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44 |最短路径:地图软件如何计算最优出行路径?

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这两种算法主要是针对无权图的搜索算法。针对有权图,也就是图中的每条边都有一个权重,该如何计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经过的边的权重和最小)呢?

算法解析

最优问题包含三个:最短路线、最少用时和最少红绿灯。我们先解决最简单的,最短路线。

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模,也就是将复杂的场景抽象成具体的数据结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抽象成数据结构呢?

之前也提到过,图这种数据结构的表达能力很强,显然,把地图抽象成图最合适不过了。把每个岔路口看作一个顶点,岔路口与岔路口之间的路看作一条边,路的长度就是边的权重。如果路是单行道,就在两个顶点之间画一条有向边;如果路是双行道,就在两个顶点之间画两条方向不同的边。这样,整个地图就被抽象成一个有向有权图。

具体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Graph { // 有向有权图的邻接表表示
    private LinkedList<Edge> adj[]; // 邻接表
    private int v; // 顶点个数

    public Graph(int v) {
        this.v = v;
        this.adj = new LinkedList[v];
        for (int i = 0; i < v; ++i) {
            this.adj[i] = new LinkedList<>();
        }
    }

    public void addEdge(int s, int t, int w) { // 添加一条边
        this.adj[s].add(new Edge(s, t, w));
    }

    private class Edge {
        public int sid; // 边的起始顶点编号
        public int tid; // 边的终止顶点编号
        public int w; // 权重
        public Edge(int sid, int tid, int w) {
            this.sid = sid;
            this.tid = tid;
            this.w = w;
        }
    }
    // 下面这个类是为了dijkstra实现用的
    private class Vertex {
        public int id; // 顶点编号ID
        public int dist; // 从起始顶点到这个顶点的距离
        public Vertex(int id, int dist) {
            this.id = id;
            this.dist = dist;
        }
    }
}

要求解的问题就转化为,在一个有向有权图中,求两个顶点间的最短路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更加准确地说,是单源最短路径算法(一个顶点到一个顶点)。提到最短路径算法,最出名的莫过于 Dijkstra 算法了。所以,我们现在来看,Dijkstra 算法是怎么工作的。

还是直接看代码吧:

// 因为Java提供的优先级队列,没有暴露更新数据的接口,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实现一个
private class PriorityQueue { // 根据vertex.dist构建小顶堆
    private Vertex[] nodes;
    private int count;
    public PriorityQueue(int v) {
        this.nodes = new Vertex[v+1];
        this.count = v;
    }
    public Vertex poll() { // TODO: 留给读者实现... }
    public void add(Vertex vertex) { // TODO: 留给读者实现...}
    // 更新结点的值,并且从下往上堆化,重新符合堆的定义。时间复杂度O(logn)。
    public void update(Vertex vertex) { // TODO: 留给读者实现...} 
    public boolean isEmpty() { // TODO: 留给读者实现...}
}

public void dijkstra(int s, int t) { // 从顶点s到顶点t的最短路径
    int[] predecessor = new int[this.v]; // 用来还原最短路径
    Vertex[] vertexes = new Vertex[this.v];
    for (int i = 0; i < this.v; ++i) {
        vertexes[i] = new Vertex(i, Integer.MAX_VALUE);
    }
    PriorityQueue queue = new PriorityQueue(this.v);// 小顶堆
    boolean[] inqueue = new boolean[this.v]; // 标记是否进入过队列
    vertexes[s].dist = 0;
    queue.add(vertexes[s]);
    inqueue[s] = true;
    while (!queue.isEmpty()) {
        Vertex minVertex= queue.poll(); // 取堆顶元素并删除
        if (minVertex.id == t) break; // 最短路径产生了
        for (int i = 0; i < adj[minVertex.id].size(); ++i) {
            Edge e = adj[minVertex.id].get(i); // 取出一条minVetex相连的边
            Vertex nextVertex = vertexes[e.tid]; // minVertex-->nextVertex
            if (minVertex.dist + e.w < nextVertex.dist) { // 更新next的dist
                nextVertex.dist = minVertex.dist + e.w;
                predecessor[nextVertex.id] = minVertex.id;
                if (inqueue[nextVertex.id] == true) {
                    queue.update(nextVertex); // 更新队列中的dist值
                } else {
                    queue.add(nextVertex);
                    inqueue[nextVertex.id] = true;
                }
            }
        }
    }
    // 输出最短路径
    System.out.print(s);
    print(s, t, predecessor);
}

