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应用的激烈竞争中,阿里旗下的通义终于结束了长达近一年的摇摆,重新加入战局。近期,通义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这一举动标志着通义正式从 B 端转向 C 端,也预示着阿里在 AI 领域的战略调整。
通义的“转身”:从 B 端到 C 端
通义系列产品由达摩院研发,是阿里在 AI 领域的 “拳头产品”,此前主要以 MaaS 的方式对外提供 B 端服务。通义应用最初被视为 “秀肌肉” 的工具,展示阿里大模型的潜力,并未在 C 端市场进行大力推广。
此次分拆后,通义应用正式转向 C 端,加入到竞争激烈的 AI 助手应用市场。然而,此时的通义已失去了先发优势,Kimi、豆包、文小言等应用已占据了第一梯队的位置。通义迫切需要通过拉新获客等手段,提升 DAU 和 MAU 等指标。
通义的“摇摆”与重新定位
通义其实是国内最早一批上线的 AI 助手应用,甚至早于豆包和 Kimi。它曾凭借 “全民舞王” 等话题出圈,但随后却变得佛系,在功能更新和宣传方面都显得不够积极。
究其原因,是通义对自身定位的摇摆。通义应用更像是一个阿里 AI 功能的展示橱窗,其内部的不同 AI 功能来自不同的业务团队,例如 “通义听悟” 本身就是一款独立的产品。这种各自为营的模式导致通义 App 和网页端流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通义应用的拆分意味着又一次 C 端转向,重新回归原点,但此时的市场格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AI 助手市场的竞争格局
目前,市场上的 AI 助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靠投流换增长,例如豆包和 Kimi;另一类则是轻投入,重自然留存增长,例如文心一言(现文小言)和通义。
通过投流,Kimi 和豆包实现了用户量的快速增长。而文心一言也通过自然增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之下,通义的整体用户量明显落后于第一梯队,与 Kimi 和豆包等应用存在较大差距。
面对激烈的竞争,通义需要解决如何缩小差距的问题。豆包是通义面前最大的 “拦路虎”,字节对其寄予厚望,并设定了 “年底实现一亿月活” 的激进目标。而阿里在 C 端市场的投入决心仍然是一个悬念。
通义与夸克的微妙关系
通义的加入也使得其与夸克的关系变得微妙。此前,夸克与通义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因为前者 To C 而后者 To B。但随着通义转向 C 端,两者的竞争关系变得明显。
夸克在下载量和用户量上远超于一众 AI 应用,但通义的优势在于适应 AI 原生,具有更大的未来增长空间。两者在同一事业部存在资源争夺,在 “效率助手” 和 “生产力工具” 的定位上存在重叠,如何在宣传上做出差异化,以及如何分配投流资源,都将是阿里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义的 “弯道超车” 机会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通义也存在 “弯道超车” 的机会。当各家都卷向移动端时,桌面端的市场空白就显现出来。桌面端具备更强的扩展性,能够打破 PC 上应用间的壁垒,实现 AI 与人在生产力领域的协作。
通义的加入将加大阿里在桌面端的砝码。未来,或将在 PC 端上演夸克、通义合力 “围剿” 豆包的场景。
结语
通义的 C 端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如何整合内部资源、打造差异化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将是通义面临的关键问题。阿里在 AI 领域的布局将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还在为创作、数据分析发愁?ChatTools 精选 AI 工具,无论是 Gemini、DeepSeek 还是 GPT-4o、GPT,都能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