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从何起?脑来揭秘。

关注“心仪脑”查看更多脑科学知识的分享。


情意深浓,理智朦胧。

情虽易迷,脑却清晰。

情之迷茫,脑之灵光。

情从何起?大脑有理。

情之一字,千古话题,

谈之玄妙,辩之茫然。

古往今来,关乎情事,

如恒河沙数,无法计量。

说到“情”,不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明白何谓情?

千百年来,文学家们将各自独有的心性体认用触及心灵的笔调为我们创作了无数的佳作,话题无尽,意犹未然。文学家里的哲学家——萨特曾说:“情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表露着认知天生伴随着情绪的观点。该观点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罗马时代——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他曾经说:“困扰人们的并不是什么事物,而是对于事物的理解”。所罗门曾述:“情绪不仅仅只关乎这个世界,而是积极地与世界纠缠在一起......情绪是对这个世界的主观参与......一种认知性地与世界扭打的方式”。诸如此类文学、哲学式的探讨,古今已有。自心理学从哲学的怀抱中独立出来以后,心理学家们一直试图以实验法的方式探究情绪发生的生理基础,“揭秘”情绪的本质。

『情绪的描述』

情绪,在《普通心理学》中的描述性定义是——人类进化而来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内在体验,这种内在体验是通过相应的外显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即我们所谓的表情,是对人们心理状态的一种表达,主要有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等部分组成。关于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发现也越发具有层级性、准确性。

『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谈到情绪,每个人都可以“七嘴八舌”,毕竟我们是“情绪的实际经历者”,拥有各自的体验。对于不做心理学研究的人来说,对情绪有实际经验,却未必有较为清楚的认知体系——即对情绪的知识谱系。

在心理学领域,有关情绪的生理心理理论可以追溯到1884年詹姆斯―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产物”,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后生理反应才令我们体验到各种情绪。继詹姆斯-兰格之后的1927年是坎农先提出的“丘脑学说”,后来巴德在此基础上进行过补充。他们一致认为“当丘脑过程被激活时,我们才会体验到所谓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对丘脑的抑制解除时情绪的发生机制。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中枢神经系统中丘脑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大脑和身体→身体上生理上出现反应→大脑觉知刺激情境的性质→情绪体验。1937年,帕帕兹提出,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是一种复合的神经机制,其中最主要的结构是边缘系统。麦克林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内脏脑”(嗅脑)的概念,他认为情绪过程是被皮下调节的,评价、认知等过程则是大脑皮层的机能,只有大脑皮层能评价经验的感情性质,并组合这些情绪为怕、怒、爱或恨。再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德和米尔纳用埋藏电极的方法进行“自我刺激”的实验后,提出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奖励”和“惩罚”中枢。随着脑电技术的发展,林斯里基于大量脑电图的研究,系统阐述了“情绪激活学说”,突出“网状结构”的作用,即网状结构的唤醒是我们体验到情绪的必要条件。

再后来,是威·斯维特和维纳·马斯克基于神经学检查和癫痫发作史的研究,发现了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的作用。俄国巴甫洛夫把情感与大脑皮层动力建立联系,粗分为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即由具体事物的影响而暂时建立的神经系统,再产生情绪体验;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言暂时建立的神经系统,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这个系统的建立、发展和改变受到当前事物和过去经验的影响,与人的愿望或意向有关。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在这个心理学思潮背景下,阿诺德提出的“评定―兴奋”学说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其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沙赫特和拉扎勒斯分别提出情绪两因素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前者强调,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后者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伊扎德的情绪―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果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并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基于前人不断探索,在进入21世纪后,关于情绪的生理性研究不断推进,其对应激活的脑区也在逐渐明析:情绪加工的主要神经中枢是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 (amygdala) 、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回和脑岛 (insular cortices) 等。展开来说,杏仁核是最重要的情绪中枢,负责编码刺激物的情绪效价并指导行为,还可以探测情绪刺激,尤其是对于个体生存有重要意义的恐惧情绪刺激极其敏感。脑岛的脑岛前叶(anterior insular cortices)是情绪加工的边缘结构,主要起到监测个体的内部情绪状态的作用,并负责整合感觉、动机和行为。眶额叶(orbitofrontal cortex)激活时,与控制和矫正与奖赏和惩罚有关。

