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命运的重复,永恒的孤独

“他再次跳读去学找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在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的记忆里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读完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合上书页,内心依然是狂风骤雨、波涛汹涌,经历过百年兴衰的家族的命运竟是早已注定,早已写在了启示录般的羊皮卷上。这种写法的震撼力是不同凡响的,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这两部伟大的作品竟有着如此相似之处。《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研究梅尔吉亚德斯留下的神秘羊皮卷,直到最后才明白那是记载着自己家族命运的预言。而《红楼梦》则直接在第五回就写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每一句判词、红楼曲都是人物命运的预言。作者以这样的结尾,再次打通了时空,让读者在一瞬间回忆起这经历百年兴衰的家族全部的历史,回忆起辉煌时的宏伟宅邸、人丁兴旺,回忆起最后的院墙颓圮、荒草萋萋、虫啄蚁蛀,回忆起短小精干的乌尔苏拉,回忆起天使般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回忆起度过传奇一生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以及他的十七个儿子…这个孤独家族的百年兴衰荣辱好像快放的镜头般从我的眼前闪过,让我不得不再次惊叹马尔克斯的笔力千钧,再次惊叹《百年孤独》的经典与伟大。

掩卷深思,我会为蕾梅黛丝的死感到惋惜,会为罢工活动中三千条生命惨遭屠杀感到震惊与愤怒,会为费尔南达的刻板与固执瞠目结舌,会为奥雷里亚诺第二和阿尔卡蒂奥第二的互换身份捉弄众人哑然失笑。马尔克斯塑造了众多的形象,每一个形象都是那么的独特与生活,这是马尔克斯的又一高明之处。同时,他们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有着代代相承的性格,有着相似的命运。这样的安排,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家族的历史在重复上演,“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由此更加深了这个百年家族的孤独感。每天在紧锁的作坊里做两条小金鱼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做满二十五条小金鱼便又会把它们全部放回锅里溶解;终日把自己关在房中缝制寿衣、缝了拆、拆了缝,直到死去的阿马兰妲;躲在阴暗的房间里整日研究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直到老死的阿尔卡蒂奥第二;守寡在家,与世隔绝,永不出户的丽贝卡…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一个灵魂都如此孤独,不管是寄希望于发明新事物,寄希望于用战争来反对压迫、争取自由,还是是寄希望于爱情,抑或是大宴宾客、夜夜狂欢来消解自己的孤独,最终一切都是徒劳的,一切都有自己的轨迹,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唯一的传承,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就像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与虫豸的不屈抗争一样,最终都会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那么,马尔克斯为什么要把这个家族诅咒以如此彻骨的孤独?我想,应当从《百年孤独》的创作背景中寻找答案。

在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的年代,拉丁美洲人民正饱受欧美国家的压迫与剥削,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拉丁美洲,其文化却遭到排斥,人民的生活落后,人们麻木又愚昧,这一切都使马尔克斯感到痛心。而描写马孔多的这一家族的孤独历史,便是承载着作者对于这一切的愤懑与不满。
但是,《百年孤独》中,真的不存在一点点希望的曙光吗?

乌尔苏拉,这位可敬的老祖母,便是整部书的闪光之处。她深知自己的命运,甚至可以预言出家族的命运,她恐惧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后代,小心翼翼地规避着、敬畏着这注定的命运。但是她面对这么一个“净出疯子”的家族,却始终充满了热情,始终干劲十足,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她临死前虔诚地祷告:“不要让红蚂蚁毁掉房子,不要让蕾梅黛丝照片前的长明灯熄灭,不要让布恩迪亚家族近亲结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她执拗地抗拒着已然注定的命运,虽然失败,但没有人能否认她的功绩,如果不是她,这个家族甚至早就会从那片大地上彻底消失。她正直,坚守道义,热情好客,支持“把孩子培养成教皇,这样上帝就能进这家的门了”,她活了将近一百五十岁,活成了一个家族符号,一个图腾式的、永不磨灭的家族精神。我想,在她身上,寄托着马尔克斯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赞颂,寄托着马尔克斯对这片土地的殷殷期望,他相信,纵然命运已经注定,人民的力量也足以将它改写,这是一位伟大作家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