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 |
■ 褚 伟 |
|
《上海金融》 2007年第1期 |
摘要: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比较分析来看,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国际支付清算中心。当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集中呈现出“国际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银行化”五大趋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必须站在与国际接轨以及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度来整体规划,为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以及我国投资者进入境外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清算通道,使上海真正成为紧密联系境内各金融市场和连通境内境外金融市场的纽带。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1-0009-06
一、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比较研究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构建模式和发展状况既有国家特色,充分表现了各国在支付清算安排中的独立自主性,也注重了不同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之间的通用性和跨国性,力求通过各种先进的支付清算制度和技术来不断适应国际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竞争力。大致来讲,发达国家的支付清算体系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商业银行之间代收代付的资金清算层,二是一定区域内的支付清算层,三是连接各区域之间的全国性支付清算层,四是连接全球支付清算网络的支付清算层。其中,国际金融中心主要集中了第三和第四个层次的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由于系统和网络的通用性和跨国性,这两个层次的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往往又是统一的,兼具辐射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效能。
(一)纽约支付清算体系:美元国际化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
由于美国的国民银行全部在纽联储进行清算,纽联储实际上成为了美联储的最终清算地,具体承担着美联储监管和运行主要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的职责,这也使纽约成为了集聚美国重要支付清算系统以及形成联邦基金市场的所在地。为了维系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纽约不仅拥有美元RTGS(实时全额清算)系统,而且实现了外汇清算系统、证券清算系统与美元支付清算系统的PVP、DVP连接,外汇、证券的交割与美元清算可以同步进行,在提高美元支付清算效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全球金融市场以美元计价交易的系统性支付清算风险。
随着纽约支付清算体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纽约支付清算体系呈现出多元性、竞争性的特征。其中,FEDWIRE(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和CHIPS(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持美元全球清算的两大主要大额支付清算系统。FEDWIRE系统由纽联储建设、管理和运行,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系统。FEDWIRE系统的使用者不管是在哪一个联储开户,其大额资金支付清算都要通过纽联储的主处理中心进行,进而实现了全美支付清算规则的一致性。FEDWIRE系统由资金转移系统和簿记证券系统两部分组成,资金结算和证券交易可以同步进行,具有极高的处理效率和运行效率。也正因如此,纽联储可以将美国有价证券交易(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主要环节有效置于其监管之下,在FEDWIRE系统平台上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国际金融市场吞吐美元基础货币,迅速扩张或收缩美元的全球市场信用。
目前,95%的跨国美元最终清算通过CHIPS系统进行,CHIPS系统为来自全球21个国家、95家会员银行提供美元大额实时最终清算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国金融机构美元支付清算资金的流动性,该系统采用了多边和双边净额轧差机制实现支付指令的实时清算,实现了实时全额清算系统和多边净额结算系统的有效整合。
以NYCH(纽约自动清算所)为典型代表,纽约还建有众多覆盖全美甚至全球的小额电子支付清算系统。如“ACH国际税收”可以为身处英国的纳税人向美国政府纳税提供资金支付渠道。这些多元化且充满市场竞争性的电子支付清算系统,为全球美元小额支付清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更加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计价结算地位。
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发达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工程,是纽约之所以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心的基础和前提。1992年至2002年经过充分的整合,在纽约银行法下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特殊的银行组织DTCC(全美证券托管清算银行),从而成为了国际上公认的四大全球证券托管组织。其中的NSCC系统负责撮合和轧差,DTC系统负责托管和结算。
VISA和MASTER作为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其清算银行均为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实际上也就成为了全球信用卡的发源地和支付清算中心。
(二)伦敦支付清算体系:全球外汇市场交易的枢纽
不断建立和完善全球外汇交易清算系统,是伦敦之所以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中心,长期占据国际外汇交易量首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伦敦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多币种清算系统CLS(持续联结清算系统)的业务处理所在地,CLS系统的建立使得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银行可以不再依赖于单个跨国银行的外汇清算渠道,通过其直接进入国际外汇清算网络。CLS系统具有全额和净额结算功能,所有参与者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外汇交易银行(2006年中国银行正式成为其会员银行)。由于一方面CLS系统可以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实现不同时区的不间断清算,而且多种货币的交易和清算在同一个系统内完成并采取PVP清算模式,只有当一种货币的结算在另一货币划转后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参与CLS清算的各币种必须拥有自己的RTGS清算系统,并通过它们及时弥补清算成员头寸的不足且具有同等程度的总结性,CLS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全球外汇交易的市场风险。此外,伦敦还建有由英国一些大银行组建的跨国外汇清算系统FXNET,通过既定的框架协议处理现货和期货外汇交易的双边轧差清算;为了降低国际金融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外汇交易结算风险,避免跨时区信用危机引发的连锁性外汇交易市场风险,伦敦还成立了第一家向全球主要外汇市场ECHO成员提供14个币种、多边外汇交易轧差清算服务的环球外汇交易清算所ECHO。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1-0009-06
