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笔记 | 人人赞成交叉科学,为什么就是交叉不起来?

# 交 叉 科 学

509ab4d7cf31e0aa149ff0c1619c5b13.jpeg

有人说,黑暗之中的未知探索,如盲人摸象,摸见卷长的鼻子,摸见敦实的身躯……可是,每个部位拼在一起,才是大象的完整样貌。

有人说,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从此改变一生……可是,道路阡陌交错,岔路口也远不止一处。

换言前沿科学研究,这正是为什么需要学科交叉的道理。

为推动交叉科学高质量发展,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三年前成立了交叉科学部,赋予其破除学科藩篱,推进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特殊使命。

12月7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西湖大学承办,第二届交叉科学高端论坛在杭州举行。当天的圆桌对话环节,由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陈拥军主持,汤超、潘建伟、李静海、施一公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围绕“交叉科学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一场深刻探讨。

本期“西湖笔记”,将摘取这60分钟讨论的精华部分,以启发更多思考。

科研项目

能走多远算多远

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没人做过的事

当一群科学家坐在一起,“做什么样的研究”是他们首要讨论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交叉科学?这类研究课题或路径可以被提前设计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因其多年来聚焦于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被点到回答问题。

量子信息,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开启了第二次量子革命。在交叉科学部筹建阶段,量子信息技术就被认为是“不能缺席的交叉科学”。潘建伟在会场上讲了一段故事,回溯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迈入交叉科学、受益于交叉科学,并分享了自己的三条交叉研究心得。

我自己感兴趣的是量子力学基础的检验,刚开始是被动地往交叉方向走。我们从三光子干涉做到四光子、五光子,1999年我写完博士论文之后,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到头了,要赶紧换一个方向。

但找到新方向之前,原来的还得往下做:怎么改进亮度,怎么提升探测效率?我们比较幸运,做着做着就可以做六光子、八光子干涉了,本来觉得不可逾越的那些东西,慢慢能够往前走了。

后来大家都知道,我们发射了“墨子号”卫星,但刚开始我们是不敢申请的。2001年,我们从基金委申请到40万,当时觉得已经很多了;后来我们做自由空间,考虑先申请100万经费,先做实验试试,做好了再去申请500万;之后是1000万……这样把每一步都做好了,最后我们就可以研制卫星了。

9cccea07efd83650ce3f195da6f01075.jpeg

潘建伟的第一条经验——

“别一下子心太大,从小做起,先往前走一步,觉得还可以就继续往前走一步;做到哪儿了,诚实地告诉别人,诚实地申请经费。”

当时最大的困难,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还只能做到几个比特,第一次去基金委申请项目的时候,被认为是“不靠谱的”、“肯定不行的”,最后没有申请到。当时没有交叉科学部,搞物理的人认为你去搞信息,不务正业;搞信息的人,觉得你只做了几个比特……

所以交叉科学部非常重要,能够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一个科研项目,如果慢慢能够往前走了,也许会变成一个大的学科了,比如量子信息;如果走着走着走不下去了,自然就被历史淘汰掉了。

潘建伟的第二条经验——

“要经得起质疑,别人不停地骂你,到现在这种声音也一直都在,但只要你自己觉得有道理,按你自己觉得正常的路线去走。”

我们当时做实验的时候,会有人问:美国有没有在做?欧洲有没有在做?

其实比较有意思的是,国际上对这个领域开始大量支持,是在中国“墨子号”发射成功之后。前阵子有位朋友回哈佛大学,问他们物理系的人在干什么,对方说我们正在搞量子计算,因为你们中国发射了“墨子号”之后,我们现在都得到充分支持了。

潘建伟的第三条经验——

“能走多远算多远,但在这个基础上,还得敢做一点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a5bbda7c31ac069f77a6e64d28a578ae.png

人才支持

研究问题是自下而上的

学校支持是自上而下的

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说,交叉科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支持自由探索。而大学,作为科研工作的一线,是否为科学家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

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创办五年来始终以体系化的创新举措去鼓励并支持交叉科学的发展。其中,一个显眼的细节——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最核心的学术环建筑群,以一个长达500多米的C型连廊建筑,串连起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数百个实验室,让不同研究方向的师生能够方便地交流。

除此之外呢?校长施一公在圆桌对话中介绍了交叉科学在西湖大学是如何落地的。

西湖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九个字——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其中研究型重点指交叉研究。原因很简单,传统的研究往下做有出路,但出路不大,我们希望在交叉学科方向多一点突破,能够在新的方向上实现引领。

具体做法很简单:研究问题是自下而上的,学校支持是自上而下的。

所有交叉研究一定来自一线的科学家,他们彼此之间有交叉的需求,会相互讨论。不是由学校去讨论、去设计或去主导学科交叉,那么学校做什么?

