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介绍】三极管工作原理(图文+典型电路设计)

什么是三极管?

三极管,全称为双极型晶体三极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它是由三个掺杂不同的半导体材料区域组成的,这三个区域分别是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三极管全称是“晶体三极管”,也被称作“晶体管”,是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半导体器件。通常指本征半导体三极管,即BJT管。

三极管有哪三极?

  • 基极:用于激活晶体管。(名字的来源,最早的点接触晶体管有两个点接触放置在基材上,而这种基材形成了底座连接。)

  • 集电极:三极管的正极。(因为收集电荷载体)

  • 发射极:三极管的负极。(因为发射电荷载流子)

三极管的分类

三极管的应用十分广泛,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也多种多样。

分类方式 三极管
根据结构 PNP型三极管
NPN型三极管
根据功率 小功率三极管
中功率三极管
大功率三极管
根据工作频率 低频三极管
高频三极管
根据封装形式 金属封装型
塑料封装型
根据PN结材料 锗三极管
硅三极管

三极管工作原理

PNP

PNP是一种BJT,其中一种n型材料被引入或放置在两种p型材料之间。在这样的配置中,设备将控制电流的流动。PNP晶体管由2个串联的晶体二极管组成。二

### NPN三极管工作原理 #### 结构描述 NPN型三极管由两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构成,形成两个PN结。这种结构使得NPN三极管能够实现电流放大的功能[^3]。 #### 工作机制 当基极(B)相对于发射极(E)施加正向偏置电压时,少量的载流子(电子)会从基区注入到集电区。由于基区非常薄且掺杂浓度低,大部分注入的电子可以穿过基区到达集电极(C),从而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产生较大的电流流动。这个过程体现了NPN三极管的核心特性——电流放大效应[^4]。 具体来说,在正常操作条件下: - 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状态,允许大量多数载流子(即来自发射区的自由电子)流入基区; - 集电结则保持反向偏置,阻止少数载流子返回集电区的同时让已进入基区的多子顺利通过并被收集起来成为IC (Collector Current); 因此,只要控制好输入端口的小量信号变化就能引起输出端较大程度上的响应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放大”。 ```python def npn_transistor_operation(base_voltage, emitter_voltage): if base_voltage > emitter_voltage: # 正向偏置条件满足,则开启放大模式 collector_current = beta * (base_voltage - emitter_voltage) return collector_current else: # 不满足正向偏置条件,关闭状态 return 0 ``` 其中`beta`代表直流增益系数,表示每单位基极电流所引起的集电极电流增量大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