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强的人如何让自己平衡

行动力、目标力、执行力是经常一起出现,解释下三者的区别:

  • 行动力是从微观上看执行,它是一种当下就做,毫不犹豫的特质。

  • 目标力是从中观看执行,它是指一段时间里,比如一周、半年、一年的时间里紧盯目标,势必达成。

  • 驱动力是从宏观上看执行,它是指一个人更长期的,可能一辈子的追求,这些人他们会保持追求,不停行动。

本文重点讲解目标力。

e5712e3bb8e9d1d7b1dbf432764d7f9f.jpeg

目标力强的人一旦确立了目标,咬死目标,“势必达成”就是信仰。

    没有目标的时候像个逃兵,漫无目的的状态让他们抓狂,不知道该为什么负责,不知道该去哪的你或许一直在原地急的打转,焦虑迷茫,止步不前。一旦有了目标,就是穿上铠甲的战士,目标就是冲锋陷阵夺取高低的铠甲。不论摆在面前的是什么枪林弹雨,他们眼中只有目标。他们不会掉进“畏难”的陷阱,因为总是咬死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在没有目标力的人身上,这也许只是一句口号,甚至一种压力,但是在有目标力的人身上,这是一种现实。

高目标力有两个困扰:

    一个是铠甲穿上就很难脱下来,吃饭睡觉心里都惦记着目标,心累,很难抽离。另外一个是眼里只有目标,目标太重要了,别人搞不定的部分,就算把别人背在身上也要往前冲,结果是还没有达到目标,自己快要被目标给吞噬了。

高目标力容易没边界:

    这就要说到一个词“个人边界”。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主要包含两个类型,一个是身体层面,一个是心理层面。

  • 身体层面的边界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个人空间。如何当一个人说话时离你太近,你可能本能地后退,你不舒服,这时你是在守护自己的个人边界。如果这人继续走近你,你可能会警告他来保护你的边界。身体边界很容易感知到。

  • 心理层面的边界,比较隐秘,这一道边界保证了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情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权力,有能力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等。

关于心理边界的诠释:

    我们或许可以把它想象成鸡蛋,两只有壳的生鸡蛋放在一起,它们始终会是两枚鸡蛋,各自的样子清清楚楚。这时候你想煎两个蛋,你就把蛋壳打碎,打到一个碗里,蛋清就融合在一起,搅一搅,蛋黄也融合在一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想清楚分开就很困难了。比如:你都成年了,妈妈还随意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你新加入一个公司,听到同事对你的过往经历给出他片面的理解和评价,又或者你的伴侣总是强迫你去执行他的意志的时候,你会本能的感觉到不舒服,因为你们之间的保护壳碎了。

    当一个人拥有较为清晰的个人边界时,他是足够敏感和坚定的,对于自我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思考以及感受是什么,都有属于自己的认识,不会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这层保护壳能够帮助他们避免被别人控制,利用和侵犯。边界意识好的人,不仅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清楚别人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对待,所以他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尊重别人。

    心理边界很重要,但是,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因为他不像身体边界那样明显,心理边界看不见摸不着,很隐蔽,但是它的缺失,会导致许多的混乱和纠缠。

    失去边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大痛点,很多人会遇到,但是对于一个一心想要冲到高地的高目标力者来说,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更高,因为他们太想要达到目标了,非常专注于目标,一不小心就越界了。把别人的职责抗在自己身上,背着很多猴子往前跑,做事情时,过程和结果的边界分不清楚,工作和生活分不开,心理一直挂记着目标,吃不好睡不好,这一定意义上,都是因为心理边界不清晰导致的。

    明确目标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语言表达确认,双方通过沟通,定义你们心中的目标,达成一致。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切分各自需要负责的部分,理清楚职责边界在哪里,不要有模糊地带,这样才不会出现你把别人职责扛在自己身上,背着猴子往前跑的情况。

    确定职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然后再确定一个期限。在你可承受风险范围之内,给对方一个尝试的空间,把职责全权交给他,你负责观察这个期限内,它有没有达成预期目标,或者他有没有进步,有多少进步。根据观察结果,速战速决,留还是不留,这个人适不适合跟我们继续合作。

高目标力容易混淆结果和过程:

    高目标力者会遭遇一种窘境,就是明明已经为了目标全力以赴,死盯着目标,但最后还是很难完成目标,非常挫败。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最隐秘的一种情况是,高目标力混淆了过程和结果的边界。容易陷入窄框架思维,引发窄框架效应。

    宽框架和窄框架是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在窄框架思维下,我们会把目标割裂地分成几个单一的没有关系的目标,决策时会忽略全局问题所在。