private void print(int s, int t, int[] predecessor) {
    if (s == t) return;
    print(s, predecessor[t], predecessor);
    System.out.print("->" + t);
}

vertexes 数组用于记录从起始顶点到每个顶点的距离(dist)。起初,把所有顶点的 dist 都初始化为无穷大(也就是代码中的 Integer.MAX_VALUE)。我们把起始顶点的 dist 值初始化为 0,然后将其放到优先级队列中。

predecessor 数组的作用是为了还原最短路径,它记录每个顶点的前驱顶点。最后,我们通过递归的方式,将这个路径打印出来。

inqueue 数组是为了避免将一个顶点多次添加到优先级队列中。我们更新了某个顶点的 dist 值之后,如果这个顶点已经在优先级队列中了,就不要再将它重复添加进去了。

如果还是没有看懂,建议看一下这篇文章:Dijkstra算法 | 大专栏

通过Dijkstra计算图G中的最短路径时,需要指定起点s(即从顶点s开始计算)。

此外,引进两个集合 S 和 U。S 的作用是记录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以及相应的最短路径长度),而U则是记录还未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以及该顶点到起点s的距离)。

初始时,S中只有起点s;U中是除 s 之外的所有顶点,并且U中顶点的路径是”起点s到该顶点的路径”。然后,从U中找出路径最短的顶点,并将其加入到S中;接着,更新U中的顶点和顶点对应的路径。 然后,再从U中找出路径最短的顶点,并将其加入到S中;接着,更新U中的顶点和顶点对应的路径。 … 重复该操作,直到遍历完所有顶点。

操作步骤:
(1) 初始时,S只包含起点s;U包含除s外的其他顶点,且U中顶点的距离为”起点s到该顶点的距离”(例如,U中顶点v的距离为(s,v)的长度,然后s和v不相邻,则v的距离为∞)

(2) 从U中选出”距离最短的顶点k”,并将顶点k加入到S中;同时,从U中移除顶点k

(3) 更新U中各个顶点到起点s的距离。之所以更新U中顶点的距离,是由于上一步中确定了k是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从而可以利用k来更新其它顶点的距离;例如,(s,v)的距离可能大于(s,k)+(k,v)的距离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遍历完所有顶点。

可以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Dijkstra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代码实现中,最复杂就是 while 循环嵌套 for 循环那部分代码了。while 循环最多会执行 V 次(V 表示顶点的个数),而内部的 for 循环的执行次数不确定,跟每个顶点的相邻边的个数有关,我们分别记作 E0,E1,E2,……,E(V-1)。如果我们把这 V 个顶点的边都加起来,最大也不会超过图中所有边的个数 E(E 表示边的个数)。

for 循环内部的代码涉及从优先级队列取数据、往优先级队列中添加数据、更新优先级队列中的数据,这样三个主要的操作。我们知道,优先级队列是用堆来实现的,堆中的这几个操作,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V)(堆中的元素个数不会超过顶点的个数 V)。

综合这两部分,再利用乘法原则,整个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E*logV)

弄懂了 Dijkstra 算法,我们再来回答之前的问题,如何计算最优出行路线?

理论上讲,用 Dijkstra 算法可以计算出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对于一个超级大地图来说,岔路口、道路都非常多,对应到图这种数据结构上来说,就有非常多的顶点和边。如果为了计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在一个超级大图上动用 Dijkstra 算法,遍历所有的顶点和边,显然会非常耗时。那我们有没有什么优化的方法呢?

做工程不像做理论,一定要给出个最优解。理论上算法再好,如果执行效率太低,也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工程中。对于软件开发工程师来说,我们经常要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对解决方案权衡取舍。类似出行路线这种工程上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求出个绝对最优解。很多时候,为了兼顾执行效率,我们只需要计算出一个可行的次优解就可以了。

虽然地图很大,但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或者说较好的出行路径,并不会很“发散”,只会出现在两点之间和两点附近的区块内。所以可以在整个大地图上,划出一个小的区块,这个小区块恰好可以覆盖住两个点,但又不会很大。只需要在这个小区块内部运行 Dijkstra 算法,这样就可以避免遍历整个大图,也就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

不过你可能会说了,如果两点距离比较远,从北京海淀区某个地点,到上海黄浦区某个地点,那上面的这种处理方法,显然就不工作了,毕竟覆盖北京和上海的区块并不小。对于这样两点之间距离较远的路线规划,我们可以把北京海淀区或者北京看作一个顶点,把上海黄浦区或者上海看作一个顶点,先规划大的出行路线。比如,如何从北京到上海,必须要经过某几个顶点,或者某几条干道,然后再细化每个阶段的小路线

