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七版 樊昌信 曹丽娜
手写笔记参考小红书:香草味冰淇淋~
第六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信号:数字信号所占的频谱是从零谱或很低频率开始;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在某些低通有限信道中,基带信号可以不经过载波调制直接传输;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需要经过调制和解调过程的传输系统;
一、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1. 数字基带信号
——表示数字信号的电波形,用不同的电平或脉冲表示;
(1)单极性波形
——(正电平用“1”表示,零电平用“0”表示)
特点:极性单一,有直流分量和低频分量;
应用:设备内部和数字调制器中;
(2)双极性波形
——(正电平用“1”表示,负电平用“0”表示)
特点:无直流分量,抗干扰性强;
应用:V.24、RS-232C接口标准和数字调制器中;
(3)单极性归零波形
——单极性归零波形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 小于码元宽度
(占空比为50%)
特点:从中可以直接提取定位信号;
应用:作为其他码型提取同步时钟的过渡码型;
(4)双极性归零波形
——兼有双极性和归零波形的特点
(5)差分波形(相对码波形)
特点:用相邻码元电平的跳变或不变表示信息码元;
- 传号差分(1变0不变)
- 空号差分(0变1不变)
差分编码: 差分译码:
(6)多电平波形
特点:一个脉冲可携载多个比特信息;
优点:传码率一个定时,多电平的传信率高;
应用:高数据速率传输系统;
四电平波形:00 —— +3E 01 —— +E 10 —— -E 11 —— -3E
2. 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1)连续谱——带宽B
(2)离散谱: 定时分量(m=1) 直流分量(m=0)
结论:连续谱总是存在,谱的形状取决于
的频谱以及出现概率;
离散谱是否存在,取决于
的波形及其出现概率P;
消失条件:
二、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1. 选码规则:
- 无直流分量,且低频分量小;
- 定时信息丰富;
- 高频分量小;
- 不受信源统计特性的影响;
- 有自检能力;
- 编、译码简单;
2. 常用的传输码型
(1)AMI码——传号交替反转码
—— “+1”和“-1”交替出现,而“0”保持不变
- 特点:不含直流分量,低频成分少,三电平,编译码电路简单,有宏观自检能力;
- 缺点:信码有长连0串时,难以获取定时信息;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 连“0”个数不超过3个时,遵循AMI的编码规则;
- 连“0”个数超过3个时,将第4个“0”改为非“0”脉冲,记为
或
,称为破坏脉冲;
- 相邻V码的极性必须交替出现(确保无直流);
- V码的极性应与前一个非“0”脉冲的极性相同,否则,将0000更改为
,或
;B称为调节脉冲;
- V码之后的传号码极性也要交替。
(3)双相码(曼彻斯特码)
—— “0”码用“01”表示,“1”码用“10”表示
特点:
- 二电平(极性相反),无直流分量;
- 定位时信息丰富,编译码电路简单;
- 连码个数不超过2个;
缺点:带宽比原码大一倍;
应用:局域网中的传输码型;
(4)差分双相码——差分曼彻斯特码
—— “1”表示有跳变,“0”表示无跳变
- 特点:属于双相码的一种码型;
- 应用:IEEE802.5令牌环网局域网中;
(5)CMI码——传号反转码
—— “1”用11、00交替表示,“0”用01表示
- 特点:双极性二电平码,连码个数不超过三个;
- 应用:A律PCM四次群的接口型码,速率低于8.448Mb/s的光缆传输系统中;
(6)nBmB码(m>n)
m>n,所以多出 种组合;
从 种中选择许用码组,其余为禁用码组;
- 优点:可以提供良好的同步和检错功能;
- 代价:所需的带宽随m增加;
- 通常选择m=n+1,如1B2B,4B5B;
(7)nBmT码 (m<n)
- 在相同码速率下,4B/3T码的信息容量大于1B/T1,因而可以提高频带利用率;
- 4B/3T码、8B/6T码等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如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系统;
三、数字基带信号传输与码间串扰
1. 数字基带信号1传输系统的组成
发送滤波器:即信道信号形成器
作用:原始基带信号——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
目的:匹配信道,减小串扰,利于同步提取;
信道:给基带信号提供传输通道;
接收滤波器:
作用: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特性均衡;
目的: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2. 码间串扰
(1)误码原因
- 信道噪声
- 码间串扰(ISI)
(2)码间串扰:前面码元波形的拖尾蔓延到当前码元的抽样时刻上,从而对当前码元的判决造成干扰;
(3)产生原因:系统传输总特性(包括收、发滤波器特性和信道特性)不理想导致码元的波形畸变、展宽和拖尾;
四、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1. 无码间串扰的条件
(1)时域条件
——本码元抽样时刻有值,其他码元抽样时刻均为0
(2)频域条件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检验或设计H(w)能否消除码间串扰的理论依据
a. 物理意义:若一个实际的基带传输特性可以等效为一个理想(矩形)低通滤波器,则可以是按无码间串扰传输;
b. 几何意义:(判断有无码间串扰的方法——切割、平移、叠加、常数)
将H(w)在w轴上以 的间隔切开,然后分段平移到
区间内,进行叠加,其结果为一常数。则以
的速率传输时,无ISI。
2. 无码间串扰传输特性的设计
(1)理想低通特性
奈奎斯特最窄带宽: 无ISI的最高波特率:
无IS基带系统最高频带利用率:
存在问题:
- 特性陡峭,不易实现;
- 响应曲线尾部收敛慢,摆幅大,对定时要求严格;
解决方案:对H(w)在 处按“奇对称”条件进行“圆滑/滚降”;
(2)余弦滚降特性
滚降系数——用于描述滚降程度
带宽:
最高频带利用率:
(3)升余弦滚降
特点:特性易实现,响应曲线尾部收敛快,摆幅小,对定时要求不严格;
代价:带宽增加,频带利用率降低;
五、部分响应和时域响应
——改善系统性能的两种措施
1. 部分响应系统
——利用部分响应波形进行传输的基带系统
第Ⅰ类部分响应系统——当前码元只对下一个码元产生码间串扰
(1)原理框图
(2)预编码:可消除接收端的“差错传播”现象;
(模2加) 即
(3)相关编码:使前后码元之间引入某种相关性,从而形成预期的响应波形和频谱结构;
带来问题:若接收一个误码 ,则其后会产生一连串的错误——差错传播;
(算数加)
接收端对 做“模2判决”即可恢复
:
第Ⅳ类部分响应系统——当前码元只对下下一个码元产生码间串扰
(1)原理框图
(2)预编码:
(3)相关编码:
对 做“模2判决”即可恢复
:
(3)注意:若L>2,则“模2加”改为“模L加”;
“模2判决”改为“模L判决”;
(4)优点:能实现2Baud/Hz的频带利用率,且传输波形的“尾巴”衰减大,收敛快;
(5)缺点:当输入数据为L进制时,相关编码电平数要超过L;
第Ⅰ、Ⅳ类部分响应信号的电平数为(2L-1),因此,部分响应系统的抗噪性能变差;
2. 时域均衡
(1)目的:消除或减小码间串扰(ISI)
(2)方法:频域均衡和时域均衡
(3)均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