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comienda(委托监护制)
介绍: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时,授予殖民者管理原住民并强迫其劳动或纳贡的制度。
选择题:
-
委托监护制的核心目的是?
A. 传播基督教文化
B. 剥削原住民劳动力和资源
C. 促进原住民与殖民者平等合作
答案:B
解析:名义上要求殖民者“保护”原住民并传教,但实际是强迫劳动和资源掠夺。 -
委托监护制主要依赖的劳动力来源是?
A. 非洲奴隶
B. 美洲原住民
C. 欧洲契约仆役
答案:B
解析:初期以原住民为主,后期因人口锐减逐渐转向非洲奴隶。 -
该制度引发的最大争议是?
A. 原住民获得平等权利
B. 原住民被残酷剥削导致人口锐减
C. 殖民者与教会激烈冲突
答案:B
解析:强迫劳动和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大幅下降。
2. Hacienda(大庄园制)
介绍:拉丁美洲殖民时期的大型庄园经济,以农业和矿业为主,依赖强制劳动力。
选择题:
-
大庄园制与委托监护制的主要区别是?
A. 前者基于土地私有,后者基于劳动力控制
B. 前者由葡萄牙人建立
C. 后者允许原住民自由迁徙
答案:A
解析:Hacienda是土地私有制的庄园经济,Encomienda侧重控制劳动力。 -
大庄园制的主要劳动力后来转变为?
A. 原住民
B. 非洲奴隶
C. 亚洲移民
答案:B
解析:原住民因疾病和压迫减少,非洲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 -
大庄园制的长期影响是?
A. 促进拉美工业化
B. 加剧社会贫富分化和土地垄断
C. 削弱欧洲殖民统治
答案:B
解析:土地集中在少数庄园主手中,导致拉美长期不平等。
3. The Anglo-Powhatan War of 1622(1622年盎格鲁-波瓦坦战争)
介绍: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原住民对英国殖民者的突袭,引发英国报复性清剿。
选择题:
-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
A. 英国殖民者强行传教
B. 原住民土地被不断侵占
C. 英国拒绝与原住民贸易
答案:B
解析:英国扩张威胁原住民生存空间,导致波瓦坦人反击。 -
英国殖民者的报复行动导致?
A. 原住民成功夺回土地
B. 原住民人口锐减和势力崩溃
C. 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答案:B
解析:英国发动军事清剿,原住民部落被大规模屠杀或驱逐。 -
这场战争反映了殖民扩张中的核心矛盾是?
A. 宗教冲突
B. 土地与资源争夺
C. 贸易垄断权
答案:B
解析:土地争夺是殖民者与原住民冲突的根本原因。
4. Francisco Pizarro(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介绍:西班牙征服者,1532年击败印加帝国并建立秘鲁殖民地。
选择题:
-
皮萨罗成功征服印加帝国的关键因素是?
A. 印加内战和天花疫情
B. 葡萄牙海军支援
C. 原住民主动投降
答案:A
解析:印加因内战和传染病崩溃,皮萨罗趁机俘虏国王。 -
皮萨罗俘虏印加国王后如何处置?
A. 封其为傀儡统治者
B. 索要巨额赎金后处决
C. 强迫其改信基督教
答案:B
解析:皮萨罗勒索黄金后仍处决阿塔瓦尔帕,摧毁印加统治体系。 -
皮萨罗的征服直接导致?
A. 西班牙失去美洲殖民地
B. 秘鲁成为西班牙白银产地
C. 印加帝国迅速复兴
答案:B
解析:秘鲁的波托西银矿成为西班牙财富重要来源。
5. Mestizo(梅斯蒂索人)
介绍:欧洲殖民者与美洲原住民的混血后代,在拉美社会中处于中间阶层。
选择题:
-
梅斯蒂索人的社会地位通常?
A. 与欧洲白人平等
B. 低于白人但高于原住民
C. 属于奴隶阶层
答案:B
解析:殖民社会等级森严,白人(半岛人/克里奥尔人)最高。 -
梅斯蒂索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原住民主动与殖民者通婚
B. 欧洲男性与原住民女性的非自愿结合
C. 政府鼓励混血政策
答案:B
解析:殖民者男性强迫原住民女性发生关系,导致混血后代激增。 -
梅斯蒂索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是?
A. 坚决支持西班牙统治
B. 成为反抗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
C. 主张维持种族隔离
答案:B
解析:混血阶层不满种族歧视,积极参与独立战争。
6. Columbian Exchange(哥伦布大交换)
介绍:哥伦布航行后,美洲与欧亚非之间的动植物、人口和疾病大规模交流。
选择题:
-
以下哪项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产物?
A. 美洲玉米传入欧洲
B. 阿拉伯骆驼传入非洲
C. 中国丝绸传入罗马
答案:A
解析: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传入旧大陆,马和天花则传入美洲。 -
对美洲原住民造成毁灭性影响的是?
A. 欧洲家畜传入
B. 天花等传染病
C. 非洲奴隶贸易
答案:B
解析:美洲原住民对旧大陆疾病无免疫力,人口锐减90%以上。 -
哥伦布大交换对欧洲的直接影响是?
A. 导致欧洲农业减产
B. 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多样化
C. 引发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欧洲粮食供应增加,推动人口增长。
7. Trading-post Empire(贸易站帝国)
介绍:葡萄牙通过建立沿海贸易据点(如印度果阿)控制海上商路,而非占领内陆。
选择题:
-
葡萄牙“贸易站帝国”的主要特点是?
