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葛全胜,方修琦,郑景云.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J] . 地球科学进展,2014,29( 1) : 23-29, doi: 10. 11867 /j. issn. 1001-8166.2014. 01. 0023.[Ge Quansheng, Fang Xiuqi, Zheng Jingyun. Learning from the histor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 in China[J] .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14,29( 1) : 23-29,doi: 10. 11867 /j. issn. 1001-8166. 2014. 01. 0023.]
插图
从气象角度宏观的分析我国历代王朝的兴衰。

A. 秦汉以来全国每 30 年发生战争的次数( 资料源自文献[22]) ;
B. 秦汉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米价指数曲线( 每个朝代分别标准化,30 年分辨率。清朝以前由著者重建,清朝( 覆盖范围为全国) 引自文献[23]) ;
C. 秦汉以来农牧交错带西段( 呼和浩特至潼关一线以西)北界的变化(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明朝系著者重建,其中 450s 至 530s 引自文献[24],宋、元和清朝引自文献[25]) ;
D. 秦汉以来东中部地区( 105°E 以东,25° ~ 40°N) 冬半年温度变化( 分辨率为 30 年,柱图代表相对于 1951—1980 年冬温均值的正、负距平值,点线为 60 年
滤波结果,本曲线在文献[26,27] 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E. 东汉以来东中部地区( 105°E 以东,25° ~ 40°N) 每 50 年发生重大旱涝事件的年数( 曲线分别为旱涝灾害( E) 、重大旱灾( E1) 和重大涝灾( E2) 百年滑动平均。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
葛全胜1,方修琦1,2,郑景云1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是当前全球变暖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古鉴今,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现代人类应对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宝贵的借鉴。总结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研究领域的成果,归纳得到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若干认识及其对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主要结论是: 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的总体特征是“冷抑暖扬”,但影响与响应存在区域差异; 社会经济的衰落与百年尺度的气候由暖转冷呈现同期性,与暖期相伴的社会快速发展会增加社会对资源、环境需求的压力,导致社会脆弱性加大;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因时、因地、因主体而异; 而以政府为主导的主动因地制宜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
我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的总体特征是“冷抑暖扬”,历史上与百年尺度暖期( 如“中世纪暖期”、“罗马暖期”等) 相对应的历史时段, 社会经济均相对繁荣、兴盛,而气候的不利影响在冷期( 如小冰期) 似乎表现得更突出。但与暖期相伴的社会快速发展会增加社会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压力,导致社会脆弱性加大,从而导致在百年尺度气候转冷与社会衰落背景下,一旦发生重大气候灾害更易于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危机。
适应是历史时期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突出特色。但历史上适应气候变化策略因时、因地、因主体而异;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主动因地制宜适应往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尽管对于气候系统影响社会经济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受重建手段与方法的限制, 对气候变化引发历史兴衰的机制的解释仍比较模糊, 许多科学认识尚存在严重分歧。在考察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关系的时候需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严谨认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