第一,学校提供经费支持。

只要是来自PI(特聘研究员、博导)的、真正意义上的交叉课题,他想做但没有钱,可以告诉学院、学校,学校一般都是支持的。这里需要注意,我说的是“真交叉”,不是随便找两个其他学科的人简单配合一下、打个下手,不是这样的。

第二,学校设计制度支持。

既然是交叉科学,很多情况下涉及跨院系交流,这在很多大学里是挺难的,需要学校给予各方面制度上的支持。比如博士生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怎么办?以化学为例,假设要求修10门课,但10门课都是化学系的,那还叫交叉科学吗?但如果只学其中两门,化学系一定不愿意给你学位。

在西湖大学,我们采取博导双聘的办法。一个博导聘在工学院后,可以同时聘到生命科学学院,他在这两个学院都可以有博士生名额。导师可以跨院系,学生也可以,我们鼓励学生申请跨院系双导师培养。还是以工学院为例,一个学生学AI的,但他希望我做他的导师,完全可以,只要他能够说服我。他的主聘导师在工学院,但他可以参加我的组会,可以让我指导研究,可以参加生命科学学院的各种学术活动。

a9baeee3dc9ad58f68c752177cbf31bc.jpeg

8d6351c2645938b03133619737ba9a04.png

学生培养

不要把科学问题

定义成学科问题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院士,也认同交叉科学“自下而上”自由探索的形式,共同的科研问题和共同的研究兴趣,是一切的基础。

延续这个话题,他也特别提到了营造交叉科学环境的重要性。

刚才一公也说到了,建伟也说到了,交叉科学需要跨很大尺度的交流。过去没有这个条件,也就没有这个氛围,所以我们在大学里一定创造交叉科学的学术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把不同方向的导师聚在一起。

谢晓亮和乔杰的合作非常成功,最早就是开“神仙会”开出来的。当时,我们把医学院的人拉来谈自己面临的临床问题,乔杰问人工授精如何排除有遗传缺陷的受精卵,谢晓亮说他最近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能不能搞这个问题?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合作,后来成果显而易见。

ccb6f55bb85a174f1d82cea76d2980cf.jpeg

类似的学术活动,在西湖大学也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一个是每周一顿饭的“学术交叉午餐会”,由一位PI主讲,大家边吃边聊,五年来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起初都来自某一顿饭。另一个是“News and Ideas”,每期先从一则与前沿科学相关的新闻讲起,比如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为参加的PI提供了一个“话头”,由此展开的讨论走向往往带来惊喜。这两个活动不设观众限制,不管是什么学院、什么学科,都可以来听。

汤超认为,这种科研氛围特别重要,要鼓励大家去做真正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主导的一些研究,而不拘泥于本学科的问题,不要被“学科”概念束缚住。

我们希望从本科生开始就要有很强的交叉科学意识,不要自己先把学科壁垒树立起来。当你去想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地把它定义成某一学科的问题,不要想这是一个数学问题、物理问题还是生物问题,它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它需要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方法可以是你在学校学的知识,也可以是你在实验中学到的。

e2bc3af42854ceb1a06fa322011bf969.png

组织机制

为什么口头上都赞成

但就是交叉不起来

交叉科学问题从哪里来?

如何支持交叉科学,尤其是交叉科学人才?

这些围绕交叉科学展开的话题之后,在圆桌对话的尾声,曾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的李静海院士,把大家的思路拉回到三年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什么要成立交叉科学部?

