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分享一篇以前写的文章:由《过秦论》谈如何"不要让一流的团队,变成三流的团队”,同理如何将"三流的团队变成一流的团队"
做到团队内外一致(即表面行为一致,内心信念也一致,而不是表面一致,但是实际上各怀鬼胎),可以让不让一流的团队,变成三流的团队;或者三流的团队,拥有一流团队的能力。
解决措施如下:
1)第一步:明确团队共识的主题
2)第二步:分析团队共识的关键要素
(1)将达成目标的动力和积极因素,罗列左侧。
(2)将达成目标的阻力和消极因素,罗列右侧。
3)第三步:团队共制,制定行动策略
(这三步是总纲,还需学习整个体系化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工具)
看论据《过秦论》节选,简单说秦国(相对六国属于三流团队)面对六国天团(一流团队),能战而盛之,原因在于,六国内外不一致,而秦国内部团结一致。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秦国凭借这便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