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时钟子系统4-平台初始化

前言

1.首先介绍下 linux初始化时,时钟的初始化的脉络。
2.介绍各个种类时钟的初始化流程。
3.此篇基于 全志的t7进行讲述:sun8iw17p1

linux启动时,时钟的初期化

在介绍之前,先要理清楚,machine_desc,这个结构体,这个是平台相关的初始化,都在这里定义。
当然,关于时钟的初始化函数,也在这里定义。

machine_desc的获取

这个描述符比较重要,里面有个init_time函数,被内核调用,所以想要搞清楚他的由来。
首先看下 连接脚本文件 。

cat linux-3.10/arch/arm/kernel/vmlinux.lds.S
.init.arch.info : {
__arch_info_begin = .;
*(.arch.info.init)
__arch_info_end = .;
}

即,连接脚本定义了个 .arch.info.init的段,软件通过 __arch_info_begin 来获取首地址。
接下来,平台驱动文件定义了machine_desc

//./arch/arm/mach-sunxi/sun8i.c
#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内容简介回到顶部↑ 本书同时收录了Linux领域两位领导人物的作品—相当于“Linux 文档项目”的一个印刷版本,展示了Linux 核心概念及其基本结构。对于面向所有主流Linux子系统的支持与管理任务,本书都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讲解。涵盖的主题包括文件系统、目录、引导和关机、打印、网络兼容性、网络应用、网络登录、安全、用户账号、数据备份等等。此外,还针对TCP/IP网络、电子邮件、硬件问题以及网络的管理与配置,进行了专门讨论。 目录回到顶部↑ 目 录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Linux网络管理员指南 第1章 网络基础 3 1.1 UUCP网络 3 1.2 TCP/IP网络 5 1.2.1 TCP/IP网络入门 5 1.2.2 以太网 6 1.2.3 其他类型的硬件 7 1.2.4 网际协议 8 1.2.5 串行线路网际协议 9 1.2.6 传输控制协议 9 1.2.7 用户数据报协议 10 1.2.8 端口问题 10 1.2.9 套接字库 10 1.3 连网 11 1.4 系统维护 11 1.5 后续章节提要 13 第2章 TCP/IP网络 14 .2.1 网络接口 14 2.2 IP地址 14 2.3 地址解析 15 2.4 IP路由 16 2.4.1 IP网络 16 2.4.2 子网 16 2.4.3 网关 16 2.5 路由表 17 2.6 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 18 2.7 域名系统 19 2.7.1 主机名解析 19 2.7.2 输入DNS 20 2.7.3 利用DNS进行名字查找 21 2.7.4 域名服务器 22 2.7.5 DNS数据库 22 2.7.6 逆向查找 23 第3章 网络硬件的配置 26 3.1 内核配置 27 3.1.1 内核选项1.0及以上版本 27 3.1.2 内核选项1.1.14及以上版本 27 3.2 网络设备指南 28 3.3 以太网安装 29 3.3.1 以太网接缆 29 3.3.2 已获支持的网卡 29 3.3.3 以太网自动侦测 30 3.4 PLIP驱动程序 31 3.5 SLIP和PPP驱动程序 31 第4章 串行硬件的设置 32 4.1 Modem通信软件 32 4.2 串行设备概述 32 4.3 访问串行设备 33 4.4 串行硬件 34 第5章 TCP/IP网络配置 36 5.1 proc文件系统的设置 36 5.2 二进制文件的安装 37 5.3 另一个例子 37 5.4 设置主机名 37 5.5 分配IP地址 37 5.6 编写主机和网络文件 39 5.7 IP接口配置 40 5.7.1 回送接口 40 5.7.2 以太网接口 41 5.7.3 通过网关的路由 43 5.7.4 网关的配置 43 5.7.5 PLIP接口 44 5.7.6 SLIP和PPP接口 45 5.7.7 伪接口 45 5.8 ifconfig详解 45 5.9 