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工智能与网络:世纪之交的走向

艺术、人工智能与网络:世纪之交的走向
黄鸣奋

  人类之所以赢得“万物之灵”的美誉,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类自身与其他物种相比的智能优势。这种优势的生理依据是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网络,社会依据是人类建造了四通八达的人工网络。作为人类文明之花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离开人类所特有的神经网络和人工网络是不可想像的。就此而言,艺术、智能和网络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0世纪下半叶,这三者的密切关系开始在全新 的数码基础上显现出来。人工智能和电脑网络相结合的趋势正在改变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也正在改变艺术的基本形态。

  一、人工智能的兴起

  从进化的角度看,神经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智能。有了智能,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烙印,才能建造作为其本质力量之对象化的人工网络(运河网、道路网、通讯网、社会关系网等),也才能创造美和艺术。反过来,人的智能是在和人工网络的相互作用之间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型网络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智能进步的新起点。人工智能源于人类智能,导向类人智能,并反转过来激励人类智能的发展。

  智能作为智慧和能力的统称,是一个现代范畴。不过,古代文论中虽没有相应的术语,但人们对智能的探讨由来已久。在有关才性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雏形智能论的踪影。例如,陈师道曾从创作的角度 论述了“物”与“才”的相互作用。他说:“万物者,才之助。有助而无才, 虽久且近不能得其情状;使才者遇之,则幽奇伟丽无不为用者。才而无助,则不能尽其才。然则待万物而后才者也,犹常才也;若其自得于心,不借美于外,无视听之助而尽万物之变者,其天下之奇才乎?”①在他看来,一般人都是靠万物的激发才得以萌生灵感。搞笔为文的,只有“奇才”方能不依赖感官的帮助而把握万物的变化。其实,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对智能影响最大的“物”莫过于人工网络。人工网络为人类所建造,是人类将自身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标志;人工网络反过来又改造人类,成为人类进化的新起点。当然,如果不是把人类理解成为一个笼统的集合名词,而是关注构成人类的不计其数的个体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必须承认存在“才”或智能上的高下之分,承认存在对网络建造的发明贡献大小之分。尽管如此,已经建成的网络一旦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而起作用,那么,受惠者当然不限于其奠基人。古代的交通网、语义网是如此,今天的计算机网络亦然。

  毫无疑问,网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网络建设和拓展的过程中,我们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集体智慧的作用。反过来,网络又促进了人类才能的提高。熟悉网络、利用网络,人们便可以与他人共享信息资 源,弥补个人才能的缺陷,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意义上,网络对人类的智能化进程大有稗益。人类智能的形成不是一减而就的。即使到了今天,智能仍在发展。在实践中,人们会为自己能够确实解决某 些相当复杂的问题而感到欢欣鼓舞,却又经常为面对更为复杂的问题一筹莫展而懊丧。人类孜孜不倦地寻找拓展智能的途径,将自身同化于网络(或将网络同化于自身)就是可能的选择。沿着这一思路,人们正在制造电脑服装,以便随时上网;正在进行将芯片埋人体内的实验, 以便彻底实现大脑联网。由此看来,将来的网络完全可以将作为个体的人当成自己的节点,而将自己变成人类智能汇聚的链路。艺术家无疑是人类当中的聪明人,或者说,是天分比较高的人。尽管如此,没有 天生的艺术家。刘撒在谈到文艺修养时指出:“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③所谓“学”,究其实质,就是接受人类文化、学习间接经验。当然, 古代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通信网厂电网、计算机网,但是,存在与特定历史时期的传播技术相适应的口语媒体、书面媒体,这些媒体就是古 的通信网的纽带。离开上述网络的支持,艺术家的学习与成长就成了 空谈。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的出现,对艺术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会利用电子网络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使命。

