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的思维】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片段阅读

(一)中心理解题

  1. 考查目的与频次:测查对文段中心思想的理解,是片段阅读必考题型,在国考和省考中题量占比40% - 50%。
  2. 题型特征:题干出现“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主旨/主题/观点/概括”等标志词。
  3. 解题思路:通过重点词语(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和行文脉络(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分分)确定中心句或把握整体中心。
  4. 重点词语
    • 关联词
      • 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如“然而、不过、可是、但是、却、事实上、实际上、其实、殊不知、截然不同、全新的、误读、相对而言”等标志词。逆向思维可通过否定转折前观点理解作者真正意图,文段特征为多数人观点后接转折关联词,使用方法是将转折关联词之前的观点加以否定即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
      • 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标志词有“因此、因而、故而、所以、从而、可见、看来、导致、致使、使得、造成、为什么、为何”等,“因此”句在开头或中间多为文段中心句(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后有其他关联词时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 必要条件关系:标志词为“只有……才……”,“只有”和“才”之间的内容为重点,也可通过“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 + 做法”“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 + 做法”“前提、基础、保障、关键”等标志词确定对策为重点,当文段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答案内容多为“解决问题”,需保证对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并列关系:文段没有侧重点,需全面概括。标志词有“此外、另外、同时、以及、;”等,句式相同或相近,或无明显其他关联词语。选项特征为两方面情况用“和、及、与、同”连接,多种情况用“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表述。
    • 主题词:文段阐述的核心话题,特征为文段围绕其展开、一般高频出现、多为名词、前有引入或对比、后有冒号“即”破折号等表示解释说明的标志,正确答案需包含主题词,干扰选项常对主题词进行扩大、缩小或偷换概念。
    • 程度词:所在语句通常为重点,引导的名词往往是文段主题词,标志词有“更、最、尤其是、根本、正是、真正、致命、无疑是、核心、突出”等。
  5. 行文脉络
    • 中心句特征:常见于段首或段尾,段首多为直接表明观点,段尾多为结论或对策。
    • 分述句特征:位置灵活,内容包括“比如、例如、……是例证”等例子表述,多角度分析(不同角度并列分述、正反论证),原因解释,调查资料、研究、报告等,可帮助理解文段中心,但本身不是重点,选项中围绕分述句的内容可排除。

(二)标题填入题

  1. 考查目的与频次:测查对一段文字中心的理解能力,是言语理解选考题型,国考和省考中一般题量为1道。
  2. 题型特征:以“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提问。
  3. 解题思路:是中心理解题的变形,找准文段中心句,标题需对应核心内容,形式上短小精悍、生动有趣,注意主题词的运用,避免单纯为博眼球而沦为“标题党”。

(三)细节判断题

  1. 考查目的与频次:测查准确把握细节信息的能力,一般一套题目中考查2 - 3道题,个别省份考查较多。
  2. 题型特征:题干中出现“理解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等标志词。
  3. 解题重点
    • 细节主旨化:题干常问“符合的”“正确的”或“可以推出的”,文段中心较明显,优选契合文段中心的选项。
    • 典型细节题:注意选项设置的陷阱,如无中生有(文中没有,选项偏说有)、偷换概念(文段说A,选项偏改成B)、偷换时态(过去、现在、将来时态混淆)、程度轻重(绝对化表述或相对表述错误),可通过关注核心名词、时态词、程度词来解题,相对绝对法中,选“正确的”优先看含相对标志词的选项,选“错误的”优先看含绝对标志词的选项。

(四)词句理解题

  1. 考查目的与频次:重点测查考生对于词句在特定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题量较小,一般一套题目中考查0 - 1道题。
  2. 题型特征:题干表述为“这段文字中‘某某’指的/含义/意思是……”。
  3. 解题思路:首先定位词句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进行理解判断。若词句出现在文段首尾,一般是对文段的总结概括,需对文段进行整体把握;若词句后面出现“:”“——”“即”“也就是说”等表示解释说明的标志,则标志后的内容为答案所在;若词句为代词,则主要理解代词之前的内容。判断原则为不过于肤浅、不离题太远。

