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进程间的7种通信方式全解析及代码示例

目录

1.匿名管道
2.命名管道
3.消息队列
4.共享内存
5.信号
6.信号量
7.socket

概述

进程间的7种通信方式如下:
管道pipe: 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数据只能单向流动,而且只能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使用。进程的亲缘关系通常是指父子进程关系。
命名管道FIFO: 有名管道也是半双工的通信方式,但是它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消息队列MessageQueue: 消息队列是由消息的链表,存放在内核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传递信息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以及缓冲区大小受限等缺点。
共享存储SharedMemory: 共享内存就是映射一段能被其他进程所访问的内存,这段共享内存由一个进程创建,但多个进程都可以访问。共享内存是最快的 IPC 方式,它是针对其他进程间通信方式运行效率低而专门设计的。它往往与其他通信机制,如信号量,配合使用,来实现进程间的同步和通信。
信号 ( sinal ) : 信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收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信号量Semaphore: 信号量是一个计数器,可以用来控制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它常作为一种锁机制,防止某进程正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其他进程也访问该资源。因此,主要作为进程间以及同一进程内不同线程之间的同步手段。
套接字Socket: 套接口也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与其他通信机制不同的是,它可用于不同及其间的进程通信。

详细说明

1.匿名管道

从一个进程连接数据流到另一个进程时,就使用管道,通常是把一个进程的输出通过管道连接到另一个进程的输入。

1.pipe函数

该函数的原型为int pipe(int file_descritor[2]),其参数是一个由两个整数类型的文件描述符组成的数组的指针,该函数在数组中填上两个新的文件描述符后返回0,如果失败返回-1.两个文件描述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连接起来,写到file_descriptor[1]的数据都可以从file_descriptor[0]读回来。数据基于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处理。

2.读写规则

管道两端可分别用描述字fd[0]以及fd[1]来描述,需要注意的是,管道的两端是固定了任务的。即一端只能用于读,由描述字fd[0]表示,称其为管道 读端;另一端则只能用于写,由描述字fd[1]来表示,称其为管道写端。如果试图从管道写端读取数据,或者向管道读端写入数据都将导致错误发生。一般文件 的I/O函数都可以用于管道,如close、read、write等等。

2.1从管道中读取数据

如果管道的写端不存在,则认为已经读到了数据的末尾,读函数返回的读出字节数为0; 当管道的写端存在时,如果请求的字节数目大于PIPE_BUF,则返回管道中现有的数据字节数,如果请求的字节数目不大于PIPE_BUF,则返回管道中现 有数据字节数(此时,管道中数据量小于请求的数据量);或者返回请求的字节数(此时,管道中数据量不小于请求的数据量)。

2.2向管道中写入数据

向管道中写入数据时,linux将不保证写入的原子性,管道缓冲区一有空闲区域,写进程就会试图向管道写入数据。如果读进程不读走管道缓冲区中的数据,那么写操作将一直阻塞。
注:只有在管道的读端存在时,向管道中写入数据才有意义。

2.3read

read(fd,buf,nbyte)
功能:从fd所指示的文件中读出nbyte个字节的数据,并将它们送至由指针buf所指示的缓冲区中。如该文件被加锁,等待,直到锁打开为止。

2.4write

write(fd,buf,nbyte)
功能:把nbyte个字节的数据,从buf所指向的缓冲区写到由fd所指向的文件中。如文件加锁,暂停写入,直至开锁。

5.sprintf

sprintf(str, format )
功能:根据参数format 字符串来转换并格式化数据,然后将结果复制到参数str所指的字符串数组,直到出现字符结束(‘\0’)为止。

2.6.程序源码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tdio.h>
#include<unistd.h>
#include<errn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string.h>
int main(void)
{
	pid_t pid1;
	int fields[2];
	char buffer[80];
	char s[100];
	char ss[100];
	if(pipe(fields)!=0){
		fprintf(stderr,"Createpipe error:%s\n\a",strerror(errno));
		exit(1);
	}
	if((pid1=fork())<0)printf("fork child error!\n");
/* 子进程写入数据 */
	if(pid1==0){
	printf("fork child,child is sending a message !\n");
	char s[]="hello!\n";
	write(fields[1],s,sizeof(s));
    exit(0)
		}
/* 父进程读取数据 */
	else 
	{
	printf("parent read start !\n");
	read(fields[0],buffer,80);
printf("parent receive the message:%s",buffer);
	}
	exit (0);
}
2.命名管道

特点:

  • 有名管道fifo解决了pipe只能有关系的进程才能通信的问题
  • 实现一个有名管道实际上就是实现一个FIFO文件,有名管道一旦建立,之后它的读,以及关闭操作都与普通管道完全相同。虽然FIFO文件的inode节点在磁盘上,但仅是一个节点而已,文件的数据还是存在内核缓冲页面上,和普通管道相同。
  • 有名管道的文件仅仅是作为传输数据的通道,它并不存放传输的数据。
    可以通过命令行mkfifo的形式创建匿名管道:
    mkfifo myPipe
    echo “hello ” > myPipe
    cat < myPipe
    使用函数创建:
    int mkfifo(const char * pathname,mode_t mode);

程序源码//读进程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tat.h>
#include<errno.h>
#include<stdio.h>
#include<fcntl.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lib.h>
#include<unistd.h>
#defineFIFO_PATH "myfifofile"
int main(){
    int fd;
    char cont_r[255];
#创建命名管道
    if(mkfifo(FIFO_PATH,0666)<0 && errno!=EEXIST)
    {
        perror("create fifo failed");
        return-1;
    }
    else  {
          printf("create fifo success\n");
    #打开文件进行读操作
        fd =open(FIFO_PATH,O_CREAT|O_RDONLY,0666);
        if(fd>0)
        {
            while(1){
                read(fd,cont_r,255);
                printf("read:%s\n",cont_r);
            }
            close(fd);
        }else
        perror("open failed");
    }
    return0;
}

//写进程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tat.h>
#include<errno.h>
#include<stdio.h>
#include<fcntl.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lib.h>
#include<unistd.h>
#define FIFO_PATH "myfifofile"
int main(){
        int fd;
        char cont_w[] = "hello sundy";
        if(mkfifo(FIFO_PATH,0666)<0&& errno!=EEXIST)
        {
                perror("create fifo failed");
                return-1;
        }
        else
        {
                printf("create fifo success\n");
                fd =open(FIFO_PATH,O_CREAT|O_WRONLY,0666);
                if(fd>0)
                {
                        while(1){
                                write(fd,cont_w,strlen(cont_w));
                                printf("write success\n");
                                sleep(2);
                        	}
                        close(fd);
                }else              
                   perror("open failed");
       	 	}
    return0;
}
3.消息队列

特点

  • 由于管道不适合进程间频繁地交换数据,消息队列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A进程要给B进程发送消息,A进程把数据放到对应的消息队列之后就可以正常返回了,B进程需要的时候再去读取数据就可以。
  • 如果没有释放消息队列或者关闭操作系统,消息队列会一直存在,而匿名管道是随进程的创建而建立,随进程的结束而销毁。
  • 消息队列本质上是位于内核空间的链表,链表的每个节点都是一条消息。每一条消息都有自己的消息类型,消息类型用整数来表示,而且必须大于 0。每种类型的消息都被对应的链表所维护。
    消息队列不适合比较大的数据的传输。
  • 相关函数
    //创建和获取IPC内核对象
    int msgget(key_t key,int flags);
    //将消息发送到消息队列
    int msgsnd(int msqid,const void *msgp,size_t msgsz,int msgflg);
    //接收
    ssize_t msgrcv(int msqid,void *msgp,size_t msgsz,int msgflg);
    //查看,设置,删除IPC内核对象
    int msgctl(int msqid,int cmd,struct msqid_ds *buf);

程序源码
// 写进程

#include<stdio.h>
 #include<sys/ipc.h> 
 #include<sys/msg.h>   
// 消息队列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mesg_buffer{ 
    long mesg_type; 
    char mesg_text[100]; 
} message; 
  
int main() 
{ 
    key_t key; 
    int msgid; 
    // ftok to generate unique key     
    key = ftok("progfile", 65); 
    // msgget creates a message queue     
    // and returns identifier    
    msgid = msgget(key, 0666| IPC_CREAT); 
    message.mesg_type = 1; 
    printf("Write Data : "); 
    gets(message.mesg_text); 
    // msgsnd to send message   
      msgsnd(msgid, &message, sizeof(message), 0); 
    // display the message    
     printf("Data send is : %s \n", message.mesg_text); 
    return0; 
}

// 读进程

#include<stdio.h> 
#include<sys/ipc.h> 
#include<sys/msg.h>   
// structure for message queue 
typedef struct mesg_buffer{ 
    long mesg_type; 
    char mesg_text[100]; 
} message; 
  
intmain() 
{ 
    key_t key; 
    int msgid; 
    // ftok to generate unique key    
     key = ftok("progfile", 65); 
    // msgget creates a message queue     // and returns identifier     
    msgid = msgget(key, 0666| IPC_CREAT); 
    // msgrcv to receive message     
    msgrcv(msgid, &message, sizeof(message), 1, 0); 
    // display the message     
    printf("Data Received is : %s \n", message.mesg_text); 
    // to destroy the message queue     
    msgctl(msgid, IPC_RMID, NULL); 
    return 0; 
}
  • 注意: 读进程会先运行会发生阻塞,等待写进程发送数据

4.共享内存

特点:

  • 消息队列的读取和写入的过程,都会发生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消息拷贝过程。共享内存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 每个进程都会维护一个从内存地址到虚拟内存页面之间的映射关系。尽管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存地址,不同的进程可以同时将同一个内存页面映射到自己的地址空间中,从而达到共享内存的目的。
  • 所有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共享内存在各种进程间通信方式中具有最高的效率。访问共享内存区域和访问进程独有的内存区域一样快,并不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或者其它需要切入内核的过程来完成。同时它也避免了对数据的各种不必要的复制。
  • 共享内存的几乎可以认为没有上限,它也是不局限与父子进程,采用跟消息队列类似的定位方式,因为内存是共享的,不存在任何单向的限制,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应用程序自己做互斥。
  • 相关函数
    shmget:申请共享内存
    shmat:建立用户进程空间到共享内存的映射
    shmdt:解除映射关系
    shmctl:回收共享内存空间
  • 程序源码
    //写进程
#include<sys/ipc.h> 
#include<sys/shm.h>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 ftok to generate unique key    
    key_t key = ftok("shmfile",65); 
    // shmget returns an identifier in shmid     
    int shmid = shmget(key,1024,0666|IPC_CREAT); 
    // shmat to attach to shared memory     
    char *str = (char*) shmat(shmid,(void*)0,0); 
    gets(str); 
    printf("Data written in memory: %s\n",str);
    //detach from shared memory      
    shmdt(str); 
    return0; 
}

//读进程

#include<sys/ipc.h> 
#include<sys/shm.h> 
#include<stdio.h>   
intmain() 
{ 
    // ftok to generate unique key     
    key_t key = ftok("shmfile",65); 
    // shmget returns an identifier in shmid     
    int shmid = shmget(key,1024,0666|IPC_CREAT); 
  
    // shmat to attach to shared memory     
    char *str = (char*) shmat(shmid,(void*)0,0); 
    printf("Data read from memory: %s\n",str); 
    //detach from shared memory      
    shmdt(str); 
    // destroy the shared memory     
    shmctl(shmid,IPC_RMID,NULL); 
    return 0; 
}
  • 注意:先读的话读进程并不会发生阻塞,等待写进程。

5.信号

信号是linux系统响应某些条件而产生的一个事件,接收到该信号的进程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行动。可作为进程间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信号可以被生成、捕获、响应或忽略。信号在signal.h中定义,信号的名称都以SIG开头如:SIGALRM 超时警告;SIGINT:终端中断。 如果进程接收到这些信号中的一个,但是事先没有安排捕获它,进程将会立刻终止。

  • 1.kill发送信号
    进程通过调用kill函数向其他进程发送一个信号,成功时返回0,失败时返回-1
    其定义为int kill(pid_t pid, int sig),kill函数把sig给定的信号发送给参数pid给出的进程号所指定的进程。
  • 2.signal函数
    该函数的定义为void (*signal(int sig, void (*func)(int)))(int),带有sig和func两个参数,准备捕获的信号为sig参数,接收到指定的信号后将要调用的函数由参数func指定,信号处理函数必须有一个int类型的参数(即接受到的信号代码)并且返回类型为void.
  • 3.程序源码
    以模拟闹钟的形式,通过一个进程向另一个进程发送SIGALRM信号来表现进程间的通信。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ignal.h>
#include<stdio.h>
#include<unistd.h>
#include<stdlib.h>
static int alarm_fired = 0;
/*该函数用来模拟闹钟*
void ding(intsig){
    alarm_fired =1;
}
/*main函数中告诉子进程在等待5秒后发送SIGALRM信号给它的父进程*/
int main(){
    pid_tpid;
    printf("alarm start\n");
    pid = fork();  /*创建子进程*/
    switch(pid)
    {
    case -1:
        perror("fork failed");
        exit(1);
    case 0:
        sleep(5);  /*子进程休眠5秒*/
        kill(getppid(), SIGALRM); /*子进程在5秒后将SIGALRM信号传递给父进程*/
        exit(0);
}
/*父进程通过一个signal调用捕获SIGALRM信号的工作,等待该信号的到来*/
printf("waitting for alarm to go on\n");
(void) signal(SIGALRM, ding);
pause();
if(alarm_fired)
      printf("ding!\n");
printf("done\n");
exit(0);
}
6.信号量
  • 1.semget函数:创建信号量
    该函数用来创建一个新信号量,其定义为:int semget(key_t key, int num, int sem_flags)
    Key是整数值,程序对所有信号量的访问都是间接的,先提供一个键,再由系统生成一个信号量标识符。num_sem参数指定需要的信号量数目,一般取1;sem_flags参数是一组标志。
    semget函数在成功时返回一个正数,也就是其他信号量函数用到的信号量标识符,失败时返回-1.
  • 2.semop函数:改变信号量的值
    定义为:int semop(int sem_id, struct sembuf *sem_ops, size_t num_sem_ops)
    sem_id 表示信号量标识符,semops指向一个结构数组的指针,每个数组元素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成员:
    struct sembuf {
    short sem_num; //信号量编号,一般取0
    short sem_op;//信号量需要改变的值,-1/+1
    short sem_flg;//设置为SEM_UNDO
    }
  • 3.semctl函数:控制信号量的信息
    定义为:int semctl(int sem_id, int sem_num, int command,…)
    sem_id:表示信号量标识符,sem_num表示信号量编号一般取0,command参数是将要采取的行动,如:SETVAL:用来把信号量初始化为一个已知的值,作用就是在信号量第一次使用前对它进行设置。IPC_RMID用于删除一个不再继续使用的信号量标识符。如果还有第四个参数,它是一个union semun结构(该联合结构可能需自己定义,可通过查阅semctl的手册查看是否给出了该定义)
union semun{
int val;
struct semid_ds *buf;
unsigned short *array;
}
  • 4.程序源码
    让两个进程分别向显示器(linux下一切皆文件,临界资源)打印AA和BB,当没有信号量进行保护时,会出现数据混乱,例如:“AABBABAAAB…”,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创建信号量进行保护。打印“AA”或“BB”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sem.h>
union semun
{
  int              val;
  struct semid_ds *buf;
  unsigned short  *array;
  // struct seminfo *buff;
};
static int  set_semvalue(void);
static void del_semvalue(void);
static int  semaphore_p(void);
static int  semaphore_v(void);
static int  sem_id;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i;
  int  pause_time;
  char op_char = 'O';
  srand((unsigned int)getpid());
  sem_id = semget((key_t)1234, 1, 0666 | IPC_CREAT);
  /* 如果程序第一个被调用,也就是调用时含有一个参数,使得argc>1,此时就调用set_semvalue初始化信号量,并将op_char设置为x*/
  if (argc > 1)
  {
    if (!set_semvalue())
    {
      fprintf(stderr, "Failed to initialize semaphore\n");
      exit(EXIT_FAILURE);
    }
    op_char = 'X';
    sleep(2);
  }
  /*进入和离开临界区10次,每次循环开始的时候首先调用semaphore_p函数,它在程序将进入临界区域时设置信号量以等待进入*/
  for (i = 0; i < 10; i++)
  {
    if (!semaphore_p())
      exit(EXIT_FAILURE);
    printf("%c", op_char);
    fflush(stdout);
    pause_time = rand() % 3;
    sleep(pause_time);
    printf("%c", op_char);
    fflush(stdout);
    /*进入临界区域后,调用semaphore_v将信号量设置为可用,然后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再进入下一次循环*/
    if (!semaphore_v())
      exit(EXIT_FAILURE);
    pause_time = rand() % 2;
    sleep(pause_time);
  }
  printf("\n%d - finished\n", getpid());
  if (argc > 1)
  {
    sleep(10);
    del_semvalue();
  }
  exit(EXIT_SUCCESS);
}
/*该函数用来将semctl调用的command参数设置为SETVAL来初始化信号量*/
static int set_semvalue(void)
{
  union semun sem_union;
  sem_union.val = 1;
  if (semctl(sem_id, 0, SETVAL, sem_union) == -1)
    return0;
  return (1);
}
/*通过调用semctl调用的command设置为IPC_RMID来删除信号量ID*/
static void del_semvalue(void)
{
  union semun sem_union;
  if (semctl(sem_id, 0, IPC_RMID, sem_union) == -1)
    fprintf(stderr, "Failed to delete semaphore");
}
/*对信号量执行减1操作*/
static int semaphore_p(void)
{
  struct sembuf sem_b;
  sem_b.sem_num = 0;
  sem_b.sem_op = -1;
  sem_b.sem_flg = SEM_UNDO;
  if (semop(sem_id, &sem_b, 1) == -1)
  {
    fprintf(stderr, "semaphore_p failed\n");
    return (0);
  }
  return (1);
}
/*对信号量执行加1操作*/
static int semaphore_v(void)
{
  struct sembuf sem_b;
  sem_b.sem_num = 0;
  sem_b.sem_op = 1;
  sem_b.sem_flg = SEM_UNDO;
  if (semop(sem_id, &sem_b, 1) == -1)
  {
    fprintf(stderr, "semaphore_v failed\n");
    return (0);
  }
  return (1);
}

