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从事无线通信理论研究的我博士毕业,希望做一些贴近实际应用,能将理想变为现实的东西,比如做算法设计SE,算法落产品,或者做标准代表,将算法技术写进行业标准。华为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和机会。
进入部门后,我开始在通信技术最前沿5G领域做技术储备工作。从波形到软空口,再到高频,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展着,而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在不断丰富。当然,我还是喜欢瞎倒腾:比如,利用工具箱简化仿真代码、利用公司的云平台尝试分布式计算、做技术总结的时候整两篇论文、到样机外场帮忙扛设备,推推测试车。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是这段时间的静水潜流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本以为日子会在这种略显平淡但偶有几分小精彩中度过,2016年3月成长中的第一个重大事件不经意间来临了。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主管一封邮件告知我们5G标准化的发令枪打响了。也许是因为我英语较好,也许是5G技术跟了很久,我幸运地进入5G标准代表团队,重点跟踪高频方向。参加5G标准化,对一个年轻的通信人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6年4月,我第一次参加3GPP会议。过程其实乏善可陈,除了写的一篇提案感觉还有微末贡献之外,更多是作为菜鸟新兵由首席标准代表安排去参加讨论高频段的天线建模。依靠着总部同事的大力支援和自己还算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知识,我的“首秀”还算平稳,虽无亮点,倒也没犯傻,但却是第一次深刻体会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含义。
在标准团队摸爬滚打半年后,我被第二个重大事件“临幸”了。2016年10月和11月的5G标准大会,Polar码的“世纪大战”如期上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