习效率与大脑损伤面积有关,与损伤部位无关

    心理依赖于脑整体活动有道理,但大脑的各区域有其特殊的贡献。大脑不是一块原始、未分化的组织。

  • 三个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 对脑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不能将心理机能集中在某些细胞群;细胞群必须置于协同工作的系统内,在复杂的系统中分别起作用;

    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机能定位;

    • 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定位在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保持大脑的觉醒状态
    • 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在枕叶、颞叶、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接受刺激,加工,储存
    • 行为调节系统。定位在大脑皮层前部、前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该理论强调每个系统有不同的功能,但互相协同活动;丰富了脑功能的理论,目前很受重视的一种理论。

  • 模块说(1976 扎加尼加Gazzaniga)

    •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组成
    • 不同模块功能不同,模块的结合保证着认知功能的完成

    该理论揭示的是人脑的整体特性;它是对脑运转状态的动态的全局性的描述

  • 神经网络学说

    • 各种心理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实现的。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的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在不同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感觉

什么是感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 一种被激活的感觉器(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

**意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于环境的信息平衡

是所有心理现象的基础,认知活动的开端

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对于持续存在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越来越小的现象

感觉如何测量

**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觉阈限:**要感觉到事物间的差别,必须达到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呈反比的关系

  • 韦伯定律:刺激的增量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
    • K=△I/I (I为强度,△为强度刺激增加量,△I 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增量—差别感觉阈限)
    • 适用于刺激强度中等的时候
  • 对数定律(费希纳):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刺激强度增加得快,感觉强度增加得慢
    • S=KlgR(S代表感觉量,K代表常数,R代表刺激量)
    • 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长时,感觉强度按算数级数增加
    • 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种方式,对某些实践部门有重要意义
    • 假定刺激增加一个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产生的感觉增量也相等,这一点已经被否定。以韦伯定律为基础,中等强度的刺激适用
  • 幂定律(斯蒂文斯 数量估计法):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幂函数(乘方函数)。即感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幂成正比
    • 主试给出一个标准刺激,并给出一个感觉估计值,然后呈现变化强度的刺激,被试主观评估感觉量
    • P=k·I^n(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常数)
    • 对于听觉和视觉感觉通道,接受刺激的能量变化范围很大,幂指数低,刺激强度变化快,感觉强度变化慢(明度和音高的感觉)
    • 对于温度、压觉、痛觉感觉通道,接受刺激的能力变化范围较小,幂指数高,刺激强度变化慢,感觉强度变化快
    • 局限性:受背景效应和反应偏向的影响
      • 当使用的刺激接近于绝对感觉阈限时,幂函数的斜率较大
      • 选定的标准刺激愈大,幂函数的斜率越大
视觉

我们眼睛能够接收的刺激范围:380—780nm

视觉的生理机制
  • 人眼光路系统:光线—角膜(聚焦光线)—瞳孔(控制光量)—晶状体调节(聚焦图像)—视网膜
  • 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 神经节细胞
    • 双极细胞
    • (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
      • 短粗,呈锥形,600万
      • 分布于中央凹
      • 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照明条件下起作用,感觉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 (视觉感受器)视杆细胞
      • 细长,呈棒状,1.2亿
      • 分布于中央凹周围及视网膜的边缘
      • 夜视器官。在黑暗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明、暗
    • 如何实现换能: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视觉的传导机制

神经冲动将沿视神经传至大脑。传导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 第一级:双极细胞
  • 第二级:神经节细胞
    • 鼻侧神经纤维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 第三级:神经元
    • 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枕叶纹状区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相互抑制的现象

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枕叶纹状区,实现对外界刺激信号初步的分析

视觉感受野的研究为解释如何识别物体带来启示

Hubel & Wiesel

采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视皮层的动作电位。考察视网膜接受的刺激类型和视皮层细胞反应的关系

外侧膝状体细胞的感受野:圆形。中心与周围呈对抗性质,对光点起反应

**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们受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皮层简单细胞的感受野:**狭长形。具有对抗性质的两个区域:开区和关区。对光棒或者线条起反应。

**简单细胞:**对网膜特定部位、方向的线条起反应

**复杂细胞:**对特定方向的线条起反应,不管位置

**超复杂细胞:**对线条起反应,不管位置、方向,对角起反应

细胞越复杂,对刺激特征的反应越趋概括化

特征侦察器

  • 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它们能够对呈现在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作出反应
  • 存在探查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的侦察器
  • 为大脑更高级的视觉中心提供信息,最终完对物体的辨别

如何识别物体?