一、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比较研究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构建模式和发展状况既有国家特色,充分表现了各国在支付清算安排中的独立自主性,也注重了不同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之间的通用性和跨国性,力求通过各种先进的支付清算制度和技术来不断适应国际货币自由兑换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竞争力。大致来讲,发达国家的支付清算体系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商业银行之间代收代付的资金清算层,二是一定区域内的支付清算层,三是连接各区域之间的全国性支付清算层,四是连接全球支付清算网络的支付清算层。其中,国际金融中心主要集中了第三和第四个层次的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由于系统和网络的通用性和跨国性,这两个层次的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往往又是统一的,兼具辐射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效能。
(一)纽约支付清算体系:美元国际化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
由于美国的国民银行全部在纽联储进行清算,纽联储实际上成为了美联储的最终清算地,具体承担着美联储监管和运行主要支付清算系统和网络的职责,这也使纽约成为了集聚美国重要支付清算系统以及形成联邦基金市场的所在地。为了维系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纽约不仅拥有美元RTGS(实时全额清算)系统,而且实现了外汇清算系统、证券清算系统与美元支付清算系统的PVP、DVP连接,外汇、证券的交割与美元清算可以同步进行,在提高美元支付清算效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全球金融市场以美元计价交易的系统性支付清算风险。
随着纽约支付清算体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纽约支付清算体系呈现出多元性、竞争性的特征。其中,FEDWIRE(联邦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和CHIPS(清算所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持美元全球清算的两大主要大额支付清算系统。FEDWIRE系统由纽联储建设、管理和运行,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系统。FEDWIRE系统的使用者不管是在哪一个联储开户,其大额资金支付清算都要通过纽联储的主处理中心进行,进而实现了全美支付清算规则的一致性。FEDWIRE系统由资金转移系统和簿记证券系统两部分组成,资金结算和证券交易可以同步进行,具有极高的处理效率和运行效率。也正因如此,纽联储可以将美国有价证券交易(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主要环节有效置于其监管之下,在FEDWIRE系统平台上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国际金融市场吞吐美元基础货币,迅速扩张或收缩美元的全球市场信用。
目前,95%的跨国美元最终清算通过CHIPS系统进行,CHIPS系统为来自全球21个国家、95家会员银行提供美元大额实时最终清算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国金融机构美元支付清算资金的流动性,该系统采用了多边和双边净额轧差机制实现支付指令的实时清算,实现了实时全额清算系统和多边净额结算系统的有效整合。
以NYCH(纽约自动清算所)为典型代表,纽约还建有众多覆盖全美甚至全球的小额电子支付清算系统。如“ACH国际税收”可以为身处英国的纳税人向美国政府纳税提供资金支付渠道。这些多元化且充满市场竞争性的电子支付清算系统,为全球美元小额支付清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更加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计价结算地位。
拥有世界上最庞大和最发达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工程,是纽约之所以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心的基础和前提。1992年至2002年经过充分的整合,在纽约银行法下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特殊的银行组织DTCC(全美证券托管清算银行),从而成为了国际上公认的四大全球证券托管组织。其中的NSCC系统负责撮合和轧差,DTC系统负责托管和结算。
VISA和MASTER作为两大国际信用卡组织,其清算银行均为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实际上也就成为了全球信用卡的发源地和支付清算中心。
(二)伦敦支付清算体系:全球外汇市场交易的枢纽
不断建立和完善全球外汇交易清算系统,是伦敦之所以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中心,长期占据国际外汇交易量首位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伦敦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多币种清算系统CLS(持续联结清算系统)的业务处理所在地,CLS系统的建立使得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的银行可以不再依赖于单个跨国银行的外汇清算渠道,通过其直接进入国际外汇清算网络。CLS系统具有全额和净额结算功能,所有参与者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外汇交易银行(2006年中国银行正式成为其会员银行)。由于一方面CLS系统可以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实现不同时区的不间断清算,而且多种货币的交易和清算在同一个系统内完成并采取PVP清算模式,只有当一种货币的结算在另一货币划转后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参与CLS清算的各币种必须拥有自己的RTGS清算系统,并通过它们及时弥补清算成员头寸的不足且具有同等程度的总结性,CLS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全球外汇交易的市场风险。此外,伦敦还建有由英国一些大银行组建的跨国外汇清算系统FXNET,通过既定的框架协议处理现货和期货外汇交易的双边轧差清算;为了降低国际金融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外汇交易结算风险,避免跨时区信用危机引发的连锁性外汇交易市场风险,伦敦还成立了第一家向全球主要外汇市场ECHO成员提供14个币种、多边外汇交易轧差清算服务的环球外汇交易清算所ECHO。
CHAPS(清算所自动化支付清算系统)是伦敦的主要大额支付清算系统,提供以英镑计值、以欧元计值的两种独立性清算服务,其中欧元清算与欧洲统一支付平台TARGET连接。因此,CHAPS系统的成员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办理国内英镑支付和跨国欧元支付,确保了英镑和欧元在伦敦金融市场交易中具有同等的计值地位。伦敦还有两个重要的小额零售支付清算系统,一个是BACS有限公司提供的ACH电子支付清算系统,另一个是支票和贷记清算公司提供的纸质票据清算系统。
近年来,伦敦的证券清算机构迈上了公司证券和政府债券、国内证券与欧洲证券一体化清算的道路。采用会员制的LCH(伦敦清算所)也是一个运作极为成功的独立的跨市场证券托管结算机构,主要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Tradepoint交易所以及某些场外交易产品提供清算服务。
(三)法兰克福支付清算体系:泛欧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桥梁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其管理和运行的TARGET(欧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是目前最重要的欧元跨国支付清算系统。TARGET系统由12个欧元区国家和4个欧盟国家的实时金额支付清算系统(RTGS)和ECB支付机制构成,通过Interlinking公共网络相互连接,可以处理欧盟国家间所有的欧元贷记转账业务,而且还能够为成员与EUR01系统(位于法国巴黎)、CLS系统(位于英国伦敦)之间的欧元支付提供最终结算。因此,TARGET系统实际上成为了欧元区统一支付清算的核心系统,日均交易金额为1.9万亿欧元,其中跨境业务金额占比约为35%。目前,欧洲央行已经开始了TARGET2的建设进程,计划以基于单一共享平台(SSP)的TARGET2系统替代目前分散化的TARGET系统,这为欧盟和欧元区中央银行体系的扩大提供了基础准备。此外,位于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央行还管理和运行着RTGSplus、EIL—ZV,EAF—2,ELS等多个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以及RPS、数据媒体交换等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提供了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支付网络体系,有些系统实际上也具有泛欧全额结算、跨境支付以及零售支付的清算功能。正是由于欧洲央行在法兰克福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上的积极推动,法兰克福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国际性支付清算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得以巩固。