    比如:出租车司机小B每天可以工作12个小时,从早上5点到晚上5点,这一天呢,他开着车,忽然狂风暴雨,这种情况,小B会怎么做呢?他又接了2单,就收工回家了,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下大雨,不是很多人都有打车的需求吗,这时候肯定活就变多了呀,那收获越高,司机应该工作更长时间才对。问题就出在这,对小B来说,他判定收工的标准是今天是不是达成了收入目标,只要满足了目标,他就收工回家,这是他唯一的目标。那我们放开了来看,如果小B开出租车的目标是为了赚足够的多的钱,就会发现,他把这个目标拆解成了每一天赚多少钱,互相并不关联,他不会想到说今天下雨生意好,我多赚点,可以弥补之后有几天生意不好,他不会这么想,他只看一个单一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把最终结果给忘记了,他把过程和结果弄混淆了。

    宽框架思维下,是把所有因素都看作是达成目标的过程,统一考虑。目标力强的人,专注于目标,因此带来的风险就是会陷入窄思维,把过程中的所有因素都割裂地单一地当成了目标。

    这种案例在生活中很多,妻子总是抱怨丈夫不够浪漫、话少,于是一遍遍的唠叨丈夫,每次丈夫出现不够浪漫的举动,妻子就像精英律师一样,迅速抓住证据,冲着丈夫嚷嚷,你看看你看看,你就是这么不浪漫,这样我们怎么生活下去,越念叨丈夫话越少。那问题来了,妻子想要的到底是幸福的生活还是个浪漫的丈夫呢?这可是两个目标。如果想要的是幸福的生活,那丈夫变浪漫它只是一个过程,而为了达成最终的幸福这个结果,这个过程是可以随机调整的。

    又如,你想要更健康的身体,于是你报了一个健身班,决定1个月减肥20斤。但是健身太痛苦了,20斤得多难减啊,于是,每次想到20斤,你都忍不住想,我得吃点甜品,才能有力气减肥。每次吃了甜品,又责怪自己意志力太差,心情变得很糟糕。那问题又来了,你的目标明明是要健康的身体,现在看上去,这20斤的目标,似乎是让你变得又不开心,又不健康。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不妨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混淆了过程和结果的。就是,在你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离目标好像越来越远的时候,停下来,问自己一些问题:

  • 第一,我现在是在宽思维中,还是窄思维中?

  • 第二,如果是在窄思维中,那我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现在需要做哪些调整?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都是选择关注终极目标,然后不断调整达成目标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忙的不是目标,忙的是过程。《奇葩说》里,马东曾经说过,“我们常常记得我们在哪条船上,却忘记了我们在哪条河上”。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仅仅要专注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抬起头来去看看那个终极目标,到底我们想走向哪去。

混淆过程和边界的一个连锁反应

    混淆过程和边界,还会带来一个连锁反应,就是因为工作影响了生活质量。对于高目标力者来说,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穿上铠甲就脱不下来,有了目标就每日没夜不眠不休,吃饭睡觉都在想,梦里都在想,怎么完成目标。

    小A说,她放假的时候如果工作没做完,整个假期都过的不好,还有小B每个月初就开始担心月底目标完不成怎么办,没有一个周末能放下心来。

    如何处理呢?就是拿出边界刀,会给自己的生活划定一个目标,就是不仅要设置工作目标,也要为你的生活设立目标。

    比如小C目标力高,原来的她周末总是工作不断,然后一工作起来她就忘记了一切,沉浸在工作的目标之中,一晃两天过去了,周末也没有完全休息。于是她想了一个妙招,顺应自己的目标优势,设立周末KPI,把周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几点到几点要完成骑行、游泳,几点到几点做个甜品,每个月还得有一次远足,全部都当成势必达的目标。有了这些目标,这个家伙满身满心都沉浸在怎么样去实现目标中了,她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的从工作中抽离了。

    其实这个方法背后,有一个原理,叫做“心理账户”,来自于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泰勒提出。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我们的决策,常常让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比如说,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演唱会,票价200元,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丢了。你是不是还会去听这场演唱会呢?实验表明,大部分人仍会去听。可以如果情况变了一下,假设你昨天晚上花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门票。马上要出发的时候呢,突然发现门票丢了,那你是否还愿意再花200元去听呢?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了。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那个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然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失了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花了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大家就会觉得这样不划算了。但其实,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你就是丢失了一个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来看,并没区别。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选择呢,是大多数人心理账户的问题。

    而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我们把工作和生活建立了两个和不同的心理账户。同样的时间,我们可能认为花在工作上值,花在生活上就有点偷懒不作为的意思。可是我们跳出来仔细想想,宽思维、窄思维,把眼光放到长远的一生来看,工作和生活,不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这一生幸福,对嘛?它们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收益,工作直接的体现是工资、团队和伙伴,而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健康、亲密关系,这些部分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比工作带来的少,而我们需要的只是看清楚目标,调整过程。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