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用范围
本附录适用于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无相变传热计算
2 计算流程
a) 计算热负荷;
b) 计算对数平均温差;
c) 根据经验选取总传热系数,估算传热面积;
d) 初选热交换器型式参数;
e) 确定流体流径(管程,壳程),计算阻力降;
f) 计算阻力降与允许阻力降比较,若大于允许阻力降,应重复d) ~ f);
g) 计算管,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计算总传热系数;
h) 计算所需传热面积,与初选传热面积比较,若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重复 c) ~ h)
3 设计条件
3.1 输入数据
3.1.1 操作参数
a) 冷,热流体质量流量,包括气相质量流量,液相质量流量和总的质量流量;
b) 冷,热流体进口压力;
c) 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
d) 冷,热流体流经热交换器的允许阻力降;
e) 热负荷。
3.1.2 流体物性数据
冷,热流体的物性参数包含以下内容:
a) 单相流体至少给出一个压力点下进,出口两个温度点下的密度,等压比热,粘度,导热系数和液相表面张力。
b) 两相流体,应分别给出气,液相流体的物性参数,至少包含出一个压力点下进,出口3个温度点下的密度,等压比热,黏度,导热系数和液面表面张力。此外,还应给出该流体各温度下的气相质量分率和总焓值。
c) 无论是单相还是两相流体,均应给出冷热流体的污垢热阻。
3.2 标准规范
热交换器结构设计所遵循的主要标准和规范
3.3 主要承压元件材料
包括换热管,管板,浮头法兰,管箱封头(或平盖),壳程圆筒,壳程封头,接管法兰与紧固件材料。
3.4 结构参数
a) 管,壳程设计温度;
b) 管,壳程设计压力;
c) 腐蚀裕量;
d) 热交换器结构型式(U形管式,浮头式,固定管板式,填料函式或釜式重沸器);
e) 布置方式(立置或卧管)
f) 程数;
g) 换热管类型(光管,螺纹管,T形翅片管,表面烧结管,纵槽管,翅片管,螺旋槽管,锯齿形管,管内插入物强化管等);
h) 换热管外径,壁厚,排列方式和换热管中心距;
i)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j) 换热管采用的支撑或折流元件形式;
k) 折流板形式,切口方向和折流板缺口区是否布管;
l) 若选用多台热交换器操作,应给出多台热交换器的串,并联方式要求。
4 设计结果
4.1 结构参数
a) 壳体直径;
b) 管程数量;
c) 换热管数量;
d) 换热管长度;
e) 折流板间距,数量与切口大小;
f) 第一块折流板与管板间距离;
g) 旁路挡板数量;
h) 管程进,出口接管公称直径;
i) 壳程进,出口接管公称直径;
j) 串联热交换器的管程中间连接口公称直径;
k) 串联热交换器的壳程中间连接口公称直径;
l) 壳程进口是否需要防冲保护;
m) 是否需要膨胀节所需膨胀节型式。
4.2 流体热力学参数
a) 热负荷;
b) 有效平均温差;
c) 污垢和清洁状态下总传热系数;
d) 换热管壁温;
e) 壳程圆筒温度;
f) 管板温度。
4.3 流体动力学参数
a) 管束重;
b) 设备净重;
c) 充水后重。
4.5 外形简图,包含冷,热流体流向和管,壳程进出口规格和数量。
5 数据表
6 基本传热方程
7 总传热系数
8 有效平均温差
9 流体定性温度
10 壁温计算
11 污垢热阻
参考文献:GB/T 15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