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Join 算法

1. 为什么我们需要 Join

我们对关系数据库中的表【tables】进行规范化【normalize】,这样我们就减少了信息的冗余和浪费的空间,但是现在我们为了可以响应传入的查询【Query】,我们必须把这些分离的东西重新组合在一起,以重建原始元组,而不会丢失任何信息,这就是 Join 要做的。

2 Join 算法

我们本节将重点关注使用内等联接算法【inner equijoin algorithms】执行二元连接(两个表)。

  • 可以调整这些算法以支持其他连接。
  • 多路【Multi-Way】连接主要存在于研究文献中。

一般来说,我们希望较小的表始终是查询计划【QueryPlan】中的左表【Left Tabe】(左指的是它位于 Join 操作符的左边)(“外部表【outer table】”)。

  • 优化器在生成物理计划【physical plan】时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 Join 操作符

在前面讲排序算法时,我们认识了查询计划。并且也看到了 SQL 被转换为查询计划的操作符树。

在 Join 的操作符实现中,我们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

考虑点 1:输出【Output】:连接运算符【Join Operator】向查询计划树中的父操作符发送哪些数据?
考虑点 2:成本分析标准:我们如何确定两种算法中,那种连接算法最优?

3.1 操作符输出

对于在连接属性【join attributes】上匹配的元组 r ∈ R 和元组 s ∈ S,将 r& s 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元组。


输出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 取决于处理模型【processing model】,比如如果是排序-归并 Join【Sort Merge Join】 ,那么数据是有序的,但是如果是哈希 Join,那么数据就是无序的
  • 取决于存储模型【storage model】,比如行存储还是列存储,数据的组织是不同的
  • 取决于查询【Query】对数据的要求,比如是全部字段返回,还是只返回特定几个字段
3.1.1 操作符输出:DATA(直接输出数据)

提前物化【Early Materialization】:将外部元组和内部元组中的属性值复制到新的输出元组中。

  • 缺点:在表非常宽的时候,我们将有非常多的属性,我们拷贝了很多用不到的属性
  • 优点:查询计划中的后续操作符永远不需要返回基表来获取更多数据,因为连接操作符返回的数据就是完整的。 

3.1.2 操作符输出:Record ID

延迟物化【Late Materialization】:仅复制连接键【Join Keys】以及匹配元组的Record ID。

  • 优点:非常适合列存储,因为 DBMS 不会复制查询不需要的数据。
  • 缺点:后面进行映射操作时,可能需要回基表

3.2 成本分析标准【Cost Analysis Criteria】

假定:

  • 表 R 占据 M 个页面,R 表中有 m 个元组
  • 表 S 占据 N 个页面,S 表中有 n 个元组

成本指标:用于计算连接【Join】所使用的 IO 数量。

我们将忽略计算机计算的成本,我们也忽略操作符的输出成本【output cost】,因为这取决于数据,而我们尚无法计算。

3.2.1 Join VS Cross Product

我们这里区分一下 Join 和 笛卡尔积的区别:

  • R⨝S 是最常见的运算,因此必须仔细优化。
  • R×S 后进行选择【selection】的效率很低,因为笛卡尔积很大。

有很多降低连接成本的算法,但没有一种算法可以在所有场景下都有效。

注:很少有系统回采用笛卡尔积,因为它太慢了,除非是查询指定进行笛卡尔积操作。

3.2.2 Join 算法

嵌套循环连接【Nested Loop Join】

  • Simple / Stupid
  • Block
  • Index

排序合并连接【Sort Merge Join】
哈希连接 【Hash Join】

3.2.2.1 嵌套循环连接【Nested Loop Join】

 

Naïve嵌套循环连接

我们首先认识左表/外表和右表/内表,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外表中的每一个元组,我们遍历内表中的每一个元组,如果它满足连接匹配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将其写入输出(我们暂不考虑输出的方式是 DATA 还是 Record ID)。

注:我们在查询计划汇总,将外表放在左侧,这是约定。

问:为什么这个算法很愚蠢?
答:对于 R 中的每个元组,它扫描 S 一次

Cost =  M + (m ∙ N)

例子:

Table R: M = 1000, m = 100,000

Table S: N = 500, n = 40,000

假设页大小为 4 KB pages → 大约总占用 6 MB

Cost Analysis: → M + (m ∙ N) = 1000 + (100000 ∙ 500)

                                               = 50,001,000 IOs

假定 0.1 ms/IO

Total time ≈ 1.3 hours

那如果将小表作为外表呢?