  相对发达的智能是人类将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主要标志之一。人类智能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认识环境、改造环境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表现在认识自身、改造自身以实现相对于现况的超越。 在这一意义上,创造类人生物是最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如果说人类是万物之灵的话,那么,能够创造类似于万物之灵的存在物,无疑表明了人类的伟大。当然,这一任务是相当艰难的。古代希腊神话当中已经有了关于“黄金美女”机器人、青铜巨人塔罗斯(Tloas)的描述,我国古代的《列子·汤问》也有关于演员机器人的记载,但这些描述与记载与其说是信史,还不如说是幻想。从希腊人赫伦(Heron,生活于公元前 1世纪)以来的能工巧匠的确也造出了种种机械木偶人,但它们有人之外形而无人之智能,这种现象是由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即使到了今天,严格意义上的类人智能亦未实现。尽管如此,当代人工智能技术毕竟已经为创造类人智能开辟了途径。 人工智能是20世纪50年代问世的。它的产生要归因于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发展,数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应用等多种历史条件。1956年夏季,麦卡锡(J·McCarthy)等10位青年学者在达特茂斯 (Dartmouth)大学召开关于“自动机研究”的学术会议,历时两个月。他 们对如何用机器模仿、实现人类的智能问题加以探讨,并正式采用了 “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从而为人工智能学科奠定了基础。在其后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形成了三个学派,它们分别立足于计算机科学、仿生学与控制论。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问题求流机器博奕、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知识库智能检索等。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工作者将人脑看成具有柔性体系结构的生物智能计算机,并与现有的电子计算机进行比较,提出了迎异于传统的冯·诺曼体系的柔性智能计算机的设计思想。而对神经网络的模拟被当成智能软件的基础。

  时至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这样的观点: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建造可表现出一定智能行为的主体。因此,主体的研究应该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的发展,特别是 Internet和万维网的普及,人们日益重视人类社会的对应物——“多主体系统”(MAS:Multi Agent System),并且深人研究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协商问题。人们甚至还提出了“面向主体的程序设计方法与语言”,将一个计算系统看成由若干模块(主体)组成,计算就是这些主体之间相互告知、请求、谈判、帮助的过程。③技术领域对多主体系统的重现,是与社会学领域对“集体智能”的强调遥相呼应的。④上述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正在与网络建设相辅相成地发展。换言之,智能拓展是在人与网络的相互作用之中实现的。

  人类智能的发展有赖于网络(广义)的支持,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网络本身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所谓“网络智能化”,已不是科学幻想或纸上谈兵,且不论发达国家。就拿我国来说早在198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和日本东北大学、千叶工业大学着手联合开发“智能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从现在的观点看,网络智能化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操作智能化,二是服务智能化。就前者而言,智能化的网管软件可以根据现象推论出所发生的故障的性质,并根据过去发生的一些案例进行查找、推理发生问题的原因,甚至能够预报网络发生某种变化的概率。这类软件能够学习、积累知识,并在 情况下加以运用,因此可以大大减轻网管员的工作负担。不仅如此,施乐(XEROX)研究中心(Palo PLto Research Center)等机构正在推进利用机器人管理网络的研究,计划让现在所有的网络管理员失业,而代之以会行走、奔跑、攀援、自感知、自调整的机器人。依靠预先存储的知识库,这些机器人能够灵活地穿梭于打印机。键盘和纸匣之间,甚至可以改变自身的形体,行走到各区域网络管理中心,试图排除复杂的交换机、路由器故障。⑤就后者而言,智能网络能够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记录下用户的需求之后不断为之工作,保证将信息随时随地传到用户手中。这些服务并非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查询,还包括语音翻译、内容比较等高增值的类型。操作智能化是服务智能化的保障,服务智能化则是操作智能化的目的。毫无疑问,网络智能化有赖于引人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智能化的需求将转化为人工智能的强大动力,人工智能则将为网络的升级换代提供机遇。

  以上变化对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艺术智能化趋势

  人类文艺在以载歌载舞为特征的最初阶段集主、客体于一身,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型的文艺。其后,人类将文艺信息物态化,由此出现了主、客体之间的分离。被当成文艺主体的人是具备智能的,而被当成文 艺客体的作品本身则是与智能无缘的。但是,人们为了增强自身的能力,不断改良工具,由此孕育了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不仅如此,人类还致力于改进用于记录信息、传递经验的媒体,由此催生了当代大众传 媒。相对而言,机器是人的感受器、效应器以至于中枢处理器的延伸,媒体则是人类记忆功能的扩展。如今,工具智能化、媒体智能化正在促成文艺客体的智能化。智能作品正是这一进程的产物。