德国法兰克福证券清算系统的泛欧整合作用也开始显现。2002年,德国证券交易所集团还与负责国际证券清算业务的Cedel(世达银行)进行了合并并在卢森堡成立Clearstream(明汛银行),作为其全资子公司的德国证券交易所明讯结算公司(Clearstream Banking Frankfurt),则使法兰克福的证券清算系统与全球性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有机地连接在了一起。
(四)东京支付清算体系:日元国际化的精心安排
目前,东京有四个主要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分别是由日本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和运行的BOJ—NET(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和FXYCS(外汇日元清算系统)两个大额支付清算系统;TBA(东京银行家协会)管理和运行的BCCS(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和Zengin(全银数据通讯系统)两个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其中,BOJ—NET系统在东京甚至整个日本支付清算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
为了加速和巩固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银行对日元的国际支付清算进行了精心安排,不仅建立了专门的FXYCS外汇清算系统,而且将其纳入了BOJ—NET系统运行,使得FEYCS系统中的日元交易实质上都能够通过日本银行账户进行结算,确保了所有东京跨国金融交易中日元清算的支付最终性。FEYCS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状态,日均交易额为28万亿日元左右,为东京外汇市场的国际化尤其是日元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银行是日本政府债券的托管结算机构,通过BOJ—NET系统以实时DVP方式进行证券和资金的支付清算。JASDEC(日本证券存管中心)主要托管 股票,JSCC(日本证券清算公司)办理清算,通过与BOJ—NET系统的连接也能够实现DVP清算模式。
(五)香港支付清算体系:构建国际货币全球实时支付清算网络
经过多年努方,香港金融管理局、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分别建成了港币、美元、欧元三个实时支付清算系统并实现了全面联网,使得在香港一地就能够同时完成三种货币的PVP同步交收清算,极大地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其中,2000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汇丰银行共同建立的美元/港币外汇交易PVP机制,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币种支付撮合处理模式,确保了美元和港币的同时结算,并且清算系统中交易后的货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了香港外汇交易市场的流动性。目前,香港的三个实时全额支付清算系统不仅均与香港债券托管结算机构CMU(中央货币市场单位)实现了无缝连接,完成了所有在港债券交易的DVP清算安排,而且也与其他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RTGS实现了连接,能够做到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交易的同时支付。
香港为了争夺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地位,1998年和2000年,香港先后与大陆的深圳、广州两市建立了联合票据清算便利系统;截至2006年3月,一个专门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的人民币实时结算系统已经开始在香港运作。
香港 股票和债券的交易结算是分开进行的。1996年,香港推出了亚洲最先进的银行与债券实时支付清算系统,1998年推出了股票交易的货银两讫结算服务,全面实现了证券交易结算的DVP模式。同时,200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联交所期权结算所以及期货交易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化合并,统一负责股票的托管清算。香港债券的托管、交易、清算业务则是由香港金管局的CMU(中央货币市场单位)系统负责办理,该系统与Euroclear(欧洲清算)和clears tream(明汛银行)两个国际证券结算系统连接,可以为外币债券提供结算服务,极大地提升了香港吸引欧美投资的能力和水平。
二、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主要发展趋势
总体上看,当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集中呈现出“国际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银行化”五大趋势。一是国际化。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是跟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具体通过支付清算系统的跨国合并、参股或是在其他中心设立系统接入网点来实现。二是标准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付清算系统程序和信息交流方式,一般都采用了通用的国际标准,只要通过代理银行连接、数据转换连接、托管转账连接或是系统全面连接,就可以实现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的联网,更加巩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便利优势。三是同步化。国际金融中心十分注重不同的支付清算系统在设计、程序和操作时间安排上的相互协调和同步,确保了一个系统的运行不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的安全和效率,尤其是加强了支付、证券、外汇、电信和银行内部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关联性和应变性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各金融市场之间支付清算业务的直通式处理。四是集中化。由于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交易场所或不同品种之间的集中托管和清算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和运转效率,降低成本与风险,业务功能一体化的支付清算组织在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涌现。五是银行化。不论是银行间支付清算机构,还是证券托管结算公司或是外汇支付清算组织,银行化发展是增强货币、证券和外汇市场流动性的客观需要,是实现证券DVP结算、外汇PVP结算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类支付清算组织自身业务功能和服务手段自然延伸和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行业高度发达的标志和表现。