  • 5.附代码2:父子进程间的信号量
    与上述代码几乎相同,只不过变为了父子进程间的信号量机制。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sem.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types.h>
static int  set_semvalue(void);
static void del_semvalue(void);
static int  semaphore_p(void);
static int  semaphore_v(void);
static int  sem_id;
union semun
{
  int              val;
  struct semid_ds *buf;
  unsigned short  *array;
  // struct seminfo *buff;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i;
  int  pause_time;
  char op_char = 'O';
  srand((unsigned int)getpid());
  sem_id = semget((key_t)1234, 1, 0666 | IPC_CREAT);
  int id = fork();
  if (id < 0)
  {
    perror("fork failed\n");
    return -1;
  }
  else if (id > 0)
  {
    if (!set_semvalue())
    {
      fprintf(stderr, "Failed to initialize semaphore\n");
      exit(EXIT_FAILURE);
    }
    op_char = 'X';
    sleep(2);
  }
  for (i = 0; i < 10; i++)
  {
    if (!semaphore_p())
      exit(EXIT_FAILURE);
    printf("%c", op_char);
    fflush(stdout);
    pause_time = rand() % 3;
    sleep(pause_time);
    printf("%c", op_char);
    fflush(stdout);
    if (!semaphore_v())
      exit(EXIT_FAILURE);
    pause_time = rand() % 2;
    sleep(pause_time);
  }
  printf("\n%d - finished\n", getpid());
  if (id > 0)
  {
    sleep(10);
    del_semvalue();
  }
  exit(EXIT_SUCCESS);
}
static int set_semvalue(void)
{
  union semun sem_union;

  sem_union.val = 1;
  if (semctl(sem_id, 0, SETVAL, sem_union) == -1)
    return0;
  return (1);
}
static void del_semvalue(void)
{
  union semun sem_union;
  if (semctl(sem_id, 0, IPC_RMID, sem_union) == -1)
    fprintf(stderr, "Failed to delete semaphore");
}
static int semaphore_p(void)
{
  struct sembuf sem_b;
  sem_b.sem_num = 0;
  sem_b.sem_op = -1;
  sem_b.sem_flg = SEM_UNDO;
  if (semop(sem_id, &sem_b, 1) == -1)
  {
    fprintf(stderr, "semaphore_p failed\n");
    return (0);
  }
  return (1);
}
static int semaphore_v(void)
{
  struct sembuf sem_b;
  sem_b.sem_num = 0;
  sem_b.sem_op = 1;
  sem_b.sem_flg = SEM_UNDO;
  if (semop(sem_id, &sem_b, 1) == -1)
  {
    fprintf(stderr, "semaphore_v failed\n");
    return (0);
  }
  return (1);
}
7.socket
  • socket即套接字是一种通信机制,凭借这种机制,客户/服务器(即要进行通信的进程)系统的开发工作既可以在本地单机上进行,也可以跨网络进行。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不在同一台计算机但通过网络连接计算机上的进程进行通信。也因为这样,套接字明确地将客户端和服务器区分开来。

  • 程序源码
    //服务器

#include<unistd.h>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ocket.h>
#include<netinet/in.h>
#include<signal.h>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
{
int server_sockfd = -1;
int client_sockfd = -1;
int client_len =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创建流套接字
server_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设置服务器接收的连接地址和监听的端口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指定网络套接字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接受所有IP地址的连接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9736);//绑定到9736端口
//绑定(命名)套接字
bind(server_sockfd, (struct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创建套接字队列,监听套接字
listen(server_sockfd, 5);
//忽略子进程停止或退出信号
signal(SIGCHLD, SIG_IGN);
while(1)
{
charch = ‘\0’;
client_len = sizeof(client_addr);
printf(“Server waiting\n”);
//接受连接,创建新的套接字
client_sockfd = accept(server_sockfd, (structsockaddr*)&client_addr, &client_len);
if(fork() == 0)
{
//子进程中,读取客户端发过来的信息,处理信息,再发送给客户端
read(client_sockfd, &ch, 1);
sleep(5);
ch++;
write(client_sockfd, &ch, 1);
close(client_sockfd);
exit(0);
}
else
{
//父进程中,关闭套接字
close(client_sockfd);
}
}
}

 //客户端    
 #include<unistd.h>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ocket.h>     
 #include<netinet/in.h>     
 #include<arpa/inet.h>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 
    {  
        int sockfd = -1;  
        int len = 0;  
        struct sockaddr_in address;  
        in tresult;  
        char ch = 'A';  
        //创建流套接字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设置要连接的服务器的信息          
        address.sin_family = AF_INET;
        //使用网络套接字          
        address.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127.0.0.1");
        //服务器地址          
        address.sin_port = htons(9736);
        //服务器所监听的端口          
        len = sizeof(address);  
        //连接到服务器          
        result = connect(sockfd, (structsockaddr*)&address, len);  
      
        if(result == -1)  
        {  
            perror("ops:client\n");  
            exit(1);  
        }  
        //发送请求给服务器          write(sockfd, &ch, 1);  
        //从服务器获取数据          read(sockfd, &ch, 1);  
        printf("char form server = %c\n", ch);  
        close(sockfd);  
        exit(0);  
    } 
    