特征侦察器探查刺激物的特征,然后整合这些特征识别物体。

视觉系统存在对类似牛眼、螺旋状或者密集同心圆产生最大反应的细胞

颞叶的神经元对面孔产生最大的反应

视觉加工的两条通路

  • what(腹侧通路):从枕叶到颞叶,辨认物体形状和颜色等
  • where(背侧通路):从枕叶到顶叶,辨别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关系等
视觉的基本现象

**颜色:**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广义:非彩色和彩色。狭义:彩色)

颜色的属性

  • 色调: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不同。

    物体表面的色调取决于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线选择反射

  •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照明的强度越大,反射系数越大,颜色越亮。

  • 饱和度:颜色的纯杂程度。颜色越纯饱和度越大,颜色中掺入白、灰等其他颜色越多,越不饱和

    明度中等时饱和度最高

**颜色的心理效应:**颜色不仅是一种视觉现象,而且它可以影响其他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颜色对听觉和大小知觉影响

  • 绿色照明听觉能力提高;红色照明听觉能力降低
  • 红色照明比蓝色照明,物体看起来大

颜色对味觉的影响

  • 黄色杯子的,显淡
  • 绿色杯子的,带酸味
  • 红色杯子的,味道最美味
  • 冷暖感:
    • 暖色调:欢乐、积极、刺激和兴奋
    • 冷色调:宁静、冷淡、镇定和肃穆
  • 涨缩感:
    • 红、黄:有扩张感
    • 蓝、绿:有收缩感
    • 同色调,深浅不同,浅色给人宽大的感觉
  • 轻重感:
    • 明度小:厚重、沉稳
    • 明度大:轻快

红色:兴奋、温暖、活力、积极;危险、警告;禁止

橙色:温暖、富足、快乐、喜庆。喜庆色、警戒色

黄色:温暖、辉煌、财富。喜庆色、警戒色

绿色:和平、发展、希望、冷静、收缩

蓝色:理智、沉稳、博大、洁净、寒冷、忧郁

紫色:神秘、华丽、女性

黑色:高贵、庄重、压抑。科技、生活用品等高贵的形象

颜色(色光)混合的定律

  • 互补率:每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他颜色相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
  • 间色率:混合两种肺部色,产生界于两者之间的颜色

色觉理论

  • 三色说:红、蓝、绿
    • 托马斯·杨(T. Young, 1807)
      • 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感红、感绿和感蓝
      •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中一个特殊波长的光波敏感,单一光出现,产生单一颜色;两色光,产生混色
    • 赫尔姆霍兹(H. von Helmholtz,1860)
      • 每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反应,但反应强度不同。各种颜色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照不同兴奋比例活动产生的。混合不同强度的三原色,能产生各种颜色
    • 无法解释红绿色盲、颜色负后像
  • 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拮抗说
    • 黑林
    • 网膜上三对感光色素:黑-白;黄-蓝;红-绿
    • 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及同化和异化作用(合成与分解)。在同化和异化作用下产生不同的颜色体验
    • 色盲:视网膜上缺乏一对或者两对感光色素
    • 颜色互补现象:同时呈现红和绿、黄和蓝,由于它们引起色素的活动是对抗的,作用互相抵消
    • 不能解释混合红、绿、蓝可产生各种颜色,也没有发现在视网膜上存在起对抗作用的感光色素
  • 颜色加工的阶段理论
    • 第一阶段:视网膜水平上,加工机制符合三色说
    • 第二阶段:在视觉传导通路上,即神经节和外侧膝状体细胞通路上,加工机制为对立的过程
    • 最后在视觉高级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觉

空间因素的相互作用

**马赫带:**在明暗交接处,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光带

  • 暗区边界处神经元受到的抑制(15)大于暗区其他区域神经元受到的抑制(10)
  • 亮区边界处神经元受到的抑制(15)小于亮区其他区域神经元受到的抑制(20)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 视觉适应
    •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 开始阶段,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参与暗适应过程,前者几分钟后达到对光敏感的程度(30-40分钟 需要合成感光色素)
    •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5分钟左右)
    • 感觉后像: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 实践意义:为实践活动服务,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对眼睛的伤害
听觉