具体而言,当今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内容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扩展支付清算工具和服务的范围;提高成本效益性,特别是在运营成本、流动性的获得和使用方面;加强银行业、支付清算和证券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更好地控制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中的法律、运营、金融和系统性风险;建立一个更合适的支付清算体系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支付清算服务市场的效率和稳定。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对于不同的金融市场有着不同的关注和建设重点。在货币市场上,支付清算系统不仅要提供及时、廉价、安全的大额资金汇划功能,还必须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OMC)系统无缝连接,以便通过支付清算系统及时、有效地调节市场的货币总量;在资本市场上,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必须关注资金转账和薄记转账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力求完全实现券款兑付(DVP)模式,在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效率的同时防范随时可能产生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在外汇市场上,则需要构建不同币种的同步交收(PVP)模式,防范因时区因素引发的外汇交易风险。实际上,传统金融市场的分界线在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和整合下已经不那么清晰,这对原有市场格局下的支付清算系统布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符合货币、资本、外汇以及期货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支付清算系统跨市场、跨国界的通用性,考虑到金融衍生交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支付清算制度、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安排还必须进行专门筹划和布局,这既是适应国际金融中心整体运作效率不断提高的需求,也是对金融市场高效运行的促进和保障。
三、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完善支付清算体系的启示
上海支付清算体系作为全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由大额实时支付清算系统(HVPS)、小额批量支付清算系统(BEPS)、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系统(LCH)以及中资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构成,这也是目前上海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的四条主干道。此外,上海还建有全国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以及相关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内部结算系统,目前这些系统均未纳入支付清算组织进行统一管理。由于近年来中央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注重的是“北京—全国”模式,上海没有开展地方性投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地方赤字”直接导致上海支付清算体系的辐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限。当前,上海支付清算体系的辐射广度还没有覆盖长三角,以上海为基点直接连接全国的支付清算网络几乎没有;辐射深度也只是个别金融市场,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场不仅至今没有设立相应独立的清算组织,而且相互之间托管和结算系统的分割也非常严重。
(一)主要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状况
2005年6月,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推广到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主要处理金融机构间同城和异地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贷记支付业务和紧急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由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主要为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金融市场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因此系统只在正常工作日运行。目前,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先后实现了与香港、澳门人民币清算行、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的成功连接,畅通了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实现了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DVP)、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即时清算,以及银行卡跨行支付业务的即时转账清算。截至2005年末,上海市大额支付清算系统共有51家参与者,其中直接参与者31家,间接参与者20家。2005年上海大额支付清算系统日均清算资金1332.08亿元,同比增长了37.87%。
2006年6月,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完成了在全国的推广运行工作。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的定期借记支付业务,人民银行会计和国库部门办理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上海小额支付系统于2006年6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后,部分2万元以下的贷记业务开始从大额支付系统逐渐分流至小额支付系统,目前日均清算资金在7亿元左右。
由于毗邻的嘉兴、湖州、苏州等城市加入上海票据交换,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系统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05年末,参加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的3234家交换单位,日均清算资金365.46亿元,同比增长了5.49%。目前,上海正在进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CS)在上海的试点运行建设,综合运用影像技术和支票密码等技术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支票影像及其电子清算信息传递到出票人开户银行审核付款,最终实现支票的全国流通。
随着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大多数中资商业银行都先后建设并运行了行内电子汇兑系统,并加快了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工具的创新步伐,结算类金融服务成为其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性品种。2005年,上海市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资银行业机构19家,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41家)行内清算系统日均转账结算资金261.04亿元,同比增长了6.27%。由于金融技术的可复制性越来越强,各家中资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模块及其构架大同小异,差异化的服务成为当前竞争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利用中资银行网点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开展支付结算代理业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基于市场原则的支付结算业务代理市场在上海正在形成。
2002年10月30日,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该中心为会员制单位,主要负责全国111家城市商业银行签发的银行汇票资金清算业务。城市商业银行银行汇票是以城市商业银行命名,可在全国流通的统一银行汇票,是大额支付汇款后又一个安全、快捷的支付工具。目前,全国有3806个城市商业银行网点可办理汇票的资金兑付,并有8800家工商银行营业网点代理兑付资金。2005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共兑付银行汇票614.75亿元。
2002年3月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截至2005年末,银联银行卡发卡量9.6亿张,全年交易金额达到47万亿元;境外受理人民币银行卡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0个,年度境外交易近130亿元人民币,银行卡已经成为上海居民首选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二)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内部结算系统建设和运行状况