  • 1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第1 章Linux操作系统概述................... .......................................................................... 2 1.1 Linux发展历史........................................................ 2 1.1.1 Linux的诞生和发展.............................................. 2 1.1.2 Linux名称的由来........................................ ........ 3 1.2 Linux的发展要素...................................................... 3 1.2.1 U N I X操作系统.................................................. 4 1.2.2 Minix操作系统.................................................. 4 1.2.3 POSIX 标准.....................................................4 1.3 Linux 与 U N I X 的异同.................................................. 5 1 . 4 操作系统类型选择和内核版本的选择..................................... 5 1.4.1常见的不同公司发行的Linux异同................................. 6 1.4.2 内核版木的选择..................................................6 1.5 Linux的系统架构...................................................... 7 1.5.1 Linux内核的主要模块............................................ 7 1.5.2 Linux的文件结构................................................ 9 1.6 G N U 通用公共许可证..................................................10 1.6.1 G P L许可证的历史.............................................. 10 1.6.2 G P L 的白由理念................................................ 10 1.6.3 G P L 的基本条款................................................ 11 1.6.4关于G P L 许町证的争议......................................... 12 1.7 Linux软件开发的可借鉴之处........................:.................. 12 1-8 .................................................................13 第2 章Linux编程环境....................................................................................................14 2.1 Linux环境下的编辑器................................................. 14 2.1.1 v i m使用简介...................................................14 2 . 1 . 2使用v i m建立文件.............................................. 15 2 . 1 . 3使用v i m编辑文本.............................................. 16 2.1.4 v i m的格式设置.................................................18 目录 2.1.5 vim 配置文件....................................................................................................... .. 2 . 1 . 6 使用其他编辑器................................................................................................... 2.2 Linux下的G C C 编译器工具集.......................................... 19 2.2.1 G C C 简介......................................................19 2 . 2 . 2 编译程序的基本知识......................................................................................... 21 2.2.3 .单个文件编译成执行文件........................................ 22 2 . 2 . 4编译生成目标文件.............................................. 22 2 . 2 . 5多文件编译............ ........................................ 23 2.2.6 预处理........................................................ 24 2 . 2 . 7编译成汇编语言.................................................24 2 . 2 . 8生成和使用静态链接库.......................................... 25 2 . 2 . 9生成动态链接库.................................................26 2.2.10动态加载库................................................... 29 2.2.11 G C C 常用选项................................................ 31 2 . 2 . 1 2编译环境的搭建................................................33 2.3 Makefile 文件简介.....................................................34 2.3.1 一个多文件的工程例子............................. ............. 34 2 . 3 . 2多文件工程的编译.............................................. 36 2.3.3 Makefile 的规则.................................................37 2.3.4 Makefile 中使用变量............................................ 39 2 . 3 . 5搜索路径...................................................... 43 2 . 3 . 6自动推导规则.................................................. 44 2.3.7 递归 make......................................................44 2.3.8 Makefile 中的函数.............................................. 46 2 . 4 用G D B 调试程序..................................................... 47 2 . 4 . 1编译可调试程序.................................................48 2.4.2 使用G D B 调试程序............................................. 49 2.4.3 G D B 常用命令..................................................52 2.4.4 其他的 G D B ....................................................59 2.5 顿.................................................................60 第3 章文件系统简介........................................................ 61 3.1 Linux下的文件系统.................................................. 61 3.1.1 Linux下文件的内涵............................................. 61 3.1.2 文件系统的创建................................................. 62 3 . 1 . 3挂接文件系统.................................................. 64 3.1.4 索弓丨节点 inode.......... •'...................................... 65 3.1.5 普通文件...................................................... 66 3 . 1 . 6设备文件...................................................... 66 3 . 1 . 7虚拟文件系统V F S .............................................. 68 目录 3.2 文件的通用操作方法................................................. 72 3 . 2 . 1文件描述符.................................................... 72 3 . 2 . 2打开创建文件open()、create()函数................................ 72 3 . 2 . 3关闭文件closeO函数............................................ 76 3 . 2 . 4读取文件read()函数............................................. 77 3.2.5 写文件write()函数.............................................. 79 3 . 2 . 6文件偏移lseekO函数............................................ 80 3 . 2 . 7获得文件状态fstat()函数.....................•'................... 83 3 . 2 . 8文件空映射m m a p ()函数....................................... 85 3 . 2 . 9文件属性fcntl()函数............................................. 88 3. 2 . 1 0文件输入输出控制ioctl()函数....................................92 3.3 socket文件类型....................................................... 93 3.4 /J、@ .................................................................93 第4 章程序、进程和线程.................................................... 94 4 . 1 程序、进程和线程的概念.............................................. 94 4 . 1 . 1程序和进程的差别............................................ ’."94 4.1.2 Linux环境下的进程............................................. 95 4 . 1 . 3进程和线程.................................................... 96 4 . 2 进程产生的方式...................................................... 96 4.2.1 进程号........................................................ 96 4.2.2 进蟬复制 fork()................................................. 97 4.2.3 system()方式....................................................98 4.2.4 进程执行exec()函数系列......................................... 99 4 . 2 . 5所有用户态进程的产生进程init................................. 100 4 . 3 进程间通信和同步................................................... 101 4.3.1 半双工管道................................................... 101 4.3.2 命名管道..................................................... 107 4.3.3 消息队列..................................................... 108 4 . 3 . 4消息队列的一个例子........................................... 114 4.3.5 信号量......................... .............................. 116 4 . 3 . 6共享内存..................................................... 121 4.3.7 信号.......................................................... 124 4.4 Linux下的线程...................................................... 127 4 . 4 . 1多线程编程实例................................................127 4.4.2 Linux 下线程创建函数 pthread_create()............................ 129 4.4.3 线程的结束函数 pthread_join()和 pthread_exit().....................129 4.4.4 线程的属性................................................... 130 4 . 4 . 5线程的互斥................................................. 132 4 . 4 . 6线程中使用信号量..............................................133 • VII • n 录 4-5 純............................................................... 136 第2 篇Linux用户层网络编程 第5 章T C P / I P协议族简介.................................................. 138 5.1 O S I网络分层介绍....................................................138 5.1.1 O S I网络分层结构............................................. 138 5.1.2 O S I的7 层网络结构........................................... 139 5.1.3 O S I参考模塑中的数据传输..................................... 140 5.2 TCP/IP 协议找....................................................... 141 5.2.1 TCP/IP协议栈参考模型......................................... 141 5 . 2 . 2主机到网络层协议............................................. 143 5.2.3 IP 协议....................................................... 144 5.2.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146 5.2.5 传输控制协议(TCP) ......................................... 150 5 . 2 . 6用户数据报文协议(U D P ) ..................................... 154 5 . 2 . 7地址解析协议(A R P) ......................................... 156 5.3 IP地址分类与T C P / U D P端U .......................................... 158 5 . 3 . 1因特网中IP地址的分类........................................ 159 5.3.2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 ................................ 161 5.3.3 IP地址的配置................................................. 162 5.3.4 端口......................................................... 163 5 . 4 主机字节序和网络字节序............................................. 163 5 . 4 . 1字节序的含义................................................. 164 5 . 4 . 2网络字节序的转换............................................. 164 5.5 /J、@ ........................................................... .....166 第6 章应用层网络服务程序简介...................... ;..................... 167 6.1 H T T P协议和服务....................................................167 6.1.1 H T T P 协议概述.................................................167 6.1.2 H T T P协议的基本过程.......................................... 168 6.2 F T P协议和服务......................................................170 6.2.1 F T P协议概述..................................................170 6.2.2 F T P协议的工作模式........................................... 172 6.2.3 F T P协议的传输方式........................................... 172 6.2.4 —个简单的F T P过程........................................... 173 6.2.5 常用的F T P工具............................................... 173 6.3 T E L N E T协议和服务................................................. 174 6 . 3 . 1远程登录的基本概念........................................... 174 • VIII • 目录 6 . 3 . 2使用T E L N E T协议进行远程登录的工作过程...................... 174 6.3.3 T E L N E T 协议................................................. 174 6.4 N F S 协议和服务......................................................176 6.4.1 安装N F S服务器和客户端...................................... 176 6 . 4 . 2服务器端的设定................................................176 6 . 4 . 3客户端的操作................................................. 177 6.4.4 showmount 命令................................................177 6 . 5 自定义网络服务..................................................... 177 6.5.1 xinetd/inetd....................................................178 6.5.2 xinetd月艮务配置................................................178 6 . 5 . 3自定义网络服务............................................... 179 6.6 小结................................................................180 第7 章T C P 网络编程基础...............................................181 7.1 套接字编程基础知识................................................. 181 7.1.1 套接字地址结构................................................181 7 . 1 . 2用户层和内核层交互过程....................................... 183 7.2 T C P 网络编程流程................................................... 184 7.2.1 T C P网络编程架构............................................. 184 7 . 2 . 2创建网络插口函数socket()...................................... 186 7.2.3 绑定一个地址端口对bind()......................................189 7.2.4 监听本地端口 listen............................................ 192 7.2.5 接受一个网络请求acceptO...................................... 194 7 . 2 . 6连接H 标网络服务器connect()................................... 199 7.2.7 写入数据函数writeO........................................... 200 7 . 2 . 8读取数据函数readO............................................ 201 7 . 2 . 9关闭套接字函数close()......................................... 201 7 . 3 服务器/客户端的简单例子............................................ 202 7.3.1 例子功能描述........................................... ......202 7 . 3 . 2服务器网络程序................................................203 7 . 3 . 3服务器读取和显示字符串....................................... 205 7 . 3 . 4客户端的网络程序............................................. 205 7 . 3 . 5客户端读取和显示字符串....................................... 206 7 . 3 . 6编译运行程序................................................. 206 7 . 4 截取信号的例子..................................................... 207 7.4.1 信号处理..................................................... 207 7.4.2 信号 SIGPIPE..................................................208 7.4.3 信号 SI G INT.................................... •.............. 208 7.5 /J、g ................................................................208 • IX • 第8 章服务器和客户端信息的获取...........................................210 8 . 1 字节序............................................................................................................................210 8 . 1 . 1 大端字节序和小端字节序...............................................................................210 8 . 1 . 2 字节序转换函数................................................................................................212 8.1.3 一个字节序转换的例子......................................... 214 8 . 2 字符串I P地址和二进制IP地址的转换................................. 217 8.2.1 inet_xxx()函数................................................. 217 8.2.2 inet_pton()和 inet_ntop()函数.....................................219 8 . 2 . 3使用8.2.1节地址转换函数的例子............................ .•••••••220 8.2.4 使用函数 inet_pton()和函数 inet—ntop()的例子......................223 8 . 3 套接字描述符判定函数issockettype()................................... 223 8 . 3 . 1进行文件描述符判定的函数issockettypeO.........................224 8.3.2 main()g| 数.................................................... 224 8.4 IP地址与域名之的相互转换................................................................................. 225 8.4.1 D N S 原理.....................................................225 8 . 4 . 2获取主机信息的函数........................................... 226 8 . 4 . 3使用主机名获取主机信息的例子................................. 228 8 . 4 . 4函数gethostbyname()不可重入的例子............................. 230 8 . 5 协议名称处理函数................................................... 232 8.5.1 xxxprotoxxx()函数............................................. 232 8 . 5 . 2使用协议族函数的例子......................................... 233 8.6 小结................................................................236 第9 章数据的I O和复用....................................................237 9.1 IO 函数.......................................................................................................................... 237 9 . 1 . 1使用recv()函数接收数据........................................237 9 . 1 . 2 使用sendO函数发送数据................................................................................239 9 . 1 . 3 使用readvO函数接收数据..............................................................................240 9 . 1 . 4 使用writev()闲数发送数据.............................................................................240 9 . 1 . 5使用recvmsgO函数接收数据.................................... 242 9 . 1 . 6 使用sendmsgO函数发送数据.........................................................................244 9.1.7 I O函数的比较.................................................246 9.2 使用I O函数的例子.................................................. 246 9 . 2 . 1客户端处理框架的例子......................................... 246 9 . 2 . 2服务器端程序框架............................................. 248 9.2.3 使用 recv()和 send()函数........................................ 249 9.2.4 使用 readv()和 write()函数.......................................251 9.2.5 使用 recvmsgO和 sendmsg()函数..................................253 9.3 10 模型............................................................. 256 9 . 3 . 1阻塞I O模型.................................................. 256 • X • 目录 9 . 3 . 2非阻塞1 0模型................................................ 257 9.3.3 10 复用....................................................... 257 9 . 3 . 4信号驱动I O模型.............................................. 258 9 . 3 . 5异步I O模型.................................................. 258 9.4 select()函数和 pselect()函数............................................ 259 9.4.1 select()闲数.................................................... 259 9.4.2 pselect()函数...................................................261 9.5 poll()函数和 ppoll()函数............................................... 262 9.5.1 poll()函数..................................................... 263 9.5.2 p p o l l O ® ^ .................................................... 264 9 . 