1986年成立以来,基金委一直很重视学科交叉,项目评审时也反复鼓励专家,支持交叉科学研究工作。2018年,我们开始推动三项改革: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做好这三项改革,不是一个简单地鼓励、提倡就可以的事,一定需要在组织模式上有所变化。

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分析:究竟哪些因素阻碍了学科交叉?为什么口头上大家都不反对,而且非常赞成,但就是交叉不起来呢?这种难的事情,长时间做不好的事情,总得做一些变化。

36eb4ffdf3dfe5d0f44a07ba0b131416.jpeg

这次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呢?李静海主任简单总结了四点:

第一,学科交叉是大势所趋,但全球主要科研资助机构都认为交叉科学的资助非常难,申请难度大、评价体系不完善,都影响科研工作者申请学科交叉项目的积极性。

第二,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但交叉是不限学科的。如果没有交叉科学,局限于学科体系内部循环发展,很多研究无法突破边界,知识体系必然有缺失的环节。

第三,科研范式的变革与突破势在必行。想要取得能够影响全世界、全人类发展的重大突破是很不容易的,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探索新的科研范式来应对重大挑战,否则会失去科学发展的机遇。

第四,我国已具备学科交叉的一些基础,但交叉科学缺少有效管理,组织模式和评价机制也跟不上,不足以推动系统性的、比较全面的、大家都能得到支持的环境,应该创造这么一个环境。

由此,交叉科学部应运而生。

如果不成立这样一个交叉科学部,我们在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上没有做,那就更不要说真正推动学科交叉、要发生变革了。这会对未来的科学发展留下风险。

所以我们坚定不移,交叉科学部一定要成立。交叉科学部要探索新的科研范式,解决重大交叉科学问题,建立支持交叉研究的新机制,重视培养交叉科学研究人才。

现在做了三年,我看到今天会场上自由的学术交流,如果没有交叉科学部,出席会议的人员结构不会这样多元化。三年前的成立大会上我就讲过,交叉科学部是个新生事物,我们既要充满期望,又要充分包容,尽全力支持交叉科学部的发展。   

3e8ea9bd1b60db5401b1947d10ccf649.png

诚实,坦率。

这是此次圆桌对话带给观众的最大感受。不论是谈论自己数十年来的科研工作,谈论对年轻学者、学生的培养,还是谈论这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未来,几位科学家的字字句句,都传递着他们对于科学的热忱与关切。

“在坚守规则的情况下,去试图打破规则。”陈拥军说。

听上去有些矛盾?这是交叉科学的难处,也是交叉科学的空间。

ec7fd128fd6f1739979ecfcfce7ddbb0.gif

文末点个在看吧~

策划/俞熙娜

编辑/冯  怡

校对/沈  是

来源:西湖大学

高颜值免费 SCI 在线绘图(点击图片直达)

bcc548e3f4d3a74bc2d1c05284e6fbe7.png

往期精品(点击图片直达文字对应教程)

e6be39830da4f9b00d756d359b88e3b5.jpeg

ec9ebdcf8361e9062b12adcbae09a6ee.jpeg

ad0a7eef2ad81a9d125c86383e8c24e9.jpeg

de33cb0e5480e65bf36c55932e56d001.jpeg

369ba52a9e166a893143219dc6f3abb2.jpeg

521c25efdec9224fa702b76fe30ceced.jpeg

d97df76193e6081eed4db5499b368a53.jpeg

04032b1b745732d63e341db864aefbda.jpeg

d7d9b3b6aac7cc78921be93b5805f983.jpeg

a479bd44a3f5f9e8b8fd5812a0ac1f26.jpeg

08460856e054f2b26dc6423ce1568dca.jpeg

85bdb21cad119f3bf2c79733b053a8f3.jpeg

a99a312b618a4894a628cccf7a831392.png

aa616e01802001339c73126ca18908af.png

3d3942bb02f86a9e4f89a90b3ca6d8a4.png

b8cb02da323f1d6eed5b99f9a391dedf.png

fd45461e38373f5744d21dfa2dae6962.jpeg

1bd9c726757ba15b39a6029562943af0.jpeg

0b8debbd70a62849ff8a42c2fa5a3159.jpeg

ec00a734a037b106b32c8a7b6d63cc1e.jpeg

554086228a63d01abb36147b7ba6d271.png

d213f1f83c06d9b2194e699f261f25c6.png

b3f99586b95120ffa3f3a64c613125f1.jpeg

0d35b7c695788a143513677e17f59a7b.png

8dc0cf168462ccd75cf791f991a29942.png

f1fe0e0ae5ed81fe83d3ce38fa3ff67d.jpeg

33a16453744d97c3ac4dc38add10fc60.png

42cbe48c21d2f7421c2c248828d625e0.png

机器学习

5510fd3fd322595a56ac0b38809b1bf9.jpeg

9e77bcbc87f12dccf3b45e3f7550a870.jpeg

cb55dcd4a494fffb5f23773ecc5bcad4.png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