  (一)艺术工具智能化

  目前,“智能化”已经成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公开亮出的旗帜。从写作角度看,智能化的文学软件了解主人的用词风格,智能化的音乐软件了解主人习用的旋律与和声,这无疑将为超文本作者提供相当大 的便利。从阅读角度看,适用于电子超文本网络的智能软件,如智能搜索引擎、智能创览器等,均已见诸应用。这类软件无疑将增强用户上网的效率。进人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之后,人们经常感到自己的判断力 不敷使用,基于智能技术的专家系统有望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问题。世界上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是1971年问世的,专家系统名声从此不腔而走。但是,已建成的专家系统大多在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方面表现不佳,这种局限性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开发中的智能型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比原来更为丰富的经验。学习的方法,可以是从单例出发利用领域知识进行分析,也可以是基于范例的类比,或者是从数据库中挖掘知识。这是依靠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模糊技术和知识工程等相结合实现的。网上信息的可靠性历来为人们所关。专家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将自己所关心的信息与网上权威媒体的观点作比较,从而判定相对可靠性;可以帮助用户查询这一信息出自何处,在必要时对信息源进行直接探寻;可以综合其他用户对该信息的反应,以供用户决策时参考。

  不少艺术家觉得网络对于创作用处不太大,原因之一是难以对网上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如果使用的软件是智能化的话,情况将大不一样。智能软件可以相对自动地对信息进行开发,从中挖掘出有用的知识。这种开发不是相关信息的简单统计,也不是现阶段已经屡见不鲜的自动文摘,而是基于一定前提的推理。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系统了解艺术的动态、社会的走向。企业、事业单位中的现有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被称为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t)。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将有关艺术的数据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称为“艺术智能”(Art Intelligent)这种知识化对了解艺术市场的情况(数据挖掘)是很有用的。数据最有用的属性是它们的特性值,而不是它们集体的倾向。数据挖掘所着眼的正是它们的特性。这种技术可以向用户提交分析报告,具体说明影视片(D盘等受欢迎或冷落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列出一堆统 计数字。

  (二)艺术媒体智能化

  自从艺术信息上了万维网之后,超媒体就是艺术的基本形态。但是,现有的超媒体文献内部及文献之间的链接过于严格,链接通常是由作者固定的,读者只能按照作者的思路创览文献。有鉴于此,拉达(Ra-da)和巴洛(Barlow)在1989年提出了智能超媒体(Intelligent Hypemedia)的概念。智能超媒体又称专家超媒体(Expertext),它将专家系统的特征引入了超媒体,从而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超媒体的链中能够嵌人知识,允许链进行随机计算甚至推理;其二,超媒体的节点中可以包含知识与规则,使多媒体信息的表现趋于智能化。目前,有关智能超媒体的研究起步不久,我们还很难精确说明它会给艺术形态带来哪些变化。尽管如此,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是可能发生的:其一,智能化超媒体系统有助于加速现有的书刊、报纸等资料的电子化进程。其二,智能超媒体系统可以发挥导航作用。例如,当我们企图在网络上寻找某部 作品(如以本地为背景的惊险电影)时,如果有,智能超媒体就直接提供其地址并对其内容加以介绍;如果没有,智能超媒体就在推理链的作用下,向用户推荐以相邻城市为背景的惊险电影或以本地为背景的惊险电视。其三,目前的网络世界还是一片相对自由的天地,传统的社会规范在很多地方鞭长莫及。这种情况令许多用户感到担心。如何筛选网上信息、尽最大可能消除违背社会规范的信息的影响,是具有实践价值的课题。现在已有不少方法投人使用,如根据用户的身份规定接触信 息的权限等。引人智能技术将使这些把关的方法变得更为完善。

  此外,从传播角度看,用智能软件可以方便地将超文本网站建成个人智能型通讯中心,自动对来访者加以应答。智能化媒体能够响应用户的要求,调整版面设计、作品风格。媒体的智能化将使艺术的面貌为 之一新。事实上,目前的报告、广播、电视都通过上网而逐渐朝着这一 方向转变。