虽然上海已经建立了包括货币、证券、外汇、期货、黄金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但是市场间集中、统一、互连并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接轨的资金支付清算体系还没有在上海形成。
中国的货币市场是设立在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交易市场,而支持其运行的托管结算系统归属设立于北京的中央债券登记结算公司管理和运行。这也就是说货币市场的交易、交割和清算不在同一地点进行,进入货币市场的全国联网金融机构要在位于北京的登记结算系统中设有证券账户,但需通过大额实时支付清算系统实现在上海交易清算的DVP模式。
虽然2001年3月沪深两市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合并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后,沪深两市证券市场有了统一的托管结算平台,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运作上也基本上做到了相互独立,但是目前不仅沪深两地分公司仍然分别按照不同的登记结算方式负责两市证券交易登记结算,资金和证券交易也没有实现券款兑付要求的DVP模式。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金清算业务分散在15家中资商业银行机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指定证券公司在这15家银行开设证券结算清算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通过银行之间进行跨行资金结算划拨。因此,大额支付清算系统如何与证券结算系统对接,是一个急需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主要有三个外币支付清算系统,在支持中国境内外汇交易的最终实现。一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和运行的外币清算系统,主要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为网点提供同城和异地的外币资金划拨,上海已经加入了SWIFT(环球金融电讯)网络。二是大型金融机构借助其国际结算网络充当外币清算角色,通过代理结算方式为众多中小金融机构国际结算和外汇资金划拨提供清算服务。三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会员提供的间接性外币清算服务,其中即包括通过外资银行的全球支付清算系统,也包括通过中资银行的海外分行,承担外汇市场资金清算任务。由于外币清算与外汇市场交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外汇交易的清算模式直接影响到外汇交易的风险,关系到外汇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在上海规划和建设外币清算系统也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现本外币同步交收的内在要求。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内部设置的结算部,负责期货交易的统一结算、保证金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及结算风险的防范,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为其指定的清算银行。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各清算银行开设一个专用结算账户,用于存放会员的保证金及相关款项;会员则选择一家或是几家清算银行开设专用资金账户,用于存放保证金及相关款项。清算银行协助交易所办理期货交易结算资金的划转业务,通过交易所专用结算账户和会员专用资金账户办理期货交易资金的划转业务。
上海黄金交易所实行“集中、净额、直接”的资金清算原则。“集中”是指交易所与会员在结算日统一通过清算银行办理资金划付;“净额”是指会员就其在交易所买卖的成交差额与交易所进行清算;“直接”是指交易所直接和会员实行净额清算。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清算银行,交易所和会员分别在清算银行开设专用清算账户和专用资金账户。
(三)构建连接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高速公路
一是要明确上海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规划和确立上海支付清算系统的优先发展次序,并与其他相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项目统筹安排。面对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亚洲日益成长为强势货币,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不断加快的现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必须站在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及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度,整体规划和构建多币种支付清算系统以及本币与外币支付清算系统之间的同步交收PVP渠道,为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以及我国投资者进入境外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清算通道,使上海真正成为紧密联系境内各金融市场和连通境内境外金融市场的纽带。
二是要遵循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在解决“基础的基础”问题上发挥央行的核心作用。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总体建设规划和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二是拥有和运行对社会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系统和网络,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服务;三是监督和保障基础系统和网络的安全运行。中央银行应该在解决这三个“基础的基础”问题上发挥核心作用,而不应过多地直接参与支付结算市场的运行。客户应该根据不同的偏好和成本选择不同的支付结算系统和工具,市场竞争才是保证服务效率最高的最好方式。这种金融服务市场化发展思路的出发点,就是要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和运营中,适应市场要求有序推进不同所有制清算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近年来,伦敦的证券清算机构迈上了公司证券和政府债券、国内证券与欧洲证券一体化清算的道路。采用会员制的LCH(伦敦清算所)也是一个运作极为成功的独立的跨市场证券托管结算机构,主要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期权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Tradepoint交易所以及某些场外交易产品提供清算服务。
(三)法兰克福支付清算体系:泛欧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桥梁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其管理和运行的TARGET(欧元实时全额清算系统)是目前最重要的欧元跨国支付清算系统。TARGET系统由12个欧元区国家和4个欧盟国家的实时金额支付清算系统(RTGS)和ECB支付机制构成,通过Interlinking公共网络相互连接,可以处理欧盟国家间所有的欧元贷记转账业务,而且还能够为成员与EUR01系统(位于法国巴黎)、CLS系统(位于英国伦敦)之间的欧元支付提供最终结算。因此,TARGET系统实际上成为了欧元区统一支付清算的核心系统,日均交易金额为1.9万亿欧元,其中跨境业务金额占比约为35%。目前,欧洲央行已经开始了TARGET2的建设进程,计划以基于单一共享平台(SSP)的TARGET2系统替代目前分散化的TARGET系统,这为欧盟和欧元区中央银行体系的扩大提供了基础准备。此外,位于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央行还管理和运行着RTGSplus、EIL—ZV,EAF—2,ELS等多个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以及RPS、数据媒体交换等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这些系统不仅提供了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支付网络体系,有些系统实际上也具有泛欧全额结算、跨境支付以及零售支付的清算功能。正是由于欧洲央行在法兰克福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上的积极推动,法兰克福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国际性支付清算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断得以巩固。