6 非阻塞编程.......:.................................................. 264 9 . 6 . 1非阻塞方式程序设计介绍....................................... 264 9 . 6 . 2非阻塞程序设计的例子......................................... 264 9.7 小结................................................................266 第1 0章基于U D P 协议的接收和发送...................................... ,...267 10.1 U D P 编程框架......................................................267 10.1.1 U D P 编程框图................................................ 267 10.1.2 U D P 服务器编程框架.......................................... 269 10.1.3 U D P 客户端编程框架.......................................... 269 10.2 U D P 协议程序设计的常用函数....... :................................270 10.2.1建立套接字socket()和绑定套接字bind()......................... 270 10.2.2 接收数据 recvfrom()/recv()......................................270 10.2.3 发送数据 sendtoO/sendO...............................................................................275 10.3 U D P 接收和发送数据的例子.......................................... 279 10.3.1 U D P 服务器端................................................ 279 10.3.2 U D P 服务器端数据处理........................................280 10.3.3 U D P 客户端..................................................281 10.3.4 U D P 客户端数据处理.......................................... 281 10.3.5 测试 U D P 程序............................................... 282 10.4 U D P 协议程序设计中的几个问题......................................282 10.4.1 U D P 报文丢失数据............................................ 282 10.4.2 U D P 数据发送中的乱序........................................284 10.4.3 U D P 协议中的 connect()函数....................................287 10.4.4 U D P 缺乏流量控制............................................ 287 10.4.5 U D P 协议中的外出网络接口....................................289 10.4.6 U D P 协议中的数据报文截断....................................290 10.5 小结.............................................................. 291 第1 1章高级套接字........................................................ 292 11.1 U N I X 域函数.......................................................292 • XI • 目录 11.1.1 UNIX域函数的地址结构..............................................................................292 1 1 .1 .2套接字函数.................................................................................................... 293 11 . 1 . 3 使用UNIX域函数进行套接字编程............................................................ 293 11.1.4传递文件描述符.............................................. 296 11.1.5 socketpair()闲数............................................................................................. 296 11.1.6传递文件描述符的例子.................................................................................297 11.2 广播............................................................................................................................. 302 11.2.1 广播的IP地址............................................................................................... 302 11.2.2广播与单播的比较......................................................................................... 303 11.2.3 广播的示例.....................................................................................................304 1 1 . 3多播................................................ 11.3.1多播的概念....................... 1 1 .3 .2广域网的多播................... 11.3.3多播的编程....................... 11.3.4 内核中的多播................... 11.3.5 一个多播例子的服务器端 11.3.6 —个多播例子的客户端•••• 1 1 . 4数据链路层访问........................... 11.4.1 SOCK_PACKET 类型…… 11.4.2设置套接U 以捕获链路帧的编程方法............................ 320 11.4.3从套接口读取链路帧的编程方法................................ 321 11.4.4定位IP包头的编程方法....................................... 322 11.4.5定位T C P报头的编程方法..................................... 323 11.4.6定位U D P 报头的编程方法..................................... 325 11.4.7定位应用层报文数据的编程方法................................ 326 11.4.8使用S O C K _ P A C K E T编写A R P 请求程序的例子................. 326 11.5 329 第1 2章套接字选项........................................................330 12.1 获取和设置套接字选项 getsocketopt()/setsocketopt()......................330 12.1.1 getsockopt()函数和 setsocketopt()函数的介绍......................330 12.1.2套接字选项................................ ..................331 12.1.3套接字选项简单示例.......................................... 332 12.2 S O L ^ S O C K E T 协议族选项........................................... 336 12.2.1 S O—B R O A D C A S T 广播选项....................................336 12.2.2 S O—D E B U G 调试选项......................................... 337 12.2.3 S O _ D O N T R O U T E 不经过路由选项............................. 337 12.2.4 S O—E R R O R 错误选项......................................... 338 12.2.5 S O _ K E E P A L I V E 保持连接选项................................. 338 12.2.6 S O L I N G E R缓冲区处理方式选项...............................339 • XII • U录 12.2.7 S O _ O O B I N L I N E带外数据处理方式选项.........................342 12.2.8 S O _ R C V B U F 和 S O一S N D B U F 缓冲区大小选项................... 342 12.2.9 S O _ R C V L O W A T 和 S O _ S N D L O W A T 缓冲区下限选项............ 343 12.2.10 S O _ R C V T I M E O 和 S O _ S N D T I M E O 收发超时选项............... 343 12.2.11 S O _ R E U S E R A D D R 地址重用选项............................. 344 12.2.12 S O—E X C L U S I V E A D D R U S E 端 U 独占选项...................... 344 12.2.13 S 0 _ T Y P E套接字类型选项.................................... 345 12.2.14 SO_BSDCOMPAT 与 BSD 銮接字兼容选项............................................345 12.2.15 S O _ B I N D T O D E V I C E套接字网络接口绑定选项................. 345 12.2.16 S O _ P R I O R I T Y套接字优先级选项............................. 346 12.3 I P P R O T O J P 选项...................................................347 12.3.1 IP-HD RT NCL 选项............................................ 347 12.3.2 IP O P T N I O S 选项............................................ 347 12.3.3 IP_TOS 选项................................................. 347 12.3.4 IP_TTL 选项..................................................347 12.4 IPP RO TO_TCP 选项................................................. 348 12.4.1 T C P _ K E E P A L I V E 选项................... ..................... 348 12.4.2 T C P _ M A X R T 选项............................................ 348 12.4.3 T C P—M A X S E G 选项.......................................... 349 12.4.4 T C P _ N O D E L A Y 和 T C P _ C O R K 选项............................ 349 1 2 . 5使用套接字选项.................................................... 351 12.5.1设置和获取缓冲区大小........................................ 351 12.5.2获取套接字类型的例子........................................ 355 12.5.3使用套接字选项的综合例子.................................... 356 12.6 ioctl()函数.......................................................... 361 12.6.1 ioctl()函数的命令选项......................................... 361 12.6.2 ioctl()函数的 IO 请求.......................................... 363 12.6.3 ioctl()函数的文件请求......................................... 365 12.6.4 ioctl()函数的网络接U 请求:.....................................365 12.6.5使用ioctl()函数对A R P 高速缓存操作........................... 372 12.6.6使用ioct〖()函数发送路由表请求.................................374 12.7 fcntl()函数......................................................... 374 12.7.1 fcntl()函数的选项............................................. 375 12.7.2使用fcntl()函数修改套接字非阻塞属性.......................... 375 12.7.3使用fcntlO函数设置信号属主...................................376 12.8 小结...............................................................376 第13章原始套接字......................................................................................................377 13.1 概述...............................................................377 1 3 . 2原始套接字的创建.................................................. 379 • XIII • 目录 13.2.1 S O C K J I A W 选项............................................. 379 13.2.2 IPJHDR 1NCL 套接字选项......................................379 13.2.3 不需要bindO函数............................................. 380 1 3 . 3原始套接字发送报文................................................ 380 13.4 原始套接字接收报文................................................ 380 1 3 . 5原始套接字报文处理时的结构........................................ 381 13.5.1 1 P头部的结构........................................... ..... 381 13.5.2 I C M P 头部结构............................................... 382 13.5.3 U D P 头部结构................................................ 384 13.5.4 T C P 头部结构................................................ 386 13.6 ping 的例子........................................................ 387 13.6.1 协议格式............................................. •••..... 388 13.6.2 校验和函数.................................................. 389 13.6.3 设置I C M P发送报文的头部.................................... 390 13.6.4剥离I C M P接受报文的头部.................................... 391 13.6.5 计算时差.................................................. 392 13.6.6发送报文.................................................... 393 13.6.7接收报文.................................................... 394 13.6.8主函数过程.................................................. 395 13.6.9 主函数 main()................................................ 397 13.6.10 编译测试................... ................................ 400 1 3 . 7洪水攻击.......................................................... 400 13.8 I C M P洪水攻击..................................................... 401 13.8.1 I C M P洪水攻击的原理.........................................401 13.8.2 I C M P洪水攻击的例子.........................................401 13.9 U D P 洪水攻市......................................................405 13.10 S Y N 洪水攻击.....................................................409 13.10.1 S Y N 洪水攻击的原理.........................................409 13.10.2 S Y N 洪水攻击的例子.........................................409 13.11 小结............................................................. 413 第1 4章服务器模型选择....................................................414 1 4 . 1循环服务器:........................................................ 414 14.1.1 U D P 循环服务器.............................................. 414 14.1.2 T C P循环服务器.............................................. 417 1 4 . 2简单并发服务器.................................................... 420 14.2.1并发服务器的模型............................................ 420 14.2.2 U D P 并发服务器.............................................. 420 14.2.3 T C P并发服务器.............................................. 423 14.3 T C P的高级并发服务器模型.......................................... 426 . XIV • 目录 14.3.1 单客户端单进程,统一 accept()................................. 426 14.3.2 单客户端单线程,统一accept()................................. 429 1 4.3.3单客户端单线程,各线程独自acceptO,使用互斥锁.............. 431 14.4 I O复用循环服务器..................................................435 14.4.1 I O复用循环服务器模型介绍....................................435 14.4.2 I O复用循环服务器模型的例子..................................436 14.5 440 第1 5章IPv6简介.......................... ...............................441 15.1 IPv4 的缺陷........................................................ 441 15.2 IPv6 的特点........................................................ 442 15.3 IPv6 的地址......................:.................................. 443 15.3.1 IPv6的单播地址.............................................. 443 15.3.2可聚集球单播地址.......................................... 443 15.3.3 本地使用单播地址............................................ 444 15.3.4 兼容性地址.................................................. 445 15.3.5 IPv6 多播地址................................................ 446 15.3.6 IPv6 任播地址................................................ 446 15.3.7主机的多个IPv6地址......................................... 447 15.4 IPv6 的头部........................................................ 447 15.4.1 IPv6 头部格式........................................ ........ 447 15.4.2 与IPv4头部的对比........................................... 448 15.4.3 IPv6 的 T C P 头部............................................. 449 15.4.4 IPv6 的 U D P 头部............................................. 449 15.4.5 IPv6 的 I C M P 头部............................................ 449 15.5 IPv6运行环境...................................................... 451 15.5.1 加载 IPv6 模块............................................... 451 15.5.2查看是否支持IPv6............................................ 452 15.6 IPv6的结构定义.................................................... 453 15.6.1 IPv6的地址族和协议族........................................453 15.6.2套接字地址结构...............................................453 15.6.3 地址兼容考虑................................................ 455 15.6.4 IPv6 通用地址................................................ 455 15.7 IPv6的套接字函数.................................................. 456 15.7.1 socketO 函数.................................................. 456 15.7.2没有发生改变的函数.......................................... 456 15.7.3 发生改变的函数...............................................457 15.8 IPv6的套接字选项.................................................. 457 15.8.1 IPv6的套接字选项............................................ 457 15.8.2 单播跳限 I P V 6 _ U N I C A S T _ H O P S............................... 459 • XV • 目录 15.8.3发送和接收多播包............................................ 459 15.8.4 IPv6中获得时戳的ioctl命令................................. 460 15.9 IPv6的库函数...................................................... 460 15.9.1地址转换函数的差异.......................................... 460 15.9.2域名解析函数的差异.......................................... 461 15.9.3 测试宏...................................................... 463 15.10 IPv6的编程的一个简单例子......................................... 463 15.10.1 服务器程序................................................. 464 15.10.2 客户端程序................................................. 465 15.10.3 编译调试................................................... 467 15.11 小结............................................................. 467 第3 篇Linux内核网络编程 第16章Linux内核中网络部分结构以及分布...............................................................470 16.1 概述...............................................................470 16.1.1代码目录分布................................................ 470 16.1.2内核中网络部分流程简介...................................... 472 16.1.3系统提供修改网络流程点...................................... 474 16.1.4 sk_buff 结构..................................................475 16.1.5 网络协议数据结构inet_protosw................................. 478 1 6 . 2软中断C P U 报文队列及其处理....................................... 479 16.2.1 Linux内核网络协议层的层传递手段— 软中断................ 479 1 6 . 2 . 2网络收发处理软中断的实现机制................................ 481 16.3 socket数据如何在内核中接收和发送...................................482 16.3.1 socket()的初始化.............................................. 482 16.3.2 接收网络数据recv()........................................... 482 16.3.3发送网络数据sendO........................................... 483 16.4 小结...............................................................484 第17章neffilter框架内报文处理.................................................................................485 17.1 netfilter............................................................ 485 17.1.1 netfilter 简介..................................................485 17.1.2 netfilter 框架..................................................486 17.1.3 netfilter 检査时的表格.........;................................487 17.1.4 netfilter 的规则................................................487 17.2 iptables 和 netfilter...................................................488 17.2.1 iptables 简介..................................................488 17.2.2 iptables 的表和链............................................. 488 • XVI • 目录 17.2.3 使用iptables设置过滤规则.....................................489 1 7 . 3内核模块编程...................................................... 492 17.3.1 内核 “Hello, World! ”程序................................... 492 17 . 3 . 2内核模块的基本架构.......................................... 494 1 7 . 3 . 3内核模块加载和卸载过程...................................... 496 1 7 . 3 . 4内核模块初始化和清理函数.................................... 497 1 7 . 3 . 5内核模块初始化和淸理过程的容错处理.......................... 497 1 7 . 3 . 6内核模块编译所需的Makefile.................................. 498 17.4 5 个钩子点......................................................... 499 17.4.1 netfilter 的 5 个钩子,点......................................... 499 17.4.2 N F H O O K 'k .................................................500 17.4.3钩了.的处理规则.............................................. 501 1 7 . 5注册/注销钩子...................................................... 502 17.5.1 结构 nf_hook_ops............................................. 502 17.5.2注册钩子.................................................... 503 17.5.3 注销钩子.................................................... 504 17.5.4注册注销函数................................................ 504 1 7 . 6钩子的简单处理例子................................................ 