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学习分享正题:区块链1.0(加密货币、区块链理论)、区块链2.0(智能合约、资产数字化)、3.0(广义资产、万物互联)
区块链V1.0:主要是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理论的成型。
最典型的加密数字货币比特币,基本区块链理论的成型,也是比特币项目借鉴加密货币、密码学、博弈论、分布式系统、控制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博采众家之长。其后的以太坊也是从加密货币开始发展,逐步向2.0方向进展,进行资产上链、智能合约的扩展支撑。
但目前大家提到区块链都是仅仅知道加密货币:比特币、以太币、比特币经典、瑞波币等等。在2017前资本的炒作,大家聚焦的目光都在ICO代币发行之上。可以说对于1.0来说主要是在数字货币的发行、管理、双花、超发等等金融相关的层面进行生态完善。
避免作恶:比特币创新性的在无中心的开放性系统中,引入经济博弈机制来奖励合作者,惩罚非合作者。挖矿,比特币网络中所有的旷工都要参与挖矿,付出算力成本。越想拿到新区块的决定权,对应投入的算力就越多;如果竞争失败,算力都会变为沉没成本。当系统中有足够多的参与者时,个体获取新区块需付出较大的算力成本,从而作恶、破坏的代价远远超过其所得。
这便是典型博弈论:两个人如何分蛋糕最公平?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案是任意一个人分蛋糕,但另外一个人先选。
负反馈调解:比特币网络当旷工越多,系统便越稳定,比特币价值就越高。但个体挖到区块的概率会降低,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会升高。反之,网络中旷工减少,系统越脆弱,比特币价值越低,但个体挖到区块的概率会增高,成本及承担的风险会降低。
从货币发行而言,这样便能长期稳定在合适值附近。再通过每4年区块奖励减半,最终总量将在2140年达到2100万枚,以后完全靠交易服务费来激励旷工对网络进行维护。
共识机制:在一个无中心的开放网络中,并能允许存在故障节点的情况下,保证区块的交易能够快速达成一致。不同的共识算法POW、POS、DPOS、BFT、PBFT、POSV、POA等等,都是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对于共识的目标、场景限制、共识过程做出了不同的妥协,并不是说哪一种共识算法最优秀,只有最适合。
区块链V2.0:智能合约、资产上链
智能合约最早的出现是在以太坊中提出,它开始逐步显现出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从数字货币延伸到图灵完备的通用计算领域。用户不再受限于比特币脚本的简单逻辑,进而可以涉及更多任务复杂的 合约逻辑,这样就能构建多样化的上层分布式应用。
以太坊除了具备1.0特性,沿用比特币UTXO模型,发布以太币,以区块进行共识后交易的内容,支持货币交易。但对脚本扩展至智能合约,交易根据用途分为转账、创建合约、调用合约。支持POW共识算法,并升级支持效率更高的POS算法。选取内存需求较高的HASH函数,避免出现强算力矿机和矿池攻击。具备图灵完毕的智能合约。采用账户系统和世界状态,而不是单纯的UTXO,可以支持更复杂的逻辑。通过Gas限制代码执行指令数,避免了循环执行攻击。
当具备了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能够支持复杂的逻辑后,那么现实世界中的数据、物品就可以变换为数字信息上链。通过合约的逻辑支撑,完成2.0生态的支撑。比如物联网、数据存储、防伪溯源,不仅是实际的物品,知识、信息等等都可以以链上数据的形式进行更多复杂逻辑的操作。
区块链V3.0:广义资产、万物互联
3.0的生态现在还处于大家的理想设想中,也需要其他智能领域的支持:人工智能、身份标识、自主学习等。
举个3.0的场景设想:生活中的智能家居以芯片或特征码对自身身份标识,进行物品上链,通过智能合约进行设定它的基本行为逻辑。比如,设定灯饰设定固定时间开启、关闭。通过侧链连接天气即时数据链,如果下雨控制窗户关闭。冰箱内自动检测存放鸡蛋的数量,当数量少于3个后,自动向设定超市下单购买鸡蛋。这些智能化的场景都是3.0系统的畅想,也是我们未来所努力的方向。
当然对于区块链1.0 扩展中的分叉、货币交易延展、扩容优化、隔离见证、闪电网络、侧链互通、货币监管;对于2.0中,资产如何上链,如何保证信任,如何扩展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如何对上层应用作出支持;这些细节在笔者的文章中都没有体现。这次主要是为实践、技术方面进行分享,而对于产业化、理论方面不会过多的深入,如果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搜索相关的资源进行了解。而我们从下一次分享开始,就要正式进入到 联盟链 HyperLedger Fabric的学习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