netstat详解 46 5.9.1 显示路由表 47 5.9.2 显示接口特性 47 5.9.3 显示链接 48 5.10 检查ARP表格 48 5.11 未来展望 50 5.12 名字服务和解析器配置 50 5.13 解析器库 50 5.13.1 host.conf文件 51 5.13.2 解析器环境变量 51 5.13.3 域名服务器查找 ——resolv.conf的配置 52 5.13.4 解析器的健壮性 53 5.14 named的运行 53 5.14.1 named.boot文件 53 5.14.2 DNS数据库文件 55 5.14.3 编写Master文件 57 5.14.4 验证域名服务器的设置 59 5.14.5 其他工具 61 第6章 串行链路网际协议 62 6.1 常规需求 62 6.2 SLIP的工作原理 62 6.3 dip的使用 63 6.4 运行于服务器模式 68 第7章 点到点协议 69 7.1 PPP打开 69 7.2 运行pppd 70 7.3 使用选项文件 71 7.4 用chat拨出 71 7.5 PPP设置的调试 73 7.6 IP配置选项 73 7.6.1 IP地址的选择 73 7.6.2 通过PPP链路的路由 74 7.7 链路控制选项 75 7.8 常规安全问题 76 7.9 PPP身份验证 76 7.9.1 CHAP和PAP 76 7.9.2 CHAP密钥文件 77 7.9.3 PAP密钥文件 78 7.10 PPP服务器的配置 79 第8章 各种网络应用 80 8.1 inetd超级服务器 80 8.2 tcpd访问控制工具 81 8.3 服务和协议文件 83 8.4 远程过程调用 84 8.5 r命令的配置 86 第9章 网络信息系统 88 9.1 NIS概述 89 9.2 NIS与NIS+之比较 90 9.3 NIS的客户端 90 9.4 NIS服务器的运行 91 9.5 用NYS设置一个NIS客户机 91 9.6 挑选合适的映射 93 9.7 使用passwd和group映射 94 9.8 NIS与影子支持 95 9.9 使用传统的NIS代码 96 第10章 网络文件系统 97 10.1 NFS的准备工作 98 10.2 NFS卷的安装 98 10.3 NFS Daemon 100 10.4 导出文件 100 10.5 自动安装器 102 第11章 泰勒式UUCP 103 11.1 关于UUCP 103 11.1.1 UUCP传输和远程作业的执行 104 11.1.2 UUCICO的内部运行 104 11.1.3 UUCICO命令行选项 105 11.2 UUCP配置文件 105 11.2.1 泰勒式UUCP简介 105 11.2.2 UUCP需要知道些什么 107 11.2.3 站点的命名 107 11.3 泰勒式配置文件 108 11.3.1 常规配置选项:config文件 108 11.3.2 如何将其他的系统 告知UUCP:sys文件 108 11.3.3 设备:端口文件 110 11.3.4 如何拨号:拨号文件 111 11.3.5 TCP上的UUCP 112 11.3.6 直接连接的使用 112 11.4 UUCP的注意事项:调节权限 112 11.4.1 命令执行 112 11.4.2 文件传输 112 11.4.3 文件转发 113 11.5 如何设置拨入 113 11.5.1 设置getty 113 11.5.2 提供UUCP账号 114 11.5.3 预防措施 115 11.5.4 呼叫序列号检查 115 11.5.5 匿名UUCP 116 11.6 UUCP低级协议 116 11.6.1 协议概述 116 11.6.2 传输协议的调节 117 11.6.3 如何选定特殊协议 117 11.7 故障排除 117 11.8 日志文件 118 第12章 电子邮件 120 12.1 何谓邮件消息 121 12.2 邮件如何发送 122 12.3 邮件地址 123 12.4 邮件路由的工作原理 124 12.4.1 因特网上的邮件路由 124 12.4.2 UUCP网络内的邮件路由 124 12.4.3 UUCP和RFC-822 125 12.5 路径别名和映射文件格式 126 12.6 elm的配置 128 12.6.1 全局elm选项 128 12.6.2 国家特有字符集 129 第13章 smail的设置和运行 130 13.1 UUCP的设置 130 13.2 在局域网环境中的设置 132 13.2.1 编写配置文件 132 13.2.2 运行smail 133 13.3 故障排除 134 