A. 占领大片领土
B. 控制关键港口和航线
C. 与内陆帝国结盟
答案:B
解析:葡萄牙依靠海军优势垄断香料贸易,而非大规模陆地殖民。 -
葡萄牙在亚洲建立的著名贸易站是?
A. 马六甲
B. 果阿
C. 巴达维亚
答案:B
解析:果阿是葡萄牙在印度西海岸的核心据点。 -
贸易站帝国的衰落主因是?
A. 原住民反抗
B. 荷兰和英国竞争海上霸权
C. 宗教冲突
答案:B
解析:17世纪荷兰和英国以更强大的舰队及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
8. The Mita System(米塔制)
介绍:印加帝国的劳役制度,被西班牙殖民者改造为强迫原住民采矿的残酷制度。
选择题:
-
西班牙殖民者如何利用米塔制(Mita)?
A. 恢复印加传统社区互助
B. 强迫原住民在银矿劳动
C. 培训原住民成为士兵
答案:B
解析:西班牙强制原住民在波托西银矿劳动,死亡率极高。 -
米塔制对原住民的影响是?
A. 提高生活水平
B. 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崩溃
C. 促进技术传播
答案:B
解析:强制劳动、恶劣条件和疾病导致原住民人口锐减。 -
米塔制主要服务于哪个产业?
A. 农业种植园
B. 白银开采
C. 纺织业
答案:B
解析:波托西银矿是西班牙殖民经济核心,依赖米塔制劳动力。
9. Potosí(波托西)
介绍:西班牙在秘鲁的巨型银矿城市,16-17世纪全球最大银矿产地。
选择题:
-
波托西银矿对西班牙的影响是?
A. 导致西班牙通货膨胀
B. 促进西班牙工业革命
C. 减少对殖民地的依赖
答案:A
解析:白银大量流入引发欧洲价格革命,西班牙因依赖金银未发展实业。 -
波托西银矿的主要劳动力是?
A. 非洲奴隶
B. 原住民(通过米塔制征召)
C. 欧洲移民
答案:B
解析:西班牙通过米塔制强迫原住民在矿场劳动。 -
波托西的白银主要流向?
A. 非洲
B. 欧洲和中国
C. 北美
答案:B
解析:白银通过贸易流入欧洲,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进入中国。
10. Indentured Servants(契约仆役)
介绍:欧洲贫困者以数年劳役换取赴美洲船费的移民形式,常见于17世纪北美。
选择题:
-
契约仆役与奴隶的主要区别是?
A. 契约仆役终身服役
B. 奴隶有权获得土地
C. 契约仆役服役有时间限制
答案:C
解析:契约仆役通常服役4-7年,期满可自由,而奴隶是终身且世袭。 -
契约仆役主要来自哪个群体?
A. 非洲战俘
B. 欧洲贫民和罪犯
C. 亚洲劳工
答案:B
解析:英国、爱尔兰等地的贫困者通过契约移民美洲。 -
契约仆役制度后来被取代的原因是?
A. 奴隶制成本更低
B. 奴隶贸易扩大和劳动力需求增加
C. 欧洲禁止契约移民
答案:B
解析:18世纪后,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契约仆役供应,奴隶制成为主流。
11. King Afonso I(阿方索一世)
介绍:刚果国王(1509-1543),试图限制葡萄牙奴隶贸易,维护王国独立。
选择题:
-
阿方索一世写信抗议葡萄牙人主要为了?
A. 阻止刚果人口被掠夺为奴
B. 要求更多武器支援
C. 加入葡萄牙殖民联盟
答案:A
解析:他谴责葡萄牙人绑架平民为奴,削弱刚果国力。 -
阿方索一世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
A. 完全拒绝
B. 接纳并试图融入刚果传统
C. 强制全国改信
答案:B
解析:他允许基督教传播,但反对葡萄牙借宗教之名干涉内政。 -
阿方索一世的努力最终导致?
A. 刚果完全独立
B. 刚果陷入内战和衰落
C. 葡萄牙停止奴隶贸易
答案:B
解析:葡萄牙无视抗议,持续掠夺奴隶,刚果王国逐渐崩溃。
12. Queen Nzinga(恩津加女王)
介绍:17世纪恩东戈王国(今安哥拉)女王,抵抗葡萄牙殖民侵略数十年。
选择题:
-
恩津加女王对抗葡萄牙的主要策略是?
A. 联合荷兰等欧洲势力
B. 全面闭关锁国
C. 接受基督教归顺
答案:A
解析:她与荷兰结盟,利用欧洲国家间矛盾对抗葡萄牙。 -
恩津加女王为谈判曾对葡萄牙代表采取什么行动?
A. 斩杀使者
B. 让使者坐地板而自己坐王座
C. 扣押人质
答案:B
解析:她通过座位安排展示主权平等,拒绝屈服。 -
她的抵抗对安哥拉的影响是?
A. 彻底驱逐葡萄牙
B. 延缓殖民渗透,成为民族象征
C. 导致王国分裂
答案:B
解析:虽未完全成功,但她的事迹激励了后世反殖民斗争。
13. The Antonian Movement(安东尼亚运动)
介绍:17世纪末刚果的基督教异端运动,主张刚果是圣城,反对欧洲教会控制。
选择题:
-
安东尼亚运动的领袖是?
