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格尼玛机:20世纪最复杂的机械密码系统
1. 历史背景与发展
恩格尼玛机(Enigma)由德国工程师亚瑟·舍尔比乌斯(Arthur Scherbius)于1918年发明,最初定位为商业加密设备。1926年德国海军首次采用其军事改进版,随后陆军(1928年)和空军(1933年)相继列装。至二战期间,德军共生产了5万至12万台恩格尼玛机,用于加密战术指令、U型潜艇部署、气象报告等关键信息。
2. 核心结构与工作原理
恩格尼玛机的加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图1):
- 插板(Steckerbrett) :通过插线交换6对字母,如A↔Q。
- 转子系统:3个可拆卸转子(后期增至5个),每个转子内部有26组交叉电路,每输入一个字母右转子旋转1/26圈,形成动态替换。
- 反射器:将电流反向通过转子,确保字母无法加密为自身(如A→X→A的路径被阻断)。
- 密钥设置:每日密钥由转子顺序、起始位置、环位置(Ringstellung)和插板配置组成,密钥空间高达1.59×10²⁰种。
数学特性:恩格尼玛本质是多表替换密码,其加密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ρ为反射器置换,为转子位移,
为插板置换。
3. 弱点与破译突破
- 字母不自加密:反射器设计导致密文字母≠明文字母,成为统计分析切入点。
- 密钥流程漏洞:早期德军重复发送当日密钥(如"WETTER"),波兰密码局通过数学群论推导转子布线。
- 操作失误:如U-110潜艇被俘获时未销毁密码本,直接暴露海军恩格尼玛设置。
二、炸弹破译机:机械对抗机械的密码战史诗
1. 波兰Bomba与英国Bombe
- 波兰先驱(1932-1939) :数学家马里安·雷杰夫斯基(Marian Rejewski)利用恩格尼玛的数学特性,设计出首台破译机"Bomba",通过6台并联模拟转子组合,破解每日密钥。
- 图灵Bombe(1940) :英国布莱切利公园团队改进设计,利用"cribs"(已知明文片段)建立逻辑链,通过机电继电器实现并行穷举。单台Bombe可在20分钟内测试17576种转子位置。
2. 技术实现与战争影响
- 硬件架构:Bombe宽2.1米、重1吨,含10英里导线和100个转子鼓,模拟36台恩格尼玛同时工作。
- 破译流程:
- 截获密文与猜测明文对齐(如"HEILHITLER")。
- 构建"菜单"(Menu)——明密文对应关系网络。
- 通过电流通路检测有效转子位置。
- 战略价值:1943年Bombe破译效率达84,000条/月,北大西洋船队损失下降70%,诺曼底登陆情报准确性提升40%。
三、书本密码:隐匿于文字的艺术
1. 定义与加密机制
书本密码(Book Cipher)以特定书籍为密钥,通过坐标定位实现加密,主要分为两类:
- Ottendorf密码:三坐标格式(页码-行号-字母序号),如《独立宣言》中(12,5,3)对应字母"N"。
- 首字母替换:以书中第n个单词的首字母为密文,如贝勒密码(Beale Ciphers)。
2. 实战应用与安全性
- 间谍案例:苏联间谍理查德·佐尔格(Richard Sorge)使用《德国统计年鉴》加密东京发往莫斯科的情报,成功预警德军入侵苏联计划。
- 安全评估:
✅ 优势:密钥隐蔽性强,书籍版本差异形成天然屏障。
❌ 缺陷:依赖操作纪律(如版本统一),数字图书馆使暴力破解成为可能。
3. 现代变体与文化遗产
- 隐写术融合:将密文嵌入书籍排版(如字间距微调)或图像像素。
- 文化符号:从《福尔摩斯》到《国家宝藏》,书本密码成为悬疑作品的经典元素。
四、总结:机械密码学的遗产
恩格尼玛机与炸弹破译机的对抗,标志着密码学从纯数学向机电计算的跃迁,直接催生了现代计算机的雏形。而书本密码则揭示了安全性与可用性的永恒博弈——即使密钥空间无限大,人类因素仍是链条最弱一环。这三种技术的兴衰,为当今的量子加密与区块链提供了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