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理解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虽然改变远比理解困难,但是为了合作我们必须自觉地约束自己。
文章目录
总论
1.1 生活的意义
构成了现实世界的三条纽带:
- 职业:我们生活在这个贫瘠的星球,我们需要谋求发展,才能维持我们在大地上的个人生活。
- 社交:我们生活在与周围其他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作为个体的短处和局限使得在孤单状态下没有可能实现他自己的目的。
- 两性:人类分为两种性别,个人生活和共同生活的保持都必须考虑到这样的事实。
错误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都是一种私人的意义,没有人能从达成他们的成就目标之中获得益处,他们的兴趣局限于他们个人本身。
真正的生活意义都是共同的意义,生活意义就是向全体作出贡献,不断地奉献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
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意义:
- 生理缺陷
- 娇纵溺爱
- 被忽视
- 最初的记忆:主体世界开始的地方,为自己制作自传的起点
- 梦境
- 缺乏团队合作方面的训练和鼓励
1.2 心智与身体
心智司职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身体免受疾患、病痛、死亡、上海、事故,以及生理机能失灵的损害。虽然感知活动左右着身体,但在很大程度上感知活动并不依赖于身体:感知总是首先依赖于人所设定的目标,依赖于由此目标而形成的生活习性。
身体的整个形态与发育都受到了心智的影响,并且会投射出心智的种种错误或缺陷。每一种情绪都会在身体上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来。
在个体心理学之中,我们考虑的是心灵自身,考虑的是统一了的心智,我们检验的是个体赋予世界和他们的意义,我们还检验他们的目标,他们所奋斗的方向,以及他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的方式。
1.3 自卑感与优越感
我们不能认为一个怀有严重自卑感的人外表上一定会显得恭顺、安静、克制、没有攻击性。自卑的表现方式有成千上万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有自卑感,因为我们所有人都会感到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
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过于弱小的时候,他们就换到一个能使他自我感觉强大的环境里去。他们不是要把自己训练得强大,强大到更让自己心安,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在自己眼中显得更强大。
泪水和哭诉,是泪水炮弹,对于干扰合作,把其他人挤压到奴仆的处境,具有空前有效的作用。
追求优胜的目标取决于他对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一旦追求优越感的目标被具体化之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不会再有什么偏差。他的习惯、表现都将恰到好处地配合他去达成这个具体的目标。每一个酒鬼、罪犯或者性变态都是为了他们所认定为优越的目标而不断地作出正确的行动。
成长
2.1 早期记忆
如果他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他的记忆也会随之改变,他会记起不同的事件,或者他会对他记忆中的事件进行别样的解释。
最早的记忆显示了一个人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他的人生态度的第一次恰当的具体呈现。
2.2 梦
阐释梦的两大学派:
- 个体心理学学派
- 精神分析学派
个人做梦的意图是为了给未来寻找引导。
梦中的图景没有留下,梦中的思忆也没有留下,残留下来的只有感觉。因此,梦的意图就应当是它们所唤起的感觉。
梦的任务就是:与白天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再度相遇,并提供一个解决办法。
感情的激发非常重要,就像在起跳前数一二三一样。虽然没有一丁点关联,但是为了激发他的情绪,集中他所有的力量。
2.3 家庭的影响
母亲如果不能将孩子的兴趣扩大到父亲身上将隐伏着巨大的危害。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的社会感的发展将会严重受阻。
如果弟弟妹妹出生的时候,家中最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与人合作,他就不会感觉受到伤害。我们发现很多长子长女已经发展出了保护并帮助他人的主动意愿。
一个被过度溺爱的孩子是永远也无法独立的,他已经丧失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勇气。
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在三岁左右最合适。因为在三岁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孩子能够学习合作,此时另一个孩子出生当然是很理想的。
我们只有帮助孩子培养出更好的合作精神,才能够去除掉这些不良的后果。
2.4 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