德国法兰克福证券清算系统的泛欧整合作用也开始显现。2002年,德国证券交易所集团还与负责国际证券清算业务的Cedel(世达银行)进行了合并并在卢森堡成立Clearstream(明汛银行),作为其全资子公司的德国证券交易所明讯结算公司(Clearstream Banking Frankfurt),则使法兰克福的证券清算系统与全球性的证券托管清算系统有机地连接在了一起。
(四)东京支付清算体系:日元国际化的精心安排
目前,东京有四个主要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分别是由日本银行(日本的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和运行的BOJ—NET(日本银行金融网络系统)和FXYCS(外汇日元清算系统)两个大额支付清算系统;TBA(东京银行家协会)管理和运行的BCCS(汇票和支票清算系统)和Zengin(全银数据通讯系统)两个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其中,BOJ—NET系统在东京甚至整个日本支付清算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
为了加速和巩固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日本银行对日元的国际支付清算进行了精心安排,不仅建立了专门的FXYCS外汇清算系统,而且将其纳入了BOJ—NET系统运行,使得FEYCS系统中的日元交易实质上都能够通过日本银行账户进行结算,确保了所有东京跨国金融交易中日元清算的支付最终性。FEYCS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状态,日均交易额为28万亿日元左右,为东京外汇市场的国际化尤其是日元的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银行是日本政府债券的托管结算机构,通过BOJ—NET系统以实时DVP方式进行证券和资金的支付清算。JASDEC(日本证券存管中心)主要托管 股票,JSCC(日本证券清算公司)办理清算,通过与BOJ—NET系统的连接也能够实现DVP清算模式。
(五)香港支付清算体系:构建国际货币全球实时支付清算网络
经过多年努方,香港金融管理局、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分别建成了港币、美元、欧元三个实时支付清算系统并实现了全面联网,使得在香港一地就能够同时完成三种货币的PVP同步交收清算,极大地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其中,2000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汇丰银行共同建立的美元/港币外汇交易PVP机制,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币种支付撮合处理模式,确保了美元和港币的同时结算,并且清算系统中交易后的货币能够立即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了香港外汇交易市场的流动性。目前,香港的三个实时全额支付清算系统不仅均与香港债券托管结算机构CMU(中央货币市场单位)实现了无缝连接,完成了所有在港债券交易的DVP清算安排,而且也与其他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RTGS实现了连接,能够做到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交易的同时支付。
香港为了争夺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地位,1998年和2000年,香港先后与大陆的深圳、广州两市建立了联合票据清算便利系统;截至2006年3月,一个专门处理跨境人民币支付的人民币实时结算系统已经开始在香港运作。
香港 股票和债券的交易结算是分开进行的。1996年,香港推出了亚洲最先进的银行与债券实时支付清算系统,1998年推出了股票交易的货银两讫结算服务,全面实现了证券交易结算的DVP模式。同时,2000年香港联合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央结算有限公司、联交所期权结算所以及期货交易有限公司进行了股份化合并,统一负责股票的托管清算。香港债券的托管、交易、清算业务则是由香港金管局的CMU(中央货币市场单位)系统负责办理,该系统与Euroclear(欧洲清算)和clears tream(明汛银行)两个国际证券结算系统连接,可以为外币债券提供结算服务,极大地提升了香港吸引欧美投资的能力和水平。
二、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主要发展趋势
总体上看,当今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集中呈现出“国际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银行化”五大趋势。一是国际化。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是跟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具体通过支付清算系统的跨国合并、参股或是在其他中心设立系统接入网点来实现。二是标准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付清算系统程序和信息交流方式,一般都采用了通用的国际标准,只要通过代理银行连接、数据转换连接、托管转账连接或是系统全面连接,就可以实现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的联网,更加巩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便利优势。三是同步化。国际金融中心十分注重不同的支付清算系统在设计、程序和操作时间安排上的相互协调和同步,确保了一个系统的运行不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的安全和效率,尤其是加强了支付、证券、外汇、电信和银行内部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关联性和应变性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各金融市场之间支付清算业务的直通式处理。四是集中化。由于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交易场所或不同品种之间的集中托管和清算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和运转效率,降低成本与风险,业务功能一体化的支付清算组织在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涌现。五是银行化。不论是银行间支付清算机构,还是证券托管结算公司或是外汇支付清算组织,银行化发展是增强货币、证券和外汇市场流动性的客观需要,是实现证券DVP结算、外汇PVP结算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类支付清算组织自身业务功能和服务手段自然延伸和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行业高度发达的标志和表现。
具体而言,当今国际金融中心支付清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内容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扩展支付清算工具和服务的范围;提高成本效益性,特别是在运营成本、流动性的获得和使用方面;加强银行业、支付清算和证券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更好地控制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中的法律、运营、金融和系统性风险;建立一个更合适的支付清算体系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支付清算服务市场的效率和稳定。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对于不同的金融市场有着不同的关注和建设重点。在货币市场上,支付清算系统不仅要提供及时、廉价、安全的大额资金汇划功能,还必须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OMC)系统无缝连接,以便通过支付清算系统及时、有效地调节市场的货币总量;在资本市场上,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必须关注资金转账和薄记转账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力求完全实现券款兑付(DVP)模式,在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效率的同时防范随时可能产生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在外汇市场上,则需要构建不同币种的同步交收(PVP)模式,防范因时区因素引发的外汇交易风险。实际上,传统金融市场的分界线在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和整合下已经不那么清晰,这对原有市场格局下的支付清算系统布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符合货币、资本、外汇以及期货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支付清算系统跨市场、跨国界的通用性,考虑到金融衍生交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支付清算制度、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安排还必须进行专门筹划和布局,这既是适应国际金融中心整体运作效率不断提高的需求,也是对金融市场高效运行的促进和保障。