适宜刺激:16-20000Hz的声波。1000-4000Hz最敏感

次声波:低于16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

声音的物理特征

  • 频率(Frequency)
  • 振幅(Amplitude)
  • 波形(Waveform)

听觉的基本特性

  • 音调(Pitch):男女音调
  • 音响(Loudness)声音的响度通常用分贝(dB)表示
  • 音色(Tone quality):反映了复杂声波的成分。音色把不同的声音分开

长时间处在85分贝下会造成听力损失

15分钟处在120分贝(摇滚音乐)的环境中,听力受损

130分贝以上的声音可使听力立即丧失

听觉的生理机制

  •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圆形窗。声音放大的作用
  •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
  • 卵圆窗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液体的运动,刺激毛细胞(感受器)—听神经—颞叶初级听觉区
听觉现象

人耳如何对声音的频率进行分析?

  •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兹)

    • 共鸣:一个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波使邻近其它物体也发生振动的现象
    • 耳蜗基底膜长短不同的横向纤维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 频率高,耳蜗底部的短纤维共鸣;频率低,耳蜗顶部的长纤维共鸣
    •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毛细胞的兴奋,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基底膜的不同位置实现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对音频辨别的解释并不充分:基底膜长短纤维之比为1:10。基底膜长短纤维的振动不可能辨别出这么多的音高变化;基底膜的神经纤维交叉在一起
  •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

    • 声波引起基底膜像行波一样的振动
    • 声音频率不同,行波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不同
    • 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
    • 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 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的盖膜就越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使其激活的比率上升。这些激活率最大的神经元,分析了声音频率的信息
    • 音调取决于基底膜上哪个位置发生最大振幅的运动
    • 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的辨别,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
    • 500Hz以下的声音,引起基底膜各部位相同振幅的运动,对毛细胞施加相同的影响
  • 频率理论(罗瑟福德)

    • 通过基底膜的振动频率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镫骨和基底膜等频率振动,基底膜的振动引起毛细胞同样频率的神经冲动

    • 基底膜的振动次数少,毛细胞的冲动量少。反之,则大;毛细胞神经冲动的频率实现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100Hz—镫骨100次—基底膜100次—毛细胞放电100次

    • 不足:毛细胞放电不能超过1000次/秒,人能听到1000Hz以上的声音

  •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

    • 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频率对应
    • 声音频率提高,各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5000Hz以上的声音,行波理论来解释

500-5000Hz的声音,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都可以解释

5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理论来解释

其他感觉
肤觉

**概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

每天抚摸早产的婴儿45分钟,比未受到抚摸的婴儿成长快

促进智力发育

经常抚摸你所关心的人,不仅感觉良好,而且有益于健康

  • 触压觉

    • 触觉: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

    • 压觉: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

    • 皮肤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不同:嘴唇、舌尖、指尖敏感

      两点辨别阈限:能够分辨皮肤上两点的最小距离

      两点阈限:皮肤部位不同,两点阈限不同

  • 温度觉

    • 适宜刺激: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

    • 温觉感受器:罗弗尼氏小体;冷觉感受器:克劳斯氏小体

    • 一种温度引起什么感觉,由该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

      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

  • 痛觉

    • 当任何刺激对机体有伤害作用时,引起痛觉
    • 感受器:皮肤下的自由神经末梢
    • 痛觉的产生、程度并非完全取决于刺激的强度
      • 幻觉肢体疼痛
      • 有强烈的伤害性刺激未感觉痛,赤足走炭火
    • 影响因素
      • 信念:给期望注射吗啡的病人注射非止痛药,疼痛感降低
      • 期望:战场上受伤的士兵,战斗时感觉不到痛
      • 注意:被试把手伸入冰水中,看不同情绪色彩的图片
      • 情绪:视痛为快乐,增加痛的忍受力
      • 文化
嗅觉和味觉
  • 嗅觉

    • 适宜刺激: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 适应的意义:嗅觉能预警危险的存在
    • 感受器: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
    • 嗅觉的皮层部位:海马回、钩内
    • 嗅觉与情绪密切相关
    • 嗅觉在性唤醒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 味觉

    • 适宜刺激: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 感受器:味蕾;躯体感觉中枢

    • 主要味道:甜、苦、酸、咸

      舌尖—甜

      舌前部—咸

      舌两侧—酸

      舌后—苦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但未闻有偏爱苦的人群

    • 年轻人味蕾可再生;舌头中央无味蕾;老年人一些味蕾丧失

    • 味觉混合

      • 味道独立:不同味道混合保留各自的特点
      • 相互抑制:味道混合,强的可以掩盖弱的

    味觉和嗅觉相互联系:感冒时吃饭

    为什么吃辣椒会引起痛感:味蕾和疼痛的神经纤维是相连的

知觉

**概念:**知觉就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比较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知觉的过程