教育理念: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熟悉文学、艺术和科学,在他们长大以后要分享人类全部的文化成果,并为之作出贡献。
孩子第一次进入学校的时候,他面临着社会生活的一次新的考验,这场考验将暴露出他的人生发展中的许多缺点错误。
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弄明白孩子是怎么看待世界的,他对于哪一种感觉器官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熟练程度最高。有的孩子对视觉最感兴趣,有的孩子则偏爱听觉,还有的偏爱运动。
如果孩子坚持认为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那么这种先入为主的自我设限是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够去除掉的。
时时刻刻想成为关注中心的孩子,如果不能达到目的,他就会用种种破坏性的方式重新争取别人的注意。他宁愿被痛责一顿也不愿意被人忽视。他的行为所引起的痛苦正是他为了自己的快乐所付出的代价。
假如班上有一个很懒的孩子,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就懒惰问题举行一场讨论。如果直接指责他,他恐怕一点都不会接受,但如果他愿意倾听,他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就改变自己的看法。
2.5 青春期
青春期的很多行为都是急于表现自己的独立性的结果。
孩子已经知觉自己这样做的时候,父母就会紧张、害怕。如果孩子的举止动作不再能够满足他吸引注意力的目的,他就会放弃的。
这些阶段其实并没有带来剧烈的变化,它们只是生活的延续,其现象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重要意义。重要的只是个体对这一阶段怀有怎样的期许,他对该阶段所赋予的意义,以及他怎样学会面对它。
社会
3.1 犯罪及其预防
如果我们要理解一名罪犯,主要之点就在于探究其合作精神缺失的程度及其本性。罪犯的合作能力是各不相同的。
通过个体心理学我们开始了解了各种类型的人,其实,人类彼此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一切犯罪分子,当然人类的所有其他分子也是一样的,都在努力寻求一种成功,盼望着攀登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的合作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达到了临界点,他们就无法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当他们失去了合作的最后一块阵地的时候,就会转向犯罪。
个体心理学将生活问题分为三大类:
- 友谊问题
- 职业问题
- 爱情问题
罪犯的生平:严重失去了对他人的兴趣,他的目标也严重地导向了无用的方面。
产生自卑感的源头不是个体的生理组织,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身边必须有人培养他对他人的兴趣,否则他只能对他自己一人感兴趣。
犯罪分子可以被划分为两类:
- 第一类人知道世界上有合作关系这回事,但从来没有体验过。
- 另一类犯罪分子从小就被宠坏了。
每一名罪犯都由于内心的怯懦拒绝了这种健康的生活,他之所以怯懦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问题要求通过合作来解决,可他却从来没有学习过怎么样跟人合作。
我们改造罪犯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要发现罪犯在童年时代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他的合作精神的开发。
没有人应该在生活的问题面前不战而溃。
只有那些作出贡献的人,他们的成果才会保存下来。如果我们把这个知识点作为教育孩子的起点,他们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需要多人合作的工作。
3.2 职业
每一个想要解决职业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人类劳动分工的框架下进行,我们的工作必须有利于其他人,必须以合作形式的努力去作贡献。
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语举动,我们往往能看出孩子为长大成人之后选择职业所作出的自我训练。
如果孩子只对赚钱感兴趣,他很容易脱离合作的正轨,而只考虑他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要从为人类作贡献这个角度指引自己的兴趣。
有的时候职业被当作一种借口,用来逃避社会问题和婚恋问题。
3.3 个人与社会
唯有通过关心我们身边的伙伴,人类的能力才有可能发展出来。
有一些人只顾着满足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的优越感,他们赋予生命的意义是自私的,生命只对于他们自己才有意义。
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同伴。
3.4 爱情与婚姻
订婚测试:两人用一根锯子砍树。
婚姻双方都要发挥主动,但是两人的主动性必须协调在一起。
如果婚姻中的每一方都关心对方胜于关心自己,平等就产生了。如果双方都能倾情奉献,那就不会有谁产生被压制或相形见绌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整天做的事情就是怀疑自己的伴侣不忠诚,这个人就不是一个适合结婚的人。甚至,如果夫妻双方都同意各自保留自己的自由,也不可能拥有真爱。为了合作我们必须自觉地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