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常见的面试点整理

  • 谈谈自己对决策树的理解?
    决策树算法,无论是哪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模型的不确定性降低的越快越好,基于其评价指标的不同,主要是ID3算法,C4.5算法和CART算法,其中ID3算法的评价指标是信息增益,C4.5算法的评价指标是信息增益率,CART算法的评价指标是基尼系数。
  • 谈谈对信息增益和信息增益率的理解?
    • 要理解信息增益,首先要理解熵这个概念。从概率统计的角度看,熵是对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也可以说是对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一个衡量。熵越大,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对同一个随机变量,当他的概率分布为均匀分布时,不确定性最大,熵也最大。对有相同概率分布的不同的随机变量,取值越多的随机变量熵越大其次,要理解条件熵的概念。正如熵是对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度量一样,条件熵是指,有相关的两个随机变量X和Y,在已知随机变量X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的不确定性。当熵和条件熵中概率由数据估计(特别是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时,所对应的熵与条件熵分别为经验熵经验条件熵
    • 所谓信息增益,也叫互信息,就是指集合D的经验熵 H ( D ) H(D) 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经验条件熵 H ( D ∣ A ) H(D|A) H(DA)之差。ID3算法在每一次对决策树进行分叉选取最优特征时,会选取信息增益最高的特征来作为分裂特征。
    • 信息增益准则的问题(ID3算法存在的问题)?
      信息增益准则对那些特征的取值比较多的特征有所偏好,也就是说,采用信息增益作为判定方法,会倾向于去选择特征取值比较多的特征作为最优特征。那么,选择取值多的特征为甚就不好呢?参考这篇博文
    • 采用信息增益率的算法C4.5为什么可以解决ID3算法中存在的问题呢?
      信息增益率的公式如下:
      g R ( D , A ) = g ( D , A ) H A ( D ) g_R(D,A) = \frac{g(D,A)}{H_A(D)} gR(D,A)=HA(D)g(D,A)
      其中, H A ( D ) = − ∑ i = 1 n ∣ D i ∣ ∣ D ∣ l o g 2 ∣ D i ∣ ∣ D ∣ H_A(D) = -\sum_{i=1}^n\frac{|D_i|}{|D|}log_2\frac{|D_i|}{|D|} HA(D)=i=1nDDilog2DDi,n是特征 A A A取值的个数。 H A ( D ) H_A(D) HA(D)表示的就是特征 A A A的纯度,如果 A A A只含有少量的取值的话,那么 A A A的纯度就比较高, H A ( D ) H_A(D) HA(D)就比较小;相反,如果 A A A取值越多的话,那么 A A A的纯度就越低, H A ( D ) H_A(D) HA(D)就比较大。这样就可以解决ID3算法中存在的问题了。
  • 决策树出现过拟合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对训练数据预测效果很好,但是测试数据预测效果较差的现象称为过拟合。
    • 原因:
      • 在决策树构建的过程中,对决策树的生长没有进行合理的限制(剪枝);
      • 样本中有一些噪声数据,没有对噪声数据进行有效的剔除;
      • 在构建决策树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输出变量,变量较多也容易产生过拟合(该原因待解释!!!)。
    • 解决办法
      • 选择合理的参数进行剪枝,可以分为预剪枝和后剪枝,我们一般采用后剪枝的方法;
      • 利用 K − f o l d s K-folds Kfolds交叉验证,将训练集分为 K K K份,然后进行 K K K次交叉验证,每次使用 K − 1 K-1 K1份作为训练样本数据集,另外一份作为测试集;
      • 减少特征,计算每一个特征和响应变量的相关性,常见得为皮尔逊相关系数,将相关性较小的变量剔除(待解释!!!);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进行特征筛选,比如基于决策树的特征筛选,通过正则化的方式来进行特征选取等(决策的正则化,例如,L1和L2正则,具体是对谁的正则呢?怎样正则的呢?)。面试官顺便会问L1和L2,一定要搞明白
  • 简单解释一下预剪枝和后剪枝,以及剪枝过程中可以参考的参数有哪些?
    • 预剪枝:在决策树生成初期就已经设置了决策树的参数,决策树构建过程中,满足参数条件就提前停止决策树的生成。
    • 后剪枝:后剪枝是一种全局的优化方法,它是在决策树完全建立之后再返回去对决策树进行剪枝。
    • 参数:树的高度、叶子节点的数目、最大叶子节点数、限制不纯度。
  • 决策树的优缺点
    • 优点:
      • 计算简单、速度快
      • 可解释性强
      • 比较适合处理有缺失属性的样本
    • 缺点:
      • 容易发生过拟合(随机森林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过拟合);
      • 忽略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 对于那些各类别样本数量不一致的数据,在决策树当中,信息增益的结果偏向于那些具有更多数值的特征(只要是使用了信息增益,都有这个缺点,如RF)。对应的案例如下:有这么一个场景,在一个样本集中,其中有100个样本属于A,9900个样本属于B,用决策树算法实现对AB样本进行区分的时候,会发生欠拟合的现象。因为在这个样本集中,AB样本属于严重失衡状态,在建立决策树算法的过程中,模型会更多的偏倚到B样本的性质,对A样本的性质训练较差,不能很好的反映样本集的特征。(待解释!!!)。
  • 决策树是如何处理缺失值的?
    推荐一篇博文,决策树(decision tree)(四)——缺失值处理,该博文对下述需处理缺失值的三种情况有详细的描述:
    • 如何在训练样本属性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划分属性的选择?
    • 给定划分属性,若样本在该属性上的值是缺失的,那么该如何对这个样本进行划分?
    • 如何解决测试样本中属性有缺失值的情况?
  • 决策树与逻辑回归的区别?
    • 对于拥有缺失值的数据,决策树可以应对,而逻辑回归需要挖掘人员预先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
    • 逻辑回归对数据整体结构的分析优于决策树,而决策树对局部结构的分析优于逻辑回归;(决策树由于采用分割的方法,所以能够深入数据内部,但同时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握。一个分层一旦形成,它和别的层面或节点的关系就被切断了,以后的挖掘只能在局部中进行。同时由于切分,样本数量不断萎缩,所以无法支持对多变量的同时检验。而逻辑回归,始终着眼整个数据的拟合,所以对全局把握较好。但无法兼顾局部数据,或者说缺乏探查局部结构的内在机制。)
    • 逻辑回归擅长分析线性关系,而决策树对线性关系的把握较差。线性关系在实践中有很多优点:简洁,易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对数据的过度拟合。(我自己对线性的理解:1,逻辑回归应用的是样本数据线性可分的场景,输出结果是概率,即,输出结果和样本数据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2,线性回归应用的是样本数据和输出结果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场景,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 逻辑回归对极值比较敏感,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而决策树在这方面表现较好。
    • 应用上的区别:决策树的结果和逻辑回归相比略显粗糙。逻辑回归原则上可以提供数据中每个观察点的概率,而决策树只能把挖掘对象分为有限的概率组群。比如决策树确定17个节点,全部数据就只能有17个概率,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就操作来说,决策树比较容易上手,需要的数据预处理较少,而逻辑回归则要去一定的训练和技巧。
    • 执行速度上: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逻辑回归的执行速度非常慢,而决策树的运行速度明显快于逻辑回归。
  • 扩展随机森林、GDBT等问题

参考资料:
https://www.cnblogs.com/liuyingjun/p/10590095.html
https://www.jianshu.com/p/fb97b21aeb1d
https://blog.csdn.net/u012328159/article/details/79413610
https://blog.csdn.net/ogghanxi/article/details/38496287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