Cost Analysis: → N + (n ∙ M) = 500 + (40000 ∙ 1000)

                                              = 40,000,500 IOs

假定 0.1 ms/IO

Total time ≈ 1.1 hours

block嵌套循环连接

对于每一个外表中的块【block】或者页【page】,我们从内表中加载出一块【block】/页【page】 ,然后对于每个外表块中的元组,我们遍历内表块中的每一个元组,如果它满足连接匹配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将其写入输出。

该算法执行较少的磁盘访问,对于 R 中的每个块,它扫描 S 一次

Cost: M + (M ∙ N )

在这种算法中,我们需要三个 Buffer Page,两个用于输入,一个用于输出。

例子

Table R: M = 1000, m = 100,000

Table S: N = 500, n = 40,000

 Cost Analysis: → M + (M ∙ N) = 1000 + (1000 ∙ 500)

                                                = 501,000 IOs

假设 0.1 ms/IO

Total time ≈ 50 seconds 

如果说我们的 Buffer Pool 有 B 个页可以用呢??

  • 那么我们使用 B-2 个页来扫描外表
  • 使用一个页用于内表
  • 使用一个页用于输出

 因为我们使用 b-2 个缓冲来扫描外表 R ,因此:

Cost: M + (  M / (B-2)  ∙ N)

如果外表完全可以被内存容纳呢??即(B > M+2)

Cost: M + N = 1000 + 500 = 1500

假设 0.1 ms/IO

Total time ≈ 0.15 seconds

index嵌套循环连接

为什么基本的嵌套循环连接如此糟糕?

答:对于外表中的每个元组,我们必须执行顺序扫描以检查内表中的匹配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索引来查找匹配的内表来避免顺序扫描。

假设每个索引探测【Index Probe】的成本:每个元组的成本是常数/常量 C(C 依赖于索引):

Cost: M + (m ∙ C)

嵌套循环连接小结

要点:

  • 选择较小的表作为外表。
  • 在内存中缓冲尽可能多的外表。
  • 循环【loop】内表(或使用索引)。

算法:

  • naive
  • block
  • index
 3.2.2.2 排序归并连接算法【Sort Merge Join】

第一阶段:排序【sort】

  • 根据连接键【Join Keys】对两个表进行排序。
  • 我们可以使用上节课谈到的外部归并排序算法,当然其他算法也是可以的。

第二阶段:合并【merge】

  • 使用游标遍历两个已排序的表(我们在这里是同时遍历两个表),并输出匹配的元组。
  • 根据连接类型【Join Type】,可能需要回溯【backtrack】。

例子:

SELECT R.id, S.cdate

FROM R JOIN S ON R.id = S.id

WHERE S.value > 100

1️⃣ 首先是我们第一个步骤,排序,连接键是各自表的id

2️⃣  排序后产生的输出

3️⃣ 然后开始第二步骤,归并,首先我们分别获取各自表上最开始处的游标,

 4️⃣ 然后按照连接键条件进行对比,然后我们将连接的元组,放到我们的输出缓冲区中

5️⃣ 然后我们增长内部表的游标向下滑动 ,然后排序后的 S 表的第二个元素依然匹配连接条件,将其写入输出缓冲区,

6️⃣ 增长内部表的游标 ,现在rid = 100 ,sid = 200,rid < sid ,我们增长 rid 的游标

7️⃣ 然后 rid = sid = 200,将连接元组输出到缓冲区

 8️⃣ 我们继续增长外部表的游标,sid = 400,而 rid = 200,因此需要再增长 rid 

9️⃣ 此时,我们发现 rid 再次等于 200 了,基于我们记录的一些元数据,我们内部表需要回溯到 sid = 200处 

🔟 现在我们继续比较,并将连接元组写到输出缓冲区

继续循环往复,指导内外表遍历完。

排序归并连接算法的成本:

Sort Cost (R): 2M ∙ (1 + ⌈ logB-1 ⌈M / B⌉ ⌉)

Sort Cost (S): 2N ∙ (1 + ⌈ logB-1 ⌈N / B⌉ ⌉)

Merge Cost: (M + N)  这里假设无回溯

Total Cost: Sort + Merge 

合并阶段最坏的情况是两个关系【Relation】中所有元组的连接属性【Join Keys】包含相同的值。
Total Cost = (M ∙ N) + (排序成本)

Table R: M = 1000, m = 100,000 

Table S: N = 500, n = 40,000

With B =100 buffer pages

both R and S can be sorted in two passes:

Sort Cost (R) = 2000 ∙ (1 + ⌈log99 1000 /100⌉)

                      = 2000 ∙ 2

                      = 4000 IOs

Sort Cost (S) = 1000 ∙ (1 + ⌈ log99 500 / 100⌉)

                      = 1000 ∙ 2

                      = 2000 IOs

Merge Cost = (1000 + 500) = 1500 IOs →

Total Cost = 4000 + 2000 + 1500 = 7500 IOs →

假定  0.1 ms/IO

Total time ≈ 0.75 seconds

排序归并连接适合什么场景下使用呢?

