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15——代理模式(Proxy)

一、动机

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创建对象的开销很大),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
如何在不失去透明操作对象的同时来管理/控制这些对象特有的复杂性?增加一层间接层是软件开发中常见的解决方式。

二、模式定义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隔离,使用接口)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设计模式》GoF

三、案例

有一个处理函数的基类,process声明为虚函数,然后RealSubject继承基类,并重写虚函数:

class ISu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process();
};
class RealSubject: public ISubject{//继承自ISu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process(){
        //....
    }
};

然后在另一个类ClientApp中需要创建并使用到该类的类对象:

class ClientApp{
private:
    ISubject* subject;//父类指针
public: 
    ClientApp(){
        subject=new RealSubject();//父类指针指向子类对象,
        //新建RealSubject类,但由于某些安全控制协议等原因可能无法访问到;
    }
    void DoTask(){
        subject->process();
        //....//
    }
};

ClientApp类对象中,由于某些安全控制协议等原因可能无法访问到RealSubject,这时就出现了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Proxy

其实道理很简单,既然无法访问到,我们就用间接访问的方式来访问。
有了class ISubjectclass RealSubject,我们新建另外一个类,里面包含了对RealSubject的间接访问:

class SubjectProxy: public ISubject{    
public:
    virtual void process(){
        //对RealSubject的一种间接访问
        //....//
    }
};

然后再ClientApp中类似的访问方式,不在创建RealSubject的对象,而是创建SubjectProxy对象

class ClientApp{
private:  
    ISubject* subject;
    
public:
    ClientApp(){
        subject=new SubjectProxy();
    }
    void DoTask(){
        //...
        subject->process();//这里有realsubject的访问控制协议
        
        //....
    }
};

其实呢:

Proxy的设计,很多是IDE或编译系统自动生成的,但内部实现其实就是这种方式。


总结

  • 在面向对象系统中,直接使用某些对象会带来很多问题,作为间接层的Proxy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proxy不一定要求保持接口完整的一制性,只要能实现间接控制,有时候损及一些透明性是可以接受的;
  • 具体Proxy设计模式的实现方法、实现粒度相差很大,有些可能对单个对象做细粒度控制,如copy-on-write技术,有些可能对组件模块提供抽象代理层,在架构层次对对象做proxy.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