505 17.6.1 功能描述.................................................... 505 17.6.2 需求分析.................................................... 506 17.6.3 ping回显屏蔽实现............................................ 506 17.6.4禁止向目的IP地址发送数据的实现............................. 506 17.6.5 端口关闭实现................................................ 506 17.6.6动态配置实现................................................ 508 17.6.7可加载内核实现代码.......................................... 509 17.6.8应用层测试代码实现.......................................... 516 17.6.9 编泽运行.................................................... 516 17.7 •点多个钩子的优先级...............................................517 1 7 . 8校验和问题........................................................ 518 17.9 小结.... ...........................................................518 第4篇综合案例 第1 8章一个简单W e b 服务器的例子S H T T P D ............................... 522 18.1 S H T T P D的需求分析................................................ 522 18.1.1 S H T T P D启动参数可动态配置的需求............................ 523 18.1.2 S H T T P D的多客户端支持的需求................................ 524 18.1.3 S H T T P D支持方法的需求...................................... 525 18.1.4 S H T T P D支持的H T T P协议版本的需求.......................... 526 • XVII • 0 录 18.1.5 S H T T P D支持头部的需求...................................... 527 18.1.6 S H T T P D 定位 URI 的需求......................................527 18.1.7 S H T T P D 支持 CGI 的需求......................................528 18.1.8 S H T T P D错误代码的需求............... ....................... 529 18.2 S H T T P D的模块分析和设计.......................................... 530 18.2.1 S H T T P D 的主函数............................................ 530 18.2.2 S H T T P D命令行解析的分析设计................................ 531 18.2.3 S H T T P D配置文件解析的分析设计.............................. 532 18.2.4 S H T T P D的多客户端支持的分析设计............................ 534 18.2.5 S H T T P D头部解析的分析设计.................................. 536 18.2.6 S H T T P D 对 URI 的分析设计....................................537 18.2.7 S H T T P D支持方法的分析设计.................................. 537 18.2.8 S H T T P D支持C G I的分析设计................................. 538 18.2.9 S H T T P D错误处理的分析设计................................. <540 18.3 S H T T P D各模块的实现.................................... :......... 542 18.3.1 S H T T P D命令行解析的实现.................................... 543 18.3.2 S H T T P D文件配置解析的实现.................................. 545 18.3.3 S H T T P D的多客户端支持的实现................................ 547 18.3.4 S H T T P D所请求U R I解析的实现............................... 551 18.3.5 S H T T P D方法解析的实现...................................... 552 18.3.6 S H T T P D响应方法的实现...................................... 552 18.3.7 S H T T P D 支持 CGI 的实现......................................556 18.3.8 S H T T P D支持H T T P协议版本的实现............................ 559 18.3.9 S H T T P D内容类型的实现...................................... 559 18.3.10 S H T T P D错误处理的实现..................................... 561 18.3.11 S H T T P D生成目录下文件列表文件的实现.......................563 18.3.12 S H T T P D主函数的实现....................................... 565 18.4 S H T T P D的编译、调试和测试........................................ 566 18.4.1 建立源文件...................................................566 18.4.2 制作 Makefile.................................................566 18.4.3 制作执行文件........................................:....... 567 18.4.4使用不同的浏览器测试服务器程序.............................. 567 18.5 小结...............................................................568 第1 9章一个简单网络协议栈的例子S I P ......................................569 19.1 S I P网络协议找的功能描述........................................... 569 19.1.1 SIP网络协议栈的基本功能描述................................ 570 19.1.2 S I P网络协议栈的分层功能描述................................ 570 19.1.3 S I P网络协议栈的用户接U 功能描述............................ 571 19.2 S I P网络协议找的架构............................................... 571 • XVIII • S 录 19.3 S I P网络协议找的存储区缓存......................................... 572 19.3.1 SIP存储缓冲的结构定义....................................... 573 19.3.2 SIP存储缓冲的处理函数....................................... 577 19.4 S I P网络协议找的网络接U 层......................................... 579 19.4.1 SI P网络接U 层的架构......................................... 579 19.4.2 S I P网络接U 层的数据结构...................................•.••■580 19.4.3 S I P网络接口层的初始化函数...................................581 19.4.4 S I P网络接口层的输入函数.....................................583 19.4.5 S I P网络接口层的输出函数.....................................586 19.5 S I P网络协议栈的A R P 层............................................ 588 19.5.1 SIP地址解析层的架构......................................... 588 19.5.2 SIP地址解析层的数据结构.....................................588 19.5.3 SIP地址解析层的映射表.......................................590 19.5.4 SIP地址解析层的A R P 映射表维护函数......................... 591 19.5.5 SIP地址解析层的A R P 网络报文构建函数.... :..................593 19.5.6 S1P地址解析层的A R P 网络报文收发处理函数................... 595 19.6 S I P网络协议栈的IP层.............................................. 598 19.6.1 S I P网际协议层的架构......................................... 598 19.6.2 S I P网际协议层的数据结构.....................................599 19.6.3 S I P网际协议层的输入函数.....................................601 19.6.4 S I P网际协议层的输出函数.....................................605 19.6.5 S I P网际协议层的分片函数.....................................606 19.6.6 S I P网际协议层的分片组装函数................................ 607 19.7 S I P网络协议栈的I C M P层........................................... 611 19.7.1 SIP控制报文协议的数据结构.................................. 611 19.7.2 SIP控制报文协议的协议支持...................................612 19.7.3 SIP控制报文协议的输入函数.................................. 613 19.7.4 SIP控制报文协议的回显应答函数.............................. 614 19.8 S I P网络协议栈的U D P 层............................................ 615 19.8.1 SIP数据报文层的数据结构.....................................615 19.8.2 SIP数据报文层的控制单元.....................................615 19.8.3 SIP数据报文层的输入函数.....................................617 19.8.4 SIP数据报文层的输出函数.....................................618 19.8.5 SIP数据报文层的建立函数.....................................618 19.8.6 SIP数据报文层的释放函数.....................................619 19.8.7 SIP数据报文层的绑定函数.....................................620 19.8.8 SIP数据报文层的发送数据闲数.................................621 19.8.9 SIP数据报文层的校验和计算...................................622 19.9 S I P网络协议栈的协议无关层......................................... 623 19.9.1 SIP协议无关层的系统架构.....................................623 • XIX • 目录 19.9.2 SIP协议无关层的函数形式.....................................624 19.9.3 S1P协议无关层的接收数据函数................................ 624 19.10 S I P网络协议栈的B S D 接U 层....................................... 625 19.10.1 S IP用户接口层的架构........................................ 625 19.10.2 SIP用户接n 层的套接字建立函数............................. 626 19.10.3 SIP用户接M 层的套接字关闭函数............................. 627 19.10.4 SIP用户接U 层的套接字绑定函数............................. 627 19.10.5 SIP用户接丨」层的套接字连接函数............................. 628 19.10.6 SIP用户接U 层的套接字接收数据函数......................... 628 19.10.7 SIP用户接口层的发送数据函数................................629 19.11 S I P网络协议找的编译.............................................. 630 19.11.1 SI P的文件结构.............................................. 630 19.11.2 SIP 的 Makefile.............................................. 631 19.11.3 SIP的编译运行.............................................. 631 19.12 小结..............................................................631 第2 0章一个简单防火墙的例子S I P F W .......................................633 20.1 S I P F W防火墙的功能描述............................................ 633 20.1.1 S I P F W防火墙对主机进行网络数据过滤的功能描述............... 633 20.1.2 S I P F W防火墙用户设置防火墙规则的功能描述................... 634 20.1.3 S I P F W防火墙配K 文件等附加功能的功能描述................... 634 20.2 SIPFW 需求分析.................................................... 634 20.2.1 S I P F W防火墙条件和动作......................................635 20.2.2 S I P F W防火墙支持过滤的类型和内容........................... 635 20.2.3 S I P F W防火墙过滤的方式和动作............................... 638 20.2.4 S I P F W防火墙的配置文件...................................... 640 20.2.5 S I P F W防火墙命令行配置格式..................................640 20.2.6 S I P F W防火墙的规则文件格式..................................642 20.2.7 S I P F W防火墙的日志文件数据格式............................. 643 20.2.8 S I P F W防火墙构建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644 2 0 . 3使用netlink进行用户空和内核空数据交S ......................... 645 20.3.1 netlink的用户空程序设计.................................... 645 20.3.2 netlink 的内核空 A P I........................................ 648 2 0 . 4使用proc进行内存数据用户空映射..................................650 20.4.1 proc虚拟文件系统的结构...................................... 650 20.4.2 创建proc虚拟文件........................................... 651 2 0 . 4 . 3删除proc虚拟文件........................................... 652 20.4.4 proc文件的写函数............................................ 652 20.4.5 proc文件的读函数............................................ 653 2 0 . 5内核空的文件操作函数............................................ 654 • XX • 20.5.1 内核空的文件结构.......................................... 654 20.5.2 内核空的文件建立操作...................................... 655 20.5.3 内核空的文件读写操作...................................... 656 20.5.4 内核空的文件关闭操作...................................... 657 20.6 S I P F W防火墙的模块分析和设计......................................657 20.6.1 S I P F W防火墙的总体架构...................................... 657 20.6.2 S I P F W防火墙的用户命令解析................................. 660 20.6.3 S I P F W用户空与内核空的交互............................. 663 20.6.4 S I P F W防火墙内核链h 的规则处理............................. 666 20.6.5 S I P F W防火墙的P R O C 虑拟文件系统........................... 668 20.6.6 S I P F W防火墙的配置文件和口志文件处理....................... 669 20.6.7 S I P F W防火墙的过滤模块设计................................. 671 20.7 S I P F W防火墙各功能模块的实现......................................673 20.7.〗 S I P F W防火墙的命令解析代码................................. 674 20.7.2 S I P F W防火墙的过滤规则解析模块代码......................... 678 20.7.3 S I P F W防火墙的网络数据拦截模块代码......................... 680 20.7.4 S I P F W防火墙的P R O C 虚拟文件系统........................... 681 20.7.5 S I P F W防火墙对配置文件的解析............................... 683 20.7.6 S I P F W防火墙内核模块初始化和退出........................... 684 2 0 . 7 . 7用户空处理主函数.......................................... 685 20.8 编译、调试和测试.......................... ....................... 686 2 0 . 8 . 1用户程序和内核程序的Makefile................................ 686 20.8.2 编译及运行.................................................. 687 2 0 . 8 . 3下发过滤规则,测试过滤结果.................................. 688 20.9 小结.............................................................. 690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只有二十行的引导扇区代码出发,一步一步地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框架的完成过程。书中不仅关注代码本身,同时关注完成这些代码的思路和过程。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型书籍,而是提供给读者一个动手实践的路线图。读者可以根据路线图逐步完成各部分的功能,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面对整个操作系统数万行代码时的迷茫和挫败感。书中讲解了大量在开发操作系统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不仅能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而且使整个开发过程少走弯路。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其中每一章都以前一章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实现一项新的功能。而在章的内部,一项大的功能被分解成许多小的步骤,通过完成每个小的步骤,读者可以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果,从而让整个开发过程变得轻松并且有趣。   本书适合各类程序员、程序开发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参考书。 序   做真正 Hacker的乐趣──自己动手去实践   2004年我听编辑说有个年轻人写了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恐怕是翻译稿,写这书籍是要考作者硬功夫的,不但需要深入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还需要实际动手写出原型。   历史上的 Linux就是这么产生的,Linus Torvalds当时是一名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二年级学生,经常要用自己的电脑去访问大学主机上的新闻组和邮件,为了方便读写和下载文件,他自己编写了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成为了 Linux第一个内核的雏形。   我想中国有能力写出内核原型的程序员应该也有,但把这个题目写成一本书,感觉上不会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作者要花很多时,加上主题比较硬,销售量不会太高,经济上回报有限。   但拿来文稿一看,整个编辑部大为惊艳,内容文笔俱佳,而且绝对原创,马上决定在《程序员》连载。2005年博文视点出版的第一版也广受好评。   不过有很多读者还是质疑:现在软件编程主要领域是框架和应用,还需要了解操作系统底层吗?   经过四年的磨练成长,于渊又拿出第二版的书稿《Orange'S: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是属于真正 Hacker的。我虽然已经有多年不写代码了,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又重新感受到做程序员的乐趣:用代码建设属于自己的系统,让电脑听从自己的指令,对系统的每个部分都了如指掌。   黑客(hacker)实际是褒义词,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软件编程或电气工程。个人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等划时代的产品都是黑客创造出来的,如苹果的 Apple电脑、微软的 Basic解释器、互联网的 Mosaic浏览器。   回答前面读者的质疑,学软件编程并不需要看这本书,想成为优秀程序员和黑客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你花时来阅读这本书,并亲自动手实践。正如于渊在本书结尾中所说“我们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是出于一好奇,或者说一求知欲。我希望这样不停地‘过把瘾’能让这好奇不停地延续”。   好奇心是动力的源泉,追究问题的本质是优秀黑客的必备素质,只有充分掌握了系统原理,才能在技术上游刃有余,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中国需要更多真正的黑客,也希望更多的程序员能享受属于黑客的创造乐趣。   蒋涛   2009年 4月 作者自序   本书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第二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雏形的实现过程。有关操作系统的书籍资料可以找到很多,但是关注如何帮助读者实现一个试验性操作系统的书籍却不多见,本书便是从一个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讲述一个操作系统成长的故事,以作读者参考之用。   本书面向实践,通过具体实例教读者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书中的步骤遵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跟随这些步骤,读者可以由一个最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逐渐完善代码,扩充功能,最后形成一个小的操作系统。   本书不仅介绍操作系统的各要素,同时涉及开发操作系统需要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开发环境、如何调试以及如何在虚拟机中运行等。书中的实例操作系统采用IA32作为默认平台,所以保护模式也作为必备知识储备收入书中,而这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实践书籍经常忽略的。总之,只要是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中需要的知识,书中都尽量涉及,以便于读者参考。   众所周知,一个成型的操作系统往往非常复杂。如果考虑到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桥梁的特殊地位,那么它可能看上去比一般的软件系统更难理解,因为其核心部分往往包含许多直接针对CPU、内存和 I/O端口的操作,它们夹杂在一片代码汪洋之中,显得更加晦涩。   我们有许多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可供随时下载和阅读,看上去好像让实现一个供自己把玩的微型操作系统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些代码动辄上万甚至几十几百万行,而且细节之经常互相关联,要理解它们着实不易。我们有许多容易得到的操作系统教程,但读来好像总觉得跟我们有隔膜,不亲近。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或者面对前辈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无论作者多么擅长写作,读者多么聪明,或者代码多么优秀,要一个初学者理清其中的头绪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并非在此危言耸听,因为这曾经是我的亲身体会。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几本操作系统理论书籍就足够了,你不需要对细节那么清楚。但如果是出于兴趣呢?如果你是想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呢?你会发现理论书籍好像一下子变得无用武之地,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理解错误都可能导致自己辛辛苦苦编写的代码运行异常甚至崩溃。   我经历过这一切!我曾经翻遍了一本《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也没有找到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应该从何处着手。并不是这些书不好,也不是前人的代码不优秀,而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我们所不了解的不仅是高居庙堂的理论知识,还有让我们举步维艰的实践细节。   可能在这些教科书作者的眼里,操作的细节不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这些细节看上去太容易,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作者认为这些属于所谓“经验”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是由读者本人去摸索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书中忽略掉的内容恰恰占去了一个初学者大部分的时,甚至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我至今仍记得当我开始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时所遭受的挫败感,那是一不知道如何着手的无助的感觉。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克服了各困难,并完成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雏形。   进而我想到,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对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怀有兴趣,也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实践时遇到困难。或许我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从而可以帮助跟我相似的后来者,就这样,我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版,也就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我相信,如果你也对神奇的计算机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编写操作系统的方式来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那么你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帮助。而假如你真的因为我的书而重新燃起实践的热情,从而开始一段操作系统旅程,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不过我得坦白,在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我并不敢期待它能引起多少反响,一方面因为操作系统并不是时尚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也是走在学习的路上,或许只是比读者早走了一小步而已。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它面世后重印多次,甚至一度登上销量排行榜的榜首,这让我觉得它的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   在我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我又写作了第二版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在这一版中,内容被划分成上下两篇。上篇基本上是第一版的修订,只是做了一个调整,那便是在兼顾 Windows和Linux两方面用户的基础上,默认在Linux下建立开发环境来编写我们的操作系统。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在本书第 2章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当然,开发环境毕竟是第二位的,书中讲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代码跟第一版都是一致的。