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寿命评估、粘连、小负载寿命实测

继电器用在频繁开关的应用时,需要预估下其最大动作次数。

机械寿命和电气寿命

继电器寿命定义:指在导通电阻大于1Ω之前能够使用的最少周期数(打开和关闭继电器)。
寿命用两类来表述:机械和电气。

继电器机械寿命:指在保证机械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继电器能够完成的操作次数。
机械寿命是只给线圈通电,触点都断开的情况下测试得到的。

继电器电气寿命:能够保证设备正常开闭以及不超出设备电气规范能使用的最少周期数。

拿欧姆龙的G5NB-1A-E 24V来举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面可以知道:在30V 1A电路中能够动作35万次。在0A的电路中能够动作500万次。
手册没有给出来电流0.01A时的动作次数,可以估计下次数应该在400万次和500万次之间。

再来看泰科的PCJ-124D3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30V 3A电路中能够动作10万次。在0A的电路中能够动作1000万次。

继电器粘连

继电器粘连是指继电器的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熔化、焊接在一起,进而不能正常控制断开;还有的粘连现象是指继电器呈断开状态,不能正常闭合。
触点的熔焊分为静熔焊与动熔焊两种形成原因。

静熔焊是继电器在闭合状态下,由于异常的大电流,造成接触电阻产生的焦耳热使两触点接触部分金属熔化、焊接、结合而不能断开;静熔焊发生在固定接触连接或接触力足够大的闭合状态触头中。

动熔焊是指继电器在闭合或断开的过程中,电弧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很大的热量,导致触点熔化或气化,发生熔焊现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动熔焊中造成拉弧的两个原因如下:

1、继电器闭合瞬间,由容性负载造成线路中有很大的短路电流,由于继电器的抖动造成拉弧,产生大量的热导致熔焊;

2、使用继电器对大电流负载进行带载切断,造成拉弧,同样产生大量的热导致熔焊;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被称作电磁斥力场景;它是在继电器闭合状态下,由于非常大的短路电流,导致触点弹开,造成拉弧,产生热量导致熔焊,具体如下:
下图为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闭合接触后电流走向示意图,因为接触表面不是平整的;黑色圆圈内表示这两个电流通路的方向是平行而反向的;由于二者形成的磁场,造成它们之间产生一个排斥力,它施加于两个触点上,迫使触点有分开的趋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触点中通过的电流非常大时,造成这个排斥力大于触点的吸和保持力,进而两个触点分开,导致拉弧,释放的热量导致触点熔焊。

为了对抗粘连,继电器厂家会采用不同的触点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如下是继电器的内部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继电器规格书给出来的机械寿命就是指的继电器内部机械件的寿命,比如触点、拨动片、弹簧等。
在大电流下继电器的寿命主要取决于负载情况,尤其是容性、感性负载,在触点接触和断开时会产生大电流、火花、拉弧,损伤触点。因此规格书会写出不同负载电流继电器不同寿命时间。但是要注意规格书给出的是电阻负载的情况,如果是容性、感性负载根据情况不同,偏差很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继电器小负载寿命实测

如果继电器只是用来传递信号,继电器可以认为是空载(触点不会受到损伤),此时继电器寿命就只限于机械寿命,但是小型继电器内部机械有寿命的就只有左右拨动的金属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金属片的寿命应该不止规格书上写的500万次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验证下,我搭了下面的电路,EL3H7压降1.2V,LED2压降3V,流过继电器触点的电流=(24-3-1.2)/2000,约10mA。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时测试了3个G5NB-1A-E DC24、2个PCJ-124D3M,301、2个FTR-MYAA024D继电器

根据3款继电器的动作时间、复位时间:

欧姆龙 动作时间10ms 复位时间10ms
泰科 动作时间15ms 复位时间5ms
富士通 动作时间10ms 复位时间5ms

最终选择 动作时间15ms 复位时间10ms。也就是通电15ms,然后断电10ms,读到反馈信号,继续下一个循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测了2300万次就没有继续了,验证了我的猜想:继电器用来隔离信号或者说在负载电流很小的情况下,寿命是很长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ink>嗯,用户想知道BMS系统中继电器闭合但后端电压异常的原因。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BMS的基本工作原理继电器的作用。根据引用内容,继电器粘连或断开通常通过监测电压状态来判断,特别是后端电压。用户的问题集中在闭合状态下后端电压异常,可能涉及哪些故障点。 首先,继电器闭合后,后端电压应该接近电池包电压。如果异常,可能有几个原因。比如继电器本身的问题,比如触点接触不良,虽然闭合了但电阻过大,导致压降。这时候后端电压会明显低于预期,可能因为触点氧化或机械磨损,引用中没有直接提到,但根据常识,触点接触问题会导致压降。 然后是预充回路的问题。引用4提到预充电阻预充继电器的使用,如果预充电阻失效或预充继电器未断开,可能导致后端电压异常。比如预充继电器粘连,导致预充电阻仍然串联在电路中,分压后电压降低,这可能导致后端电压低于正常值。或者预充电阻断路,导致预充失败,主继电器闭合后电压骤降,可能触发保护机制。 负载侧短路或过载的情况,引用2提到预充短路故障通常在电池包外部,电容短路较多。如果负载侧有短路,即使继电器闭合,电压会被拉低,可能接近零。过载也可能导致电压下降,但此时可能伴随过流保护动作。 线路连接问题,比如端子松动、线缆断裂或接触电阻过大。这些都会导致后端电压异常,比如线路断开时电压为零,接触电阻大会分压,后端电压降低。引用5提到继电器状态采样信号,如果AD转换模块故障,可能误报电压异常,但实际电压正常,这也是可能的。 诊断流程方面,引用5提到获取继电器状态信号并进行AD转换,所以需要检查实际电压与采样值是否一致。如果硬件电路没问题,可能需要检查软件算法是否正确处理了信号。 总结可能的原因后,需要给出逐步排查的建议,比如先测量实际电压,检查预充回路,测试负载绝缘,检查线路连接,最后验证采样模块。同时,用户可能还想知道这些异常对系统的影响,或者具体的诊断方法,比如如何区分是继电器问题还是负载问题。此外,相关的问题可以涉及如何预防这些故障,或者BMS的其他保护机制如何应对这些情况。</think>### BMS系统继电器闭合时后端电压异常的原因分析 #### 一、故障现象定义 当BMS系统检测到继电器(如主正、主负或预充继电器)已闭合,但后端电压(即继电器输出端对电池包的电压)未达到预期值时,可能表现为以下异常状态: - **电压过低**:如主继电器闭合后,后端电压远低于电池包总电压(例如仅50%以下) - **电压波动**:电压持续震荡或存在明显压差 - **零电压**:完全未检测到有效电压值[^1][^3] #### 二、核心原因分析(按优先级排序) 1. **继电器物理故障** - **触点接触阻抗过大**:继电器机械闭合但触点氧化/烧蚀,导致接触电阻$R_{contact} > 10mΩ$,产生显著压降$ΔV = I \cdot R_{contact}$ - **部分粘连异常**:继电器部分触点未完全闭合,形成非线性阻抗 - **典型案例**:主正继电器闭合后检测到$V_{后端} = V_{电池包} - 20V$(持续存在) 2. **预充回路异常** - **预充继电器未断开**:预充阶段结束后预充继电器仍保持闭合,导致预充电阻$R_{pre}$持续分压 $$V_{后端} = V_{电池包} \cdot \frac{R_{load}}{R_{pre} + R_{load}}}$$[^4] - **预充电阻失效**:阻值偏差超过设计容差(如标称200Ω变为10kΩ) - **典型案例**:预充完成后电压仅升至电池包电压的70% 3. **负载侧异常** - **负载短路**:外部电容/线路短路导致电压被强制拉低至近0V[^2] - **过载状态**:超出设计承载能力的电流导致电压骤降 - **典型案例**:闭合继电器后电压瞬间跌落至安全阈值以下 4. **线路连接问题** - **高压连接器虚接**:接触阻抗$R_{connector} > 100mΩ$ - **线缆断裂**:形成开路电压但无实际电流通路 - **典型案例**:检测到$V_{后端} \approx V_{电池包}$但实际无法带载 5. **采样系统故障** - **电压采样电路偏移**:AD转换模块基准电压漂移导致测量误差[^5] - **信号干扰**:高压回路对低压采样线路产生耦合干扰 - **典型案例**:实际电压正常但BMS持续报低压故障 #### 三、诊断流程建议 1. **物理量验证** 使用独立万用表测量继电器前后端电压$V_{front}$$V_{rear}$,计算压差$ΔV = |V_{front} - V_{rear}|$ 2. **预充过程分析** 记录预充阶段时间常数$τ = R_{pre} \cdot C_{load}$,对比实测充电曲线与理论曲线 3. **绝缘测试** 执行负载侧绝缘阻抗测试,要求$R_{insulation} > 500Ω/V$(根据ISO 6469-3标准) 4. **接触阻抗测量** 在额定电流下测量继电器接触阻抗,要求$R_{contact} < 5mΩ$(根据QC/T 897-2011标准) 5. **采样系统校验** 注入标准电压信号验证AD转换精度,要求误差$< ±0.5%$ FS[^5] #### 四、工程处理建议 - 对于重复性故障,建议增加继电器状态双冗余检测电路 - 当检测到$ΔV > 2V$持续100ms时,应触发分级保护策略 - 在软件层面添加接触阻抗估算算法: ```c float calculate_contact_resistance(float I, float V_front, float V_rear) { return (V_front - V_rear) / I; // 基于欧姆定律计算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qlexcel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