13.4 邮件投递模式 135 13.5 其他配置选项 136 13.6 消息路由和投递 136 13.7 消息的路由 137 13.8 将消息投递至本地地址 139 13.8.1 本地用户 139 13.8.2 转发 140 13.8.3 别名文件 140 13.8.4 邮件列表 141 13.9 以UUCP为基础的传输 141 13.10 以SMTP为基础的传输 141 13.11 主机名的限制 142 第14章 Sendmail+IDA指南 143 14.1 配置文件综述 143 14.2 sendmail.cf文件 144 14.3 Sendmail+IDA表格指南 146 14.3.1 mailertable 146 14.3.2 uucpxtable 146 14.3.3 pathtable 147 14.3.4 domaintable 147 14.3.5 别名 147 14.4 sendmail的安装 147 14.4.1 sendmail.cf文件的建立 148 14.4.2 sendmail.cf文件的测试 148 14.4.3 对sendmail.cf和表格 进行综合测试 148 14.5 邮件的操作技巧 148 14.5.1 向中转主机转发邮件 149 14.5.2 强制邮件进入配置不当的 远程站点 149 14.5.3 强制邮件通过UUCP进行传输 149 14.5.4 防止邮件通过UUCP进行传输 149 14.5.5 按需运行sendmail队列 149 14.5.6 报告邮件特征 150 14.6 二进制附件的合成和匹配 150 14.7 获取更多的信息 150 第15章 网络新闻 151 15.1 何谓Usenet 151 15.2 Usenet如何对新闻加以控制 152 第16章 C-News 154 16.1 新闻投递 154 16.2 安装 155 16.3 sys文件 156 16.4 active文件 158 16.5 新闻组文章的批处理 159 16.6 对新闻进行过期处理 161 16.7 其他文件 163 16.8 控制消息 164 16.8.1 cancel消息 164 16.8.2 newgroup和rmgroup消息 165 16.8.3 checkgroups消息 165 16.8.4 sendsys、version和senduuname 166 16.9 NFS环境中的C-News 166 16.10 维护工具及任务 167 第17章 NNTP简介 168 17.1 NNTP服务器的安装 169 17.2 限制NNTP访问权限 169 17.3 NNTP身份验证 170 17.4 nntpd与C-News的沟通 171 第18章 新闻阅读机的配置 172 18.1 tin配置 172 18.2 trn配置 173 18.3 nn配置 174 第19章 其他问题 176 19.1 PLIP的空打印机电缆 176 19.2 示范smail配置文件 176 第二部分 Linux系统管理员指南 作者简介 本书简介 前言 第1章 Linux系统综述 189 1.1 操作系统的各个组件 189 1.2 内核的重要组件 189 1.3 Unix系统提供的主要服务 190 1.3.1 init 190 1.3.2 从终端登录 191 1.3.3 syslog 191 1.3.4 周期性执行的命令:cron和at 191 1.3.5 图形化用户接口 191 1.3.6 连网 191 1.3.7 网络登录 192 1.3.8 网络文件系统 192 1.3.9 邮件 192 1.3.10 打印 192 1.3.11 文件系统布局 193 第2章 目录树简介 194 2.1 背景知识 194 2.2 root文件系统 195 2.3 /etc文件系统 196 2.4 /dev文件系统 198 2.5 /usr文件系统 198 2.6 /var文件系统 198 2.7 /proc文件系统 199 第3章 磁盘和其他存储媒体的使用 201 3.1 两类设备 201 3.2 硬盘 202 3.3 软盘 204 3.4 CD-ROM 204 3.5 磁带 205 3.6 格式化 206 3.7 分区 207 3.7.1 主引导记录、引导扇区和分区表 207 3.7.2 扩展和逻辑分区 208 3.7.3 分区类型 209 3.7.4 对硬盘进行分区 209 3.7.5 设备文件和分区 210 3.8 文件系统 210 3.8.1 何谓文件系统 210 3.8.2 文件系统综述 211 3.8.3 如何选用文件系统 212 3.8.4 