A. 唐娜·贝阿特丽兹(自称圣安东尼附体)
B. 阿方索一世
C. 恩津加女王
答案:A
解析:贝阿特丽兹宣称获得神启,挑战教会权威。 -
该运动的核心诉求是?
A. 脱离刚果独立
B. 融合刚果传统与基督教,拒绝欧洲控制
C. 恢复奴隶贸易
答案:B
解析:主张刚果人自主解释基督教,否定葡萄牙教会权威。 -
安东尼亚运动的结局是?
A. 成为刚果国教
B. 被葡萄牙和刚果王室联合镇压
C. 引发大规模移民
答案:B
解析:1710年贝阿特丽兹被处决,运动失败。
14. Asiento(阿西恩托合同)
介绍:西班牙授予外国公司向美洲输送非洲奴隶的垄断特许权。
选择题:
-
阿西恩托合同的主要受益方是?
A. 西班牙本土商人
B. 英国、荷兰等外国公司
C. 美洲原住民
答案:B
解析:18世纪英国通过《乌得勒支条约》获得此权,主导奴隶贸易。 -
阿西恩托合同的核心内容是?
A. 开采金银矿
B. 垄断奴隶贩卖至西班牙殖民地
C. 建立贸易站
答案:B
解析:合同持有者可向美洲输送指定数量的非洲奴隶。 -
该制度反映了殖民经济的哪一特点?
A. 原住民自治
B. 欧洲列强对殖民地资源的联合剥削
C. 宗教自由
答案:B
解析:西班牙无力直接经营奴隶贸易,依赖外国公司,共享利益。
15. Triangular Trade(三角贸易)
介绍:大西洋贸易网络,欧洲向非洲出口制成品,非洲向美洲出口奴隶,美洲向欧洲出口原材料。
选择题:
-
三角贸易中“中段航程”运输的主要“货物”是?
A. 烟草和糖
B. 非洲奴隶
C. 欧洲枪支
答案:B
解析:“中段航程”(Middle Passage)特指奴隶从非洲到美洲的运输,死亡率极高。 -
三角贸易对非洲的主要影响是?
A. 促进技术传播
B. 人口流失和社会动荡
C. 统一非洲国家
答案:B
解析:大量青壮年被贩卖,导致非洲劳动力短缺和部落冲突加剧。 -
美洲向欧洲出口的商品通常不包括?
A. 烟草
B. 棉花
C. 丝绸
答案:C
解析:丝绸产自亚洲,经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进入美洲,但不属于三角贸易链条。
16. The Middle Passage(中段航程)
介绍:奴隶贸易中非洲黑奴被运往美洲的航程,条件极其恶劣,死亡率高。
选择题:
-
关于“中段航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欧洲到非洲的贸易路线
B. 非洲到美洲的奴隶运输
C. 美洲到欧洲的香料航线
答案:B
解析:Middle Passage是三角贸易的第二段,专指非洲奴隶被运往美洲的过程。 -
中段航程中奴隶的死亡率通常在?
A. 5%-10%
B. 15%-20%
C. 50%以上
答案:B
解析:恶劣的卫生、拥挤和疾病导致约1/5奴隶在运输中死亡。 -
中段航程的幸存者主要被用于?
A. 欧洲家庭服务
B. 美洲种植园劳动
C. 亚洲矿山开采
答案:B
解析:奴隶被贩卖至美洲甘蔗、烟草和棉花种植园从事强制劳动。
17. The Society of Jesus(耶稣会)
介绍:天主教修会,16世纪由依纳爵·罗耀拉创立,注重教育与文化适应策略传教。
选择题:
-
耶稣会在亚洲传教的主要策略是?
A. 武力征服
B. 融合当地文化并推广教育
C. 仅服务殖民统治者
答案:B
解析:如利玛窦在中国学习儒家经典,以学术交流促进传教。 -
耶稣会士在美洲的重要贡献是?
A. 建立奴隶种植园
B. 保护原住民权益并建立传教区
C. 协助殖民者掠夺金银
答案:B
解析:部分耶稣会士反对虐待原住民,建立自治传教村(如巴拉圭 reductions)。 -
耶稣会最终被多国驱逐的原因是?
A. 与君主权力冲突且影响力过大
B. 反对奴隶贸易
C. 传播异端教义
答案:A
解析:18世纪欧洲君主认为耶稣会威胁世俗权力,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将其驱逐。
18. Francis de Xavier(方济各·沙勿略)
介绍:耶稣会创始人之一,16世纪在印度、日本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
选择题:
-
沙勿略在亚洲的主要活动区域是?
A. 中国和朝鲜
B. 印度和日本
C. 菲律宾和越南
答案:B
解析:他在印度果阿建立传教基地,1549年抵达日本鹿儿岛。 -
沙勿略传教策略的特点是?
A. 强制当地人改信
B. 适应本地文化并学习语言
C. 依赖军事征服
答案:B
解析:他在日本穿僧袍、用佛教术语解释基督教,促进接纳。 -
沙勿略未能实现的目标是?
A. 在日本建立教会
B. 进入中国内地传教
C. 在印度培训本土神职人员
答案:B
解析:1552年试图进入中国时病逝于上川岛,未能深入内地。
19. The Policy of Sea Ban(海禁政策)
介绍:明朝限制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旨在防御倭寇和维护朝贡体系。
选择题:
-
明朝实行海禁的直接原因是?