  • 一个或两个表已按连接键排好序,比如你在连接键上有一个聚簇索引,那么我们就不需要重负排序的成本。
  • 输出必须按连接键排好序,即查询【Query】中有 OrderBy 子句,且排序键必须是连接键的子集。

输入关系【input relation】可以通过显式排序操作符【sort operator】进行排序,也可以通过使用连接键上的索引,来扫描关系完成排序。

3.2.2.3 哈希连接【Hash Join】

如果元组 r ∈ R 和元组 s ∈ S 满足连接条件,则它们具有相同的连接属性值【Join Attribute Value】,比如 rid = sid

基础哈希连接算法

第一阶段:构建【Biild】

  • 扫描外表,并在连接属性上应用哈希函数 h1 ,来填充哈希表。
  • 们可以使用之前讨论过的任何哈希表,但在实践中线性探测效果最好。

第二阶段:探索【Probe】

  • 扫描内表,并在每个元组上使用哈希函数 h1 跳转到哈希表中的某个位置并找到与之匹配外表的元组

例子:

1️⃣ 在阶段1,我们首先扫描外表,并针对连接键,应用哈希函数 h1 ,来构建我们的哈希表

2️⃣ 在阶段2,我们扫描内表,对连接键应用相同的哈希函数 h1 ,就可以查得与之匹配外表中的元组

下面我们聚焦于哈希表,他的组成是怎么样的?

Key:连接表所依据的属性,我们总是需要原始键,来验证我们是否有正确的匹配,以防发生哈希冲突。

Value :因实现而异

  • 取决于查询计划【Query Plan】中连接【Join】上方的运算符期望作为其输入的内容。
  • 提前物化与延迟物化,提前物化,是直接在值中存储元组的数据,这也会导致无效的拷贝辅助,而延迟物化则只是存储 Record ID,但这也会带来回基表的额外动作

优化:PROBE FILTER

在构建【Build】阶段创建布隆过滤器,此时哈希表中的键可能不存在。

  • 线程在探测哈希表之前检查过滤器。
  • 由于布隆过滤器适合 CPU 缓存,因此速度会更快。
  • 有时称为横向信息传递【sideways information passing.】。

大概讲一下:

  • 在构建阶段,除了初始化哈希表之外,还会构造一个布隆过滤器
  • 在探索阶段,我们首先在布隆过滤器里检查,如果未命中,则无需查询哈希表,否则就去哈希表里检索 

分区哈希连接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内存来容纳整个哈希表,会发生什么情况?
我们不想让缓冲池管理器【Buffer Pool Manager】随机交换【Swal】哈希表页面。 

我们就可以使用上一讲中介绍的方法。即将我们的数据分组到桶中,

使用哈希连接,当表无法容纳在内存中时:

  • 构建阶段:将两个表按照连接属性【Join Key】散列到分区中。
  • 探测阶段:比较每个表的相应分区中的元组。

有时称为 GRACE 哈希连接,以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 GRACE 数据库机命名。
 

1️⃣ 将 R 表哈希到 (0, 1, ..., max) 个桶中

2️⃣ 将 S 表哈希到 (0, 1, ..., max) 个桶中

3️⃣ 逐个桶进行匹配

如果存储桶【Bucket】仍然不适合内存,则使用递归分区将表直到拆分为适合的块。

  • 使用哈希函数 h2 (h2≠h1)为bucket(R,i)构建另一个哈希表。
  • 然后探测该级别上其他表的桶上的每个元组。

例子:

1️⃣ 假设我们第一轮分区后,外部表得到的桶中,有的桶特别大,依然无法被内存容纳

2️⃣ 我们对该桶应用哈希函数 h2 ,再次拆分,在该层级上得到适当大小的桶 

3️⃣ 现在我们对内部表应用哈希函数 h1 ,并对外部表二次拆分的桶应用 h2

分区哈希连接的成本

  • 我们假定我们有足够的缓冲区
  • Cost = 3(M + N)

分区阶段:我们需要读写每一个表,即 2(M+N) IOs

探测阶段:我们也要读取每一个表,即 M+N IOs

例子

M = 1000, m = 100,000

N = 500, n = 40,000

成本分析:  3 ∙ (M + N) = 3 ∙(1000 + 500) = 4,500 IOs

假定 0.1 ms/IO

Total time ≈ 0.45 seconds

优化:混合哈希连接

如果键倾斜,则 DBMS 会将热分区保留在内存中并立即执行比较,而不是将其溢出到磁盘。

但是,这很难正常工作。 实践中很少这样做。 
 

3.2.2.4 总结观察

内表的大小没有限制。
如果 DBMS 知道外表的大小,那么它可以使用静态哈希表。

  • 构建/探测操作的计算开销更少。

如果我们不知道其大小,那么我们必须使用动态哈希表或允许溢出页面。 

3.3 算法总结

对于操作符执行而言,哈希几乎总是比排序更好。
注意事项:

  • 对于不均匀的数据,排序算法效果更好。
  • 当结果需要排序时,排序效果更好。

好的 DBMS 使用其中之一(或两者)。 

  • 14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