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

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
董军 潘云鹤


近50年来,人工智能走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1990年代初,研究
者深感人工智能理论及技术的局限性,从而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反
思。同时,人工智能有待于人类对人脑工作机理的深入了解,需要神
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给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和证据。



  人工智能交融了诸多学科,与哲学更是密不可分。尽管事实上,
新近的哲学进展基本上没给科学带来任何冲击,并且哲学的讨论对象
往往是悬而未决的[1],但科学却在继续改变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正如恩格斯所说[2]:“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
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
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
论思维的支配。”




  着眼于更宽泛的视野和更远大的目标,要求从哲学角度寻求更加
有效的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已
有的认识和方法,融合与集成各相关学科的成就和意见,是正确的出
发点。

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一种模拟和扩展,其核心是思维模拟。

思维



  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钱学森将它划分为基
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部分,人工智能属于工程技术范畴[3
]。人工智能研究中逻辑学派和心理学派之争,有时似使人感到迷惘
而莫知所从,但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无非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的关系问题,两者都属于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抽象思维的不足在于
缺乏结构的综合能力。只有形象思维才能综合出新的结构。这也许就
是创造和学习最终必须具有形象思维的原因[4]。



  不同的划分观点认为,思维科学体系的基础科学包括两大类:一
类是总结人类思维经验、揭示思维对象的普遍规律和思维本身普遍规
律的各种思维科学,包括哲学世界观、哲学史、认识论和逻辑学,是
理论的思维科学。另一类思维科学包括研究思维主体——人脑的生理
结构和功能,揭示思维过程生理机制的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等。
这种观点将认识论归在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范围内。其实两种观点,
都不否认人工智能和哲学通过认识论相联系。

认识论



  认识论研究认识的源泉、发展、过程、能力、作用等一般规律问
题。换言之,认识论研究的是知识及其形式和局限性。哲学家强调通
过最大机会的观察和计算,明确什么是潜在可知的;而人工智能注重
通过现有的观察和计算途径,弄清什么是可知的。而在实际情况中,
人工智能和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互相交融和兼备的。



  认识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具有指导意义,但并不意味
它能替代具体的研究,也不表示任何人工智能的研究都要显式地考虑
到认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