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文 学 形 态

第三章

网 络 文 学 形 态

      文学形态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样态。

      网络文学形态与传统的纸质印刷文学的文本不同之处在于创作媒介与传播载体不同。另有两种网络文学,即依托数字化技术链接的“超文本”的作品,还有把视频、音频与文字表达融为一体的“多媒体”作品。因而,超文本文学和多媒体文学(艺术),是网络文学文本的典型形态,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

一、依托网络的电子文本

文学媒介的发展

“文本”是指未经读者阅读之前的作品的存在形式。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是人类在传播过程中运载和传递讯息的工具。文学媒介就是文学创作所使用的符号工具和创作手段。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已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口语媒介时期

      前纸媒介时期(文字产生后至造纸术产生之前)

      纸媒介时期(造纸术产生后至广播出现之前)  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出现。

      电子媒介时期(广播媒体出现后至今)

文学文本的变迁:

口语文本是通过口语媒介传输的文学文本。

文字文本是以文字媒介传输的文学文本。包括石刻文本、甲骨文本、金属文本、竹简文本、布帛文本等。

印刷文本是以印刷媒介传输的文学文本。文本复制能力的提高,形成了固定的出版周期和发行网络,出现了稳定的读者群和卖文卫生的职业作家,推动文学进入鼎盛繁荣阶段。

电子文本是以电子媒介传输的文学文本,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文本。网络文本独有的特性:一是虚拟性;二是交互性,打破了作者话语的集权式垄断地位,给读者提供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空间;三是口语性,直接满足人们的日常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网络文学的文本形态:

    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普及,网络媒介技术与文学结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艺术革命——网络文学诞生。从文体分类上说,网络文学的文本范式大抵可分为三类:

1、数字化的文字文本。最初形态的网络文学,将传统文学输入计算机网络,实现数字化媒介传播。除了媒介方式和传播渠道外,它们与传统文学并无实质的区别。还包括网络原创文学。

2、 超文本(hypertext)文学。是一种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方法,通过“超链接”的网络技术使读者可以在文本间任意跳跃和选择,是一个文本变成许多个文本。常见的超文本文学有这几类:

第一类,非线性链接的“超文本小说”。如乔伊斯的超文本小说开之作《下午》以及《微光交响曲》、《到达》,莫尔索洛普的《维克托花园》、《黄金时代》、《漫游网际》

第二类,由作者和读者在网上共同完成的“互动小说”。

第三类,由多人接力参与创作的接龙小说,又称“合作小说”、“接力小说”。

第四类,以文字的巧妙排列或将关键词闪烁与变色形成的“动态交互诗”。

3、多媒体文学文本

    又称“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多媒体是把多种造型媒介利用起来形成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图片、动画、路向、数码摄影、影视剪辑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还可以将外部图像、声音实时转换为视频和音频,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再以多媒体方式输出。

二、技术链接的超文本作品

什么是超文本

“超文本”是一种不是以单线排列、而是可以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也是一种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方法,读者可以在作品的某一特定点予以中断,以便使一个作品的阅读可以用参考其他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链接。

超文本的目的是打破相继性、平面性,获得一种非线性和立体感,让文本通过鼠标点击建立一种偶然而丰富和广泛的联系。在超文本理论中,非线性是指非顺序地访问信息的方法,构成超文本的基本单位是节点,包含文本、图表、音频、视频、动画和图像等因素,它们通过链接建立起相互联系的立体结构。

  纳尔逊提出了三种超文本类型:一是基础超文本,支持参考书和注解的链接;二是扩展超文本,包含了扩展链接的完整工具;三是间接超文本,提供同时在一个屏幕上观看两个文件的视野。

  2002年第一期《大家》杂志,发表了林焱的“传媒链接小说”——《白毛女在1971》

超文本的叙事方式: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是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超文本叙事是网络叙事区别于以往任何叙事的本质特征,它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我们结构故事、阅读故事、故事信息呈现、故事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把握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趣味和审美方式等。

网络文学超文本叙事的特征表现为:

1.是碎片化叙事。互联网开放的结构使各个节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对称的,没有中心、没有权威、互不隶属。
2.是非线性叙事。
3.是随机叙事。
4.是互动叙事。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上网的的逐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访问任何信息、发表任何评论,这时候互动叙事成为现实。互动叙事主要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三种类型。
5.是接龙叙事。接龙叙事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使文学创作变成了一项集体参与的文学活动。

 

  网络文学的互文性

     “互文性”概念最早是由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在《符号学》中提出的:“每一个文本都把自己建构为一个引用语的马赛克,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与改造”。

     “互文性”是一个与“超文本性”存在诸多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它强调文本信息传递的非线性,即每一个文本都不可能与外界绝缘,形成封闭的语言体系,而是每一个文本都不可避免地指涉其他文本,与其他文本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在网路文学语境中,“互文性”实际上倾向于文本生产的游戏形  态和脱冕功能。网络文学彻底告别了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文学创作诉求,也拒绝文学的认识再现功能,成为越来越指向写作过程本身的话语实践,并将此视为一次愉快的经历或者情绪宣泄的需要。

超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一,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多选择性。

第二,链接蒙太奇式的艺术感知。传统文学文本的中心指涉性和意义的确定性终于被链接蒙太奇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所取代。

第三,在线交互的动态审美。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行动美学。

三、多媒体演绎的综合艺术

多媒体与文学

     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从单媒体向多媒体、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传播、由历时传播向即时传播演进的历史。

     多媒体就是利用多种媒介将文字、声音、图像、图片、动画、录像、数码摄影、影视剪辑等集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

     超文本结构的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超媒体技术平台,能够轻松实现其包含了文、图、声、像等多种媒体艺术信息系统集成。网络文学多媒体的文本特征,通过网络链接,将各种各样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罗织在一起,镶嵌于网络文学的文字之中,使网络文学殊相叠加、异彩纷呈。

多媒体文学的审美方式:

其一,审美感觉的立体化与开放化。

其二,文本生成的实时互动性。

其三,三维空间的多选择性。

多媒体文本的艺术特征:

(1)沉浸式的美感体验。多媒体艺术沉浸感是人们被置入精心模拟的空间时产生的愉悦体验。网络多媒体手段将虚拟现实全方位的诉诸于人的所有感觉器官,人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甚至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2)交互性的期待满足。作者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天马行空地抒写自己的思想与情志。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不同选择就会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文本。读者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欢对艺术作品进行修改,严格意义上的作品原创者和欣赏者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

网络文学的艺术化

     多媒体网络文本对文学审美形态的最大影响在于:让昔日单媒介的“文学”走向了复合多媒介的“艺术”。

     除了媒介延伸带来的符号审美背景的转换外,网络中的文学文本走向多媒介的综合艺术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结束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方式。

补充知识:网络媒介特质的文化反思

首先,无法否认网络文学场的权力本质。因为它与网络文学场域的各种行动者及其机构拥有的文化资本的多寡分不开。

其次,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网络文学在整个文学场中的位置仍然是从属性的。

再次,由于网络媒介的平台特性,它包罗万象又需经选择才能呈现,因此,它还是体现了存在形态上的广场性。

此外,由于网络媒介日益壮大的影响力,网络文学场表现出对其他媒介文学,文化场的强大反作用力,不断被转化为纸质文学、影视文学,在这种转换中改变着自身的形态,进一步模糊了自身与其他文学形态的疆界,引发着其他权力场域的位置变动,从而留下诸多需要重新探索和认定的问题与现象。

拓展阅读:

蒋述卓  李凤亮 《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