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即无线接入网络(Radio Access Network),又称为基站回传网(Backhaul),指基站(BTS/NodeB/eNodeB/gNB)到基站控制器(BSC/RNC/EPC/5GC)之间的传输网络。
传统移动运营商的基站回传网络是基于TDM/SDH建成的。SDH全称叫做同步数字传输体制(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以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 and Multiplexer,时分复用)为基础,采用刚性管道,因此带宽利用率很低,只适合传输纯2G语音文字信息。
为了适应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以太网等业务的发展,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多业务传输平台)网络开始被广泛应用。MSTP网络,能够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但其网络传输依旧基于TDM,采用刚性管道,因而难以符合3G业务对带宽提出的高要求。
另一方面,ATM分组交换网络虽然可以有效提升带宽利用率,但ATM部署和运维都非常复杂,这使其很难得到普及。而传统面向连接的IP网络,虽然部署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由于难以严格保证重要业务的质量和性能,也不适用做电信级承载。因此,新一代传输技术应运而生,强调分组管理数据传输,从支持语音为主,变成支持数据和多媒体为主,RAN逐渐进入了IP承载时代。
IPRAN移动承载解决方案,在传统IP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OAM和QoS机制,实现了无线回传需求,同时为基站和基站控制器间提供IP层可达,适用于多种传输介质。可以说,IPRAN将SDH与IP网络的优势结合在了一起,是兼具灵活和可靠又极具性价比的基站网络回传解决方案。
IPRAN和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目前分组回传承载方案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技术方案。两种方案虽然都采用分组调度的理念,实现方式却有所不同,下面具体说明。
PTN技术,从传统传送网络出发,继承传统承载网SDH良好的OAM特性,以分组交换为内核,MPLS技术进行业务转发。其接入汇聚工作在二层,核心层采用三层VPN技术,实现基站与核心路由器的数据通信,同时将基站划分为多个局域网,局域网内自由转发,局域网间通过三层路由实现。
和最初的PTN相比,IPRAN支持全面的三层转发及路由功能,支持L3VPN功能和三层组播功能。但随着LTE业务的发展,PTN设备也通过升级支持了三层VPN的功能。所以,支持二层或三层VPN并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实际上,目前PTN与IPRAN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控制平面的实现不同,PTN的控制平面是通过网管实现,而IPRAN则是在路由设备上实现。也就是说,PTN中管理平面集成了IPRAN管理和控制两个平面的功能,由网管实现全网统一管理控制,采用集中、端到端的方式进行运维。而IPRAN则设备之间通过各种路由协议、标签分发协议,相互沟通、商量着实现了路径选择、资源预留等功能,各设备独立部署和运维。另外,IPRAN的组网规模会受到路由域限制,而PTN的网元规模则不受限制。
IPRAN与PTN的区别
总体而言,从可维护角度出发,PTN继承了SDH的优势丰富的OAM,网管维护方便,内核IP化,即满足了3/4G数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也继承了传统的维护习惯。而IPRAN则继承了传统的路由器交换机技术,在承载基站业务的同时仍可以承载一些其他的数据业务。因此部署时采用动态方案,业务部署容易,但是维护难度相对较大,且组网规模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