A. 防止白银外流
B. 防御倭寇和走私活动
C. 促进欧洲贸易
答案:B
解析:明初倭寇侵扰沿海,朝廷以海禁减少民间与外界的联系。 -
海禁政策导致的经济后果是?
A. 东南沿海走私贸易兴盛
B. 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
C. 朝贡贸易完全停滞
答案:A
解析:官方禁止私人贸易,但福建、广东等地走私猖獗(如葡萄牙占澳门)。 -
海禁政策在何时被部分放宽?
A. 洪武年间
B. 隆庆开关(1567年)
C. 崇祯末年
答案:B
解析:隆庆帝开放月港,允许民间与东南亚贸易,但仍禁止与日本往来。
20. Tribute System(朝贡体系)
介绍:中国古代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周边国家通过朝贡换取贸易特权。
选择题:
-
朝贡贸易中,中国通常给予外邦的回报是?
A. 军事保护
B. 高于贡品价值的赏赐
C. 技术传授
答案:B
解析:明朝以“厚往薄来”彰显天朝威望,如赏赐丝绸、瓷器远超贡品价值。 -
朝贡体系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 扩张领土
B. 确立中国“天下共主”地位
C. 传播儒家文化
答案:B
解析:通过礼仪和册封,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等级秩序。 -
下列哪国曾与明朝发生朝贡冲突?
A. 日本(倭寇问题)
B. 朝鲜
C. 琉球
答案:A
解析:日本因倭寇和战国混乱,朝贡时断时续,引发明朝军事打击(如抗倭战争)。
21. Kirishitan(切支丹)
介绍:日本对天主教徒的称呼,16-17世纪因传教兴起,后遭江户幕府镇压。
选择题:
-
切支丹在日本迅速传播的原因是?
A. 战国大名希望获得贸易利益
B. 幕府主动推广
C. 佛教寺庙支持
答案:A
解析:九州大名(如大友宗麟)为获取葡萄牙武器贸易支持,鼓励传教。 -
江户幕府镇压切支丹的标志性事件是?
A. 岛原之乱(1637-1638)
B. 关原之战
C. 应仁之乱
答案:A
解析:基督徒参与岛原起义,幕府血腥镇压后全面禁教。 -
切支丹被迫采取的秘密信仰形式是?
A. 公开举行弥撒
B. 伪装成佛教徒并隐藏圣像
C. 逃亡至北海道
答案:B
解析:信徒将玛利亚像伪装为观音,秘密保持信仰(“隐藏切支丹”)。
22. Tokugawa Ieyasu(德川家康)
介绍:江户幕府创立者(1603年),结束战国时代,确立锁国政策。
选择题:
-
德川家康确立统治的关键战役是?
A. 桶狭间之战
B. 关原之战(1600年)
C. 姉川之战
答案:B
解析:击败石田三成等西军,掌握全国大权。 -
德川幕府为控制大名实施的政策是?
A. 参勤交代制度
B. 推广基督教
C. 开放自由贸易
答案:A
解析:要求大名每隔一年赴江户居住,消耗其财力以削弱反抗能力。 -
德川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与哪国贸易?
A. 荷兰
B. 葡萄牙和西班牙
C. 中国
答案:B
解析:1639年驱逐葡萄牙人,仅允许荷兰、中国在长崎有限贸易。
23. Oda Nobunaga(织田信长)
介绍: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以革新战术和镇压佛教势力著称,为统一日本奠基。
选择题:
-
织田信长击败今川义元的著名战役是?
A. 长篠之战
B. 桶狭间之战(1560年)
C. 本能寺之变
答案:B
解析:以少胜多突袭今川军,崛起为战国霸主。 -
织田信长对待基督教传教士的态度是?
A. 严厉镇压
B. 允许传教以对抗佛教势力
C. 强制改信
答案:B
解析:他支持耶稣会以削弱佛教寺院的经济和武装力量。 -
织田信长的统治终结于?
A. 关原之战
B. 本能寺之变(1582年)
C. 大阪夏之阵
答案:B
解析:家臣明智光秀叛乱,信长自焚身亡。
24. The Bateren Edict(伴天连追放令)
介绍:1614年德川幕府驱逐天主教传教士并禁止基督教的法令。
选择题:
-
“伴天连”(Bateren)指哪类人?
A. 佛教僧侣
B. 天主教传教士
C. 荷兰商人
答案:B
解析:日语对葡萄牙语“Padre”(神父)的音译。 -
该法令颁布的直接导火索是?
A. 岛原之乱
B. 冈本大八事件(贿赂丑闻)
C. 西班牙入侵威胁
答案:B
解析:基督徒官员与传教士勾结受贿,幕府借机全面禁教。 -
伴天连追放令规定外国传教士必须?
A. 加入佛教
B. 立即离开日本
C. 向幕府效忠
答案:B
解析:驱逐所有传教士,违者处死,信徒需放弃信仰。
25. The San Felipe Incident(圣菲利普号事件)
介绍:1596年西班牙商船搁浅日本,船员声称传教士是殖民先锋,加剧禁教政策。
选择题:
-
圣菲利普号事件中,西班牙船员的言论导致?