如何建立文件系统 212 3.8.5 装入和卸装 214 3.8.6 利用fsck检查文件系统的完整性 216 3.8.7 利用badblocks检查磁盘错误 217 3.8.8 抵制碎片 217 3.8.9 适用于所有文件系统的其他工具 217 3.8.10 适用于ext2文件系统的其他工具 218 3.9 无文件系统的磁盘 219 3.10 磁盘空间的分配 219 3.10.1 分区方案 219 3.10.2 空间要求 220 3.10.3 硬盘分区示例 220 3.10.4 为Linux增添更多磁盘空间 221 3.10.5 关于节省磁盘空间的几个提示 221 第4章 内存管理 222 4.1 何谓虚拟内存 222 4.2 创建交换空间 222 4.3 交换空间的使用 223 4.4 与其他操作系统共享交换空间 224 4.5 交换空间的分配 224 4.6 缓冲区 225 第5章 引导和关机 227 5.1 概论 227 5.2 深入研究引导过程 227 5.3 关机详情 229 5.4 重新启动 230 5.5 单用户模式 230 5.6 应急盘 231 第6章 init 232 6.1 init的重要作用 232 6.2 通过init启动getty:/etc/inittab文件 232 6.3 运行级别 233 6.4 /etc/inittab中的特殊配置 234 6.5 在单用户模式下引导 234 第7章 登录和注销 236 7.1 通过终端登录 236 7.2 通过网络登录 237 7.3 登录的意义 237 7.4 访问控制 238 7.5 外壳的启动 238 第8章 用户账号的管理 239 8.1 何谓账号 239 8.2 创建用户 239 8.2.1 /etc/passwd和其他的信息性文件 239 8.2.2 如何选择数字式用户和组ID 240 8.2.3 初始化环境:/etc/skel 240 8.2.4 手工创建一个用户 240 8.3 更改用户属性 241 8.4 删除用户 241 8.5 临时禁用用户 242 第9章 备份 243 9.1 备份的重要性 243 9.2 选择备份媒体 243 9.3 选择备份工具 244 9.4 简单备份 244 9.4.1 如何利用tar进行备份 245 9.4.2 如何利用tar恢复文件 246 9.5 多级备份 247 9.6 要备份什么 248 9.7 压缩备份 248 第10章 时间同步 250 10.1 时区概论 250 10.2 硬件及软件时钟 250 10.3 时间的显示与设置 251 10.4 时间有误怎么办 252 第三部分 附 录 附录A 词汇表 255 附录B Linux 文档项目复制许可证 256 附录C 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257
目录 1 进程的组织 5 1.1 进程相关数据结构 5 1.1.1 进程的基本信息 6 1.1.2 进程状态 10 1.1.3 TASK_RUNNING状态的进程链表 11 1.1.4 进程间关系 12 1.2 Linux的线程——轻量级进程 15 1.3 进程的创建——do_fork()函数详解 19 1.4 执行进程间切换 33 1.4.1 进程切换之前的工作 33 1.4.2 进程切换实务 —— switch_to宏 37 1.4.3 __switch_to函数 39 1.5 fork与vfock系统调用的区别 42 1.6 内核线程 46 1.7 挂起状态进程的组织 49 1.7.1 等待队列头 49 1.7.2 等待队列的操作 50 1.7.3 进程资源限制 55 1.8 系统调用execve() 56 1.8.1 拷贝用户态参数 57 1.8.2 重要的数据结构 61 1.8.3 search_binary_handler函数 66 1.8.4 目标文件的装载和投入运行 69 1.8.5 库函数 92 2 中断控制 94 2.1 中断的分类 94 2.2 中断的硬件环境 95 2.2.1 外部中断请求IRQ 95 2.2.2 中断描述符表 96 2.2.3 中断和异常的硬件处理 97 2.3 中断描述符表 99 2.3.1 中断门、陷阱门及系统门 99 2.3.2 IDT的初步初始化 100 2.4 异常处理 101 2.5 中断处理 106 2.5.1 中断向量 107 2.5.2 IRQ数据结构 108 2.5.3 do_IRQ()函数 113 2.5.4 中断服务例程 115 2.5.5 IRQ线的动态分配 116 2.6 下半部分 