  • 觉察
  • 分辨
  • 确认
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 在众多的刺激中,只能选择少数的事物进行精确的反映

  • 被知觉选出来的是对象,没有被选择的叫背景,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

  • 影响因素

    • 客观:强度大、色彩鲜明、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 主观:经验、兴趣、爱好、职业等
  • 保证我们能够对知觉的对象进行精确的反应

    日常应用:迷彩服、信号灯

知觉的整体性

  • 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先从特征开始,然后将特征进行整合,辨认出一个整体

  • 整体优先(纳翁 Navon):整体水平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 拓扑性质直觉理论(陈霖):在视觉加工的早期,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

  • 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由于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由局部形成整体的能力是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考察的内容之一

自闭症患者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言语及非言语交流及行为(刻板行为)缺陷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起病于3岁前,属于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

  • 无眼神的对视
  • 言语障碍
  • 刻板行为

推荐电影《Rain man》《海洋天堂》

自闭症患者信息加工的理论

  • 中央统和不足假设

    • 自闭症患者难以对刺激形成整合,在认知加工中集中于细节而忽略整体。反映了主管信息资源整合的中央系统的失能

    • 中央统和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将分散的信息整合为整体,难以整合复杂的社会互动信息,表现出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

      自闭症患者

      在镶嵌图形测验中,比正常孩子正确率高、花费时间短;

      比正常人更少产生错觉;

      对镶嵌字母和孤立字母的识别速度相近,但正常孩子识别镶嵌字母的速度较慢;

      用眼动方法考察自闭症患者对面孔的感知:更多注意嘴部而较少注意眼部;

      自闭症患者在判断情绪面孔时,注视眼睛的次数少、杏仁核的激活强度比正常组要强。注视眼的时间与杏仁核的激活正相关;

  • 知觉机能增强模型

    • 自闭症患者在某些低水平的知觉任务中比正常者完成的更好,但不存在整体加工的缺陷

知觉的理解性

  • 人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 影响因素
    • 知识经验
    • 个人的动机、需要、情绪、兴趣、爱好等
  • 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两歧图形的解释
  •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不完整图形的理解
  •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恒常性

  •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 形状恒常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
      • 完全恒常性:看到的形状与物体的实际形状完全相同
      • 无恒常性:看到的形状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完全一样
      • 实际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看到的形状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之间,偏于物体的实际形状
    • 大小恒常性
      • 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随距离按比例增大或缩小,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 处于完全恒常性和无恒常性之间
    • 明度恒常性
      •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
      • 我们看到的物体明度,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 处于完全恒常性和无恒常性之间
    • 颜色恒常性
      •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表面的颜色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 颜色恒常性指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心理倾向有关,不是指物体本身颜色的恒定不变
  • 影响因素

    • 视觉线索: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 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
  • 意义

    • 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要想获取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
    • 研究恒常性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酒精会破坏大小和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学习

  • 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 知觉定势: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 知觉习惯:平时的经验影响到对细节的知觉
    • 种族效应:很容易分辨本民族的人脸,而不容易分辨其他民族的人脸
  • 知觉能力可以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得到改善

知觉适应

  •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一直戴眼镜的人,换了新眼镜,开始会觉得不舒服,半天或一天后,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 也许进化的阶梯越高,知觉适应能力越强

空间知觉

**概念:**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

  • 形状知觉(二维)

    • 通过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获得物体形状的信息

    • 形状的特征分析:对物体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

    • 轮廓与图形: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

      • 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
      • 轮廓掩蔽(图形掩蔽):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 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整合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由于明度对比产生
    • 图形的组成

      • 邻近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 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 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 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或变化因而具有共同命运时,容易组成图形
      •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 线条朝向:相同朝向的不同成分容易组成图形;相同成分朝向不同容易分开
      • 简单性:视觉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 形状识别: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

      • 物体识别:基于对构成物体的基本成分的分析,在关键成分中,结合点有重要作用

      • 面孔识别:依赖于眼睛、鼻子、嘴巴等的空间关系

      • 文字识别:依赖于对文字的特征分析

        文字识别可能存在专门的字形加工区,及左侧梭状回

    • 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 不注意盲视:由于不注意刺激物而引起的盲视
      • 特征捆绑问题:人脑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
      • 捆绑错误:注视一个物体而忽略另一个物体,导致识别错误
    • 眼动

