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的爱心少一点同情,多一点尊重

小时候,经常能看到马路边,有戴着红袖章的人疏导交通,他们的袖章上印着“志愿者”几个字。长大一些后,报刊上登载的“青年志愿者”的报道,也总是让我们心生敬佩。如今,微公益已经随处可见:手机支付可以做公益、运动可以做公益,就连刷刷视频,也能看到公益广告,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公益。曾经仰望着的遥远而陌生的志愿精神,已经一点点融进我们的生活。

天性善良的孩子总是乐于帮助别人,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带着孩子参与到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志愿活动里。传递善意当然是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些善意并不都如我们所愿,甚至有些最终变了味儿。

昨天是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这个和公益活动零距离的时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公益?又该怎么让孩子去认识志愿服务?

你的善意,是因为可怜吗?
毕节,是贵州省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级市,近几年,因为“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些我们不忍直视的悲剧新闻中的孩子的确太值得同情了。但当社会的目光聚集在毕节、聚集在贫困地区时,总会有人产生这样的误解,觉得所有的留守儿童、所有的山区孩子都是可怜的,是需要被同情的。

志愿服务的对象一般是弱势群体,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可能会产生“同情”“可怜”的心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听起来,是不是也没什么不对的?但在“同情滤镜”下,帮助者和受助对象的地位就已经不平等了。

湖南电视台曾经有过一档公益节目,叫《心得乐超市》。节目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信息,把他们贫寒的生活环境和故事拍成求助视频在节目中播放。每个月,孩子们的信息都会集中展示,并由爱心人士以认捐的形式进行资助。

节目主打的是透明、公正,受助的孩子们也的确得到了大量资助,这个节目同样受到了很多关注和追捧,看上去似乎十分完美。但事实却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美好…在现场捐赠活动中,孩子们胸前贴着带自己名字的号牌,站在自己家困境信息的背景墙前,神情局促,情绪低落。而在活动结束后,有老师访问受助学生当时的感受,学生说出的话令人揪心:“其实当时,想当着大家的面把钱撕了的心都有了。”

发现了吗?看起来“同情”“可怜”虽然的确是出于善意,但在实际的志愿活动中,却往往忽略了对受助者的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如果把他的困窘家境公之于众,现场接受陌生人的现金资助,拍照留念……简直是这些孩子们的“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

更糟的是,受助学生接受捐赠后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一个贫困县的教育局发现,该县推举出了接受资助的100名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后普遍出现了成绩下滑的现象,从此不再安排学生参加这类节目。给予了物质帮助,却磨灭了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那些“越扶越贫”的例子频频出现也不足为奇。

他们, 并不低人一等
我们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实际上都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但什么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指可发展的资源或生活条件(包括享受的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且自身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状况的人。他们在社会主流论坛往往没有自身利益的代言人,是不得不依靠其他群体的帮助才能改善生存环境的群体。生活中,残疾人就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弱势群体”涵盖的范围更广:老人、农民工、收入微薄的小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群体身上,同时聚集着人们歧视和过度同情。满身尘土的农民工挤公交时,总免不了碰到身边的人,遭到周边人的白眼。但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事情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走势:满身污渍的农民工在地铁上怕弄脏座位而刻意不坐,类似情景在网上传播后,网友就开始热泪盈眶,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无论是歧视还是“可怜”,实际上都带有一种偏见。如果换位思考,我们是那个“弱势”的人,愿意接受别人施舍的善意吗?

今年年初,一名脑瘫外卖员阿龙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很广。视频是另一个外卖员拍的,原本只是普通的关心,但拍摄者意外发现阿龙因为脑瘫,在外卖平台的“微笑行动”中反应不及时,没能做到面部识别,导致系统无法确认是本人,账号也就被停封了。

这个视频在网上“火”了之后,平台很快做出反应,恢复了外卖员的接单权限。事后外卖员面对采访者说“谢谢你,好心人”。面对网友的捐款,他说:“我不要,我要凭自己的努力挣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阿龙对热心网友的捐款表示坚决的拒绝,在很多人看来是出乎意料的,特别励志。但从阿龙的角度来,这个举动不一定有多么崇高的动机,只是最起码的被平等看待的需求。就像另一名身有残疾的外卖骑手说的那样:“我们不需要同情,我们要的是尊重。”

平视,是尊重最好的姿态
在我们眼中,“弱势群体”是一小群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但实际上,他们的数量并不少,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远。

就拿残障人士来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数据显示,中国残疾人总数为8300万左右,而实际数字只会比统计的更多。

这也就意味着,平均约每16个人里,就有一个具有一定程度残疾的残障人士。更不用说我们理解的范围更广的“弱势群体”——我们本就是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的,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在地铁站等公共空间,你可能会看到为孤独症儿童举办的画展,惊异于这些孩子的天赋,被画中饱满的情绪所感染。这时候,健全人和孤独症儿童不再是“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而是完全平等的。孤独症孩子有生活能力上的缺陷,但却拥有其他方面的天赋,值得我们欣赏和尊重。

如果我们都能本着善意和尊重之心,看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将心比心,才是公益的意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小猫学编..

感谢您的鼓励,我会继续坚持的哈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