A. 日本与西班牙结盟
B. 丰臣秀吉加强迫害基督徒
C. 荷兰获得贸易特权
答案:B
解析:船员称传教士为殖民铺路,丰臣秀吉处死26名传教士和信徒(日本二十六圣人)。 -
该事件反映了日本幕府对基督教的担忧是?
A. 宗教教义冲突
B. 传教士作为殖民侵略前哨
C. 信徒拒绝缴税
答案:B
解析:日本将基督教与欧洲殖民扩张联系,视为国家安全威胁。 -
圣菲利普号事件发生于哪位统治者时期?
A. 德川家康
B. 丰臣秀吉
C. 织田信长
答案:B
解析:1596年正值丰臣秀吉统治晚期,事件加速禁教政策。
26. Fumi-e(踏绘)
介绍:江户时代迫使民众践踏基督教圣像以检验是否信徒的镇压手段。
选择题:
-
踏绘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广基督教艺术
B. 筛查和迫害隐藏的信徒
C. 测试民众对幕府的忠诚
答案:B
解析:拒绝践踏者被认定为基督徒,遭逮捕或处决。 -
踏绘上常见的图像是?
A. 佛陀
B. 圣母玛利亚或耶稣
C. 天皇肖像
答案:B
解析:使用基督教圣像迫使信徒亵渎信仰以自证清白。 -
踏绘政策反映了江户幕府?
A. 宗教宽容
B. 通过宗教控制巩固政权
C. 推动文化融合
答案:B
解析:禁教是锁国政策的一部分,旨在消除外来威胁。
28. Mehmed the Conqueror(征服者穆罕默德)
介绍:奥斯曼帝国苏丹(1451-1481),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拜占庭帝国。
选择题:
-
穆罕默德二世最著名的成就是?
A. 建立伊斯坦布尔大学
B. 攻陷君士坦丁堡
C. 征服整个阿拉伯半岛
答案:B
解析: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标志拜占庭灭亡,奥斯曼崛起为帝国。 -
他攻陷君士坦丁堡后采取的政策是?
A. 屠杀所有基督徒
B. 允许宗教共存并重建城市
C. 强制全体居民改信伊斯兰教
答案:B
解析:保留东正教会,吸引希腊人、犹太人重建城市,推动文化融合。 -
他的统治对欧洲的影响是?
A. 促进东西方贸易
B. 加速欧洲寻找新航路
C. 统一基督教国家
答案:B
解析:奥斯曼控制传统商路,迫使欧洲探索绕行非洲或向西航行。
29. Janissaries(耶尼切里军团)
介绍:奥斯曼帝国的精锐步兵,由基督教男孩(devshirme制度)训练为穆斯林士兵。
选择题:
-
耶尼切里军团的核心特征是?
A. 终身服役且不得结婚
B. 由阿拉伯贵族组成
C. 专注海军作战
答案:A
解析:他们被禁止从事商业或组建家庭,完全效忠苏丹。 -
耶尼切里后期衰落的原因是?
A. 军事技术落后
B. 参与政治斗争并垄断特权
C. 被欧洲联军击败
答案:B
解析:18世纪后干涉苏丹废立,腐化导致战斗力下降,最终在1826年被解散。 -
他们的武器装备主要由谁提供?
A. 欧洲盟国
B. 国家统一配发
C. 自购武器
答案:B
解析:奥斯曼中央集权,武器和训练由国家负责,确保忠诚。
30. The Devshirme(德夫希尔梅制度)
介绍:奥斯曼帝国从巴尔干基督教家庭征召男孩,培养为士兵或官员的制度。
选择题:
-
德夫希尔梅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播伊斯兰教
B. 获取忠诚的士兵和行政人才
C. 削弱阿拉伯贵族权力
答案:B
解析:基督教男孩与家族割裂,被训练成只效忠苏丹的精英阶层。 -
被征召男孩的结局通常是?
A. 成为奴隶劳工
B. 加入耶尼切里军团或宫廷官僚
C. 遣返原籍
答案:B
解析:优秀者进入宫廷学校,其余成为耶尼切里士兵。 -
该制度对巴尔干地区的影响是?
A. 促进经济发展
B. 引发反抗和长期仇恨
C. 加速基督教传播
答案:B
解析:强制征召被视为压迫,加深当地对奥斯曼统治的不满。
31. Suleyman the Magnificent(苏莱曼大帝)
介绍:奥斯曼帝国第十任苏丹(1520-1566),在位时帝国疆域、法律和文化达巅峰。
选择题:
-
苏莱曼被称为“立法者”是因为?
A. 引入欧洲法律
B. 系统编纂奥斯曼法典
C. 恢复拜占庭旧法
答案:B
解析:他整合伊斯兰法和习惯法,建立高效行政体系。 -
他统治期间的最大军事胜利是?
A. 征服维也纳
B. 夺取匈牙利和贝尔格莱德
C. 击败波斯萨非王朝
答案:B
解析:1526年莫哈奇战役击败匈牙利,控制中欧大片领土。 -
苏莱曼时代的文化象征是?
A. 圣索菲亚大教堂
B.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
C. 蓝色清真寺
答案:B
解析:建筑师锡南代表作,体现奥斯曼建筑巅峰。
32. Shah Abbas the Great(阿拔斯大帝)
介绍:萨非波斯君主(1587-1629),改革军队、振兴经济,重建伊斯法罕为都城。
选择题:
-
阿拔斯大帝军事改革的核心是?
