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

1.1

P3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殊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④意识具有调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P38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原理+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回答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形态和面貌,在自然界打上人类的印记,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无论是尚未进入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自在自然,还是已经被实践打上烙印的人化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二、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

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无法进行的,脱离自然条件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然界不仅是人类产生的历史前提,而且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仍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前提,是人类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现实前提。

其次,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与其外部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特有的运动。

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为他们所任意支配的客观存在。

三、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是物质世界中一种特殊的存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意识统一于物质。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有着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

第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承认并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然要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错误观点。既然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那么,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于精神,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存在和变化,就是根本错误的。

第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承认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那么,主张物质和精神的二元论,或者在物质和精神之外寻找“第三种东西”,或借口“不可认识”等等,从而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采取回避态度,也就都是错误的。

第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只是唯物主义的起点和前提,从这个起点出发,进而唯物地理解人和自然的统一性,才能够达到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唯物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质的解释中就已经潜在地蕴含着通过物质手段改造世界的可能性,承认这个前提,人们在认识世界时,特别是科学家在研究时就会自觉地去探寻物质性的原因;而否认了这个前提,就可能去寻找与科学的本质不相容的其他原因,如用目的论去解释自然现象,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第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就应当摒弃一切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遵照科学所揭示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去制订社会实践的方案。

P43    对立统一规律...   三大规律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这是反映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规律性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发展。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而与之相对,质量互变规律侧重于从质和量的角度揭示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侧重于从肯定和否定的角度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总体过程、一般趋势和螺旋形式。对立统一规律较之于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根本性。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量互变规律中质变量变的交替循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事物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发展过程,都只有借助于对立面的对立统一这一内在根源才有可能。此外,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形式上的描述,只有通过一定的周期才能表现出来,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每一事物、每一过程、每一概念中,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再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以及其他规律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更为确切地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革命实质以及否定性这个“辩证法的精华”、“辩证法的灵魂”。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它是批判的、革命的。而现存事物的暂时性、否定性及其必然灭亡,归根到底是是源于事物始终内含着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动因。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承认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同时在不同事物、不同阶段、不同场所中矛盾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推进工作。

P47     辩证的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 12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