这样,最短路径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再来看另外两个问题,最少时间最少红绿灯

前面讲最短路径的时候,每条边的权重是路的长度。在计算最少时间的时候,算法还是不变,我们只需要把边的权重,从路的长度变成经过这段路所需要的时间。不过,这个时间会根据拥堵情况时刻变化。如何计算车通过一段路的时间呢?这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你可以自己思考下。

每经过一条边,就要经过一个红绿灯。关于最少红绿灯的出行方案,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把每条边的权值改为 1 即可,算法还是不变,可以继续使用前面讲的 Dijkstra 算法。不过边的权值为 1,就相当于无权图,还可以使用之前讲过的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计算出来的两点之间的路径,就是两点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练手:
LeetCode第 743 题:网络延迟时间(C++)_zj-CSDN博客

总结引申

Dijkstra算法实现思路非常经典,掌握了这些思路,我们可以拿来指导、解决其他问题。比如 Dijkstra 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就可以拿来解决下面这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问题。

我们有一个翻译系统,只能针对单个词来做翻译。如果要翻译一整个句子,我们需要将句子拆成一个一个的单词,再丢给翻译系统。针对每个单词,翻译系统会返回一组可选的翻译列表,并且针对每个翻译打一个分,表示这个翻译的可信程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针对每个单词,从可选列表中,选择其中一个翻译,组合起来就是整个句子的翻译。每个单词的翻译的得分之和,就是整个句子的翻译得分。随意搭配单词的翻译,会得到一个句子的不同翻译。针对整个句子,我们希望计算出得分最高的前 k 个翻译结果,你会怎么编程来实现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借助回溯算法穷举所有的排列组合情况,然后选出得分最高的前 k 个翻译结果。但是,这样做的时间复杂度会比较高,是 O(m^n),其中,m 表示平均每个单词的可选翻译个数,n 表示一个句子中包含多少个单词。

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借助 Dijkstra 算法的核心思想,非常高效地解决。每个单词的可选翻译是按照分数从大到小排列的,所以 a 0 ​ b 0 ​ c 0 a_0​b_0​c_0 a0b0c0​ 肯定是得分最高组合结果。我们把 a 0 ​ b 0 ​ c 0 a_0​b_0​c_0 a0b0c0​ 及得分作为一个对象,放入到优先级队列中

我们每次从优先级队列中取出一个得分最高的组合,并基于这个组合进行扩展。扩展的策略是每个单词的翻译分别替换成下一个单词的翻译。比如 a0​b0​c0​ 扩展后,会得到三个组合,a1​b0​c0​、a0​b1​c0​、a0​b0​c1​。我们把扩展之后的组合,加到优先级队列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获取到 k 个翻译组合或者队列为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实现思路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假设句子包含 n 个单词,每个单词平均有 m 个可选的翻译,我们求得分最高的前 k 个组合结果。每次一个组合出队列,就对应着一个组合结果,我们希望得到 k 个,那就对应着 k 次出队操作。每次有一个组合出队列,就有 n 个组合入队列。优先级队列中出队和入队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X),X 表示队列中的组合个数。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k * n * logX)。那 X 到底是多少呢?

k 次出入队列,队列中的总数据不会超过 kn,也就是说,出队、入队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kn))。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knlog(k*n)),比之前的指数级时间复杂度降低了很多。

其实这个思路很像:leetcode 第 239 题:滑动窗口最大值(C++)_zj-CSDN博客

都是优先级队列的使用

课后思考

1、在计算最短时间的出行路线中,如何获得通过某条路的时间呢?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我之前面试的时候也被问到过,你可以思考看看。

通过某条路的时间与①路长度②路况(是否平坦等)③拥堵情况④红绿灯个数等因素相关。获取这些因素后就可以建立一个回归模型(比如线性回归)来估算时间。其中①②④因素比较固定,容易获得。③是动态的,但也可以通过a.与交通部门合作获得路段拥堵情况;b.联合其他导航软件获得在该路段的在线人数;c.通过现在时间段正好在次路段的其他用户的真实情况等方式估算。

2、今天讲的出行路线问题,我假设的是开车出行,那如果是公交出行呢?如果混合地铁、公交、步行,又该如何规划路线呢?

地铁时刻表是固定的,容易估算。公交虽然没那么准时,大致时间是可以估计的,步行时间受路拥堵状况小,基本与道路长度成正比,也容易估算。总之,感觉公交、地铁、步行,时间估算会比开车更容易,也更准确些。

  • 1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