  (三)艺术作品智能化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绘智能作品的特征: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不应被作为完全被动的客体来对待。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主体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为了响应外部刺激,而且是为了满足内在需要。有可能出现以下几类智能化程度不同的作品:其一,能够根据一定的运算法则自动生产出因时而异的形态, 从而使作品本身在不同时刻呈现出迎异的风貌。在这方面,凯利(J.Cayley)一的《言钟》给人以启迪。《言钟》是一种诗歌发生器。当它运行时,每时每刻都自动生产出词语顺序不同的诗歌。其二,能够响应用户所给予的刺激而改变自己的面貌(尤其是内部链接),从而实现“常见常新”的目标,使智能化程度更上一层楼。这类作品在被阅读时随时可能转换自身的形态,因此真是“回味无穷”。新型电脑文艺作品“软件诗” (SoftPoetry)的开发者、作家肯得尔(R.Kendall)说:“交互式因素是计算机带给书面文学全新的东西。印张生来是线性的,可计算机本质上是 非纷性的。生活本身是一种可随机访问的媒体,并不是线性的。人的头脑是一种可随机访问的装置,也不是线性的。在基于电脑的诗歌中起重要作用的菜单选项和超文本,可以反映生活提供给我们的无数选 择和可能性。”③在软件中,肯得尔采用了一种名为“有机超文本”的技术。用户可随心所欲地选取伴有音乐和图像的诗歌,从一个部分跳到另一个部分。当他重新回到已读过的部分之时,会发现它们已非原貌, 其变化与他在两次阅读之间所读过的其他部分的内容有关。肯得尔企图以这种独特的内容处理技术来反映人的思想、态度和记忆因时间推移及受新经历、新观念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创造一种像人类思想进化过程那样起作用的文字。“软件诗”每次阅读时都不相同,它也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动力性质。他希望阅读“软件诗”的经历会有点像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过程。其三,对用户的响应不仅出于某种简单的运算法则,而且基于内在需要。当然,我们只有在将艺术作品与活的有机体加以类比的前提下,才能说它们有所谓的“内在需要”。如果超文本作品真的具有“内在需要”,便成了不折不扣的活物。它们将根据自身的内在需要来作出对用户的不同应答,判定用户相对于自身的价值,并作出友好或不友好的表现。

  总的来看,智能化条件下进行的艺术活动,必将与现今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艺术创造中的技术含量将进一步增大,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智能化程度,艺术家将比现在更关心新型智能软件的开发。艺术创造将是人机合作的产物,是地道的人机对话或人机交互。

  在关注艺术工具、媒体、作品智能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并行不悻的另一趋势,即由于人工智能的推动而实现的一般工具、媒体和作品 的网络化。这些工具、媒体、作品一旦联网,就有可能成为网络的节点,它们之间的联系(链接)由人工智能系统控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艺术作品将融合于智能环境之中,成为数字化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艺术活动的新态势

  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魏岑鲍姆(J.Weizenbaurn)开发了计算机程序Eliza。它可模拟治疗专家与病人谈话。这种谈话当然可以在假定条件下进行(用户并非真的生病),因此,有人将这种谈话过程 当成对话体小说。Eliza程序昭示了在人工智能支持下通过人机交互 开展艺术活动的前景。人工智能与电子超文本网络的结合,无疑将创造艺术活动的新态势。

  人类因网络而倍感信息海洋之浩瀚,“吾生也有涯”与“知也无涯” 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借鉴《西游记师孙悟空的分身术,人类也许可望解决这一矛盾。分身术的最初实践之一,是在电信网中应用录音电 话。它的新进展,是在Internet网上利用智能代理(Intelligen Agent)。 这种软件之所以称得上“智能”,是由于它具有知识(不同于数据),并能进行推理和自学习、对复杂的事件产生适当的反应。它的应用可以使人们摆脱处理网上信息的繁重劳动。“最起码,你休息时它可以在网上搜索,并为你提供感兴趣的文档。比较复杂的基于网络的Agent还可以执行统计信息,来查找难以找到的文件、歌曲或动画片”①。某些代理以动画形象出现,拥有语音识别能力,可和用户进行对话,实现安排 日程、管理文件等秘书功能,还可和通信对方进行协商。已上市的智能代理有通用型的 Brower Buddy、Autonomy等。专用智能代理有专门在网上查询电影和音乐的 Firely、检索低价位的CD唱片的 BargainFinder等。智能代理是在空闲时间工作的,可在无需用户监督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运行。经过整夜的信息搜索以后,它会在早上给用户一个服务清单。在它的导引下,用户可以迅速进人那些需要长时间交互才能到达的界面。③我们目前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只是功能有限的代理,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正在研制之中。除了常规的由人来编制程序的方法之外,科技工作者还利用“人工进化”来从事开发。正如国外学者所预测的,“总有一天,这种作法会产生安装在下一世纪计算机网络中的一部完整的电子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对用户或其他代理软件有用的代理会使用得更多,从而被保存下来和再复制,而不是这种情况的代理则将最终被清洗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数字型的生命形式可能会填满不同的生态龛——有的代理会发展进化成许多数据库的良好索引编制器,而其他的代理则将利用它们的索引去找出某一个用户感兴趣的文章。将会出现一些寄生、共生或其他许多为生物界所熟悉的现象,随着外界对信息的要求发生变化,软件生态系统会不断地自行更新”③。

