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经络: 手太阴肺经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鼻衄;②瘿气;③上臂痛。
功效
宣肺止咳,行气利水,疏风清热。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配肩髃、曲泽治疗上臂疼痛;配合谷主治鼻衄;配臑会、气舍等主治瘿气。
类别与特色
1.【禁灸】:刺灸心法47个禁灸穴道之一
2.【禁灸】:针灸大成45禁灸穴道之一
出处
1.出自《灵枢‧本输》。
2.另外《甲乙经》: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中。
释义
1.天:人体的上部。
2.府:聚集也。
3.天府属于肺经位在上臂,为肺气聚集所在,故称之为天府。
神经
操作
艾灸
用艾条在距离皮肤3-5cm处对天府穴进行温和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可有效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衄。小贴士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操作,防止皮肤损伤;针刺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切勿自行操作以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意外损伤;对本穴进行艾灸时,注意及时清理艾灰,防止因落灰烫伤局部。
按摩
用拇指指腹按揉天府穴,每次按揉5分钟左右,每天一次,能够治疗咳嗽、气喘。
针刺
用毫针直刺天府穴0.3-1寸,可以治疗咳嗽、气喘、肩膀疼。
刮痧
从上向下刮拭。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天府约200次,或按揉3〜5分钟,能防治肺部疾患。刮痧时力度应轻重适宜,刮痧板应与皮肤成一定角度,不宜强行出痧。
拔罐
天府穴刮痧拔罐可缓解治疗支气管炎、咳嗽、喘息、鼻衄。
更多定穴
定位取穴
1.【国家经穴标准】: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2.【其他常用取穴法】:以手下垂,手掌向前,当腋窝横纹头直下,向尺泽穴下行3寸是穴。
3.【其他常用取穴法】:古法取穴,以手平举,用鼻尖涂墨,低头鼻点到处是穴。以坐位或是卧位来取穴。
4.【其他常用取穴法】:天府穴当两手下垂时,与乳头相平处,是穴。天府穴直对尺泽穴相距6寸。
5.【其他常用取穴法】:根据针灸科学、中国针灸学之同身寸法:腋窝横纹前端至尺泽穴(肘窝横纹)为9寸,天府穴在腋窝横纹头下3寸.对准尺泽穴,亦即天府穴是在尺泽上6寸处。
6.【其他常用取穴法】:臂内侧面,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凹陷处。当腋前纹头与肘横纹尺侧端连在线1/3折点的外方。
7.【鉴别比较-天府、侠白、殷门】:天府与侠白位在手臂阴面,与大腿后侧殷门部位约略相应。
古代定穴
1.《针灸大成》: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动脉中,用鼻尖点墨,点到处是穴。
2.《医宗金鉴》:从云门穴下循腹内,腋下三寸动脉陷中,以鼻尖点墨取之。
3.《灵枢•寒热病》:腋下动脉。
4.《针灸甲乙经》: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中。
5.《外台秘要》:以鼻嗅臂,点其鼻尖所着处。
6.《针方六集》:垂手与乳相平。
解剖
1.【肌肉】:在肱二头肌外侧。
2.【血管】: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肌支。
3.【神经】: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4.【若由表皮扎针向下,依次所遇到的解剖组织层次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有头静脉,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
应用
针感
1.局部麻胀或向上下放散。
治疗方法
1.【针法】:(角度)直刺,向胸外侧刺入。(深度)针0.3~0.5寸
2.【针法】:直刺0.5~1寸。
3.【灸法】:古人禁灸。
4.【古人针灸经验-禁灸】:注意:《甲乙经》谓禁灸,灸之令人逆气。但《千金方》主灸。
5.【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配伍
1.【肺经主治疾病】:肺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例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2.〔治上臂疼痛〕:天府配肩髃、曲泽,治上臂疼痛。
3.〔治鼻衄〕:天府配合谷,治疗鼻衄。
4.〔治瘤、瘿气、咽肿〕:气舍、天府、臑会。
5.〔治肩背部疼痛或肩关节周围炎〕:天府配天宗、肩髃,治肩背部疼痛或肩关节周围炎。
6.〔治流鼻血〕:天府配「合谷」穴,可治流鼻血。
7.【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心经的坐骨神经痛】: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经验:天府配「侠白」,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8.【十四经配合董氏针灸治疗经验-治心经的坐骨神经痛】:『天府配侠白穴』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这是因为天府与侠白所在位置与董氏针灸的上曲、下曲穴相近,它们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特效针。若从古典针灸原理来解释也是通的,因为肺经属金,肾与膀胱经属水,金可生水,坐骨神经痛常伤膀胱经与肾经且病久必虚,可藉其强壮方式来达到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1.【禁灸】:刺灸心法47个禁灸穴道之一
2.【禁灸】:针灸大成45禁灸穴道之一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在腋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中”,“咳上气,喘不得息……身胀,逆息不得卧”。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腋下三寸中,以鼻取之。”3、《循经考穴编》:“广注:宜直手合掌,眼视中指,取鼻尖点到处是。”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