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住院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0%,病死率约为25% [1],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医疗消耗巨大。目前已知,巨噬细胞在急性肾损伤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巨噬细胞在损伤的器官组织局部呈现复杂的功能和表型异质性[2]。因此,发现急性肾损伤中导致组织炎性损伤的关键巨噬细胞亚型,是实现精准靶向治疗的前提。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莉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白凡研究组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6.8)杂志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Identifies a UniqueInflammatory Macrophage Subset as a Druggable Target For Alleviating AcuteKidney Injur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度解析了急性肾损伤中外周血,肾脏及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动态变化图谱。揭示急性肾损伤急性期始动和放大炎症巨噬细胞新亚群,并用小分子药物靶向该亚群,减轻肾脏损伤,减轻AKI后纤维化。
研究者利用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AKI)小鼠模型,对其外周血,脾脏和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绘制损伤期(损伤后1天和3天)肾脏单核巨噬细胞亚群图谱并进行细胞溯源和功能分析。在AKI损伤期共分为32个单核吞噬细胞亚群,包含4群肾脏固有巨噬细胞(KRM),4群Ly6chi血源性巨噬细胞。损伤后1天,肾脏浸润巨噬细胞74.69%来源于血液,损伤后3天,血液来源的巨噬细胞减少(图1)。
图1 急性肾损伤损伤期单核巨噬细胞图谱及溯源分析
研究者进一步对肾脏固有巨噬细胞(KRM)及血源性巨噬细胞进行功能分析,血源性巨噬细胞相比肾脏固有巨噬细胞激活更多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而肾脏固有巨噬细胞则是起维持肾脏稳态和肾脏修复作用。研究者再进一步对血源性巨噬细胞(C6-C9)4个亚群在炎症分子表达,趋化因子以及趋化因子受体三方面进行功能对比分析,发现S100a8/a9hi血源性巨噬细胞(C6)是最促炎的血源性巨噬细胞亚群。通过与肾脏固有巨噬细胞(KRM)以及其他Ly6chi血源性巨噬细胞进行细胞互作分析,发现S100a8/a9hi血源性巨噬细胞主要通过S100a8/S100a9-Tlr4信号通路发挥促炎作用(图2)。一般认为中性粒细胞是AKI中最早浸润的白细胞,研究者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S100a8/a9hi血源性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在AKI后浸润先后顺序进行探讨。Ly6g+细胞(中性粒细胞)在AKI后6h开始出现,然而S100a8/a9hi血源性巨噬细胞在AKI后2h开始出现,提示血源性S100a8/a9hi巨噬细胞是最早浸润到肾脏的白细胞(图3)。
图2 血源性S100a8/a9hi巨噬细胞(C6)是最促炎巨噬细胞亚群,通过S100a8/a9-Tlr4信号通路发挥促炎作用
图3 血源性S100a8/a9hi巨噬细胞是最早浸润到肾脏的白细胞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者通过构建小鼠单侧和双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利用两种S100a9特异性抑制剂他喹莫德和帕喹莫德特异性抑制S100a8/a9与Tlr4结合,治疗后减少血源性S100a8/a9hi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肾脏损伤,促进肾脏再生修复(图4)。
图4 小分子药物他喹莫德(T)和帕喹莫德(P)特异性抑制S100a8/a9有效减轻肾脏损伤
综上所述,该研究系统阐明急性肾损伤损伤期单核巨噬细胞特征和功能。血源性巨噬细胞在急性肾损伤损伤期主要发挥促炎作用,S100a8/a9hi血源性巨噬细胞是始动和放大肾损伤关键巨噬细胞亚群,与肾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特异性抑制S100a8/a9有效减轻肾脏损伤,促进肾脏再生修复,为急性肾损伤有效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工作模型示意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杨莉教授,陈颖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生命科学学院白凡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姚伟健博士,李泽华博士和陈颖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感谢上海免疫研究所苏冰教授和Florent Ginhoux教授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103675
参考文献
[1]L.Yang, G. Xing, L. Wang, Y. Wu, S. Li, G. Xu, Q. He, J. Chen, M.Chen, X. Liu, Z. Zhu, L. Yang, X. Lian, F. Ding, Y. Li, H. Wang, J. Wang, R.Wang, C. Mei, J. Xu, R. Li, J. Cao, L. Zhang, Y. Wang, J. Xu, B. Bao, B. Liu,H. Chen, S. Li, Y. Zha, Q. Luo, D. Chen, Y. Shen, Y. Liao, Z. Zhang, X. Wang,K. Zhang, L. Liu, P. Mao, C. Guo, J. Li, Z. Wang, S. Bai, S. Shi, Y. Wang, J. Wang,Z. Liu, F. Wang, D. Huang, S. Wang, S. Ge, Q. Shen, P. Zhang, L. Wu, M. Pan, X.Zou, P. Zhu, J. Zhao, M. Zhou, L. Yang, W. Hu, J. Wang, B. Liu, T. Zhang, J.Han, T. Wen, M. Zhao, H. Wang ,I. A. b. C. Consortiums, Lancet 2015, 386, 1465.
[2]P. M. Tang, D. J. Nikolic-Paterson ,H. Y.Lan, Nat Rev Nephrol 2019, 15, 144.
杨莉教授
杨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200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2010年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2010-2012年任美国哈佛医学院客座教授。
2010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组建急性肾损伤团队开展研究。(1)设计组织完成中国22个地区44家中心200余万住院患者的急性肾损伤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获得全国疾病信息,发现临床普遍存在严重漏误诊和治疗不当;(2)设计并创建急性肾损伤自动化预警系统,有效降低漏误诊率;(3)推进药物性肾损伤的临床防治;(4)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肾损伤分子KIM-1是急性肾损伤早期强效内源保护因子;(5)在国际上首创体内细胞增殖周期检测体系,发现急性肾损伤时肾小管细胞发生G2/M阻滞,通过旁分泌效应启动纤维化。研究成果发表在Lancet、Nat Med、J Clin Invest、J Am Soc Nephrol等国际著名杂志。
白凡教授
白凡,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8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学位,2008-2011年间先后在牛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白凡实验室致力于创新和应用单细胞、单分子技术,探索生物医学前沿交叉领域,关注癌症发生、基因突变和转移机制,关注细菌致病和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已在Science(2篇),Nature,Cell(2篇),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Molecular Cell(2篇)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得中组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7),杰出青年基金(2021)。以课题负责人多次获得科技部863计划、“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资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树兰医学青年奖,中源协和创新突破奖。研究成果获Cell杂志社2019年中国年度论文,获2019年中国临床医学十大进展。
姚伟健博士
姚伟健,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多次荣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等奖励。目前研究方向:巨噬细胞在急性肾损伤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通过运用多种先进研究技术(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代谢组等)系统研究巨噬细胞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多次在国际和国内会议进行口头发言和壁报交流。
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即可下载论文全文,喜欢本文的请在下方点个赞
往期精品(点击图片直达文字对应教程)
后台回复“生信宝典福利第一波”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教程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