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人工智能10大热门算法!

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在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介绍的这些算法就是让它变得智能的关键。不管是大模型的聊天对话,预测房价,还是智能驾驶,这些算法都在背后默默地工作着。

今天,我们要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些特别热门的人工智能算法。它们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SVM)、集成学习、K近邻算法、K-means算法、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Deep Q-Networks等。我们要探讨一下它们是怎么工作的,用在哪些场合,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线性回归:

模型原理:线性回归致力于寻找一条最佳拟合直线,确保这条直线能够精确地穿过散点图中的数据点,形成最佳的拟合曲线。

模型训练:通过利用已知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我们追求的是最小化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平方误差,以此来实现模型的优化。

优点:线性回归模型以其简洁易懂、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备受青睐。

缺点:然而,它对于处理非线性关系的能力较为有限,这是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使用场景:线性回归模型在预测连续值的问题上表现卓越,如预测房价、股票价格等。

示例代码(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构建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

# 导入必要的库``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 创建数据集``X = np.array([[1], [2], [3], [4], [5]])``y = np.array([[2], [4], [6], [8], [10]])``   ``# 将数据集分割为训练集和测试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0)``   ``# 创建线性回归模型``regressor = LinearRegression()`  `   ``# 使用训练数据拟合模型``regressor.fit(X_train, y_train) #训练线性回归模型``   ``# 预测测试集结果``y_pred = regressor.predict(X_test)``   ``# 打印预测结果``print('预测结果:', y_pred)``   ``# 计算并打印模型的性能``print('Mean Absolute Error:', metrics.mean_absolute_error(y_test, y_pred))`  `print('Mean Squared Error:', metrics.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  `print('Root Mean Squared Error:', np.sqrt(metrics.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   ``# 画出回归线``plt.scatter(X_test, y_test,  color='gray')``plt.plot(X_test, y_pred, color='red', linewidth=2)``plt.show()

2、逻辑回归:

模型原理:逻辑回归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专为解决二分类问题而设计。该算法能够将连续的输入变量映射到离散的输出结果,通常以二进制形式表示。通过应用逻辑函数,逻辑回归将线性回归的预测结果转换到(0,1)的范围内,从而生成分类的概率。

模型训练:逻辑回归模型的训练依赖于已知分类的样本数据。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优化模型的参数来最小化预测概率与实际分类之间的交叉熵损失,从而提高模型的分类准确性。

优点:逻辑回归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并且在处理二分类问题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缺点:然而,逻辑回归在处理非线性关系方面的能力有限,这可能会在某些复杂场景中限制其应用。

使用场景:逻辑回归适用于各种二分类问题,如垃圾邮件过滤、疾病预测等。在这些场景中,逻辑回归能够基于输入特征有效地预测出目标变量的分类结果。

示例代码(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构建一个简单的逻辑回归模型):

# 导入需要的库``import pandas as pd``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加载数据集``df = pd.read_csv('dataset.csv')``   ``# 提取特征和目标变量``X = df['feature'].values.reshape(-1,1)``y = df['target'].values``   ``#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逻辑回归模型``log_reg = LogisticRegression()``   ``# 使用训练数据训练模型``log_reg.fit(X_train, y_train)``   ``# 使用测试数据预测结果``y_pred = log_reg.predict(X_test)``   ``# 计算预测精度``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   ``print(f"模型的预测精度为: {accuracy}")

3、决策树:

模型原理:决策树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它通过递归地分解数据集为更小的子集来精心构建决策边界。每个内部节点承载着特征属性的判断条件,每个分支代表着可能的属性值,而每个叶子节点则揭示了一个明确的类别归属。

模型训练:在构建决策树的过程中,算法会精心选择最佳的划分属性,并利用剪枝技术来有效预防过拟合现象的发生。

优点:决策树模型以其直观易懂和解释性强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青睐。它不仅能够出色地处理分类问题,还能应对回归挑战。