二、语句表达

(一)语句排序题

  1. 考查目的与频次:考查对语句顺序以及内在逻辑的把握能力,是语句表达中的必考题型,一般一套题目中考查2 - 3道题,近几年国考联考中排序题题量有上升趋势。
  2. 题型特征:材料出现打乱顺序的5 - 6个句子,提问中出现“将以上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等标志词。
  3. 解题思路:从选项入手,根据选项提示信息对比不同语句,运用多种技巧解题,包括确定首句、捆绑集团、逻辑顺序、确定尾句,最后通读验证(只需验证基本锁定的答案)。
    • 确定首句
      • 首句特征: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背景/环境下)、下定义(……是/是指)、提出观点(有人说、人们普遍认为)。
      • 非首句特征:指代词单独出现(如“他逆袭女神,走向人生巅峰”中“他”指代不明,不适合做首句)、关联词后半部分(如“但是女神又跟他离婚了”“而且找了一个比他更有钱的”所在句子不适合做首句)。
    • 确定捆绑集团
      • 关联词:配套出现可直接捆绑;单独出现时,转折找相反句式,并列找相同句式。
      • 共同信息:寻找“特殊信息”进行捆绑,即文段中仅在两句话中出现的相同信息,如两句话都提到“龙哥”,可据此捆绑,但六句话都提到“佳爷”则不算特殊信息。
      • 指代词:标志词有“他”“它”“她们”“这”“那”等,找准代词指代的内容,将两句话进行捆绑,如“草原上的大量事例已经证明这些帝国都是昙花一现”中“这些帝国”指代不明,不能做首句,但可根据后文指代内容确定捆绑对象。
    • 确定顺序
      • 时间顺序:若语句中出现多个时间,可按照时间发展脉络排列先后顺序,如“自古以来”在前,具体朝代时间在后,且需熟练掌握朝代顺序(速记朝代小口诀: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 逻辑顺序
        • 观点 + 解释说明:先提出观点,后进行解释说明,如“你们都很可爱”(观点),“李二妮就是一个可爱的娃子”(解释说明)。
        • A和B:后文一般会按照先A后B的顺序展开论述,如文段出现“公务员考试包括行测和申论”,后文可能先介绍行测相关内容,后介绍申论相关内容。
        • 不同概念间逻辑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前提到结果等,如“亚洲—中国—北京—长安街—天安门”。
    • 确定尾句:引出结论(如“因此、所以、看来”等引导)和提出对策(如“这 + 应该、需要”等)的语句通常适合作为尾句。

(二)语句填空题

  1. 考查目的与频次:重在考查逻辑思维能力,题量较小,一般一套题目中考查1 - 2道题。
  2. 题型特征:题干表述为“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3. 解题思路:根据横线位置不同确定解题原则,关键是把握所填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与呼应。
    • 横线在首尾
      • 横线在文段结尾且为完整语句:句子作用往往是中心句,需对整个文段内容进行全面概括和总结。
      • 横线在文段结尾但为某一分句:需注意与前面分句的衔接,保证前后主语或话题一致。
      • 横线在开头:相当于中心理解题的“总—分”结构,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 横线在中间: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通过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横线处所填句子的内容,用代入排除法速度更快,注意把握好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关注上下文的联系。

(三)接语选择题

  1. 考查目的与频次:考查思维连贯能力,一般一套题目中考查1道题,题量较小。
  2. 题型特征:题干表述为“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3. 解题思路: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保持话题一致,避免选择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三、逻辑填空

(一)词的辨析

  1. 考查目的与频次:重点测查考生对于词语的辨析能力,以确保与人沟通得体、有效,一般一套题目中考查3 - 4道题,但目前考查题量有逐渐下降趋势。
  2. 考点特征:选项中的词语多为近义词,需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3. 辨析角度
    • 词义侧重:面对字形或发音相近的词语,可通过拆字组词(用不一样的字单独组词)和整词搭配(用整个词进行组词搭配)的方法辨析,如“推脱”(侧重想办法逃脱,如“推脱责任”)和“推托”(侧重找借口拒绝,如“推托姑娘的邀约”)。
    • 固定搭配
      • 根据词性找搭配:若选项为动词,回文段找名词或副词;若选项为名词,回文段找动词或形容词。
      • 注意积累:关注新闻热点、时事评论中常用词搭配,同时注意“一搭多”情况(一个词语同时搭配多个词语,多由并列关联词引导)。
    • 程度轻重:正确选项的轻重程度需与文段表达语气的轻重程度相匹配,如“瑕疵”“缺点”“缺陷”程度由轻到重,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程度的词语。
    • 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应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如“成果”(褒义)、“结果”(中性)、“后果”(贬义),根据语境选择相应感情色彩的词语。

