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大低碳建筑发展要点,看行业先锋如何创领绿色建造

022年3月11日,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建筑相关企业纷纷聚焦初期建造、低碳运营、技术赋能等领域,力求大幅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碳排放。

01

低碳建筑发展势在必行

目前,全球碳排放中约40%来源于建筑行业施工及运营,中国碳排放中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比近50%,重点在于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营两大阶段。

建筑相关行业需重点关注碳排放精准计算与减碳减排举措。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公告,编号为GB 55015-2021,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为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全部条文须严格执行,其中一条文表示建筑碳排放计算将作为强制要求

此外,为达成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国家层面也陆续推出相关政策,助力零碳建筑发展的有序推进。

各城市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奖补相关政策汇总

02

建筑领域减碳措施

//绿色初期建造

1.绿色设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

设计环节是绿色建筑的基础,绿色建筑设计是指运用建筑知识、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环保、节能等条件的基础上提供舒适的生态建筑环境。在此阶段,BIM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BIM技术是一种贯穿于建筑全生命期的三维数字技术,是建筑行业最核心的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建筑进行多维度考量。该技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规划、概念设计、细节设计、分析、出图、预制、施工、运营维护、拆除或翻新等所有环节,还可实现不同角色人员工作协同。以BIM为载体,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实现数据信息积累、共享,可充分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建筑信息化产业链图谱

2. 绿色施工-装配式+被动房

当前绿色施工方案主要为装配式和被动房。装配式是指将工厂内生产好的建筑模块在施工现场进行拼接,可在短期完工并极大减少动工碳排放的一种施工方式。被动房是指通过建筑自身高效的保温系统和带热回收的专用环境一体机系统,全年保持舒适节能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和被动式是未来建筑的两大方向,也是现代绿色建筑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且二者有望统一协同发展。

装配式装修八大系统

//楼宇低碳运营

1. 楼宇健康-节能

中国能源管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能量平衡测试”、“能源审计”等方式督促用能单位从规范的装设计量仪表开始。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5G、AIoT等技术助力建筑能源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是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主要分为CAS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 OAS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System)和BAS楼宇自动化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三部分。

2. 新能源-光伏

中国是全球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规模第一大国,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底,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02亿千瓦,其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建筑能源替代是建筑运营减碳环节之一,各项新能源对比来看:风力发电和地热能对地理位置要求较高,落地案例少;氢能是最理想的替代能源,但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短期难以落地;光伏是当前建筑能源替代的重点,国内已有多年成熟应用经验。

光伏建筑概念主要分为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光伏建筑一体化和BAPV (Building Attached Photovoltaic) 光伏设备附着建筑两种模式。相比之下,BIPV技术更为先进,具备安全性高、施工难度低、成本低、方便后期维护和外表美观等优点。

//减碳技术赋能

1. 绿色垃圾处理

建筑垃圾占中国城市固废垃圾的40%,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5%,然而我国建筑垃圾资源转化率不足10%。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的综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建筑废料处理相关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2. 负碳技术

负碳技术在中国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主要形式有两种:增加碳捕集和增加负排放。当前中国负碳技术应用中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为主,但也有一定局限性:项目规模较小、捕集对象类型相对单一、长距离管道运输较少。随着科学发展和相关落地案例的积累,未来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也有望普及。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