三、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完善支付清算体系的启示
上海支付清算体系作为全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由大额实时支付清算系统(HVPS)、小额批量支付清算系统(BEPS)、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系统(LCH)以及中资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构成,这也是目前上海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的四条主干道。此外,上海还建有全国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以及相关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内部结算系统,目前这些系统均未纳入支付清算组织进行统一管理。由于近年来中央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注重的是“北京—全国”模式,上海没有开展地方性投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的“地方赤字”直接导致上海支付清算体系的辐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限。当前,上海支付清算体系的辐射广度还没有覆盖长三角,以上海为基点直接连接全国的支付清算网络几乎没有;辐射深度也只是个别金融市场,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场不仅至今没有设立相应独立的清算组织,而且相互之间托管和结算系统的分割也非常严重。
(一)主要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状况
2005年6月,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推广到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主要处理金融机构间同城和异地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上的大额贷记支付业务和紧急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逐笔发送支付指令,全额实时清算资金。由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主要为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及金融市场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因此系统只在正常工作日运行。目前,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先后实现了与香港、澳门人民币清算行、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中国银联信息处理系统的成功连接,畅通了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实现了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DVP)、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即时清算,以及银行卡跨行支付业务的即时转账清算。截至2005年末,上海市大额支付清算系统共有51家参与者,其中直接参与者31家,间接参与者20家。2005年上海大额支付清算系统日均清算资金1332.08亿元,同比增长了37.87%。
2006年6月,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完成了在全国的推广运行工作。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主要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的定期借记支付业务,人民银行会计和国库部门办理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上海小额支付系统于2006年6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后,部分2万元以下的贷记业务开始从大额支付系统逐渐分流至小额支付系统,目前日均清算资金在7亿元左右。
由于毗邻的嘉兴、湖州、苏州等城市加入上海票据交换,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系统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05年末,参加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的3234家交换单位,日均清算资金365.46亿元,同比增长了5.49%。目前,上海正在进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CS)在上海的试点运行建设,综合运用影像技术和支票密码等技术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支票影像及其电子清算信息传递到出票人开户银行审核付款,最终实现支票的全国流通。
随着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大多数中资商业银行都先后建设并运行了行内电子汇兑系统,并加快了网上银行、电子支付工具的创新步伐,结算类金融服务成为其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性品种。2005年,上海市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资银行业机构19家,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41家)行内清算系统日均转账结算资金261.04亿元,同比增长了6.27%。由于金融技术的可复制性越来越强,各家中资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模块及其构架大同小异,差异化的服务成为当前竞争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利用中资银行网点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开展支付结算代理业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基于市场原则的支付结算业务代理市场在上海正在形成。
2002年10月30日,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在上海正式成立。该中心为会员制单位,主要负责全国111家城市商业银行签发的银行汇票资金清算业务。城市商业银行银行汇票是以城市商业银行命名,可在全国流通的统一银行汇票,是大额支付汇款后又一个安全、快捷的支付工具。目前,全国有3806个城市商业银行网点可办理汇票的资金兑付,并有8800家工商银行营业网点代理兑付资金。2005年,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共兑付银行汇票614.75亿元。
2002年3月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截至2005年末,银联银行卡发卡量9.6亿张,全年交易金额达到47万亿元;境外受理人民币银行卡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0个,年度境外交易近130亿元人民币,银行卡已经成为上海居民首选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二)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内部结算系统建设和运行状况
虽然上海已经建立了包括货币、证券、外汇、期货、黄金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但是市场间集中、统一、互连并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接轨的资金支付清算体系还没有在上海形成。