(二)语境分析

  1. 考查目的与频次: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语境,快速找到解题突破口,几乎每道题都能在文段中找到对应关系。
  2. 考点特征:通过关联关系和对应关系,利用文段中的提示信息解题。
  3. 分析方法
    • 关联关系
      • 转折关系:横线所在语句包含转折关系关联词(如“但/然而/却”),前后横线处所填词语语义相反,如“小张远远看上去很美,但走近一看很丑”。
      • 递进关系:横线所在语句包含递进关系关联词(如“甚至/而且/更/特别/尤其/还/竟/愈加”),语义相近且前轻后重,如“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
      • 并列关系
        • 同义并列:通过“和”“及”“与”“同”“,”等连接,语义相近,如“徐悲鸿笔下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 反义并列:通过“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等连接,语义相反,如“有时最了解你的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有时虽无典型标志词,但通过“多一些……少一些……”等表述也可体现反义并列关系,如“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
    • 对应关系
      • 解释类对应:文段中有分句对横线处词语进行解释说明,标志词有“即、就是、可以说、无异于、比如、例如”等,标点有冒号(:)、破折号(—)等,如“科学进步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试错的过程。虽有时会因科技欠发达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但若就此止步不前,无异于因噎废食”。
      • 重点词句对应
        • 主题词对应:横线处所填词语常与文段主题词密切相关,如“媒体要做好规范和专业的科学传播并不容易。媒体既要保持代替社会对科学进行监督的职能,又要有一种本能的、匡扶正义代言弱势群体的道义感”,“道义感”“正义感”为主题词,对应“匡扶正义”。
        • 形象表述对应:文段中的拟人、类比等形象表述可作为解题线索,如“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与新闻有如隔世兄弟,一脉相通。历史作为事实的记载,往往和文学相互补充,而文学的天赋是想象、虚构和夸张。因此,沾上了文学的历史与新闻就像到了岔路口,不光是前途未卜,可能还会走向对立”,通过“隔世兄弟”“岔路口”等形象表述确定答案。
        • 中心句或完整语句对应:较长文段中较为完整的语句可帮助理解中心意思,从而确定横线处词语,如“明清时期的苏州为鱼米之乡,河道纵横,水网密集。市镇多依水而设,既有利于市镇与相邻四方村落的密切联系,又使得每一市镇影响的范围不是很大,从而形成乡村一基层市镇一中心都市的经济社会分层结构。市镇的分布相应呈网状结构”,根据首句对苏州地理环境的描述确定市镇分布结构为“网状”。

四、篇章阅读

  1. 考查目的与频次:重点考查准确概括归纳材料中心、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理解指定词语或语句含义等能力。在国考中,自2017年起在副省级试卷中出现,占言语部分题量的25%;在省级考试中,是江苏、北京等地考试的必考内容,如北京市考每年考查5 - 6个篇章,占言语部分题量的85%。
  2. 常见题型
    • 中心理解题
      • 基于整篇文章:需理清行文脉络,把握每段主要内容,概括全文主旨,有时涉及对全文自然段的划分。
      • 单个自然段:考查对某一自然段核心内容的把握,类似片段阅读。
    • 细节判断题:考查对文段中具体语句信息的准确理解,题目难度不高,但阅读量大,需耐心细致回归原文比较判断。
    • 标题填入题:是中心理解题的变形,需根据文章整体内容和文体风格选择恰当标题。
    • 词句理解题:考查对篇章中词句的理解,词句常具特定语境含义或为专业术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 代词指代题:考查依据代词寻找特定指代对象的能力。
    • 语句填空题:考查语言优化表达能力,根据前后文语境确定横线处应填语句。
    • 逻辑填空题:考查对文段及词语含义的准确把握,涉及成语与实词。
  3. 命题思维
    • 重点考查原文内容重现:以细节判断题为主,侧重定位原文内容,对深层次理解考查较少。
    • 阅读难度与题目难度反比对应:科技说明类文段阅读难度大但题目较直接明确,人文社科类文段阅读难度小但题目需深层次理解。
    • 题目顺序与文段顺序基本一致:除涉及全篇的中心理解题外,其他题目与文段顺序有明显对应关系,可借助此规律定位解题。
  4. 解题技巧
    • 明确阅读顺序:遵循“提问—文段—选项”顺序,根据题干判断题型优先级,紧抓关键词与提示性信息,针对性阅读文段。
    • 利用题干关键词定位原文:注意“全篇、第x段、关于xx、‘xx’”等关键词,快速缩小答案寻找范围。
    • 合理调整做题顺序
      • 第一优先级:语句填空题、逻辑填空题,易定位,可还原文章完整度。
      • 第二优先级:容易在原文定位的关于某具体话题的细节判断题。
      • 第三优先级:考查通篇主旨的中心理解题,建议放在最后做,在完成前面题目对文章内容有基本掌握后再解答。
      • 第四优先级:不易定位、涉及全篇的细节判断题,可考虑放弃。
    • 依托重点提示把握文段结构:关注整篇文章与各段落的首尾句、文段内部的关联词、特殊标点符号以及特殊标注的专有名词,快速把握文段重点。
    • 把握做题时间:整体作答时间控制在5 - 7分钟,最佳作答时间为6分钟,平时练习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关键信息搜索能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RisunJan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