  自古以来,艺术主体不仅置身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中,而且身处特殊的艺术网络,这种艺术网络是由描写对象、奉献对象和师法对象构成的。描写对象为艺术主体提供素材,奉献对象激发艺术主体的动机,师 法对象向艺术主体输送经验。传统艺术都是人写、写人、人读的,因此,所谓描写对象。奉献对象、师法对象,通常指的都是人(描写对象的范围比较宽,但仍以人为本)。这种状况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在展望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出现由非人类的智能生物来充当艺术对象乃至艺术主体的可能性,这是人类即将面对智能多元化的世界的缘故。 在本原的意义上,地球上的苦苦众生中,惟独人类以智能称雄。人类的智能不仅表现在制造工具上,而且表现在改良物种上。经过人类栽培的植物,有不少改变了性状;经过人类驯养的动物,不仅改变了习性,而且显露出某些值得注意的特点,例如,与人朝夕相处的猫、狗等善解人意,只差不会说话。物种的改良事实上是人的智能的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最成功的表现应当说是根据人类的需要创造新的物种,如果这种创造是可能的话,那么,正在进人人类生活的机器人便是全新的物种之一。物种进化实际上是以种群而非个体为单位进行的。据此,我们不 难理解在机器人进化的过程中网络所能起到的作用。目前,集群机器人的研制正在取得进展,这一领域的成就和网络技术是分不开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机器人智能化的进程。此外,正在突飞猛进的生物工程提供了创造新型智能生物的另一途径。这些智能生物可能具有某种“艺术细胞”,《尚书·舜典》中所说的“予击石粉石,百兽率舞”因此将以新科技为基础而实现。智能多态化与交互多态化是相辅相成的。同样具有智能的多种形态的存在物并世而存,彼此之间必将进行多种层面的交往、建立多种意义的联系,而且,这种交往与联系并不一定以人类为中心或价值本位。反过来,上述交往与联系必然加深各种 智能存在物对自身定位的理解,促进竞争与合作的开展,由此导致智能进一步多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艺术在内的种种活动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以上所描述的也许会被认为充其量不过是远景。事实上,智能化进程已经悄悄地发展在我们身边。一座座智能化大厦拔地而起。一台台“智能超人电脑”(目前已有海尔等品牌)走下流水线、一个个智 能机器人走进用户的生活,便是智能化进程的最好证明。我们如果解读的范围不限于词语文本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将上述利用新技术开发的智能建筑、智能电脑、智能机器人看成一个个节点。这些节点是人工 网络的组成部分,与人类自身的神经网络、环境所提供的自然网络相互沟通,在相互交互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的演变。

注:

①陈师道:《颜才道诗序》,《后山集》卷十一,四部备要本。
②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周振甫注释本,3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③史忠植等《智能主体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计算机世界》1998年1月26日。
④莫伊谢耶夫:《信息社会是现代历史的一个阶段》,原载俄《自由思想杂志》1996年第1期, 提要见《国外社会科学》第5期。
⑤方刚:《网络新思想》、《中国计算机报》1999年2月4日。
⑥Kendall,Rober.The Electronic Word:Techniqu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Interactive Multimedia Literature;thrd:http://www.thing.net/~girst/golpub/dendal/kendalla.htm
⑦艾丽蓉等《流动智能体——WWW下的新型分布对象计算模式》,载《中国计算机用户》1997年第1期。
⑧据伯晓晨《Interne与ntranet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世界》1998年5月19日。
⑨《智能软件》,未署原作者,平生译,王琦校,载《国外科技动态》1996年第9期。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