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算法

K-近邻算法

1.1 k近邻算法概述

        k近邻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优点是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缺点是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适用数据范围:数值型和标称型。

        k近邻算法的工作原理: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也称作训练样本集,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即我们知道样本集中每一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数据(最近邻)的分类标签。一般来说,我们只选择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的数据,这就是k近邻算法中的k,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最后,选择k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k近邻算法的一般流程

(1)收集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2)准备数据:距离计算所需要的数值,最好是结构化的数据格式。

(3)分析数据: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4)训练算法:此步骤不适用于k-近邻算法。

(5)测试算法:计算错误率。

(6)使用算法:首先需要输入样本数据和结构化的输出结果,然后运行k-近邻算法判定输入数据分别属于哪个分类,最后应用对计算出的分类执行后续的处理。

       1.1.1 使用python导入数据

        创建一个kNN.py的文件,增加以下代码:

from numpy import *
import operator

def createDataSet():
    group = array([[1.0, 1.1], [1.0, 1.0], [0, 0], [0, 0.1]])
    labels = ['A', 'A', 'B', 'B']
    return group, labels

其中,导入了科学计算包NumPy和运算符模块,函数createDataSet()是用来创建数据集和标签的,group矩阵每行包含一个不同的数据,使用两个特征,向量label包含每个数据点的标签信息,label包含的元素个数等于group矩阵行数。

       1.1.2 实施kNN分类算法

        使用k-近邻算法将每组数据划分到某个类中,伪代码如下:

               (1)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

               (2)按照距离递增次序排序;

               (3)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小的k个点;

               (4)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5)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
         

classify0()函数中有四个输入参数:inX、dataSet、labels、k

inX:用于分类的输入向量

dataSet:输入的训练样本集

labels:标签向量

k:用于选择最近邻居的数目

标签向量的元素数目和矩阵dataSet的行数相同

        使用欧氏距离公式,计算两个向量点xA和xB之间的距离:

                     eq?d%20%3D%20%5Csqrt%7B%5Cleft%20%28%20xA_%7B0%7D%20-xB_%7B0%7D%5Cright%20%29%5E%7B%5E%7B2%7D%7D+%5Cleft%20%28%20xA_%7B1%7D-xB_%7B1%7D%20%5Cright%20%29%5E%7B2%7D%7D

        计算完所有点的距离之后,对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序。然后,确定前k个距离最小元素所在的主要分类,输入k总是正整数;最后,将classCount字典分解为元组列表,然后使用程序第二行导入运算符模块的items方法(在python3中没有itemgetter这个属性了,直接用items就可以),按照第二个元素的次序对元组进行排序,此处的排序为逆序,即按照从最大到最小次序排序,最后返回发生频率最高的元素标签。

        代码如下:

def classify0(inX,dataSet,labels,k):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计算距离
    diffMat = tile(inX,(dataSetSize,1))-dataSet
    sqDiffMat = diffMat**2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distance = sqDistances**0.5
    #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点
    #argsort()函数:按照递增次序排序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argsort()
    classCount={}
    for i in range(k):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1
    #排序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key=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Tru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以下是对用到方法的理解:

tile(A,n):将数组A重复n次,构成一个新的数组

axis:这里是用于sum的,设置axis=1是按照横轴进行下去(axis=0就是竖轴)

argsort():对数组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序,并返回相应序列元素的数组下标

 

get()在以上的用法如下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1

使得与如下代码效果一致

classCount[voteIlabel] = 0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voteIlabel]+1

items():将classCount字典分解为元组列表

itemgetter(1):通过classCount.items()这个元组列表的第二个域排序

sorted()函数默认升序排序,这里需要降序因此要 reverse=True

      分类算法完成后来测试一下,输入代码,预测输出结果是B

a=classify0([0,0],group,labels,3)
print(a)

      运行结果如图,结果符合预期765139ce66ed494cbb2b3dcec28b8ac7.png

 1.2 示例:使用K-近邻算法分类爱情片和动作片

表1  每部电影的打斗镜头数、接吻镜头数以及电影类型评估类型
   电影名称        打斗镜头         接吻镜头        电影类型
     电影A             3            104         爱情片
     电影B             2            100         爱情片
     电影C             1             81         爱情片
     电影D           101             10         动作片
     电影E            99             10         动作片
     电影F            98              2         动作片