缺点:然而,决策树也有其局限性,它容易遭受过拟合的困扰,并且对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较为敏感。

使用场景:决策树适用于众多分类和回归问题,如信用卡欺诈检测、天气预报等。在这些场景中,决策树凭借其强大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示例代码(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构建一个简单的决策树模型):

当然可以!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构建简单决策树模型的示例代码:

Python# 导入所需的库  
这个示例使用了鸢尾花(Iris)数据集,它是一个常用的分类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四个特征: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目标变量是鸢尾花的种类,共有三种:Setosa、Versicolor和Virginica。  
首先,我们加载了数据集,并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我们创建了一个DecisionTreeClassifier对象,并使用训练集数据对其进行训练。最后,我们使用测试集数据进行预测,并计算模型的准确率。  
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模型调优等步骤,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加载数据集``iris = 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   ``# 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决策树分类器``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训练模型``clf.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测试集``y_pred = clf.predict(X_test)``   ``# 计算模型准确率``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print("Model accuracy:", accuracy)

4、朴素贝叶斯:

模型原理:朴素贝叶斯分类法,基于贝叶斯定理与特征条件独立假设,通过为每个类别中的样本属性值构建概率模型,进而利用这些概率预测新样本的所属类别。

模型训练:利用已知类别与属性的样本数据,估算各类别的先验概率及各属性的条件概率,从而建立起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优势:朴素贝叶斯方法以其简洁与高效而著称,尤其在处理大规模类别与小数据集时表现尤为出色。

不足:该方法在建模特征间的依赖关系时存在局限。

应用场景: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垃圾邮件过滤等实际场景。

示例代码(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构建一个简单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import numpy as np``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from sklearn.naive_bayes import GaussianNB``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步骤 2: 加载或创建数据集``iris = 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   ``# 步骤 3: 划分数据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步骤 4: 创建并训练朴素贝叶斯分类器``gnb = GaussianNB()``gnb.fit(X_train, y_train)``   ``# 步骤 5: 评估分类器性能``y_pred = gnb.predict(X_test)``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print("Accuracy:", accuracy)

5、支持向量机(SVM):

模型原理:支持向量机,一种卓越的监督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分类与回归任务。其核心思想在于寻求一个超平面,用以精准区分各类样本。对于非线性问题,SVM巧妙地运用核函数进行处理。

模型训练:SVM的训练过程聚焦于优化一个受约束的二次损失函数,从而找到最佳的超平面。这一策略确保了模型的高效与准确。

优点:SVM在处理高维数据与非线性问题上表现卓越,且能够轻松应对多分类挑战。

缺点:当面临大规模数据集时,SVM的计算复杂度可能会上升,同时其对参数与核函数的选择也相当敏感。

使用场景:SVM适用于多种分类与回归问题,如图像识别、文本分类等。其强大的泛化能力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广受欢迎。

示例代码(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构建一个简单的SVM分类器):

import numpy as np``from sklearn import svm``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创建一个简单的数据集``X = np.array([[1, 2], [2, 3], [3, 3], [2, 1]])``y = np.array([0, 0, 1, 1])``   ``# 将数据集分割为训练集和测试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SVM分类器实例``clf = svm.SVC(kernel='linear')  # 使用线性核函数``   ``# 在训练集上训练分类器``clf.fit(X_train, y_train)``   ``# 在测试集上进行预测``y_pred = clf.predict(X_test)``   ``# 计算准确率``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Accuracy:", accuracy)

6、集成学习:

模型原理:集成学习是一种高级的机器学习方法,它通过构建多个基本模型(称为基学习器)并将它们的预测结果组合起来,以提高整体的预测性能。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多个模型的优点来弥补它们各自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体的泛化能力。