本书的下篇部都是新鲜内容,主要是增加了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跟第一版的做法相同,下篇仍然不仅关注结果,更加致力于将形成一个结果的过程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由于本书旨在分享和引路,所以尽可能地简化了设计,以便将最重要的部分凸显出来。读者将看到,一个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简陋不是缺点,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正是需要从简陋入手。换言之,如果你已经对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这本书适合从来没有编写过操作系统的初学者。   本书的排版是我用L ATEX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L ATEX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   代码的准确位置。   此外,在第二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本意为 TryMinix)改成了新名字Orange ’S(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 ,),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我想,虽然第二版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本书试图将我在编写自己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的经验尽可能地告诉读者,同时尽可能将我当初的思路和编码过程呈现出来。很可能读者比我更聪明,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自己的经验可以为读者所借鉴。如果真是如   此,我将会非常欣慰。   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我同样要感谢许多人。感谢我的父母和爷爷对我的爱,并希望爷爷不要为我担心,写书是件辛苦的事,但同时也使我收获良多。爸爸在第二版的最后阶段帮我订正文字,这本书里有你的功劳。我要感谢博文视点的各位朋友,感谢郭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李玲的辛勤工作,感谢江立和李冰,你们的高效让我非常钦佩。我还要感谢孟岩老师,你给我的鼓励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要感谢我的挚友郭洪桥,不仅仅因为你在技术上给我的帮助,更加因为你在精神上给我的支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张会昌,你在技术上的广度和深度总令我钦佩。另外,在第一版中帮助我的人,我要再次谢谢你们,因为没有第一版,也就没有第二版。   在所有人中我最应该感谢和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妻子黄丹红,感谢你给我的所有建议,还有你帮我画的图。尤其是,当这本书在我预想的时内没有完成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迟迟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总在一旁给我鼓励,在你那里,我从来都能感觉到一温暖,我深知,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坚持下来将书写完。谢谢你,这本书同样属于你。   跟第一版相比,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触及操作系统设计的更多方面,而由于笔者的水平实在有限,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如果读者有任何的问题、意见或建议,请登录http://www.osfromscratch.org,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本书导读   这本书适合谁   本书是一本操作系统实践的技术书籍。对于操作系统技术感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编写操作系统过程的实践主义者,以及Minix、Linux代码爱好者,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思路。   本书以“动手写”为指导思想,只要是跟“动手写”操作系统有关的知识,都作为介绍对象加以讨论,所以,从开发环境的搭建,到保护模式,再到IBMPC中有关芯片的知识,最后到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实现,都能在本文中找到相应介绍。所以如果你也想亲身实践的话,本书可以省去你在书店和互联网寻找相应资料的过程,使你的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读完本书后,你不但可以获得对于操作系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 IBMPC的接口、IA架构之保护模式,以及操作系统整体上的框架都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笔者相信,当你读完本书之后,如果再读那些纯理论性的操作系统书籍,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完不同,因为那些对你而言不再是海市蜃楼。   对于想阅读 Linux代码的操作系统爱好者,本书可以提供阅读前所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储备不但在本书中有完整的涉及,而且在很多 Linux书籍中是没有提到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对于想通过阅读 Andrew S. Tanenbaum和 Albert S. Woodhull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来学习操作系统的读者,本书尤其适合作为你的引路书籍,因为它翔实地介绍了初学者入门时所必需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一书中是没有涉及的,笔者本人是把这本书作为写操作系统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所以在本书中对它多有借鉴。   你需要什么技术基础   在本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语言只有两:汇编和 C语言。所以只要你具备汇编和 C语言的经验,就可以阅读本书。除对操作系统常识性的了解(比如知道中断、进程等概念)之外,本书不假定读者具备其他任何经验。   如果你学习过操作系统的理论课程,你会发现本书是对于理论的吻合和补充。它是从实践的角度为你展现一幅操作系统画面。   书中涉及了 Intel CPU保护模式、Linux命令等内容,到时候会有尽可能清晰的讲解,如果笔者认为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教材系统学习,会在书中加以说明。   另外,本书只涉及 Intel x86平台。   统一思想——让我们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   道篇   让我们有效而愉快地学习   你大概依然记得在你亲自敲出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运行成功时的喜悦,那样的成就感助燃了你对编写程序浓厚的兴趣。随后你不断地学习,每学到新的语法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在调试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到新知,并获得新的成就感。   可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课程不是这样的安排,而是先试图告诉你所有的语法,中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试问这样的课程你能接受吗?我猜你唯一的感受将是索然寡味。   原因何在?只是因为你不再有因为不断实践而获得的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快乐的源泉,没有了成就感,学习的愉快程度将大打折扣,效果于是也将变得不容乐观。   每个人都希望有效而且愉快的学习过程,可不幸的是,我们见到的操作系统课程十之八九令我们失望,作者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进程管理存储管理I/O控制调度算法,可我们到头来也没有一点的感性认识。我们好像已经理解却又好像一无所知。很明显,没有成就感,一点也没有。笔者痛恨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决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让读者获得成就感将是本书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完可以称作一本回忆录,记载了笔者从开始不知道保护模式为何物到最终形成一个小小   OS的过程,这样的回忆录性质保证了章节的安排完遵从操作的时顺序,于是也就保证了每一步的可操作性,毫无疑问,顺着这样的思路走下来,每一章的成果都需要努力但又尽在眼前,步步为营是我   们的战术,成就感是我们的宗旨。   我们将从二十行代码开始,让我们最简单的操作系统婴儿慢慢长大,变成一个翩翩少年,而其中的每一步,你都可以在书中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自己做到!你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不断的成就感,笔者真心希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的学习过程可以变得愉快而有效。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   在你没有登过泰山之前,无论书中怎样描写它的样子你都无法想象出它的真实面目,即便配有插图,你对它的了解仍会只是支离破碎。毫无疑问,一千本对泰山描述的书都比不上你一次登山的经历。文学家的描述可能是华丽而优美的,可这样的描述最终产生的效果可能是你非去亲自登泰山不可。反过来想呢,假如你已经登过泰山,这样的经历产生的效果会是你想读尽天下描述泰山的书而后快吗?可能事实恰恰相反,你可能再也不想去看那些文字描述。   是啊,再好的讲述,又哪比得上亲身的体验?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来如此,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操作系统是一座这样的大山,本书愿做你的导游,引领你进入它的门径。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仅仅是给你讲述这座大山的故事,你只是在听讲,并没有身临其境,而随着这本书亲身体验,则好像置身于山门之内,你不但可以看见眼前的每一个细节,更是具有了走完整座大山的信心。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旨在引路,不会带领你走完整座大山,但是有兴趣的读者完可以在本书最终形成的框架的基础上容易地实现其他操作系统书籍中讲到的各原理和算法,从而对操作系统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清醒认识。   暂时的错误并不可怕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貌没有很好理解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某一部分产生理解上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断章取义。很多时候断章取义是难免的,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对原先事物的认识也会变得深刻甚至不同。   对于操作系统这样复杂的东西来说,要想了解所有的细节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在很多地方,会有一些误解发生。这都没有关系,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些误解总会得到澄清,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一方面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时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你感到非常愉悦。   本书内容的安排遵从的是代码编写的时顺序,它更像是一本开发日记,所以在书中一些中过程不完美的产物被有意保留了下来,并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笔者认为,一些精妙的东西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中的产物,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天才们刹那的灵光一闪,背后也一定有着我们没有看到的不伟大甚至是谬误。笔者很想追寻前辈们的脚步,重寻他们当日的足迹。做到这一点无疑很难,但即便无法做到,只要能引起读者的一点思索,也是本书莫大的幸事。   挡住了去路的,往往不是大树,而是小藤   如果不是亲身去做,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困难是什么。   就好像你买了一台功能超的微波炉回家,研究完了整本说明书,踌躇满志想要烹饪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家里的油盐已经用完。而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你气急败坏,简直想摸起铁勺砸向无辜的微波炉。   研究说明书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没开始之前,你永远都想不到让你无法烹饪的原因居然是十块钱一瓶的油和一块钱一袋的更加微不足道的盐。你还以为困难是微波炉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控制键盘。   其实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一个操作系统,即便一个很小的可能受理论家们讥笑的操作系统雏形,仍然可能遇到一大堆你没有想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中根本没有提到。所以唯一的办法,便是亲自去做,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术篇   用到什么再学什么   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志趣而努力,所以就让我们忠于自己的喜好吧,不必为了考试而看完所有的章节,无论那是多么的乏味。让我们马上投入实践,遇到问题再图解决的办法。笔者非常推崇这样的学习方法:   实践 →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再实践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投入;由于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才会非常专注;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高效。而最有趣的是,最终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因为选择这样的学习方法而少学到什么,相反,你会发现你用更少的时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格外的扎实。   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刚刚下载完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 Manual那三个可怕的 PDF文件时的心情,那时心里暗暗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东西读懂啊!可是突然有一天,当这些东西真的已经被基本读完的时候,我想起当初的畏惧,时其实并没有过去多少。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没有什么真正可怕,尤其是,我们所做的并非创造性的工作,所有的问题前人都曾经解决,所以我们更是无所畏惧,更何况我们不仅有书店,而且有互联网,动动手脚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够了。   所以当遇到困难时,请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因为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适当地囫囵吞枣   如果囫囵吞枣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非终点,那么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鲁迅先生学习英语的故事,他建议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忽略,等到过一段时之后,这些问题会自然解决。   在本书中,有时候可能先列出一段代码,告诉你它能完成什么,这时你也可以大致读过,因为下面会有对它详细的解释。第一遍读它的时候,你只要了解大概就够了。    本书的原则   1.宁可啰嗦一点,也不肯漏掉细节   在书中的有些地方,你可能觉得有些很“简单”的问题都被列了出来,甚至显得有些啰嗦,但笔者宁可让内容写得啰嗦点,因为笔者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体验,就是有时候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通,经过很长时终于弄明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可能作者认为它足够简单以至于可以跳过不提,但读者未必那么幸运一下子就弄清楚。   不过本书到后面的章节,如果涉及的细节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就有意地略过了。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开始时本书会提醒读者增加一个源文件之后不要忘记修改Makefile,到后来就假定读者已经熟悉了这个步骤,可能就不再提及了。   2.努力做到平易近人   笔者更喜欢把本书称作一本笔记或者学习日志,不仅仅是因为它基本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再现,而且笔者不想让它有任何居高临下甚至是晦涩神秘的感觉。如果有一个地方你觉得书中没有说清楚以至于你没有弄明白,请你告诉我,我会在以后做出改进。 3.代码注重可读性但不注重效率   本书的代码力求简单易懂,在此过程中很少考虑运行的效率。一方面因为书中的代码仅仅供学习之用,暂时并不考虑实际用途;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操作系统足够了解之后再考虑效率的问题也不迟。   本书附带光盘说明   本书附带光盘中有本书用到的所有源代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止包含完整的操作系统代码,还包含各个步骤的中产物。换句话说,开发中每一步骤的代码,都可在光盘中单独文件夹中找到。举例说明,书的开篇介绍引导扇区,读者在相应文件夹中就只看到引导扇区的代码;第 9章介绍文件系统,在相应文件夹中就不会包含第 10章内存管理的代码。在任何一个步骤对应的文件夹中,都包含一个完整可编译运行的代码树,以方便读者试验之用。这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读者都可彻底了解阶段性成果,且不必担心受到自己还未学习的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学习不留死角。   在书的正文中引用的代码会标注出出自哪个文件。以“chapter5/b/bar.c”为例:如果你使用Linux,并且光盘挂载到“/mnt/cdrom”,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mnt/cdrom/chapter5/b/bar.c”;如果你使用Windows,并且光盘是 X:盘,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X:nchapter5nbnbar.c”。 目 录   上 篇   第1章 马上动手写一个最小的“操作系统” 2   1.1 准备工作 2   1.2 十分钟完成的操作系统 3   1.3 引导扇区 4   1.4 代码解释 4   1.5 水面下的冰山 6   1.6 回顾 7   第2章 搭建你的工作环境 8   2.1 虚拟计算机Bochs 8   2.1.1 Bochs初体验 8   2.1.2 Bochs的安装 9   2.1.3 Bochs的使用 10   2.1.4 用Bochs调试操作系统 12   2.2 QEMU 15   2.3 平台之争:Windows还是*nix 16   2.4 GNU/Linux下的开发环境 20   2.5 Windows下的开发环境 22   2.6 总结 23   第3章 保护模式(Protect Mode) 25   3.1 认识保护模式 25   3.1.1 保护模式的运行环境 29   3.1.2 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 31   3.1.3 实模式到保护模式,不一般的jmp 33   3.1.4 描述符属性 35   3.2 保护模式进阶 38   3.2.1 海阔凭鱼跃 38   3.2.2 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 44   3.2.3 特权级概述 48   3.2.4 特权级转移 51   3.2.5 关于“保护”二字的一点思考 65   3.3 页式存储 65   3.3.1 分页机制概述 66   3.3.2 编写代码启动分页机制 67   3.3.3 PDE和PTE 68   3.3.4 cr3 71   3.3.5 回头看代码 72   3.3.6 克勤克俭用内存 73   3.3.7 进一步体会分页机制 81   3.4 中断和异常 87   3.4.1 中断和异常机制 87   3.4.2 外部中断 90   3.4.3 编程操作8259A 91   3.4.4 建立IDT 94   3.4.5 实现一个中断 95   3.4.6 时钟中断试验 96   3.4.7 几点额外说明 98   3.5 保护模式下的I/O 100   3.5.1 IOPL 100   3.5.2 I/O许可位图(I/O Permission Bitmap) 100   3.6 保护模式小结 101   第4章 让操作系统走进保护模式 102   4.1 突破512字节的限制 102   4.1.1 FAT12 103   4.1.2 DOS可以识别的引导盘 108   4.1.3 一个最简单的Loader 108   4.1.4 加载Loader入内存 109   4.1.5 向Loader交出控制权 116   4.1.6 整理boot.asm 116   4.2 保护模式下的“操作系统” 117   第5章 内核雏形 119   5.1 在Linux下用汇编写Hello World 119   5.2 再进一步,汇编和C同步使用 120   5.3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 123   5.4 从Loader到内核 127   5.4.1 用Loader加载ELF 127   5.4.2 跳入保护模式 131   5.4.3 重新放置内核 137   5.4.4 向内核交出控制权 142   5.5 扩充内核 143   5.5.1 切换堆栈和GDT 144   5.5.2 整理我们的文件夹 148   5.5.3 Makefile 149   5.5.4 添加中断处理 155   5.5.5 两点说明 168   5.6 小结 169   第6章 进程 171   6.1 迟到的进程 171   6.2 概述 171   6.2.1 进程介绍 172   6.2.2 未雨绸缪——形成进程的必要考虑 172   6.2.3 参考的代码 173   6.3 最简单的进程 174   6.3.1 简单进程的关键技术预测 175   6.3.2 第一步——ring0→ring1 178   6.3.3 第二步——丰富中断处理程序 189   6.4 多进程 200   6.4.1 添加一个进程体 200   6.4.2 相关的变量和宏 200   6.4.3 进程表初始化代码扩充 202   6.4.4 LDT 203   6.4.5 修改中断处理程序 203   6.4.6 添加一个任务的步骤总结 206   6.4.7 号外:Minix的中断处理 207   6.4.8 代码回顾与整理 212   6.5 系统调用 220   6.5.1 实现一个简单的系统调用 222   6.5.2 get_ticks的应用 227   6.6 进程调度 232   6.6.1 避免对称——进程的节奏感 232   6.6.2 优先级调度总结 240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242   7.1 键盘 242   7.1.1 从中断开始——键盘初体验 242   7.1.2 AT、PS/2键盘 243   7.1.3 键盘敲击的过程 244   7.1.4 用数组表示扫描码 248   7.1.5 键盘输入缓冲区 251   7.1.6 用新加的任务处理键盘操作 253   7.1.7 解析扫描码 254   7.2 显示器 263   7.2.1 初识TTY 264   7.2.2 基本概念 264   7.2.3 寄存器 267   7.3 TTY任务 270   7.3.1 TTY任务框架的搭建 272   7.3.2 多控制台 277   7.3.3 完善键盘处理 281   7.3.4 TTY任务总结 288   7.4 区分任务和用户进程 289   7.5 printf 291   7.5.1 为进程指定TTY 292   7.5.2 printf()的实现 292   7.5.3 系统调用write() 294   7.5.4 使用printf() 296   下 篇   第8章 进程间通信 300   8.1 微内核还是宏内核 300   8.1.1 Linux的系统调用 302   8.1.2 Minix的系统调用 303   8.1.3 我们的选择 305   8.2 IPC 306   8.3 实现IPC 306   8.3.1 assert()和panic() 309   8.3.2 msg_send()和msg_receive() 313   8.3.3 增加消息机制之后的进程调度 321   8.4 使用IPC来替换系统调用get_ticks 322   8.5 总结 324   第9章 文件系统 325   9.1 硬盘简介 325   9.2 硬盘操作的I/O 端口 326   9.3 硬盘驱动程序 327   9.4 文件系统 337   9.5 硬盘分区表 338   9.6 设备号 344   9.7 用代码遍历所有分区 347   9.8 完善硬盘驱动程序 352   9.9 在硬盘上制作一个文件系统 355   9.9.1 文件系统涉及的数据结构 356   9.9.2 编码建立文件系统 358   9.10 创建文件 366   9.10.1 Linux下的文件操作 366   9.10.2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367   9.10.3 open() 369   9.11 创建文件所涉及的其他函数 377   9.11.1 strip_path() 377   9.11.2 search_file() 378   9.11.3 get_inode()和sync_inode() 379   9.11.4 init_fs() 381   9.11.5 read_super_block()和get_super_block() 382   9.12 关闭文件 383   9.13 查看已创建的文件 384   9.14 打开文件 386   9.15 读写文件 387   9.16 测试文件读写 390   9.17 文件系统调试 393   9.18 删除文件 395   9.19 插曲:奇怪的异常 401   9.20 为文件系统添加系统调用的步骤 403   9.21 将TTY纳入文件系统 404   9.22 改造printf 411   9.23 总结 413   第10章 内存管理 414   10.1 fork 414   10.1.1 认识fork 414   10.1.2 fork前要做的工作(为fork所做的准备) 417   10.1.3 fork()库函数 421   10.1.4 MM 421   10.1.5 运行 427   10.2 exit和wait 427   10.3 exec 432   10.3.1 认识exec 433   10.3.2 为自己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程序 434   10.3.3 “安装”应用程序 436   10.3.4 实现exec 442   10.4 简单的shell 447   10.5 总结 449   第11章 尾声 451   11.1 让mkfs()只执行一次 451   11.2 从硬盘引导 455   11.2.1 编写硬盘引导扇区和硬盘版loader 455   11.2.2 “安装”hdboot.bin和hdldr.bin 461   11.2.3 grub 461   11.2.4 小结 463   11.3 将OS安装到真实的计算机 465   11.3.1 准备工作 465   11.3.2 安装Linux 466   11.3.3 编译源代码 466   11.3.4 开始安装 467   11.4 总结 467   参考文献 470 解密《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 5 月 18 日见到了《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的样书,多少有些激动。想一想前一版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是那么畅销,这一本一定不能含糊。整个出版过程我能看到作者于渊为此付出的努力,还在自己排版的过程有深入体会,通过于渊的讲座也让博文视点的员工分享到他在排版过程中的很多心得。 应该有几万个朋友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了,本书的第 2 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出来肯定有非常多的朋友想问,这两本书到底有何区别呢?就此博文视点对本书作者于渊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明显区别在哪些方面? * 于渊:作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自》)的第二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以下简称“新版”)主要有以下变化: 1. 书中示例操作系统的名字改为 Orange'S 2. 书名改为《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 3. 增加了有关 IPC 、 FS 、 MM 等内容 4. 将默认开发平台改为 GNU/Linux ,同时兼顾 Windows 5. 更改了排版工具,并使用技术手段增加书的可读性,比如代码行号的运用 6. 建立专门网站以服务读者 7. 建立专门讨论区供读者交流 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一定知道,其中默认使用 Windows 作为开发平台,同时使用虚拟机来编译及运行自己的 OS ,在新版中这一点发生了变化(如上述第 4 条所述),具体的变化原因在书中第二章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开发平台是第二位的事情,但书中的默认平台却不免影响到叙述细节,所以,如果读者基于自己的原因坚持在 Windows 上开发(可能的原因或许有对 Linux 不熟悉、需要边开发操作系统边登录某些网上银行等等),则可能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一点点额外加工。当然,所需的额外加工是少量的,而且在第二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介绍如何在两平台下搭建工作环境。此外,如果读者不介意花钱,还可以同时购买《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和新版,相互参照阅读。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相比是否有所增加吗?增加了多少内容量呢? 于渊:新版的内容是有增加的,新增文字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新增代码则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中代码的数倍。这些新增的内容,读者只能从新版中获得。目前并未有将新增内容单独成书的打算,所以读者即便仅想阅读第八章以后的内容,也需要购买整本《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已经购买了《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可能觉得有点浪费,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内容经过了重新排版、修订和编辑(比如代码格式进行了重排,更方便与光盘中的文件对照阅读,以及其中所有的矢量图都用 pgf/TikZ 重新绘制等)笔者倾注的心血使得新版的感官已经大为不同,读者一看便知。 * 提问:在《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大卖的时候,您是否想过会有第二版出版呢? * 于渊:坦白讲,我在写作《自》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 提问:那么为什么又写作了第二版呢? * 于渊: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 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 提问:这本书为何不考虑用 WORD 排版? * 于渊:新版的排版是我用 LaTeX 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 LaTeX 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代码的准确位置。 * 提问:第二版还有哪些区别呢? Orange'S 这个名字很特别,有什么寓意吗? * 于渊:新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 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 (本意为 TryMinix )改成了新名字 Orange'S (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新版中,原先的叙述风格都尽量地得以贯彻,而在表现形式上,新版用了更多心思,我相信读者能在其中发现这些特点:关注动手细节,探寻代码背后的故事,结果与过程兼顾,内容与形式并重。加上专门为本书建立的网站和讨论区,我相信读者能更容易地阅读,更轻松地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只有二十行的引导扇区代码出发,一步一步地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框架的完成过程。书中不仅关注代码本身,同时关注完成这些代码的思路和过程。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型书籍,而是提供给读者一个动手实践的路线图。读者可以根据路线图逐步完成各部分的功能,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面对整个操作系统数万行代码时的迷茫和挫败感。书中讲解了大量在开发操作系统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不仅能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而且使整个开发过程少走弯路。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其中每一章都以前一章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实现一项新的功能。而在章的内部,一项大的功能被分解成许多小的步骤,通过完成每个小的步骤,读者可以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果,从而让整个开发过程变得轻松并且有趣。   本书适合各类程序员、程序开发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参考书。 序   做真正 Hacker的乐趣──自己动手去实践   2004年我听编辑说有个年轻人写了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恐怕是翻译稿,写这书籍是要考作者硬功夫的,不但需要深入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还需要实际动手写出原型。   历史上的 Linux就是这么产生的,Linus Torvalds当时是一名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二年级学生,经常要用自己的电脑去访问大学主机上的新闻组和邮件,为了方便读写和下载文件,他自己编写了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成为了 Linux第一个内核的雏形。   我想中国有能力写出内核原型的程序员应该也有,但把这个题目写成一本书,感觉上不会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作者要花很多时,加上主题比较硬,销售量不会太高,经济上回报有限。   但拿来文稿一看,整个编辑部大为惊艳,内容文笔俱佳,而且绝对原创,马上决定在《程序员》连载。2005年博文视点出版的第一版也广受好评。   不过有很多读者还是质疑:现在软件编程主要领域是框架和应用,还需要了解操作系统底层吗?   经过四年的磨练成长,于渊又拿出第二版的书稿《Orange'S: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是属于真正 Hacker的。我虽然已经有多年不写代码了,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又重新感受到做程序员的乐趣:用代码建设属于自己的系统,让电脑听从自己的指令,对系统的每个部分都了如指掌。   黑客(hacker)实际是褒义词,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软件编程或电气工程。个人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等划时代的产品都是黑客创造出来的,如苹果的 Apple电脑、微软的 Basic解释器、互联网的 Mosaic浏览器。   回答前面读者的质疑,学软件编程并不需要看这本书,想成为优秀程序员和黑客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你花时来阅读这本书,并亲自动手实践。正如于渊在本书结尾中所说“我们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是出于一好奇,或者说一求知欲。我希望这样不停地‘过把瘾’能让这好奇不停地延续”。   好奇心是动力的源泉,追究问题的本质是优秀黑客的必备素质,只有充分掌握了系统原理,才能在技术上游刃有余,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中国需要更多真正的黑客,也希望更多的程序员能享受属于黑客的创造乐趣。   蒋涛   2009年 4月 作者自序   本书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第二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雏形的实现过程。有关操作系统的书籍资料可以找到很多,但是关注如何帮助读者实现一个试验性操作系统的书籍却不多见,本书便是从一个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讲述一个操作系统成长的故事,以作读者参考之用。   本书面向实践,通过具体实例教读者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书中的步骤遵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跟随这些步骤,读者可以由一个最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逐渐完善代码,扩充功能,最后形成一个小的操作系统。   本书不仅介绍操作系统的各要素,同时涉及开发操作系统需要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开发环境、如何调试以及如何在虚拟机中运行等。书中的实例操作系统采用IA32作为默认平台,所以保护模式也作为必备知识储备收入书中,而这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实践书籍经常忽略的。总之,只要是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中需要的知识,书中都尽量涉及,以便于读者参考。   众所周知,一个成型的操作系统往往非常复杂。如果考虑到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桥梁的特殊地位,那么它可能看上去比一般的软件系统更难理解,因为其核心部分往往包含许多直接针对CPU、内存和 I/O端口的操作,它们夹杂在一片代码汪洋之中,显得更加晦涩。   我们有许多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可供随时下载和阅读,看上去好像让实现一个供自己把玩的微型操作系统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些代码动辄上万甚至几十几百万行,而且细节之经常互相关联,要理解它们着实不易。我们有许多容易得到的操作系统教程,但读来好像总觉得跟我们有隔膜,不亲近。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或者面对前辈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无论作者多么擅长写作,读者多么聪明,或者代码多么优秀,要一个初学者理清其中的头绪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并非在此危言耸听,因为这曾经是我的亲身体会。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几本操作系统理论书籍就足够了,你不需要对细节那么清楚。但如果是出于兴趣呢?如果你是想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呢?你会发现理论书籍好像一下子变得无用武之地,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理解错误都可能导致自己辛辛苦苦编写的代码运行异常甚至崩溃。   我经历过这一切!我曾经翻遍了一本《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也没有找到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应该从何处着手。并不是这些书不好,也不是前人的代码不优秀,而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我们所不了解的不仅是高居庙堂的理论知识,还有让我们举步维艰的实践细节。   可能在这些教科书作者的眼里,操作的细节不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这些细节看上去太容易,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作者认为这些属于所谓“经验”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是由读者本人去摸索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书中忽略掉的内容恰恰占去了一个初学者大部分的时,甚至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我至今仍记得当我开始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时所遭受的挫败感,那是一不知道如何着手的无助的感觉。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克服了各困难,并完成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雏形。   进而我想到,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对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怀有兴趣,也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实践时遇到困难。或许我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从而可以帮助跟我相似的后来者,就这样,我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版,也就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我相信,如果你也对神奇的计算机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编写操作系统的方式来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那么你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帮助。而假如你真的因为我的书而重新燃起实践的热情,从而开始一段操作系统旅程,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不过我得坦白,在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我并不敢期待它能引起多少反响,一方面因为操作系统并不是时尚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也是走在学习的路上,或许只是比读者早走了一小步而已。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它面世后重印多次,甚至一度登上销量排行榜的榜首,这让我觉得它的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   在我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我又写作了第二版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在这一版中,内容被划分成上下两篇。上篇基本上是第一版的修订,只是做了一个调整,那便是在兼顾 Windows和Linux两方面用户的基础上,默认在Linux下建立开发环境来编写我们的操作系统。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在本书第 2章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当然,开发环境毕竟是第二位的,书中讲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代码跟第一版都是一致的。本书的下篇部都是新鲜内容,主要是增加了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跟第一版的做法相同,下篇仍然不仅关注结果,更加致力于将形成一个结果的过程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由于本书旨在分享和引路,所以尽可能地简化了设计,以便将最重要的部分凸显出来。读者将看到,一个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简陋不是缺点,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正是需要从简陋入手。换言之,如果你已经对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这本书适合从来没有编写过操作系统的初学者。   本书的排版是我用L ATEX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L ATEX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   代码的准确位置。   此外,在第二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本意为 TryMinix)改成了新名字Orange ’S(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 ,),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我想,虽然第二版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本书试图将我在编写自己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的经验尽可能地告诉读者,同时尽可能将我当初的思路和编码过程呈现出来。很可能读者比我更聪明,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自己的经验可以为读者所借鉴。如果真是如   此,我将会非常欣慰。   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我同样要感谢许多人。感谢我的父母和爷爷对我的爱,并希望爷爷不要为我担心,写书是件辛苦的事,但同时也使我收获良多。爸爸在第二版的最后阶段帮我订正文字,这本书里有你的功劳。我要感谢博文视点的各位朋友,感谢郭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李玲的辛勤工作,感谢江立和李冰,你们的高效让我非常钦佩。我还要感谢孟岩老师,你给我的鼓励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要感谢我的挚友郭洪桥,不仅仅因为你在技术上给我的帮助,更加因为你在精神上给我的支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张会昌,你在技术上的广度和深度总令我钦佩。另外,在第一版中帮助我的人,我要再次谢谢你们,因为没有第一版,也就没有第二版。   在所有人中我最应该感谢和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妻子黄丹红,感谢你给我的所有建议,还有你帮我画的图。尤其是,当这本书在我预想的时内没有完成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迟迟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总在一旁给我鼓励,在你那里,我从来都能感觉到一温暖,我深知,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坚持下来将书写完。谢谢你,这本书同样属于你。   跟第一版相比,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触及操作系统设计的更多方面,而由于笔者的水平实在有限,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如果读者有任何的问题、意见或建议,请登录http://www.osfromscratch.org,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本书导读   这本书适合谁   本书是一本操作系统实践的技术书籍。对于操作系统技术感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编写操作系统过程的实践主义者,以及Minix、Linux代码爱好者,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思路。   本书以“动手写”为指导思想,只要是跟“动手写”操作系统有关的知识,都作为介绍对象加以讨论,所以,从开发环境的搭建,到保护模式,再到IBMPC中有关芯片的知识,最后到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实现,都能在本文中找到相应介绍。所以如果你也想亲身实践的话,本书可以省去你在书店和互联网寻找相应资料的过程,使你的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读完本书后,你不但可以获得对于操作系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 IBMPC的接口、IA架构之保护模式,以及操作系统整体上的框架都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笔者相信,当你读完本书之后,如果再读那些纯理论性的操作系统书籍,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完不同,因为那些对你而言不再是海市蜃楼。   对于想阅读 Linux代码的操作系统爱好者,本书可以提供阅读前所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储备不但在本书中有完整的涉及,而且在很多 Linux书籍中是没有提到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对于想通过阅读 Andrew S. Tanenbaum和 Albert S. Woodhull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来学习操作系统的读者,本书尤其适合作为你的引路书籍,因为它翔实地介绍了初学者入门时所必需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一书中是没有涉及的,笔者本人是把这本书作为写操作系统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所以在本书中对它多有借鉴。   你需要什么技术基础   在本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语言只有两:汇编和 C语言。所以只要你具备汇编和 C语言的经验,就可以阅读本书。除对操作系统常识性的了解(比如知道中断、进程等概念)之外,本书不假定读者具备其他任何经验。   如果你学习过操作系统的理论课程,你会发现本书是对于理论的吻合和补充。它是从实践的角度为你展现一幅操作系统画面。   书中涉及了 Intel CPU保护模式、Linux命令等内容,到时候会有尽可能清晰的讲解,如果笔者认为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教材系统学习,会在书中加以说明。   另外,本书只涉及 Intel x86平台。   统一思想——让我们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   道篇   让我们有效而愉快地学习   你大概依然记得在你亲自敲出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运行成功时的喜悦,那样的成就感助燃了你对编写程序浓厚的兴趣。随后你不断地学习,每学到新的语法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在调试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到新知,并获得新的成就感。   可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课程不是这样的安排,而是先试图告诉你所有的语法,中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试问这样的课程你能接受吗?我猜你唯一的感受将是索然寡味。   原因何在?只是因为你不再有因为不断实践而获得的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快乐的源泉,没有了成就感,学习的愉快程度将大打折扣,效果于是也将变得不容乐观。   每个人都希望有效而且愉快的学习过程,可不幸的是,我们见到的操作系统课程十之八九令我们失望,作者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进程管理存储管理I/O控制调度算法,可我们到头来也没有一点的感性认识。我们好像已经理解却又好像一无所知。很明显,没有成就感,一点也没有。笔者痛恨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决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让读者获得成就感将是本书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完可以称作一本回忆录,记载了笔者从开始不知道保护模式为何物到最终形成一个小小   OS的过程,这样的回忆录性质保证了章节的安排完遵从操作的时顺序,于是也就保证了每一步的可操作性,毫无疑问,顺着这样的思路走下来,每一章的成果都需要努力但又尽在眼前,步步为营是我   们的战术,成就感是我们的宗旨。   我们将从二十行代码开始,让我们最简单的操作系统婴儿慢慢长大,变成一个翩翩少年,而其中的每一步,你都可以在书中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自己做到!你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不断的成就感,笔者真心希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的学习过程可以变得愉快而有效。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   在你没有登过泰山之前,无论书中怎样描写它的样子你都无法想象出它的真实面目,即便配有插图,你对它的了解仍会只是支离破碎。毫无疑问,一千本对泰山描述的书都比不上你一次登山的经历。文学家的描述可能是华丽而优美的,可这样的描述最终产生的效果可能是你非去亲自登泰山不可。反过来想呢,假如你已经登过泰山,这样的经历产生的效果会是你想读尽天下描述泰山的书而后快吗?可能事实恰恰相反,你可能再也不想去看那些文字描述。   是啊,再好的讲述,又哪比得上亲身的体验?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来如此,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操作系统是一座这样的大山,本书愿做你的导游,引领你进入它的门径。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仅仅是给你讲述这座大山的故事,你只是在听讲,并没有身临其境,而随着这本书亲身体验,则好像置身于山门之内,你不但可以看见眼前的每一个细节,更是具有了走完整座大山的信心。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旨在引路,不会带领你走完整座大山,但是有兴趣的读者完可以在本书最终形成的框架的基础上容易地实现其他操作系统书籍中讲到的各原理和算法,从而对操作系统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清醒认识。   暂时的错误并不可怕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貌没有很好理解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某一部分产生理解上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断章取义。很多时候断章取义是难免的,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对原先事物的认识也会变得深刻甚至不同。   对于操作系统这样复杂的东西来说,要想了解所有的细节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在很多地方,会有一些误解发生。这都没有关系,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些误解总会得到澄清,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一方面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时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你感到非常愉悦。   本书内容的安排遵从的是代码编写的时顺序,它更像是一本开发日记,所以在书中一些中过程不完美的产物被有意保留了下来,并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笔者认为,一些精妙的东西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中的产物,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天才们刹那的灵光一闪,背后也一定有着我们没有看到的不伟大甚至是谬误。笔者很想追寻前辈们的脚步,重寻他们当日的足迹。做到这一点无疑很难,但即便无法做到,只要能引起读者的一点思索,也是本书莫大的幸事。   挡住了去路的,往往不是大树,而是小藤   如果不是亲身去做,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困难是什么。   就好像你买了一台功能超的微波炉回家,研究完了整本说明书,踌躇满志想要烹饪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家里的油盐已经用完。而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你气急败坏,简直想摸起铁勺砸向无辜的微波炉。   研究说明书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没开始之前,你永远都想不到让你无法烹饪的原因居然是十块钱一瓶的油和一块钱一袋的更加微不足道的盐。你还以为困难是微波炉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控制键盘。   其实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一个操作系统,即便一个很小的可能受理论家们讥笑的操作系统雏形,仍然可能遇到一大堆你没有想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中根本没有提到。所以唯一的办法,便是亲自去做,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术篇   用到什么再学什么   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志趣而努力,所以就让我们忠于自己的喜好吧,不必为了考试而看完所有的章节,无论那是多么的乏味。让我们马上投入实践,遇到问题再图解决的办法。笔者非常推崇这样的学习方法:   实践 →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再实践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投入;由于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才会非常专注;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高效。而最有趣的是,最终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因为选择这样的学习方法而少学到什么,相反,你会发现你用更少的时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格外的扎实。   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刚刚下载完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 Manual那三个可怕的 PDF文件时的心情,那时心里暗暗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东西读懂啊!可是突然有一天,当这些东西真的已经被基本读完的时候,我想起当初的畏惧,时其实并没有过去多少。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没有什么真正可怕,尤其是,我们所做的并非创造性的工作,所有的问题前人都曾经解决,所以我们更是无所畏惧,更何况我们不仅有书店,而且有互联网,动动手脚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够了。   所以当遇到困难时,请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因为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适当地囫囵吞枣   如果囫囵吞枣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非终点,那么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鲁迅先生学习英语的故事,他建议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忽略,等到过一段时之后,这些问题会自然解决。   在本书中,有时候可能先列出一段代码,告诉你它能完成什么,这时你也可以大致读过,因为下面会有对它详细的解释。第一遍读它的时候,你只要了解大概就够了。    本书的原则   1.宁可啰嗦一点,也不肯漏掉细节   在书中的有些地方,你可能觉得有些很“简单”的问题都被列了出来,甚至显得有些啰嗦,但笔者宁可让内容写得啰嗦点,因为笔者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体验,就是有时候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通,经过很长时终于弄明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可能作者认为它足够简单以至于可以跳过不提,但读者未必那么幸运一下子就弄清楚。   不过本书到后面的章节,如果涉及的细节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就有意地略过了。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开始时本书会提醒读者增加一个源文件之后不要忘记修改Makefile,到后来就假定读者已经熟悉了这个步骤,可能就不再提及了。   2.努力做到平易近人   笔者更喜欢把本书称作一本笔记或者学习日志,不仅仅是因为它基本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再现,而且笔者不想让它有任何居高临下甚至是晦涩神秘的感觉。如果有一个地方你觉得书中没有说清楚以至于你没有弄明白,请你告诉我,我会在以后做出改进。 3.代码注重可读性但不注重效率   本书的代码力求简单易懂,在此过程中很少考虑运行的效率。一方面因为书中的代码仅仅供学习之用,暂时并不考虑实际用途;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操作系统足够了解之后再考虑效率的问题也不迟。   本书附带光盘说明   本书附带光盘中有本书用到的所有源代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止包含完整的操作系统代码,还包含各个步骤的中产物。换句话说,开发中每一步骤的代码,都可在光盘中单独文件夹中找到。举例说明,书的开篇介绍引导扇区,读者在相应文件夹中就只看到引导扇区的代码;第 9章介绍文件系统,在相应文件夹中就不会包含第 10章内存管理的代码。