据表1中可以看出,接吻镜头多的是爱情片;打斗镜头多的是动作片。通过比较打斗镜头和接吻镜头多少来判断电影类型,打斗镜头与接吻镜头就可以看作两个特征。给出未知的电影类型,我们可以根据打斗镜头和接吻镜头进行判断,这个电影是属于爱情片还是动作片。K-近邻算法就可根据这些特征来算出电影的类型。

  1.2.1 数据准备

  先展示代码:

from numpy import *
import operator


# 训练样本集以及对应的类别
def createDateSet():
    group = array([[3, 104], [2, 100], [1, 81], [101, 10], [99, 5], [98, 2]])
    labels = ['Love', 'Love', 'Love', 'Action', 'Action', 'Action']
    return group, labels

①用 i ( i = 1,2,3,4,5,6)表示电影A、B、C、D、E、F,即给电影排序;

②用一维数组labesl[i]表示第i部电影的电影类型:

   labels[1] =  labels[2] = labels[3] = 'Love'、 labels[4] =  labels[5] = labels[6] = 'Action';

③用二维数组group[i,j]表示第i部电影的电影打斗镜头和接吻镜头:

   group[i,j] = [3,104]、group[i,j] = [2,100]、group[i,j] = [1,81]

   group[i,j] = [101,10]、group[i,j] = [99,5]、group[i,j] = [98,2]

 1.2.2 实施kNN分类算法

整个流程都与类似,具体的函数功能也在上面,就不再重复了。下面解释一下上文未提及的欧式距离公式的代码

         公式:           eq?d%20%3D%20%5Csqrt%7B%5Cleft%20%28%20xA_%7B0%7D%20-xB_%7B0%7D%5Cright%20%29%5E%7B%5E%7B2%7D%7D+%5Cleft%20%28%20xA_%7B1%7D-xB_%7B1%7D%20%5Cright%20%29%5E%7B2%7D%7D

代码如下: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 1)) - dataSet
sqDiffMat = diffMat ** 2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dataSet是一个二维数组,输入的分类向量inX是一维数组,用tile函数把inX重复六行,且每列一个inX,从而获得一个二维数组diffMat,保证inX变成能与dataSet相减的二维数组的,从而获得[x1-x2,y1-y2]的二维数组。二维数组sqDiffMat用于保存了二维数组diffMat平方值,即是二维数组[(x1-x2)^2,(y1-y2)^2]的值。然后在对sqDiffMat求和,axis=1后,即获得(x1-x2)^2+(y1-y2)^2值,存于一维数组sqDistances。sqDistances开平方就得到了一维数组distances。

  分类算法也是一样的,代码如下:

def classify(inX, dataSet, labels, k):
    # dataSetSize是训练样本集数量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 距离计算——欧式距离公式
    # tile函数,把inX变成能与dataSet相减的二维数组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 1)) - dataSet
    sqDiffMat = diffMat ** 2
    # axis=1是列相加求和,即得到(x1-x2)^2+(y1-y2)^2的值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 按照距离递增次序排序,返回下标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 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点
    classCount = {}
    for i in range(k):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 0) + 1

    # 按照字典里的关键字的值排序,reverse=True降序排序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 返回类别最多的标签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写一个测试代码:

i = 0
print("训练样本集")
group, labels = createDateSet()
for item in group:
    print('电影%c:打斗镜头%3d次  接吻镜头%3d次  电影类型 %s' % (chr(ord('A') + i), item[0], item[1], labels[i]))
    i += 1

print("\n测试数据集")
myTests = array([[18, 90], [20, 66], [50, 23]])
myLabels = []
for i in range(3):
    myLabels.append(classify(myTests[i], group, labels, 3))
    print('电影%c:打斗镜头%3d次  接吻镜头%3d次  电影类型 %s' % (
    chr(ord('1') + i), myTests[i][0], myTests[i][1], myLabels[i]))

上面一段是先将训练样本集全部输出,后面自己写几个测试数据,根据打斗镜头和接吻镜头这两个特征判断,用kNN算法算出的与预测的一样,运行结果如下

运行结果展示 

6ec7c2f2965a42faa0a61de5761dd696.png

1.3实验小结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a02d325d9b574d45845909c38192806d.png

解决方法:根据书上kNN算法来写,在将classCount字典分解为元组列表功能用itemgetter()函数解决,但在python3中没有itemgetter这个属性了,直接用items就可以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