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Binder机制及AIDL使用,被阿里面试官征服了

本文深入探讨了Android中的Binder IPC机制,包括其在性能和安全方面的优势。阐述了Binder的工作原理,涉及C/S架构、ServiceManager和Binder驱动的角色。此外,详细介绍了AIDL的使用,包括接口定义、Book类的实现以及客户端和服务端的交互过程。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Android系统中,涉及到多进程间的通信底层都是依赖于Binder IPC机制。例如当进 程A中的Activity要向进程B中的Service通信,这便需要依赖于Binder IPC。不仅于 此,整个Android系统架构中,大量采用了Binder机制作为IPC(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方案。

当然也存在部分其他的IPC方式,如管道、SystemV、Socket等。那么Android为什 么不使用这些原有的技术,而是要使开发一种新的叫Binder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呢?

为什么要使用Binder?

性能方面 在移动设备上(性能受限制的设备,比如要省电),广泛地使用跨进程通信对通信 机制的性能有严格的要求,Binder相对于传统的Socket方式,更加高效。Binder数 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t都需要2次,共享内存方式一次内 存拷贝都不需要,但实现方式又比较复杂。

安全方面

传统的进程通信方式对于通信双方的身份并没有做出严格的验证,比如Socket通信 的IP地址是客户端手动填入,很容易进行伪造。然而,Binder机制从协议本身就支 持对通信双方做身份校检,从而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2、 Binder

######IPC原理
从进程角度来看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机制

每个Android的进程,只能运行在自己进程所拥有的虚拟地址空间。例如,对应一 个4GB的虚拟地址空间,其中3GB是用户空间,1GB是内核空间。当然内核空间的 大小是可以通过参数配置调整的。对于用户空间,不同进程之间是不能共享的,而 内核空间却是可共享的。Client进程向Server进程通信,恰恰是利用进程间可共享 的内核内存空间来完成底层通信工作的。Client端与Server端进程往往采用ioctl等方 法与内核空间的驱动进行交互。

Binder原理

Binder通信采用C/S架构,从组件视角来说,包含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 以及Binder驱动,其中ServiceManager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架构图如下所 示:

Binder通信的四个角色

Client进程: 使用服务的进程。
Server进程: 提供服务的进程。
ServiceManager进程: ServiceManager的作用是将字符形式的Binder名字转化成 Client中对该Binder的引用,使得Client能够通过Binder名字获得对Server中Binder 实体的引用。
Binder驱动: 驱动负责进程之间Binder通信的建立,Binder在进程之间的传递, Binder引用计数管理,数据包在进程之间的传递和交互等一系列底层支持。
Binder运行机制

图中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之间的相互通信都是基于Binder机制。既然基于 Binder机制通信,那么同样也是C/S架构,则图中的3大步骤都有相应的Client端与 Server端。

注册服务(addService): Server进程要先注册Service到ServiceManager。该过 程:Server是客户端,ServiceManager是服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