117 2.6.1 软中断 118 2.6.2 tasklet 121 2.6.3 工作队列 122 2.7定时器中断 124 2.7.1 时钟与定时器 124 2.7.2 定时器中断相关的数据结构 127 2.7.3 定时器中断的上半部分 129 3 进程调度 138 3.1 进程调度的概念 138 3.2 进程调度的数据结构和优先级 141 3.2.1 进程的优先级 141 3.2.2 数据结构 145 3.3 调度程序所使用的函数 151 3.3.1 scheduler_tick函数 151 3.3.2 try_to_wake_up函数 156 3.3.3 recalc_task_prio函数 160 3.4 schedule()函数 163 3.4.1 直接调用 163 3.4.2 延迟调用 164 3.4.3 进程切换之前所做的工作 168 3.4.4 完成进程切换时所执行的操作 171 3.4.5 进程切换后所执行的操作 173 3.5 多处理器运行队列的平衡 175 3.5.1 调度域 176 3.5.2 rebalance_tick()函数 178 3.5.3 load_balance()函数 180 3.5.4 move_tasks()函数 183 3.6 进程退出 187 3.6.1 进程终止 187 3.6.2 进程删除 189 4 进程的并发性体现 191 4.1 内核抢占 193 4.1.1 内核抢占概念 193 4.1.2 同步技术总揽 196 4.2 每CPU变量 197 4.3 原子操作 199 4.4 优化屏障和内存壁垒 203 4.4.1 优化屏障 204 4.4.2 内存壁垒 204 4.5 自旋锁 206 4.6 读写自旋锁 211 4.6.1 为读获取和释放一个锁 213 4.6.2 为写获取或释放一个锁 214 4.7 顺序锁 215 4.8 RCU机制 217 4.9 信号量 219 4.9.1 获取和释放信号量 221 4.9.2 读/写信号量 224 4.9.3 补充信号量 225 4.10 禁止本地中断 226 4.10.1 禁止本地中断 227 4.10.2 禁止下半部(可延迟函数) 229 4.11 一些避免竞争条件的实例 231 4.11.1 引用计数器 231 4.11.2 大内核锁 231 4.11.3 内存描述符读/写信号量 232 4.11.4 slab高速缓存链表的信号量 233 4.11.5 索引节点的信号量 233 4.12 内核同步与互斥的总结 233
目录 1 引子 2 1.1 上电 2 1.2 BIOS时代 3 1.3 内核引导程序 5 2 内核映像的形成 8 2.1 MakeFile预备知识 9 2.1.1 Makefile书写规则 9 2.1.2 Makefile变量 10 2.1.3 条件判断 14 2.1.4 函数 17 2.1.5 隐含规则 17 2.1.6 定义模式规则 19 2.1 KBuild体系 23 2.1.1 内核目标 24 2.1.2 主机程序 26 2.1.3 编译标志 27 2.2 内核编译分析 28 2.2.1 编译配置 29 2.2.2 寻找第一个目标 32 2.2.3 prepare和scripts目标 38 2.2.4 递归编译各对象 41 2.2.5 链接vmlinux 44 2.2.6 制作bzImage 50 3 实模式下的内核代码 57 3.1 内核映像内存布局 58 3.2 实模式汇编代码header.S 60 3.2.1 无用的bootsect代码 60 3.2.2 初始化头变量hdr 63 3.2.3 准备实模式下C语言环境 64 3.3 实模式代码main函数 69 3.3.1 复制初始化头变量 71 3.3.2 初始化堆 74 3.3.3 确保支持当前运行的CPU 75 3.3.4 设置BIOS的x86模式 76 3.3.5 内存的检测 78 3.3.6 设置键盘属性 81 3.3.7 填充系统环境配置表 82 3.3.8 填充IST信息 83 3.3.9 设置Video模式 83 3.4 实模式代码go_to_proteced_mode函数 91 3.4.1 禁止可屏蔽和不可屏蔽中断 92 3.4.2 打开A20地址线 93 3.4.3 安装临时全局描述符表 99 3.4.4 第一次启动保护模式 101 4 保护模式下的内核代码 107 4.1 32位x86保护模式代码 107 4.1.1 内核解压缩的前期工作 108 4.1.2 解压缩内核 111 4.1.3 第二次启动保护模式 121 4.1.4 第一次启动分页管理 124 