A. 建立火器部队和常备军
B. 依赖游牧部落骑兵
C. 雇佣欧洲十字军
答案:A
解析:仿效奥斯曼建立炮兵和火枪兵,削弱部落军权。 -
他为对抗奥斯曼帝国采取的外交策略是?
A. 联合莫卧儿帝国
B. 与欧洲国家(如英国)结盟
C. 向中国朝贡
答案:B
解析: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波斯湾贸易,换取军事支持。 -
伊斯法罕的著名广场“伊玛目广场”主要用于?
A. 处决囚犯
B. 皇家庆典和市场贸易
C. 宗教祭祀
答案:B
解析:广场融合政治、商业和宗教功能,象征波斯复兴。
33. Akbar(阿克巴大帝)
介绍:莫卧儿帝国第三代皇帝(1556-1605),推行宗教宽容,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
选择题:
-
阿克巴的宗教政策最突出的是?
A. 强制推行伊斯兰教
B. 废除吉兹亚税并允许信仰自由
C. 驱逐所有印度教徒
答案:B
解析:1564年废除针对非穆斯林的人头税,促进社会和谐。 -
他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依赖?
A. 地方土邦自治
B. 曼萨布达尔官僚体系
C. 欧洲顾问团
答案:B
解析:曼萨布达尔(官职等级)将军事与行政结合,直接效忠皇帝。 -
阿克巴的文化政策包括?
A. 焚毁印度教典籍
B. 推动波斯语与印度文化融合
C. 禁止所有宗教艺术
答案:B
解析:宫廷鼓励文学、绘画,融合伊斯兰和印度元素(如“阿克巴风格”绘画)。
34. The Mansabdari System(曼萨布达尔制度)
介绍:莫卧儿帝国的官僚等级制,官员(曼萨布达尔)按军衔获得土地和士兵配额。
选择题:
-
曼萨布达尔的主要职责是?
A. 宗教祭祀
B. 提供军队并管理税收
C. 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他们需根据军衔(如“五千骑”)维持军队并上缴部分税收。 -
该制度对莫卧儿统治的作用是?
A. 削弱中央集权
B. 强化皇帝对军队和财政的控制
C. 导致贵族叛乱
答案:B
解析:官员由皇帝任免,定期轮换防止地方势力坐大。 -
曼萨布达尔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A. 海外贸易
B. 皇帝授予的贾吉尔(采邑)
C. 宗教捐赠
答案:B
解析:贾吉尔为临时封地,收入用于供养军队,死后归还皇帝。
35. Jizya(吉兹亚税)
介绍:伊斯兰政权向非穆斯林成年男性征收的人头税,象征其“被保护者”地位。
选择题:
-
吉兹亚税的主要目的是?
A. 经济上激励改信伊斯兰教
B. 资助十字军东征
C. 促进贸易发展
答案:A
解析:非穆斯林需缴纳此税且社会地位较低,许多人因此改宗。 -
莫卧儿皇帝阿克巴对此税的政策是?
A. 提高税率
B. 废除吉兹亚税
C. 仅向印度教徒征收
答案:B
解析:阿克巴为缓和宗教矛盾,1564年废除该税。 -
吉兹亚税在奥斯曼帝国的征收对象是?
A. 所有非穆斯林
B. 东正教徒和犹太人
C. 阿拉伯游牧部落
答案:B
解析:奥斯曼允许“米勒特”自治,但基督徒和犹太人需缴吉兹亚税。
36. Feitorias(贸易站)
介绍:葡萄牙在非洲、亚洲沿海建立的贸易据点,用于垄断香料、黄金等资源。
选择题:
-
葡萄牙建立贸易站的主要方式是?
A. 大规模移民
B. 武力占领关键港口
C. 与当地王国平等合作
答案:B
解析:如印度果阿、马六甲均通过军事征服控制。 -
贸易站的主要功能是?
A. 传播基督教
B. 储存货物并控制海运路线
C. 培训本地官员
答案:B
解析:据点作为中转站,垄断香料、丝绸等商品的欧洲贸易。 -
葡萄牙贸易站帝国衰落的原因是?
A. 原住民起义
B. 荷兰和英国的海上竞争
C. 宗教冲突
答案:B
解析: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更强舰队和资本取代葡萄牙。
1. 地图中标注的四个西班牙总督辖区名称及其行政中心是?
What are the four Spanish Viceroyalties marked on the map and their administrative capitals?
答案:
- 新西班牙总督辖区(Viceroyalty of New Spain):首府墨西哥城(Mexico City, 1519年建立)。
- 秘鲁总督辖区(Viceroyalty of Peru,地图中标为“Viceroyalty of New Castile”):首府利马(Lima, 1535年建立)。
- 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Viceroyalty of New Granada):首府波哥大(Bogotá, 1538年建立)。
- 拉普拉塔总督辖区(Viceroyalty of La Plata):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1580年建立)。
历史背景:西班牙通过总督辖区制度集中管理美洲殖民地,强化王室控制并剥削资源(如白银、农作物)。
2. 墨西哥城(Mexico City)在地图上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Why is Mexico City significant on this map?
答案:
墨西哥城是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后(1519-1521年)在原首都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án)废墟上重建的城市。
Historical Context:作为殖民统治核心,墨西哥城成为跨大西洋贸易枢纽,连接美洲白银与欧洲市场。
3. 利马(Lima)的位置如何反映西班牙的殖民战略?
