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存结构
1:程序计数器:当前线程的执行字节码的行号,记录运行情况;
2:虚拟机栈:记录当前线程的局部变量、操作数栈、方法出口等信息;
3:本地方法栈:保存本地方法的栈信息,与虚拟机栈的区别就是虚拟机栈保存java运行信息;
4:堆(分新生代,老年代):线程共享区域,存放对象实例对象,所有的java实例基本都在这里,是gc的主要区域,又称“GC堆”;
5:方法区(永久代):线程共享区域,保存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等信息;
5.1:运行时常量池:方法区的一部分,存放编译时期的字面量和符号引用。
二:GC机制
确定gc的规则之可达性分析:从用到的引用(GC ROOTS)出发:经过所有引用链遍历,不能到达的对象就是可以gc的对象。
GC Roots:
- 虚拟机栈的引用
- 方法区中的静态属性引用
- 方法区的常量引用
- 本地方法中的引用
GC过程:未能经过可达性验证的对象都会标记下来,筛选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的对象放入F_QUEUE中,然后用一个线程执行,这里的执行是仅仅触发,并不保证能执行完全。然后对F-QUEUE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标记,逃脱的对象免遭GC;最后回收对象。
逃脱GC的例子:
package cn.wzy.ThreadScope.escape;
/**
* @author wzy 不短不长八字刚好.
* @since 2018/9/19 9:16
*/
public class Escape {
static Escape escape = null;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super.finalize();
System.out.println("====gc====");
escape = th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escape = new Escape();
escape = null;
System.gc();//执行上一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
Thread.sleep(5000);
if (escap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aliv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dead=====");
}
escape = null;
System.gc();
Thread.sleep(5000);
if (escape != null) {
System.out.println("====aliv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dead=====");
}
}
}
输出:
====gc====
====alive=====
=====dead=====
在执行finalize的时候发现当前对象本来是不可达的、失去联系的对象,执行之后变成了可达对象,那么逃脱gc,因为对象的finalize是只执行一次,所以第二次未执行这个方法,未能逃过。
三:垃圾收集算法(分代收集):
1、标记-清除算法:标记之后,将标记过的对象所在区域清除。
2、复制-清除算法:分成两块相等的区域,gc时将存活对象复制到另外一边,清除本块区域;扩展成:一块较大的eden和两块survivor小区域,gc的时候将两块用的放到另外一块survivor上,清理其他两块,来回复制:当一块survivor上存不下的时候,将拿老年代区域来做担保。
3、标记-整理算法:将存活对象向前挤,然后清除最后一个对象以后的区域。
分代收集:新生代和老年代都在堆内存中,新生代中的对象在很多次gc结束后还存活就会升级到老年代。永久代指的是方法区中的常量对象(如字符串对象、类信息Class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