4.1.5 初始化0号进程 128 4.2 向start_kernel进发 131 4.2.1 初始化中断描述符表 132 4.2.2 第三次启动保护模式 137 4.2.3 启动x86虚拟机 141 5 走向现代:start_kernel函数 144 5.1 初始化同步与互斥环境 148 5.1.1 屏蔽中断 148 5.1.2 启动大内核锁 152 5.1.3 注册时钟通知链 153 5.1.4 激活第一个CPU 155 5.1.5 初始化地址散列表 160 5.1.6 打印版本信息 161 5.2 执行setup_arch()函数 166 5.2.1 拷贝可用内存区信息 171 5.2.2 获得总页面数 175 5.2.3 着手建立永久内核页表 177 5.2.4 第二次启动分页管理 181 5.2.5 建立内存管理架构 186 5.2.6 添砖加瓦 192 5.3 设置每CPU环境 206 5.4 初始化内存管理区列表 211 5.5 利用early_res分配内存 214 5.6 触碰虚拟文件系统 223 5.7 初始化异常服务 224 5.8 初始化内存管理 230 5.8.1 启用伙伴算法 230 5.8.2 初始化slab分配器 241 5.8.3 初始化非连续内存区 250 5.9 初始化调度程序 251 5.10 初始化中断处理系统 256 5.10.1 设置APIC中断服务 256 5.10.2 初始化本地软时钟 264 5.10.3 软中断初始化 268 5.10.4 初始化定时器中断 271 5.11 走进start_kernel尾声 273 5.11.1 初始化slab的后续工作 273 5.11.2 启动console 275 5.11.3 一些简单的函数 276 5.11.4 校准CPU时钟速度 279 5.11.5 创建一些slab缓存 282 5.12 安装根文件系统 287 5.12.1 创建VFS相关slab缓存 288 5.12.2 安装rootfs 291 5.12.3 安装proc文件系统 296 6 后start_kernel时代 298 6.1 创建1号进程 298 6.2 子系统初始化 306 6.3 启动shell环境 309
I2C 是一种串行通信总线,常用于连接微控制器、传感器、存储器等设备。在 Linux 内核中,I2C 子系统由 i2c-core 和 i2c-algo-* 组成,其中 i2c-core 提供了 I2C 总线驱动的核心功能,而 i2c-algo-* 提供了 I2C 总线驱动的具体实现。 下面是 Linux 内核 4.19 版本中 I2C 总线的初始化流程: 1. 启动内核后,i2c-core 驱动被注册到系统中,并创建 i2c_bus_type 总线类型对象。 2. i2c-algo-* 驱动被注册到系统中,这些驱动封装了不同的 I2C 总线控制器,如 i2c-algo-bit、i2c-algo-pca 等。 3. 在设备树中,定义了 I2C 总线控制器所使用的硬件资源,如 GPIO、时钟等。 4. 当系统探测到 I2C 总线控制器时,会调用 i2c_add_numbered_adapter() 函数创建 i2c_adapter 对象,并将其挂载到 i2c_bus_type 总线类型对象上。 5. 然后,内核会扫描设备树,找到已经定义的 I2C 设备节点,如 i2c-device1、i2c-device2 等。 6. 对于每个 I2C 设备节点,内核会解析其中的属性,如设备地址、总线编号等信息,并调用 i2c_new_device() 函数创建 i2c_client 对象,并将其挂载到 i2c_adapter 对象上。 7. I2C 客户端驱动可以通过 i2c_new_device() 函数获取 i2c_client 对象,然后通过 i2c_transfer() 函数进行 I2C 数据传输。 总之,I2C 设备的挂载与设备树息息相关。内核通过解析设备树中的节点信息,创建 i2c_client 对象,并将其挂载到 i2c_adapter 对象上,从而实现 I2C 总线的初始化和设备的挂载。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 I2C 设备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 I2C 总线控制器,因此在设备树中需要明确指定所使用的控制器类型和硬件资源。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