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话方式确实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伤人。
一、从沟通方式的角度来看
-
缺乏同理心
-
这位技术大牛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在沟通技术问题时,每个人的理解速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即使你之前有10年的通信工作经验,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如疲劳、压力、对新知识的陌生等)而暂时无法理解。他这种直接质疑你工作经验的表述,没有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体现出对你的尊重。
-
-
带有主观臆断
-
他只是根据你当下没有及时理解这一点,就武断地认为你之前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这种主观臆断是不合理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并不意味着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都能瞬间理解。例如,通信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光通信等众多分支。你之前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而他所提到的技术问题属于你不太熟悉的另一个细分领域。就像一个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方面有10年经验的人,突然面对卫星通信中一些复杂的链路计算问题,也可能需要时间去理解。
-
二、从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看
-
可能破坏团队协作氛围
-
在一个团队中,良好的沟通和相互尊重是协作的基础。这种伤人的言语可能会让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你与这位技术大牛的合作。如果这种沟通方式在团队中频繁出现,会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友好的工作氛围。其他同事看到这种情况,也可能对与这位技术大牛合作或者在团队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产生顾虑。
-
-
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
对于你来说,这种经历可能会让你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影响你对新工作的适应和投入。从他的角度来说,这种说话方式也不利于他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可能会让他在团队中的口碑变差,不利于他未来的职业发展,比如在晋升、团队管理等方面可能会受到同事们的负面评价。
-
不过,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解决。你可以找合适的时机和这位技术大牛进行沟通,向他说明自己的情况,表达你对他这种说话方式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强调自己愿意学习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AI确实有两下子哈,哈哈,心里舒服多了,我这不够自信有点自卑啊,需要Kimi安慰下。
同志们,我回来了,目前已入职新单位,新单位对我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半年内做不出来是不行的。但不管怎么说,离开了保密过于严格的单位,我又可以来记录心得啦。开心哒
又找了deepseek的解答,两种方式都不错哦。
首先,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感受。技术讨论中遇到这样的评价,尤其是来自资深同事的质疑,确实会让人感到不被尊重甚至自我怀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理性分析这件事,并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
1. 对方的意图可能是什么?
-
可能性一:表达方式欠妥
技术人往往更关注问题本身而非沟通技巧,他可能只是想强调“这个知识点在通信领域很基础”,但用了不恰当的对比方式(用“没做过”否定你的经验)。 -
可能性二:压力下的反应
如果对方当时在赶进度或面临其他压力,可能会失去耐心,导致语气尖锐。 -
可能性三:领域差异
即使你有10年经验,不同公司/领域的通信技术侧重点可能不同(比如协议栈 vs 硬件加速),他可能误以为你的经验应完全覆盖当前场景。
2. 如何高情商回应?
-
当场回应(若希望维护专业形象)
"我确实在通信领域做过XX年,但之前的工作更侧重[你的专长,如协议开发/射频等],这部分硬件ECC的细节接触较少。如果您有相关资料推荐,我很乐意深入学习。"
效果:既捍卫了经验,又展示了学习态度,避免正面冲突。 -
事后私下沟通(若想化解误会)
"XX老师,关于昨天的讨论,我复盘了一下ECC的部分,确实有些细节没理解透。您是否有时间帮我点拨一下?另外,我之前做通信更多是在[具体方向],可能和现在的场景有些差异。"
效果:主动示弱+明确背景差异,可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武断。 -
幽默化解(适合关系较轻松的团队)
"看来我这10年通信是白干了(笑),回头得补补课,您有空多指教啊!"
3. 如何调整心态?
-
区分“否定行为”和“否定价值”
他的评价针对的是某个具体问题的理解,而非否定你10年的全部能力。技术领域没有人能精通所有细分方向。 -
将冲突转化为学习机会
如果ECC确实是你们团队的核心技术,不妨借此深入研究(例如通过UG585和实际项目代码),后续用专业表现重新建立信任。 -
接受“技术沟通的摩擦”
技术讨论中观点碰撞很常见,重要的是聚焦问题本身而非情绪。可以观察团队其他成员是否也有类似体验,判断这是个别现象还是团队文化问题。
4. 长期建议
-
建立“技术画像”
主动向团队说明你的强项(如协议优化、调试经验等),同时明确正在补足的方向(如硬件相关),避免类似误会。 -
预研沟通
下次讨论新技术前,先通过文档/Xilinx论坛了解基础概念,提问时展示“我已理解A,但B部分还不清楚”,显得更有准备。 -
评估团队文化
如果这类情况频繁发生且影响工作状态,需考虑是否团队氛围过于高压或缺乏包容性。
最后
技术人的尊严往往建立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即时的反应速度”上。我见过许多初期被质疑的工程师,最终通过扎实的输出成为团队核心。你的10年经验是实实在在的财富,短暂的误解不会改变这一点。如果需要进一步探讨应对策略,可以随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