在任何一个步骤对应的文件夹中,都包含一个完整可编译运行的代码树,以方便读者试验之用。这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读者都可彻底了解阶段性成果,且不必担心受到自己还未学习的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学习不留死角。   在书的正文中引用的代码会标注出出自哪个文件。以“chapter5/b/bar.c”为例:如果你使用Linux,并且光盘挂载到“/mnt/cdrom”,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mnt/cdrom/chapter5/b/bar.c”;如果你使用Windows,并且光盘是 X:盘,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X:nchapter5nbnbar.c”。 目 录   上 篇   第1章 马上动手写一个最小的“操作系统” 2   1.1 准备工作 2   1.2 十分钟完成的操作系统 3   1.3 引导扇区 4   1.4 代码解释 4   1.5 水面下的冰山 6   1.6 回顾 7   第2章 搭建你的工作环境 8   2.1 虚拟计算机Bochs 8   2.1.1 Bochs初体验 8   2.1.2 Bochs的安装 9   2.1.3 Bochs的使用 10   2.1.4 用Bochs调试操作系统 12   2.2 QEMU 15   2.3 平台之争:Windows还是*nix 16   2.4 GNU/Linux下的开发环境 20   2.5 Windows下的开发环境 22   2.6 总结 23   第3章 保护模式(Protect Mode) 25   3.1 认识保护模式 25   3.1.1 保护模式的运行环境 29   3.1.2 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 31   3.1.3 实模式到保护模式,不一般的jmp 33   3.1.4 描述符属性 35   3.2 保护模式进阶 38   3.2.1 海阔凭鱼跃 38   3.2.2 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 44   3.2.3 特权级概述 48   3.2.4 特权级转移 51   3.2.5 关于“保护”二字的一点思考 65   3.3 页式存储 65   3.3.1 分页机制概述 66   3.3.2 编写代码启动分页机制 67   3.3.3 PDE和PTE 68   3.3.4 cr3 71   3.3.5 回头看代码 72   3.3.6 克勤克俭用内存 73   3.3.7 进一步体会分页机制 81   3.4 中断和异常 87   3.4.1 中断和异常机制 87   3.4.2 外部中断 90   3.4.3 编程操作8259A 91   3.4.4 建立IDT 94   3.4.5 实现一个中断 95   3.4.6 时钟中断试验 96   3.4.7 几点额外说明 98   3.5 保护模式下的I/O 100   3.5.1 IOPL 100   3.5.2 I/O许可位图(I/O Permission Bitmap) 100   3.6 保护模式小结 101   第4章 让操作系统走进保护模式 102   4.1 突破512字节的限制 102   4.1.1 FAT12 103   4.1.2 DOS可以识别的引导盘 108   4.1.3 一个最简单的Loader 108   4.1.4 加载Loader入内存 109   4.1.5 向Loader交出控制权 116   4.1.6 整理boot.asm 116   4.2 保护模式下的“操作系统” 117   第5章 内核雏形 119   5.1 在Linux下用汇编写Hello World 119   5.2 再进一步,汇编和C同步使用 120   5.3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 123   5.4 从Loader到内核 127   5.4.1 用Loader加载ELF 127   5.4.2 跳入保护模式 131   5.4.3 重新放置内核 137   5.4.4 向内核交出控制权 142   5.5 扩充内核 143   5.5.1 切换堆栈和GDT 144   5.5.2 整理我们的文件夹 148   5.5.3 Makefile 149   5.5.4 添加中断处理 155   5.5.5 两点说明 168   5.6 小结 169   第6章 进程 171   6.1 迟到的进程 171   6.2 概述 171   6.2.1 进程介绍 172   6.2.2 未雨绸缪——形成进程的必要考虑 172   6.2.3 参考的代码 173   6.3 最简单的进程 174   6.3.1 简单进程的关键技术预测 175   6.3.2 第一步——ring0→ring1 178   6.3.3 第二步——丰富中断处理程序 189   6.4 多进程 200   6.4.1 添加一个进程体 200   6.4.2 相关的变量和宏 200   6.4.3 进程表初始化代码扩充 202   6.4.4 LDT 203   6.4.5 修改中断处理程序 203   6.4.6 添加一个任务的步骤总结 206   6.4.7 号外:Minix的中断处理 207   6.4.8 代码回顾与整理 212   6.5 系统调用 220   6.5.1 实现一个简单的系统调用 222   6.5.2 get_ticks的应用 227   6.6 进程调度 232   6.6.1 避免对称——进程的节奏感 232   6.6.2 优先级调度总结 240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242   7.1 键盘 242   7.1.1 从中断开始——键盘初体验 242   7.1.2 AT、PS/2键盘 243   7.1.3 键盘敲击的过程 244   7.1.4 用数组表示扫描码 248   7.1.5 键盘输入缓冲区 251   7.1.6 用新加的任务处理键盘操作 253   7.1.7 解析扫描码 254   7.2 显示器 263   7.2.1 初识TTY 264   7.2.2 基本概念 264   7.2.3 寄存器 267   7.3 TTY任务 270   7.3.1 TTY任务框架的搭建 272   7.3.2 多控制台 277   7.3.3 完善键盘处理 281   7.3.4 TTY任务总结 288   7.4 区分任务和用户进程 289   7.5 printf 291   7.5.1 为进程指定TTY 292   7.5.2 printf()的实现 292   7.5.3 系统调用write() 294   7.5.4 使用printf() 296   下 篇   第8章 进程间通信 300   8.1 微内核还是宏内核 300   8.1.1 Linux的系统调用 302   8.1.2 Minix的系统调用 303   8.1.3 我们的选择 305   8.2 IPC 306   8.3 实现IPC 306   8.3.1 assert()和panic() 309   8.3.2 msg_send()和msg_receive() 313   8.3.3 增加消息机制之后的进程调度 321   8.4 使用IPC来替换系统调用get_ticks 322   8.5 总结 324   第9章 文件系统 325   9.1 硬盘简介 325   9.2 硬盘操作的I/O 端口 326   9.3 硬盘驱动程序 327   9.4 文件系统 337   9.5 硬盘分区表 338   9.6 设备号 344   9.7 用代码遍历所有分区 347   9.8 完善硬盘驱动程序 352   9.9 在硬盘上制作一个文件系统 355   9.9.1 文件系统涉及的数据结构 356   9.9.2 编码建立文件系统 358   9.10 创建文件 366   9.10.1 Linux下的文件操作 366   9.10.2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367   9.10.3 open() 369   9.11 创建文件所涉及的其他函数 377   9.11.1 strip_path() 377   9.11.2 search_file() 378   9.11.3 get_inode()和sync_inode() 379   9.11.4 init_fs() 381   9.11.5 read_super_block()和get_super_block() 382   9.12 关闭文件 383   9.13 查看已创建的文件 384   9.14 打开文件 386   9.15 读写文件 387   9.16 测试文件读写 390   9.17 文件系统调试 393   9.18 删除文件 395   9.19 插曲:奇怪的异常 401   9.20 为文件系统添加系统调用的步骤 403   9.21 将TTY纳入文件系统 404   9.22 改造printf 411   9.23 总结 413   第10章 内存管理 414   10.1 fork 414   10.1.1 认识fork 414   10.1.2 fork前要做的工作(为fork所做的准备) 417   10.1.3 fork()库函数 421   10.1.4 MM 421   10.1.5 运行 427   10.2 exit和wait 427   10.3 exec 432   10.3.1 认识exec 433   10.3.2 为自己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程序 434   10.3.3 “安装”应用程序 436   10.3.4 实现exec 442   10.4 简单的shell 447   10.5 总结 449   第11章 尾声 451   11.1 让mkfs()只执行一次 451   11.2 从硬盘引导 455   11.2.1 编写硬盘引导扇区和硬盘版loader 455   11.2.2 “安装”hdboot.bin和hdldr.bin 461   11.2.3 grub 461   11.2.4 小结 463   11.3 将OS安装到真实的计算机 465   11.3.1 准备工作 465   11.3.2 安装Linux 466   11.3.3 编译源代码 466   11.3.4 开始安装 467   11.4 总结 467   参考文献 470 解密《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 5 月 18 日见到了《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的样书,多少有些激动。想一想前一版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是那么畅销,这一本一定不能含糊。整个出版过程我能看到作者于渊为此付出的努力,还在自己排版的过程有深入体会,通过于渊的讲座也让博文视点的员工分享到他在排版过程中的很多心得。 应该有几万个朋友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了,本书的第 2 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出来肯定有非常多的朋友想问,这两本书到底有何区别呢?就此博文视点对本书作者于渊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明显区别在哪些方面? * 于渊:作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自》)的第二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以下简称“新版”)主要有以下变化: 1. 书中示例操作系统的名字改为 Orange'S 2. 书名改为《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 3. 增加了有关 IPC 、 FS 、 MM 等内容 4. 将默认开发平台改为 GNU/Linux ,同时兼顾 Windows 5. 更改了排版工具,并使用技术手段增加书的可读性,比如代码行号的运用 6. 建立专门网站以服务读者 7. 建立专门讨论区供读者交流 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一定知道,其中默认使用 Windows 作为开发平台,同时使用虚拟机来编译及运行自己的 OS ,在新版中这一点发生了变化(如上述第 4 条所述),具体的变化原因在书中第二章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开发平台是第二位的事情,但书中的默认平台却不免影响到叙述细节,所以,如果读者基于自己的原因坚持在 Windows 上开发(可能的原因或许有对 Linux 不熟悉、需要边开发操作系统边登录某些网上银行等等),则可能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一点点额外加工。当然,所需的额外加工是少量的,而且在第二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介绍如何在两平台下搭建工作环境。此外,如果读者不介意花钱,还可以同时购买《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和新版,相互参照阅读。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相比是否有所增加吗?增加了多少内容量呢? 于渊:新版的内容是有增加的,新增文字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新增代码则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中代码的数倍。这些新增的内容,读者只能从新版中获得。目前并未有将新增内容单独成书的打算,所以读者即便仅想阅读第八章以后的内容,也需要购买整本《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已经购买了《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可能觉得有点浪费,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内容经过了重新排版、修订和编辑(比如代码格式进行了重排,更方便与光盘中的文件对照阅读,以及其中所有的矢量图都用 pgf/TikZ 重新绘制等)笔者倾注的心血使得新版的感官已经大为不同,读者一看便知。 * 提问:在《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大卖的时候,您是否想过会有第二版出版呢? * 于渊:坦白讲,我在写作《自》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 提问:那么为什么又写作了第二版呢? * 于渊: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 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 提问:这本书为何不考虑用 WORD 排版? * 于渊:新版的排版是我用 LaTeX 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 LaTeX 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代码的准确位置。 * 提问:第二版还有哪些区别呢? Orange'S 这个名字很特别,有什么寓意吗? * 于渊:新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 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 (本意为 TryMinix )改成了新名字 Orange'S (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新版中,原先的叙述风格都尽量地得以贯彻,而在表现形式上,新版用了更多心思,我相信读者能在其中发现这些特点:关注动手细节,探寻代码背后的故事,结果与过程兼顾,内容与形式并重。加上专门为本书建立的网站和讨论区,我相信读者能更容易地阅读,更轻松地学习。
初 级 篇 \第1章 Qt初步实践 2 \1.1 第一个Qt程序 2 \1.1.1 建立主程序 2 \1.1.2 建立工程 3 \1.1.3 编译/运行第一个Qt应用程序 8 \1.1.4 第一个Qt程序的代码分析 8 \1.2 使用Qt布局管理器 11 \1.3 关联操作 12 \1.4 小结 13 \第2章 对话框——QDialog 14 \2.1 自定义对话框 14 \2.1.1 建立新类 14 \2.1.2 添加子窗口部件 15 \2.2 加入主程序 22 \2.3 Qt内建(built-in)对话框 24 \2.4 小结 34 \第3章 基础窗口部件——QWidget 35 \3.1 Qt设计器绘制窗口部件 35 \3.1.1 Qt设计器基础 35 \3.1.2 绘制窗口部件 40 \3.2 程序中引入自定义窗口部件 47 \3.2.1 直接使用方式 47 \3.2.2 单一继承方式 49 \3.2.3 多继承方式 51 \3.3 Qt的信号和槽机制 53 \3.3.1 基本原理 53 \3.3.2 设计信号和槽 55 \3.3.3 信号和槽的自动关联 62 \3.4 窗口标志及几何布局 63 \3.4.1窗口标志 64 \3.4.2窗口部件的几何布局 66 \ \3.5 Qt样式表 74 \3.5.1 样式表语法 74 \3.5.2 样式表的应用 76 \3.6 Qt对象模型 79 \3.6.1 元对象系统 79 \3.6.2 属性系统 80 \3.6.3 对象树 83 \3.7 小结 86 \第4章 程序主窗口——QMainWindow 87 \4.1 QMainWindow主窗口框架 87 \4.2 Qt设计器绘制主窗口 88 \4.2.1 菜单 90 \4.2.2 工具栏 93 \4.2.3 中心部件 96 \4.3 代码创建主窗口 98 \4.3.1 创建资源文件 98 \4.3.2 定义主窗口类 98 \4.4 锚接部件 102 \4.5 状态栏 105 \4.6 实现文本编辑器功能 107 \4.7 多文档 118 \4.8 打印文档 119 \4.9 小结 120 \第5章 布局管理 121 \5.1 Qt布局管理器——QLayout 121 \5.1.1 Qt布局管理器简介 121 \5.1.2 布局管理器及窗口部件大小策略 \5.1.2 的应用 125 \5.2 分裂器部件QSplitter 132 \5.3 栈部件QStackedWidget 134 \5.4 工作空部件QWorkspace 135 \5.5 多文档区部件QMdiArea 148 \5.6 小结 150 \ \中 级 篇 \第6章 2D绘图 152 \6.1 Arthur绘图基础 152 \6.1.1 绘图 152 \6.1.2 绘图设备 174 \6.2 坐标系统与坐标变换 175 \6.2.1 坐标系统 175 \6.2.2 坐标变换 175 \6.3 用不同的字体 177 \6.4 绘图路径——QPainterPath 180 \6.5 QImage与QPixmap绘图设备 182 \6.5.1 QImage 182 \6.5.2 Pixmap 183 \6.6 组合模式绘图 192 \6.7 Graphics View框架 200 \6.7.1 Graphics View体系结构 200 \6.7.2 Graphics View坐标系统 201 \6.7.3 深入Graphics View 202 \6.8 图形图像打印 208 \6.8.1 普通打印过程 208 \6.8.2 特殊窗口部件的打印 210 \6.9 小结 211 \第7章 拖放操作和剪贴板 212 \7.1 拖放操作 212 \7.1.1 拖放操作 212 \7.1.2 定义新的拖放操作类型 214 \7.1.3 Graphics View框架下的拖放 \7.1.3 操作 215 \7.2 使用剪贴板 217 \7.3 小结 218 \第8章 文件处理 219 \8.1 读写文本文件 219 \8.2 操作二进制文件 220 \8.3 临时文件 222 \8.4 目录操作和文件管理 222 \8.4.1 目录操作 222 \8.4.2 文件管理 224 \8.5 监视文件系统变化 225 \8.6 文件引擎 226 \8.7 小结 226 \第9章 网络 227 \9.1 FTP客户端 227 \9.2 HTTP客户端 235 \9.3 UDP应用 239 \9.4 TCP应用 243 \9.5 高级应用 253 \9.5.1 底层操作 253 \9.5.2 使用代理 256 \9.5.3 扩展Qt网络功能 256 \9.5.4 效率问题 260 \9.6 小结 260 \第10章 多线程 261 \10.1 启动一个线程 261 \10.2 线程互斥与同步 264 \10.2.1 临界区问题 265 \10.2.2 使用QMutex 265 \10.2.3 使用QSemaphore 266 \10.2.4 使用QWaitConditon 269 \10.3 线程的其他问题 271 \10.3.1 优先级问题 271 \10.3.2 死锁及优先级反转问题 274 \10.3.3 本地存储问题 275 \10.4 Qt的线程机制 276 \10.4.1 可重入与线程安 276 \10.4.2 线程与事件循环 277 \10.4.3 线程与信号/槽机制 278 \10.4.4 多线程网络示例 279 \10.5 小结 282 \第11章 事件处理 283 \11.1 事件机制 283 \11.1.1 事件来源与类型 283 \11.1.2 事件处理方法 284 \11.2 事件处理器 285 \11.3 事件过滤器 290 \11.4 加快用户界面响应 292 \11.4.1 使用processEvents()函数 293 \11.4.2 使用定时器 294 \11.5 小结 296 \第12章 数据库 297 \12.1 连接数据库 297 \12.2 常用数据库操作 301 \12.2.1 使用SQL语句 302 \12.2.2 事务操作 304 \12.2.3 使用SQL模型类 304 \12.2.4 数据表示 308 \12.3 Qt数据库应用 310 \12.3.1 使用嵌入式数据库 310 \12.3.2 使用Oracle数据库 313 \12.4 小结 325 \第13章 Qt的模板库和工具类 326 \13.1 Qt容器类 326 \13.1.1 QList、QLinkedList和QVector 327 \13.1.2 QMap、QHash 332 \13.2 QString 334 \13.2.1 隐式共享 335 \13.2.2 内存分配策略 336 \13.2.3 操作字符串 336 \13.2.4 查询字符串数据 337 \13.2.5 字符串的转换 338 \13.3 QVariant 339 \13.4 Qt的算法 341 \13.5 正则表达式 342 \13.5.1 基本的正则表达式 342 \13.5.2 文字捕获 344 \13.6 小结 345 \高 级 篇 \第14章 XML 348 \14.1 DOM 348 \14.1.1 DOM入门 348 \14.1.2 使用DOM 348 \14.1.3 使用DOM写XML文件 352 \14.2 SAX 354 \14.3 基于流的XML API 359 \14.4 小结 365 \第15章 模型/视图结构 366 \15.1 模型/视图结构与MVC设计 \15.1 模式 366 \15.1.1 模型 366 \15.1.2 视图 367 \15.1.3 代理 368 \15.2 使用已有的模型视图类 368 \15.2.1 使用已有的模型和视图类 368 \15.2.2 QListWidget、QtreeWidget \15.2.2 和QTableWidget 370 \15.3 模型(Models) 381 \15.3.1 模型索引 381 \15.3.2 模型角色 382 \15.3.3 自定义模型 382 \15.3.4 代理模型 385 \15.4 视图(Views) 390 \15.4.1 自定义视图 390 \15.4.2 数据-窗口部件映射 390 \15.5 代理(Delegates) 396 \15.5.1 使用已有的代理 396 \15.5.2 自定义代理 396 \15.6 拖放与选中 401 \15.6.1 拖放操作 401 \15.6.2 选中模式 404 \15.7 小结 405 \第16章 高级绘图 406 \16.1 3D绘图——使用OpenGL 406 \16.1.1 创建OpenGL窗口 406 \16.1.2 着色 410 \16.1.3 3D和旋转 411 \16.1.4 纹理贴图 414 \16.2 SVG 417 \16.2.1 绘制SVG图形 418 \16.2.2 生成SVG文件 419 \16.3 小结 420 \第17章 进程进程间通信 421 \17.1 使用QProcess 421 \17.2 Linux进程间通信 423 \17.3 新型进程间通信——D-Bus 425 \17.3.1 D-Bus简介 425 \17.3.2 安装QtDBus模块 427 \17.3.3 接口与适配器 429 \17.3.4 QtDBus应用实例 432 \17.4 小结 441 \第18章 Qt插件 442 \18.1 Qt插件开发基础 442 \18.2 Qt设计器插件 443 \18.2.1 使用Scratchpad 443 \18.2.2 提升自定义窗口部件 444 \18.2.3 Qt设计器插件开发 444 \18.3 编写数据库插件 451 \18.4 自定义风格插件 455 \18.5 小结 458 \第19章 脚本——QtScript 459 \19.1 执行ECMAScript脚本 459 \19.2 QtScript中的信号和槽 460 \19.3 使用JavaScript操作Qt对象 463 \19.4 基于Prototype的继承 467 \19.5 小结 467 \第20章 国际化 468 \20.1 Unicode与字符编码 468 \20.1.1 Unicode 468 \20.1.2 汉字编码 469 \20.1.3 编码转换 469 \20.2 Qt Linguist 471 \20.2.1 发布管理器 472 \20.2.2 翻译器 474 \20.2.3 加载翻译文件 476 \20.3 语言切换 477 \20.4 小结 477 \第21章 Qt单元测试框架 478 \21.1 QTestLib框架 478 \21.1.1 QTestLib 478 \21.1.2 第一个Qt单元测试 478 \21.2 数据驱动测试 480 \21.3 GUI测试 481 \21.2.1 仿真GUI事件 481 \21.2.2 重放GUI事件 483 \21.3 小结 484 \附录A Qt安装 485 \附录B Qt集成开发环境 492 \附录C qmake速查 501 \附录D 深入Qt源代码 506 \附录E Qt资源 512 序言/前言    前言 \两年前,当我们准备在Linux系统下开发GUI应用软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选择一个GUI应用框架来简化开发。在三大GUI框架GTK+、Qt和wxWidgets 之,我们选择了Qt 4工具包。作为重量级桌面系统KDE多年的坚实基础,Qt应该是经受了足够的考验。当我们准备编写自己的应用软件时,却发现图书市场上没有一本关于Qt 4的书籍,仅有的只是一些关于Qt 3的资料。由于Qt 3到Qt 4的变化很大,甚至源代码都不兼容,所以这些资料的参考价值并不是太大。于是,我们通过阅读Qt的assistant和examples来学习并使用Qt 4。在逐渐掌握Qt 4的过程中,我们萌发了编写一本关于Qt 4的书来帮助初学者入门的想法。最终,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资讯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想法终于得以付诸实施。 \关于Qt \Qt是挪威的Trolltech公司的旗舰产品,作为跨平台的应用程序框架,是开源的桌面系统KDE的基石。Google Earth,Skype,Opera,Adobe Photoshop Elements,Peforce Visual Client等软件都是基于Qt写成。自Trolltech公司1996年推出Qt 1.0版以来,Qt已经从2.x,3.x发展到了现在的Qt 4.3,本书就是基于最新的Qt 4.3写成。因为Qt 4框架设计得非常优秀,在2006年的第16届Jolt大奖上,Qt 4获得了类库、框架和组件类别的Jolt生产力奖。 \和Java的“一次编译,到处运行”跨平台不同的是,Qt是源代码级的跨平台,一次编写,随处编译。一次开发的Qt应用程序可以移植到不同的平台上,只需重新编译即可运行。Qt支持的平台有: \? Microsoft Windows,包括Windows 98/NT 4.0/2000/XP/Vista; \? UNIX/X11,包括Linux,Sun Solaris,HP-UX,HP Tru64 UNIX,IBM AIX,SGI IRIX等; \? Mac OS X,支持Mac OS X 10.3以上版本; \? 嵌入式Linux,包括支持framebuffer的所有Linux平台。 \Qt还支持嵌入式系统,Qt的嵌入式版本称为Qtopia Core,可以在多处理器上运行,目标操作系统通常是嵌入式Linux。Qtopia Core应用程序直接使用framebuffer,而不是笨重的X Window系统。Qt相关的另一个产品——Qt Jambi,则是基于Qt库构建的,面向Java程序员的应用程序框架。另外,还有一些开源的在其他语言上的Qt绑定,如C#/Mono的绑定Qyoto,Python的绑定PyQt,Ruby的绑定QtRuby等。有了这些产品,编写Qt程序不再是C++程序员的专利了。 \Qt的发行版本有商业版和开源版。开源版遵循QPL(Q Public License)和GPL(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协议,商业版则提供了一些特有的模块,如Windows平台上的ActiveQt框架,Oralce、DB2等商业数据库的驱动。本书主要介绍开源版的Qt 4.3。 \阅读本书的基础 \阅读本书的读者需要具有基本的C++程序设计知识,毕竟Qt是用C++编写的应用程序框架。如果要学习QtScript,还需要了解JavaScript。 \本书的结构 \本书共21章,每章讨论一个专题。章节安排上基本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原则。但最后的高级篇中的章节没有很强的关联,可以按照随意的顺序阅读。每章内容及作者分述如下: \篇章 章 名 作者 内 容 简 介 页码 \初级篇 第1章 Qt初步实践 卢传富 建立了第一个较简单的Qt应用程序,在GUI用户界面中显示一行中文。 2 \ 第2章 对话框 \——QDialog 卢传富介绍了Qt的对话框类QDialog,实现了一个自定义的登录对话框,举例说明了Qt提供的内建对话框类的应用。 14 \ 第3章 基础窗口部件——QWidget 卢传富 \蔡志明首次引入Qt设计器的使用,绘制并实现了一个查找文件功能的部件,介绍了Qt应用程序中使用ui文件的基本方法以及Qt样式表;较深入地分析了Qt对象模型的一些基本知识,涉及信号和槽机制、Qt元对象系统、属性系统和对象树机制,以及部件类型和部件的几何布局等内容。 35 \ 第4章 程序主窗口—— QMainWindow 卢传富 Qt应用程序的主窗口是由多个部件/组件构成的框架,本章通过一个简单文本编辑器的例子,介绍了主窗口的菜单、工具条、中心部件、锚接部件和状态条,并通过Qt设计器绘制和手写代码方法实现了简单文本编辑器主窗口界面的排布和管理。 87 \ 第5章 布局管理 卢传富布局管理是GUI应用程序编程的一个重要方面。Qt提供了多布局管理部件,包括Qt布局管理器、分裂器、栈部件、工作空部件和多文档区部件等。本章一一介绍了这些部件,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图形用户界面编程中的应用。 121 \中级篇 第6章 2D绘图 蔡志明本章内容较多,包括Qt的绘图要素、图形变换与坐标系统、绘图设备、图像处理、图像打印等。最后讲解了Qt 4图形系统的模型视图框架——Graphics View框架。 152 \ 第7章 拖放操作与剪贴板 蔡志明 本章简要地说明了基于MIME的拖放操作和剪贴板的使用,关于Graphics View框架的拖放操作也在本章。 212 \ 第8章 文件处理 蔡志明介绍了Qt的文件处理,包括基于流的文本文件和二进制文件处理,文件信息和目录操作,目录以及文件的变化监控,文件引擎的编写。 219 \ 第9章 网络 李立夏介绍了Qt的网络处理,包括编写常见的FTP、HTTP、UDP和TCP程序,以及访问底层网络接口信息和扩展Qt网络模块功能的方法。 227 \ 第10章 多线程 李立夏介绍了Qt的多线程处理,包括两方面内容:传统的线程操作,以及与Qt事件机制相关的操作。这一章还涉及较多的基本概念,并逐一做了介绍。 261 \ 第11章 事件机制 李立夏介绍了Qt的事件处理模型,详细介绍了在Qt程序设计中处理事件的五方法,并讨论了如何利用Qt事件机制加快用户界面响应速度。 283 \ 第12章 数据库 李立夏介绍了Qt的数据库处理,重点介绍了如何在Qt中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库操作和如何利用QSqlTableModel这类高层次类进行常见的数据库编程。 297 \ 第13章 Qt的模板库和工具类 卢传富 \蔡志明 Qt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库和工具类,本章只是介绍了部分内容。在这一章,重点介绍了Qt的容器类、QString和QVariant类,简介了Qt的算法和Qt正则表达式的使用。 326 \ \ \续表 \篇章 章 名 作者 内 容 简 介 页码 \高级篇 第14章 XML 蔡志明对Qt中的三XML解析方式(DOM、SAX和基于流的解析)进行了比较和举例。还讲解了如何使用API写XML文件。 348 \ 第15章 模型/视图结构 蔡志明阐述了Qt的模型/视图结构,分别对模型视图的三个组成部分(模型、视图和代理)进行了介绍,演示了如何自定义这些组成部分,并简要说明了拖放以及选中操作。 366 \ 第16章 高级绘图 蔡志明叙述了在Qt中如何使用OpenGL绘图,对基本的OpenGL绘图进行了讲解,介绍了矢量图型文件SVG的读写操作。 406 \ 第17章 进程间通信 李立夏 介绍进程进程间通信的知识,重点介绍了Qt中桌面环境下基于D-Bus的多进程应用程序开发。 421 \ 第18章 Qt插件 蔡志明 说明了Qt的插件系统,并对Qt Designer插件、数据库插件、风格插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442 \ 第19章 脚本——QtScript 蔡志明 这是Qt 4.3中引入的最新内容,使得Qt能够支持ECMAScript脚本。本章简要地举例说明了在Qt中如何使用脚本,如何将C++对象暴露给脚本。 459 \ 第20章 国际化 骆艳 本章包括编码的处理,Qt Linguist的使用步骤,动态语言切换的内容。 468 \ 第21章 Qt单元测试框架 蔡志明 本章阐述了如何使用QTestLib框架进行数据测试、GUI测试。 478 \ 附录A~E 蔡志明附录中包括Qt在Linux、Windows、Solaris上的安装,KDevelop、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qmake的基本应用,Qt源代码分析举例,Qt资源。 485 \如何获取源代码 \由于Qt是跨平台的,因此书中的内容应用能够在Windows、Linux、UNIX和Mac OS上运行,书中的程序可能是在下列三平台之一上编写:Windows XP/Vista、Linux(SuSE、Fedora Core或红旗)以及Solaris 10 SPARC/X86。因此书中的屏幕截图可能来源于其中的任何一操作系统。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q47259945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