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院士团队牵头,联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与神经康复临床学院等多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并备受关注。该研究聚焦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在意识障碍(DoC)患者评估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作为一种具备实时、便携和无创成像特性的技术,在医疗领域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199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155项研究,全面探讨了fNIRS在意识障碍(DoC)患者诊疗中的应用情况。
研究不仅详细阐述了fNIRS在评估患者残余意识、监测神经调节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作用,还深入剖析了其技术原理、系统类型、数据处理方法等关键内容。
此外,研究还前瞻性地提出了优化fNIRS临床应用的未来方向,特别强调了将fNIRS与脑机接口(BCI)、闭环神经调控系统相结合,探索其对DoC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在促进机制,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述主要内容如下:
01 研究背景
临床进步使 DoC 患者数量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DoC 涵盖昏迷、植物状态(VS)/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和最小意识状态(MCS)等多种状态,目前临床常用的 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估工具存在约 40% 的误诊率。传统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脑电图(EEG)在 DoC 诊断中各有优劣,fNIRS 作为新兴技术,具有非侵入性、便携性和高时间分辨率等优势,在 DoC 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
02 fNIRS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细节
技术原理:
利用700-900nm近红外光的特性,该波段光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到达颅内,且在HbO和HbR的吸收系数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发射和接收近红外光,依据修正的比尔-朗伯定律,可计算出血液动力学变化,从而推断大脑神经活动。
系统分类及特点:
fNIRS 系统主要分为连续波(CW)、频域(FD)和时域(TD)系统。CW 系统具有成本低、数据采集快的优点,但只能测量相对浓度变化,目前在临床中应用最多;FD 系统能测量绝对浓度,精度较高,但技术复杂、成本高昂;TD 系统可提供最精确的绝对浓度和组织散射测量,但成本最高、数据处理难度大,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相对较少。
传感器布置与数据处理:
传感器的数量和布局对测量精度和空间分辨率至关重要。国际 10 - 20 系统常被用于规范传感器放置,以确保对关键脑区的有效覆盖。在数据处理方面,fNIRS 数据易受多种噪声干扰,如生理噪声(如二氧化碳分压、血压和心率波动)、信号漂移和运动伪影等。通常采用带通滤波、短通道减法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去除噪声。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空间分析和功能连接分析等,以深入挖掘大脑活动信息。
图 2.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诊断和评估不同意识障碍水平的方法。
图 3. 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的技术原理。通常,对于成人,探测器和光源之间的距离为 3 - 4 厘米,对于儿童则为 1 - 1.5 厘米。发射和接收光源的光强度变化反映大脑皮层血氧浓度的变化,进而推测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03 fNIRS在DoC中的临床应用
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研究中,从国家层面来看,研究覆盖了35个国家。美国在该领域研究起步早,自2002年就有相关发表,发表文章数量达40篇,在协作网络中占据关键地位,引领着fNIRS的研究潮流。中国虽然参与研究的时间晚于美国,但发展迅速,以35篇的发表量位居第二,彰显出在该领域浓厚的研究兴趣和积极的参与度。
在中国,像北京师范大学等认知心理学机构以及众多医疗机构,积极推动fNIRS在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其应用范围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方面,在医学领域更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康复科等,充分体现了fNIRS在连接认知科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重要价值。
在临床应用方面,fNIRS在意识障碍(DoC)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监测和评估残余意识
- 静息态范式:
主要用于评估DoC患者大脑功能状态。去除生理伪影噪声后,分析静息态fNIRS数据可生成反映脑区功能连接的指标,展现大脑自发活动与疾病关联,辅助医生评估患者意识水平,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主动范式:
通过被动任务和主动命令范式评估患者残余意识。如让患者听问题想象回答,测量前额叶血氧变化,能判断其语言理解和意志表达能力;让患者进行运动想象任务,可评估运动功能和恢复潜力。
- 被动范式:
通过检测患者对触摸、图像、声音等刺激的认知或感知反应,评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DoC,例如测量患者听自己名字和陌生名字录音时的前额叶血氧变化。
定量评估神经调节治疗效果
- 深部脑刺激:
深部脑刺激(DBS)机制尚未完全明确,fNIRS可在刺激期间监测认知功能以评估其调节效果。研究发现,fNIRS测量的全局通信效率与CRS - R指数显著相关,为DBS治疗DoC患者的神经恢复和疗效评估提供关键信息。
- 脊髓刺激:
脊髓刺激(SCS)治疗DoC时,fNIRS不受金属植入物影响,适合实时监测。研究表明,特定刺激间隔和频率的SCS可影响前额叶和枕叶皮质的脑血容量及功能连接,为优化SCS治疗参数提供依据。
BCI应用
BCI技术可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交互,基于fNIRS的BCI在帮助DoC患者沟通方面潜力巨大。运动想象、心算和语言想象任务是常见应用范式,但目前fNIRS - BCI分类方法的一致性不足,相关研究正在不断改进,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04 展望
未来可通过发展高通道密度的FD和TD系统,提高技术精度;融合fNIRS与EEG、fMRI 等其他神经影像技术,实现多模态互补;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fNIRS在不同类型DoC中的应用价值;应用fNIRS-超扫描技术,研究患者在社交互动中的神经活动,拓展其应用领域。
05 结论
fNIRS 在 DoC 患者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检测残余意识和监测治疗效果方面优势明显。然而,要充分发挥其临床潜力,还需克服技术和方法上的诸多挑战。多模态成像融合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推动 DoC 诊疗技术取得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