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15 Ultra暨小米SU7 Ultra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15 Ultra作为小米15系列的巅峰之作,凭借其突出的影像科技吸引了众多目光。然而,除了产品本身的卓越性能,其背后的诞生地 —— 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同样值得关注。
这座工厂不仅是国内智能化和数字化的代表,荣获 “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称号,更是绿色生产理念的坚定践行者。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小米手机智能工厂,一同探索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的深度融合。
(图:小米手机智能工厂)
01
智能制造:创新驱动,绿色提效
在小米手机智能工厂的建设之初,我们便秉承小米绿色效率观:“互联网+制造”赋能生态链及供应链企业,期望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流程,推动中国制造的“提质增效”,释放绿色生产力。
而要实现提质增效,就需要一个“超级大脑”来管控全局。为此,小米自主研发了“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采用1+N+X的系统架构,通过1个PaaS沉淀平台的核心能力,N个核心SaaS应用支持工厂业务管理和运营,以及X个智能场景挖掘数据价值,再结合生产知识库私有化部署的工厂本地大模型,该平台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决策、自优化和自进化。
(图:作战室大屏显示的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
依托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的智能诊断模块,构建线体流动模型求解10种优化模型,并采用仿真技术提前演习10万次,优化线体效率,实现了分钟级异常根因定位,准确率高达90%。最终,在工厂生产时,利用18类装备数据,分析定位装备问题并提供维修指导,同时结合维修效果实现诊断闭环。这不仅降低了工程师的技能门槛,还大幅减少了故障停机时间,使厂内问题解决效率提升了50%。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搭载在低代码开发平台上,通过少量代码甚至无代码的方式,模块化组件快速构建和部署应用程序,使开发过程更加高效、灵活,进一步降低了开发时间和成本。
(图:小米手机智能工厂自动化产线)
然而,我们不满足于提质增效,更期望借助智能化降低资源消耗,引领行业绿色发展。为了精准降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与设备能耗,小米手机智能工厂进一步在工厂的生产环节中,采用系统联动,实现数字集约、减碳和增效:
电力优化:面对3000余台设备的复杂用电场景,小米与高校合作研发了多目标优化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和运筹学技术,建立设备能耗画像,区分高/低功耗设备运行规律;并通过聚类算法划分用电峰谷时段,动态调度生产计划。同时采用鲁棒优化应对电压波动,确保能效最优时不影响良率。
空调节能控制:工厂内部部署了大量温湿度、洁净度传感器,形成全域环境感知网。并采用边云协同下发智控策略,实现了从“固定温控”到“按需调节”的转变,进一步降低能耗。
空压负荷调节系统:针对能耗大户——大型空压机,小米同样进行了智慧化联动,实现轮值和螺杆机的自动切换,以及智慧加卸载、水泵变频、冷塔控制等,避免“大马拉小车”的能源浪费。
最终,我们实现了单线产能达到600台/小时,是代工厂最高产能的两倍!同时,单位面积产出(平效)较常规工厂提升了30%-40%,成为绿色生产的新典范。
02
无废工厂:三星认证,绿色生产
然而,提质增效只是第一步。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让工厂变得更加绿色、环保,依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课题。于是,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废弃物的精细化管理——“无废工厂”。
工厂里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一直是环保的关键。一般来说,工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废料,包括塑料、泡沫、包材、设备零部件、生活垃圾及厨余垃圾等;另一类是危险废料,包括活性炭、废胶、化学品沾染物、试剂空瓶和有机溶剂等。
而“无废”并非字面上的完全零废弃物产生,也不是废物完全循环利用,而是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废物源头发力。为此,小米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构建从源头减量到末端循环的完整体系,持续推进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
▍减量化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通过适当措施减少垃圾体积和重量。为此工厂盘点了生产环节所用物料,发现同一产品在主板和表面贴装(SMT)的生产环节,料盘的大小和高度完全一致,且这些料盘大多采用坚固耐用、表面光滑、易于清洗的材质,天然具备重复利用的潜力。于是,工厂将可回收料盘添加特殊标识,确保在废料分拣环节中可被筛选出并进行复用,相比未重复利用,减少了将近1800公斤的料盘。
(图:手机主板组装环节)
同时,针对工厂能耗大户-大型空压机,小米充分考量了设备运行中产生的废热再利用,部署了废热回收系统,来支持工厂与周边办公楼宇冬季取暖,相比未回收利用,节约了燃气使用量达16.7%。
▍资源化
资源化是指将垃圾直接作为产品利用,或者对垃圾进行再利用,也就是实现垃圾中材料及能源等资源利用的过程。为此,小米与供应商合作,引入“无废细胞建设”理念,针对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通过分选脱水破碎、连续式生物发酵及生物除臭等多项处理工艺,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等资源化物质。
(图:厨余垃圾处理设备)
而一般废料则与专业废弃物处理商合作,将塑料废料经粉碎造粒后重新投入生产,纸箱和木栈板回收再利用,泡沫废料通过化浆再生为工业原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形成资源梯级利用链条。
▍无害化
最后,无害化则是指在垃圾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针对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危险废料,工厂在转运过程中确保其准确分类与封闭管理,并联合处理商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通过高温新型回转式焚烧炉分解有害物质,最终产物作为水泥掺和料;废PCB板则分离提取金属粉与树脂粉,金属粉作为产品原料重复利用,树脂粉用于生产压合新型复合板,实现危废无害化与资源化双重目标。
(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标志)
最终,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废弃物零填埋率达到99.35%,获得TÜV莱茵废弃物零填埋管理认证(Zero Waste to Landfill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e),三星最高评级。该认证基于国际废弃物层级管理原则,融合本地化实践与PDCA循环。这一认证不仅标志着小米在绿色制造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更通过降低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经验。
(图:TÜV莱茵废弃物零填埋管理三星认证证书)
03
绿色,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在小米看来,绿色发展不是工厂的“独舞”,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合唱”。小米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供应商,搭建了一个从技术研发到生产落地的全链条绿色生态。
在技术研发端,小米与3C行业的头部企业组建了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并与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通过技术共享和联合攻关,在工艺、装备、平台侧突破了超过30项的核心技术。
在供应链方面,小米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供应商筛选和合作的每一个细节。环保能力成了供应商准入的核心指标之一。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小米在工厂内部搭建了一个覆盖分类、回收、再利用的闭环体系,并将管控延伸至上游,小米不仅要求他们提供全流程处理报告,更将绿色标准贯穿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工厂还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定期开展废弃物管理培训,确保每一个绿色生产环节能够执行到位。
(图: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外景)
小米手机智能工厂的绿色实践已经超越了单一生产环节,形成了“研发—生产—回收”的产业协同网络。未来,小米计划将这一模式拓展至更多合作伙伴,为制造业的碳中和目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
从一部手机的诞生到一座工厂的进化,小米正以智能制造为支点,撬动制造业效率革命与绿色转型的双重目标。这不仅是一个工厂的故事,更是小米对绿色未来的一份承诺。
未来,小米将深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同步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计划,分阶段引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逐步构建“厂区微电网”,向能源自给自足与零碳工厂目标迈进。同时,小米将继续秉承绿色效率观,持续推动产业端各环节的效率革命和绿色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绿色生产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