How does the location of Lima reflect Spanish colonial strategy?
答案:
利马位于秘鲁沿海,是秘鲁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邻近安第斯山脉的波托西银矿(Potosí)。西班牙在此设立首府以控制南美矿产资源和太平洋贸易路线。
Historical Context:波托西银矿的白银通过利马运往巴拿马,再经大西洋运至西班牙,支撑了西班牙帝国的经济。
4. 地图中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建立于哪一年?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When was Buenos Aires founded, and what was its role in the Viceroyalty of La Plata?
答案:
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于1580年,是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负责管理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农牧业和白银出口。
Historical Context:该地区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将内陆的白银(如波托西银矿)和大西洋贸易连接,后成为南美重要港口。
5. 地图中巴西(Brazil)为何标注为葡萄牙属地?这与西班牙殖民地的分界依据是什么?
Why is Brazil marked as Portuguese territory? What treaty defined this boundary?
答案:
根据1494年《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葡萄牙获得西经46°以东的土地(包括巴西),西班牙获得以西的美洲大陆。地图中的“Tordesillas线”体现了这一划分。
Historical Context:该条约是欧洲列强瓜分新世界的早期协议,巴西因葡萄牙探险而成为其殖民地,与西班牙美洲形成分界。
以上问题结合地图标注(如城市、年份、行政辖区)和宏观历史脉络(殖民管理、资源掠夺、国际条约),帮助理解西班牙殖民体系的空间布局与运作逻辑。
1. 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帝国的边界冲突主要源于哪些因素?
What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border conflicts between the Ottoman and Safavid Empires?
答案:
- 宗教矛盾:奥斯曼为逊尼派,萨法维为什叶派,争夺伊斯兰世界领导权。
- 领土争夺:争夺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等战略要地(如图中亚美尼亚、巴格达)。
- 经济资源: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路线。
关联关键词:苏莱曼大帝(Suleyman the Magnificent)曾多次东征萨法维。
2. 地图中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Delhi)与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在16世纪的历史地位有何不同?
How di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Delhi (Mughal) differ from Istanbul (Ottoman) in the 16th century?
答案:
- 德里:莫卧儿帝国文化融合中心(印度教与伊斯兰教),阿克巴(Akbar)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 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政治与宗教核心,征服者穆罕默德(Mehmed)将其变为跨洲帝国首都。
关联关键词:阿克巴的曼萨布达尔制度(Mansabdari)巩固集权;伊斯坦布尔的耶尼切里军团(Janissaries)驻守。
3. 地图中标注的“Hormuz”(霍尔木兹)为何成为三大帝国的争夺焦点?
Why was Hormuz a focal point of contention among the three empires?
答案:
- 地理位置:控制波斯湾入口,连接印度洋贸易与陆上丝绸之路。
- 经济价值:葡萄牙在此设贸易站(Feitorias),垄断香料与丝绸贸易。
关联关键词:萨法维帝国与葡萄牙争夺霍尔木兹(见沙阿·阿巴斯Shah Abbas的改革)。
4. 奥斯曼帝国如何通过地图中的“埃及”(Egypt)和“红海”(Red Sea)影响印度洋贸易?
How did the Ottoman Empire use Egypt and the Red Sea to influence Indian Ocean trade?
答案:
- 控制红海航道:切断葡萄牙绕过好望角的贸易垄断(如图中阿拉伯海路线)。
- 埃及作为枢纽:开罗(Cairo)成为奥斯曼向印度洋扩张的跳板。
关联关键词:苏莱曼大帝支持东南亚穆斯林对抗葡萄牙(关联“贸易站帝国”Trading-post Empire)。
5. 地图中莫卧儿帝国与萨法维帝国的互动如何体现“宗教与政治联盟”策略?
How di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ughal and Safavid Empires reflect strategies of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alliances?
答案:
- 共同对抗奥斯曼:萨法维曾与莫卧儿联合牵制奥斯曼东扩。
- 文化借鉴:莫卧儿宫廷吸收波斯艺术与行政制度(如波斯语为官方语言)。
关联关键词:阿克巴(Akbar)邀请波斯学者推动文化融合;萨法维的“什叶派正统化”政策。
1. 地图中英国在北美东海岸的殖民地名称及其经济基础是什么?
What were the names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British colonies on the east coast of North America?
答案:
- 殖民地:弗吉尼亚(Virginia)、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等(后发展为“13个殖民地”)。
- 经济基础:烟草、棉花种植(南方)和贸易/造船业(北方)。
解析:英国殖民地依赖种植园经济(使用非洲奴隶)和三角贸易(Triangular Trade),与地图中“English pressuring”标注相关。
2. 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LOUISIANA)为何覆盖密西西比河流域?其战略目的是什么?
Why did French Louisiana cover 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What was its strategic purpose?
答案:
- 地理控制:密西西比河连接五大湖与墨西哥湾,是内陆贸易和军事运输通道。
- 战略目的:阻断英国向西扩张,并与加拿大法属殖民地(如魁北克)形成南北呼应。
解析:法国采取“皮毛贸易”经济模式(依赖原住民合作),与英国形成殖民竞争(见图中“French processes”标注)。
3.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的殖民分界线依据哪一历史条约?图中巴西(Brazil)属于哪国?