集成学习策略包括投票法、平均法、堆叠法和梯度提升等。投票法是一种常见的集成策略,它让各个基学习器对样本进行投票,最终选择得票最多的类别作为预测结果。平均法则是将各个基学习器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以得到最终的预测值。堆叠法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策略,它通过训练一个额外的模型来对基学习器的预测结果进行加权组合。梯度提升则是一种迭代的集成策略,它通过在每一步迭代中增加一个新的基学习器来逐步改进预测性能。

常见的集成学习模型有XGBoost、随机森林和Adaboost等。XGBoost是一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集成学习模型,它利用损失函数的二阶导数信息来提高模型的性能。随机森林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的集成学习模型,它通过随机采样样本和特征来构建多个决策树,并将它们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Adaboost则是一种基于加权投票的集成学习模型,它通过调整每个基学习器的权重来改进最终的预测性能。

模型训练:在集成学习的训练过程中,首先需要使用训练数据集来训练多个基本模型。这些基本模型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将这些基本模型的预测结果组合起来,形成最终的预测结果。具体的组合方式取决于所采用的集成策略。

优点:集成学习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降低过拟合的风险。由于集成学习利用了多个模型的优点,因此它可以比单一模型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数据分布和噪声。此外,集成学习还可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减少模型的方差。

缺点:然而,集成学习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由于需要训练多个基本模型并将它们的预测结果组合起来,因此集成学习的计算复杂度通常较高。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此外,集成学习也可能面临过拟合的风险,尤其是当基本模型过于复杂时。

使用场景:集成学习适用于解决各种分类和回归问题,尤其适用于大数据集和复杂的任务。在实际应用中,集成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例如,在图像识别中,可以通过集成多个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在语音识别中,可以利用集成学习来处理不同的语音特征和噪声环境。在自然语言处理中,集成学习可以用于提高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的性能。

示例代码: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的集成学习算法,通常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实现随机森林的示例代码: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 加载数据集``iris = 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 创建随机森林分类器``clf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random_state=42)``   ``# 训练模型``clf.fit(X_train, y_train)``   ``# 在测试集上进行预测``y_pred = clf.predict(X_test)``   ``# 计算准确率``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f"Accuracy: {accuracy}")

7、K近邻算法:

模型原理:K近邻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当面临新的样本时,该算法通过比对新样本与已知样本,找出与新样本最为接近的K个样本。随后,根据这K个邻近样本的类别,通过投票机制来预测新样本的所属类别。

模型训练:K近邻算法并无专门的训练阶段。预测时,通过计算新样本与已知样本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从而确定最近的邻居。

优点:K近邻算法以其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的特点而著称。此外,它不需要经历繁琐的训练阶段,这使得它在很多应用场景中备受欢迎。

缺点:当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K近邻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可能会显著提高。另外,算法的性能对参数K的选择较为敏感,需要仔细调整。

使用场景:K近邻算法适用于解决各种分类和回归问题。尤其在需要进行相似度度量和分类任务时,该算法展现出了强大的实用性。

示例代码: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构建简单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KNN)分类器的示例代码。

# 导入所需的库``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 加载Iris数据集``iris = 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   ``# 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对特征进行标准化处理(可选步骤,但对于某些算法和距离度量来说很有用)``scaler = StandardScaler()``X_train = scaler.fit_transform(X_train)``X_test = scaler.transform(X_test)``   ``# 创建KNN分类器实例``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 训练分类器``knn.fit(X_train, y_train)``   ``# 在测试集上进行预测``y_pred = knn.predict(X_test)``   ``# 评估分类器的性能``print("混淆矩阵:")``print(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print("\n分类报告:")``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8、K-means算法:

模型原理:K-mean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聚类问题中。它通过将n个数据点(可以是样本点)划分为k个聚类,使每个点归属于最近的均值(即聚类中心)所代表的聚类,从而实现数据的分类与组织。

模型训练:K-means算法的训练过程涉及迭代更新聚类中心和为每个数据点分配最近的聚类中心。通过不断优化聚类中心的位置,使得聚类结果更加精确和稳定。

优点:K-means算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对于大规模数据集也能表现出良好的运行效率。它无需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可直接应用于聚类任务。