      • 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微跳、漂移、生理震颤
      • 随意的、较大的眼动:眼跳和追踪
      • 微跳: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
      • 眼跳: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
        • 用眼睛搜索要观察的物体
        • 将眼睛由一个物体转移注视另一个物体
        • 当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使物体回到视野中央
  • 大小知觉

    • 视网膜成像(视像)的大小规律:a=A/d(a指视像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 影响因素
      • 对物体的熟悉度
      •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 体态变化(身体姿势)
  •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三维)

    • 通过经验建立起线索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当线索出现时,利用线索判断深度和距离

    • 肌肉线索

      • 眼睛的调节: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曲度不同。控制曲度变化的睫状肌的紧张度提供距离信息(近距离起作用)
      • 双眼视轴辐合:眼睛随物体距离的改变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物体远近不同,辐合角不同。控制视轴辐合的肌肉紧张度提供距离信息(近距离)
    • 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 对象重叠(遮挡):物体相互遮挡是判断物体前后关系的重要条件
      • 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近大远小)
      • 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远处模糊,近处清晰)
      • 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常常给人较远的感觉
      • 纹理梯度: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由层次的变化(近的物体,大,密度小;远的物体,小,密度大)
      •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做平行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近的快,方向相反;远的慢,方向相同)
    • 双眼线索:两眼提供的帮助人知觉深度和距离的线索

      • 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成像的差异称为双眼视差

        • 由于两眼间相聚65mm,观看同一物体时,两眼得到的视像并不完全相同,表现为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

        • 如果双眼视差足够小,视觉系统把它们融合为某个距离上的物体

        • 物体近,双眼视差较大;物体远,双眼视差较小

        • 距离超过1300米,对判断距离不起作用

        • 视觉纹状皮层存在探测双眼视差的神经元

          立体镜原理:

          先制作每只眼睛看到的画面,然后把这两张略有不同的画面分别呈现给左、右眼,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图像

          立体电影原理:

          两台摄像机间隔几厘米进行拍摄,拍摄的影像略有不同。放映时以两台投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

          带上的特制的眼镜,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产生距离视觉

      • 方向定位: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 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听觉和视觉)

        • 两耳中间相隔27.5厘米,因此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和距离差

        • 时间差: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

          人耳能够分辨的时间差约为0.00001秒

        • 强度差: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

          两耳的强度差随声音频率的不同而不同。低频造成强度差较小,高频造成的强度差较大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心跳60—70次/分;进食到饥饿,4—6小时
    • 借助计时工具
    • 影响因素
      •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事件发生数量多,性质复杂,感觉过的快
      • 兴趣和情绪:感兴趣的、愉快的事情,过的快;期待事物出现时,觉得过的慢
      • 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间隔的准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 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察觉

    • 运动知觉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 运动知觉的阈限:刚刚能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

      在两米距离时,运动知觉的阈限:

      下阈:0.66毫米/秒

      上阈:605.2毫米/秒

    • 真正运动的知觉:与图像刺激视网膜有关;与眼动有关

    • **似动:**在一定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移

      似动原理用于广告的设计、舞台设计等领域

    •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刺激的连续运动

    • **诱导运动:**在缺乏参照物时,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相对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 **自主运动:**眼睛不可能把注视点精确的保持在黑暗中的光点上,眼睛的移动引起光点的网像徘徊于视网膜

    • **运动后效:**当注视某一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朝前一物体反方向的运动

      注视水流一定时间后,负责侦察向下运动的特征觉察器由于受到连续刺激产生了疲劳(敏感性下降)

意识和注意

意识及其功能
  • 含义

    • 意识是一种觉知(Awareness)。

    •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决定注意和不注意什么:决定个体从事什么活动

    •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按照觉知程度,分为不同的层次

  • 功能

    • 监督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类似于摄像机,观察自己和环境夫人变化
    • 控制功能: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无意识

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 无意识的行为:日常生活中熟练的行为

  • 对刺激的无意识:未意识到对行动起作用的刺激

  • 盲视:病人不能有意识地觉差刺激但仍能进行视觉辨别

    视觉中枢受损后,病人仍能“看见”或区分某些事物

  • 19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