梳理了情绪的生理心理理论发展脉络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情绪生理心理理论更多是关注情绪发生的生理唤醒,发现从自主神经系统→内脏→丘脑→边缘系统→杏仁核,逐次展开,具有生理的层级结构性,并逐渐考虑到认知因素在情绪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Moon, S. J. et al., 2018)

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理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越发关注认知因素的作用。写到这里啊,不由再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能清晰觉察到自己即时的心理状态并且给予命名呢?比如,在浏览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在处理工作事件的时候,…… 此时此刻你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可以用自己掌握的词语准确表达出来吗?通常,我们会听到在与人交谈或是台上分享的时候,自己或是他人会说“我的感受是…… ”。当我们说“我的感受”或是“对方说他/她的感受”是,这个“感受”究竟指陈什么?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一般用情绪和情感,还有感情来描述我们的某项心理功能的体现。而现代心理学有关情绪的研究,主流是西方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国内大多数情绪研究,依然走的是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模式——量化研究。然而本文也想要阐述关乎古代东方的情绪研究理论,在“大浪淘沙”后,是否仍然具备当代人借鉴的深刻意义?

『古代东方关于情绪的理论』

古代东方关于情的探讨,历史悠长,最为经典的当属佛家五蕴心理学中的受蕴部分。受蕴指心理感性反应机能系统,也是各种感受活动及其缘起过程的总称。即包括一切身心感受现象,是感受、情感、情趣、情绪、感情、欲望、情感性行为的总称。

感受是受的基本意义,情感、情趣、欲有、感情、欲望,是受的延续、发展。感,《易经· 咸》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前句指自然万象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后句指人心之间的交互作用。《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应,可能的内涵是人体生物场与自然物理场的同步化行为。《说文》中说:“感,动人心也”。这众触动是精神作用而不是认知。受,“以领纳为性”,并表示被动的,表明感应性活动主要是对情境的被动反应。情,《五蕴心理学》中的描述是——心理需要的增强型感性反应,通常表现为盲目的神经激动和热能释放。《阿含经》中以火喻之,故称情火。可从以下六个层面展开阐述:

第一,情是本能性心理反应。古人说“属于本心谓之情。”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情不自禁”,这意味着是从本性而出,难以作假。

第二,情性感受包含着质性体认。从汉字的构字联想和对情的经验观察可知情都是带色的、多姿多彩的。情感活动中所蕴涵的质性体认属于无意识感觉或前意识判断,比知性的言词判断更为原始、笼统。

第三,情是一种增强型的感性反应,形成人性的亲和与疏离,典型表现为黏附性或厌弃欲。现代所谓依恋性即黏附性之一。

第四,情的发动机制。如《说文》说:“情,人之阴气而有欲者。”所谓阴气,指内在的作用力,而且大多数为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活动。欲,指需要、生理心理内在张力所形成的愿望、意向。往往与个人的心理需要、价值观相关联,并表现为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感、不满足感、得失感、苦乐感等。

第五,情的作用。情极富感染力,在人际间形成情感气氛。

第六,情类似于精神而不同于精神。类似性在于情与精神都是以感应式活动为主的,区别主要在于:情基于原始感受,以前意识反应为主,仍属于本能驱动;精神基于主体意识,以主动行为为主,属于人文文化驱动。

按中国哲学分析,情火属于阴火之气,精神属于精阳之气。佛家关于情感,多以为论;而中国多以为论。东方对基本情感情绪的罗列为:

表中,医家所列“七情”比较接近现代观点。佛家各个经论所列不同,综合起来超过三十种。从表中可以看出人们比较重视的情感情绪有:苦、乐、舍、喜、怒、悲、哀、恐惧、扰恼、忧、思、惊、爱、欲,共十五种。

概括述之,对情绪可以理解为:是情感意识的存在状态,其特征是耽著于执受体验,形成一种有情生存状态,即对某种体验产生粘染,并形成凝固、定型的执著,这种情感体验上的固执往往是莫名所以、难以言喻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换句话说,情绪是意识所处的心理感受状态,往往是由身心的需要满足度与主观认识等因素构成的复合性精神状态,日常语中称为心情、心境(景),如,忧虑、郁闷、焦躁、平静等。情绪,在五蕴心理学中是属于受蕴的部分,并处于触→感受→情感→情趣→情绪→感情的受蕴层级结构的中第五层