中国的货币市场是设立在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交易市场,而支持其运行的托管结算系统归属设立于北京的中央债券登记结算公司管理和运行。这也就是说货币市场的交易、交割和清算不在同一地点进行,进入货币市场的全国联网金融机构要在位于北京的登记结算系统中设有证券账户,但需通过大额实时支付清算系统实现在上海交易清算的DVP模式。
虽然2001年3月沪深两市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合并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后,沪深两市证券市场有了统一的托管结算平台,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运作上也基本上做到了相互独立,但是目前不仅沪深两地分公司仍然分别按照不同的登记结算方式负责两市证券交易登记结算,资金和证券交易也没有实现券款兑付要求的DVP模式。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金清算业务分散在15家中资商业银行机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指定证券公司在这15家银行开设证券结算清算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通过银行之间进行跨行资金结算划拨。因此,大额支付清算系统如何与证券结算系统对接,是一个急需尽快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主要有三个外币支付清算系统,在支持中国境内外汇交易的最终实现。一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和运行的外币清算系统,主要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为网点提供同城和异地的外币资金划拨,上海已经加入了SWIFT(环球金融电讯)网络。二是大型金融机构借助其国际结算网络充当外币清算角色,通过代理结算方式为众多中小金融机构国际结算和外汇资金划拨提供清算服务。三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会员提供的间接性外币清算服务,其中即包括通过外资银行的全球支付清算系统,也包括通过中资银行的海外分行,承担外汇市场资金清算任务。由于外币清算与外汇市场交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外汇交易的清算模式直接影响到外汇交易的风险,关系到外汇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在上海规划和建设外币清算系统也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现本外币同步交收的内在要求。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内部设置的结算部,负责期货交易的统一结算、保证金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及结算风险的防范,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为其指定的清算银行。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各清算银行开设一个专用结算账户,用于存放会员的保证金及相关款项;会员则选择一家或是几家清算银行开设专用资金账户,用于存放保证金及相关款项。清算银行协助交易所办理期货交易结算资金的划转业务,通过交易所专用结算账户和会员专用资金账户办理期货交易资金的划转业务。
上海黄金交易所实行“集中、净额、直接”的资金清算原则。“集中”是指交易所与会员在结算日统一通过清算银行办理资金划付;“净额”是指会员就其在交易所买卖的成交差额与交易所进行清算;“直接”是指交易所直接和会员实行净额清算。上海黄金交易所指定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清算银行,交易所和会员分别在清算银行开设专用清算账户和专用资金账户。
(三)构建连接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高速公路
一是要明确上海国际支付清算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规划和确立上海支付清算系统的优先发展次序,并与其他相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项目统筹安排。面对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亚洲日益成长为强势货币,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不断加快的现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必须站在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及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度,整体规划和构建多币种支付清算系统以及本币与外币支付清算系统之间的同步交收PVP渠道,为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以及我国投资者进入境外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清算通道,使上海真正成为紧密联系境内各金融市场和连通境内境外金融市场的纽带。
二是要遵循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在解决“基础的基础”问题上发挥央行的核心作用。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总体建设规划和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二是拥有和运行对社会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系统和网络,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服务;三是监督和保障基础系统和网络的安全运行。中央银行应该在解决这三个“基础的基础”问题上发挥核心作用,而不应过多地直接参与支付结算市场的运行。客户应该根据不同的偏好和成本选择不同的支付结算系统和工具,市场竞争才是保证服务效率最高的最好方式。这种金融服务市场化发展思路的出发点,就是要在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和运营中,适应市场要求有序推进不同所有制清算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要大力支持上海金融市场清算所的发展和整合。在实际运作中,交易所和清算所因为利益不同往往有不同的观点,交易所通常希望交易量的增加,保证金交易中的保证金订得低一些;而清算所为了交易的最终安全结算,希望保证金订得高一些,以降低违约亏损的风险。因此,清算所实际上是交易所发展的一个制衡力量,支持清算所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支持清算所发展还要促使其向银行化发展,因为一旦清算所银行化,清算所就可以作为支付清算中的“对手方”存在,对于资金在途以及其他原因可能造成的交收失败,清算所能够建立在持有证券资产抵押的基础上进行资金融借,进一步保证市场交易清算的连续进行,同时也便于结算指令直接从银行账户中汇划资金。当然,清算所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交易清算规模、交易所与结算、清算组织的配合度以及风险的最终承担角色,所以支持清算所发展还需要推动各类相关性金融市场之间的清算所整合,以实现清算所的规模经营效益和承担风险的实力。
参考文献:
[1]苏宁.支付体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梁静.参加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支付系统培训报告[R].支付清算通讯,2005,(5):73-76
[3]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国际资本流动基本建设的框架—“30人集团”关于跨国证券清算的建议\[J\].国际金融研究,2003,(8):23-27
[4]国际清算银行.国家支付体系发展通则[R].支付结算工作简报,2006,(5):4-13
[5]中国资金管理者沙龙.中国的支付系统:一件半成品\[J\].今日资金管理(中国季刊),2006,(2):22-29(责任编辑: 姜天鹰)
参考文献:
[1]苏宁.支付体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梁静.参加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支付系统培训报告[R].支付清算通讯,2005,(5):73-76
[3]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国际资本流动基本建设的框架—“30人集团”关于跨国证券清算的建议\[J\].国际金融研究,2003,(8):23-27
[4]国际清算银行.国家支付体系发展通则[R].支付结算工作简报,2006,(5):4-13
[5]中国资金管理者沙龙.中国的支付系统:一件半成品\[J\].今日资金管理(中国季刊),2006,(2):22-29(责任编辑: 姜天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