缺点:然而,K-means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较为敏感,可能导致聚类结果的不稳定性。此外,算法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使得聚类效果受限。

使用场景:K-means算法适用于多种聚类问题,如市场细分、异常值检测等。在这些场景中,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分布、发现潜在规律,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代码示例:

# 导入所需的库``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模拟数据``X, y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4, cluster_std=0.60, random_state=0)``   ``# 可视化原始数据``plt.scatter(X[:, 0], X[:, 1], c='lightblue', marker='o', s=50)``plt.title('原始数据')``plt.show()``   ``# 创建K-means聚类器实例``kmeans = KMeans(n_clusters=4)``   ``# 对数据进行拟合``kmeans.fit(X)``   ``# 获取聚类标签``labels = kmeans.labels_``   ``# 获取聚类中心``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 可视化聚类结果``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 marker='o', s=50)``   ``# 绘制聚类中心``plt.scatter(centroids[:, 0], centroids[:, 1], c='red', marker='x', s=200, alpha=0.5)``   ``plt.title('K-means聚类结果')``plt.show()

9、神经网络:

模型原理:

近期十分火爆的AI大模型就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Transformer)组成的。

神经网络,这一计算模型,深受人脑神经元结构的启发,它的出现使人工智能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是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输入、输出以及权重调整机制,以此来实现复杂的模式识别和分类等功能。这就像是人脑在处理信息时,神经元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连接,进而对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

在神经网络中,各个神经元以层为单位进行排列。首先,输入层接收来自外界的原始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一幅图像、一段语音、或者是一篇文章等。接着,这些信号会经过隐藏层的神经元进行加权求和,并通过激活函数进行处理,得到新的输出。最后,这些输出再经过输出层的神经元,形成最终的处理结果。每一层的神经元都会根据上一层的输出调整自身的权重,从而不断地优化网络结构,使网络对特定模式的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模型训练:反向传播——让神经网络不断进步的关键

训练神经网络,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反向传播算法。这一算法通过比较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逐层反向传播这个误差,从而调整每一层神经元的权重和偏置项。这样,网络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中,逐渐减小误差,提高识别精度。

优点: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利器

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能够处理非线性问题,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复杂的模式。这使得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在图像识别中,神经网络能够准确地区分不同种类的物体,甚至在识别细微的差别时也能表现出色。

缺点:

然而,神经网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例如,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导致训练结果不尽如人意。此外,过拟合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网络过于复杂,或者训练数据不足时,网络可能会对新数据的表现不佳。此外,神经网络的训练时间长,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这也是限制其应用的一个因素。

使用场景: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神经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仍然非常广泛。在图像识别领域,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等任务中。在语音识别领域,神经网络可以识别各种语言的声音,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此外,在自然语言处理、推荐系统等领域,神经网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代码示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from tensorflow.keras.datasets import iris``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 加载鸢尾花数据集``(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iris.load_data()``   ``#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y_train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y_train)  # 将标签转换为one-hot编码``y_test = tf.keras.utils.to_categorical(y_test)``   ``# 创建神经网络模型``model = Sequential([`    `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4,)),  # 输入层,有4个输入节点`    `Dense(32, activation='relu'),  # 隐藏层,有32个节点`    `Dense(3, activation='softmax')  # 输出层,有3个节点(对应3种鸢尾花)``])``   ``# 编译模型``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训练模型``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10, batch_size=32)``   ``# 测试模型``test_loss, test_acc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verbose=2)``   ``print('Test accuracy:', test_acc)

10、深度强化学习(DQN):

模型原理:

Deep Q-Networks (DQN) 是一种集成了深度学习和Q-learning的强化学习算法。其核心理念在于利用神经网络去逼近Q函数,也就是状态-动作值函数,从而为智能体在特定状态下决策最优动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模型训练:

DQN的训练过程分为两个关键阶段:离线阶段和在线阶段。在离线阶段,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收集数据,进而训练神经网络。进入在线阶段,智能体开始依赖神经网络进行动作的选择和更新。为了防范过度估计的风险,DQN创新性地引入了目标网络的概念,使得目标网络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从而大幅提升了算法的稳定性。

优点:

DQN以其出色的性能,成功攻克了高维度状态和动作空间的难题,尤其在处理连续动作空间的问题上表现卓越。它不仅稳定性高,而且泛化能力强,显示出强大的实用价值。

缺点:

DQN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有时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难以自拔。此外,它需要庞大的数据和计算资源作为支撑,并且对参数的选择十分敏感,这些都增加了其实际应用的难度。

使用场景:

DQN依然在游戏、机器人控制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示例代码:

Pythonimport tensorflow as tf``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random``import gym``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 设置超参数``BUFFER_SIZE = int(1e5)  # 经验回放存储的大小``BATCH_SIZE = 64        # 每次从经验回放中抽取的样本数量``GAMMA = 0.99           # 折扣因子``TAU = 1e-3             # 目标网络更新的步长``LR = 1e-3              # 学习率``UPDATE_RATE = 10       # 每多少步更新一次目标网络``   ``# 定义经验回放存储``class ReplayBuffer:`    `def __init__(self, capacity):`        `self.buffer = deque(maxlen=capacity)``   `    `def push(self, state, action, reward, next_state, done):`        `self.buffer.append((state, action, reward, next_state, done))``   `    `def sample(self, batch_size):`        `return random.sample(self.buffer, batch_size)``   ``# 定义DQN模型``class DQN:`    `def __init__(self, state_size, action_size):`        `self.state_size = state_size`        `self.action_size = action_size`        `self.model = self._build_model()``   `    `def _build_model(self):`        `model = tf.keras.Sequential()`        `model.add(tf.keras.layers.Dense(24, input_dim=self.state_size, activation='relu'))`        `model.add(tf.keras.layers.Dense(2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tf.keras.layers.Dense(self.action_size, activation='linear'))`        `model.compile(loss='mse', optimizer=tf.keras.optimizers.Adam(lr=LR))`        `return model``   `    `def remember(self, state, action, reward, next_state, done):`        `self.replay_buffer.push((state, action, reward, next_state, done))``   `    `def act(self, state):`        `if np.random.rand() <= 0.01:`            `return random.randrange(self.action_size)`        `act_values = self.model.predict(state)`        `return np.argmax(act_values[0])``   `    `def replay(self, batch_size):`        `minibatch = self.replay_buffer.sample(batch_size)`        `for state, action, reward, next_state, done in minibatch:`            `target = self.model.predict(state)`            `if done:`                `target[0][action] = reward`            `else:`                `Q_future = max(self.target_model.predict(next_state)[0])`                `target[0][action] = reward + GAMMA * Q_future`            `self.model.fit(state, target, epochs=1, verbose=0)`        `if self.step % UPDATE_RATE == 0:`            `self.target_model.set_weights(self.model.get_weights())``   `    `def load(self, name):`        `self.model.load_weights(name)``   `    `def save(self, name):`        `self.model.save_weights(name)``   ``# 创建环境``env = gym.make('CartPole-v1')``state_size = env.observation_space.shape[0]``action_size = env.action_space.n``   ``# 初始化DQN和回放存储``dqn = DQN(state_size, action_size)``replay_buffer = ReplayBuffer(BUFFER_SIZE)``   ``# 训练过程``total_steps = 10000``for step in range(total_steps):`    `state = env.reset()`    `state = np.reshape(state, [1, state_size])`    `for episode in range(100):`        `action = dqn.act(state)`        `next_state, reward, done, _ = env.step(action)`        `next_state = np.reshape(next_state, [1, state_size])`        `replay_buffer.remember(state, action, reward, next_state, done)`        `state = next_state`        `if done:`            `break`    `if replay_buffer.buffer.__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