古代东方,尤其是五蕴心理学中关于情绪的阐述有系统性、结构性、层次性。其系统的探讨和深刻的体察对当代关于情绪的理论研究仍具备参考价值。西方关于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开始于近现代,是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展开的,研究历史短于古代东方关于情绪的理论研究历史,并且两者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前者通过实验法研究提出的各家理论,后者是基于观察和“内证”。或者可以理解为,在关于情绪理论的探讨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后,我们近现代心理学基于生理基础展开的研究更多是对古老理论的验证。心理学发展到今日,关于情绪的研究更多是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运用数理逻辑分析思维开展与情绪的相关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粗分为三大主线:情绪与认知;情绪与AI识别;情绪与心身健康。

再了解完情绪的重要理论后,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情绪的测量方法。

『关于情绪的测量』

对受蕴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即时性的情感反应,而更主要的是研究持续性情感状态,故研究通常延伸到情绪。苦(痛苦)、乐(欢乐)、忧(忧虑)、喜(喜悦)、舍是最为五种基本的感受情绪,这是通过“内证”方式做出的划分。在现代心理学情绪的实验室研究中,通常采用1)自传体回忆诱发法;2)文字诱发法;3)图片诱发法;4)影片诱发法;5)情境诱发法等此类“外求”方式令被试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进行某些实验任务以研究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然后通过情绪量表自评,再结合皮电、心电等生理指标的方式来测量情绪。在情感神经科学领域,不同情绪在大脑中是如何表征的?目前存在两种学术取向:一是类别取向,划分主要是愤怒、厌恶快乐等;二是维度取向,划分为唤醒度和效价。两种取向均认为, 具有特定的大脑区域能够表征不同的情绪类别或情绪维度。这种基于单变量激活方式的分析逐渐难以满足不同情绪特异化表征的脑区,于是研究者们借助于现代功能影像分析方法,开始次采用更为敏感的多变量模式分析(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MVPA)探索情绪在大脑中表征模式的差异。目前这是一种比较新的关于研究情绪在大脑中的表征取向。

(Liu, Z. et al., 2018)

综上所述,我们对情绪是否开始由一个知识脉络图或谱系的初步形成或说一种意识呢?再谈及情绪时,我们是否能够开始有基于认知的情绪知识谱系了呢?比如说,当我们能够觉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时,是否可以给予命名,即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情感领域内的活动还是认知性的?甚至可以推断出有哪些脑区处于激活状态?其实在做这样的观察时,就已经开始具有分析性了。

写道这里,我想到巴菲特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并不是高智商的人,但是我一直是个情绪稳定的人。是我可以一种保持平和的心态,才令我在每次抉择时不被情绪干扰而做出最佳判断——这是我取得成功的秘诀。”之所以引用这句话,主要是想要表达并强调“稳定情绪或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在很多场合中遭遇事件时,我们是否完全能够保持对心理状态的观照?即由意识地训练自己保持认知取向。有些人理智较强,而有些人未必。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情绪在大脑中的地位较为原始,是处于较为底层的机制,类似与计算机的底层逻辑语言总是比较稳定。而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高级功能(执行控制),似乎还没有十分稳定。类比计算机来说,计算机中后来更新的系统,虽然越发灵活高级,但却并没有先前系统稳定。于是,训练自己的“如实知”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对情绪的认知,形成可靠的知识用于指导自身对到情绪的觉察、关注,并以认知方式调节和管理,逐渐建立起这样的反馈环路。不经高级认知功能管控的情绪往往会令我们陷入无序和杂乱之中,以至于其支配而白白耗散了心理能量,如何再有心力维持正常工作和生活?只有当建立在有序和清晰的认知检监控机制环路之中时,心理能量是聚敛状态并指向我们特定的工作对象,一切才会是正常、平衡地运行。

对情绪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我们对情绪的知识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们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已经真正称为指导我们认识自己、改善心身健康乃至提升生命品质?请一同思考这样的问题......

全文完结,整理不易,看不完记得收藏,最后希望点赞支持一下!

了解更多,请关注“心仪脑”公众号!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