Which treaty defined the colonial boundary between Spanish and Portuguese South America? Which country controlled Brazil?
答案:
- 条约:1494年《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
- 巴西归属:葡萄牙(Portugal)。
解析:该条约以西经46°划分势力范围,葡萄牙获得巴西,西班牙占据其余南美(地图中巴西为葡萄牙色块)。
4. 图中丹麦(Danish)在美洲的殖民地位置及作用是什么?
Where were Danish colonies located in the Americas, and what was their role?
答案:
- 位置:加勒比海地区(如圣托马斯岛)。
- 作用:作为甘蔗种植园和奴隶贸易中转站。
解析:丹麦殖民地规模小,但参与跨大西洋贸易体系(关联“Feitorias”贸易站模式)。
5. 西班牙殖民地“新西班牙”(New Spain)的核心城市及其历史地位是什么?
What was the core city of Spanish New Spain, and why was it significant?
答案:
- 核心城市:墨西哥城(Mexico City)。
- 历史地位:西班牙总督辖区首府,控制美洲白银开采(如波托西银矿)和跨太平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
解析:白银通过墨西哥城运往欧洲,支撑西班牙帝国经济(关联“Columbian Exchange”中的贵金属流动)。
地图分析总结
- 殖民竞争格局:
- 英国:东海岸农业与贸易。
- 法国:内陆河流与皮毛贸易。
- 西班牙/葡萄牙:贵金属开采与种植园经济。
- 经济驱动:白银(西班牙)、糖(葡萄牙、丹麦)、烟草(英国)。
- 后续影响:殖民边界为现代美洲国家疆域奠定基础(如美国西进运动与法国出售路易斯安那)。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Manila Galleon Trade)
中文介绍: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帝国在1565年至1815年间运营的跨太平洋贸易路线,连接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ulco),将亚洲商品(如中国丝绸、瓷器)运往美洲,再将美洲白银输送到亚洲。这一贸易是早期全球化的重要纽带,也是西班牙“白银之路”的关键部分。
英文简介:
The Manila Galleon Trade (1565-1815) was a Spanish trans-Pacific trade route linking Manila (Philippines) and Acapulco (Mexico). It transported Asian goods (e.g., Chinese silk, porcelain) to the Americas and funneled American silver to Asia, serving as a cornerstone of early globalization and Spain's global "Silver Circuit."
核心内容与历史影响
-
贸易路线与运作:
- 航线:每年1-2艘大帆船从马尼拉出发,借助季风横跨太平洋至墨西哥,全程约4-6个月。
- 商品:
- 亚洲→美洲:中国丝绸、瓷器,印度棉布,东南亚香料。
- 美洲→亚洲:墨西哥白银(占全球白银产量的1/3流向中国)。
- 中转枢纽:白银经阿卡普尔科陆运至墨西哥城,再转运至欧洲;亚洲商品通过墨西哥分销至西班牙本土。
-
经济与政治驱动:
- 西班牙需求:美洲殖民地缺乏优质手工业品,需从亚洲进口以满足殖民者需求。
- 中国白银饥渴:明朝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税收货币化推动白银需求,美洲白银通过马尼拉大量流入中国。
- 西班牙垄断:贸易由西班牙王室特许经营,中国商人(主要是福建海商)通过马尼拉的帕里安市场(Parían)与西班牙交易。
-
文化技术交流:
- 作物传播:美洲玉米、甘薯通过大帆船传入中国和菲律宾,促进亚洲人口增长。
- 技术影响:菲律宾造船业吸收西班牙大帆船技术,中国瓷器纹饰融合美洲土著图案。
- 人口流动:部分华人(“马尼拉华人”)迁居菲律宾,成为贸易中间商。
-
争议与衰落:
- 贸易失衡:西班牙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美洲通货膨胀,引发王室多次限制贸易规模(如1593年规定每年仅2艘船)。
- 竞争与冲突:
- 荷兰和英国私掠船(如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袭击大帆船。
- 1762年英国短暂占领马尼拉,贸易一度中断。
- 终结: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圣费尔南多号”返航,因墨西哥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贸易终止。
简答题示例(中英双语)
-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如何促进中国与美洲的经济联系?
How did the Manila Galleon Trade connect China and the Americas economically?
答案:中国丝绸和瓷器经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墨西哥白银;白银流入中国推动货币经济,美洲作物(如玉米)传入中国促进农业变革。
Key: 白银(Silver)— 丝绸(Silk)— 农业传播(Crop diffusion)。 -
为何西班牙王室严格限制大帆船贸易的船队规模?
Why did the Spanish Crown limit the number of galleons in the Manila Trade?
答案:防止白银过度外流导致美洲殖民地经济崩溃,并减少海盗袭击风险。
Key: 白银外流(Silver drain)— 经济控制(Economic control)— 海盗(Pirates)。 -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菲律宾社会有何长期影响?
What was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he Manila Galleon Trade on Philippine society?
答案:马尼拉发展为亚洲贸易枢纽,华人社区壮大;菲律宾经济依赖中转贸易,本土产业未能发展。
Key: 华人社区(Chinese diaspora)— 经济依赖(Economic dependency)。
3. Primary Source Analysis (30 pts)
You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 primary sourc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s provided in the exam. This question is designed to develop analytical skills and help you better understand how historians engage with primary sources (as we have practiced in tutorials). Your analysis needs to be specific, and I expect that everyone will include citations with their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