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函数、目标函数、损失函数

深代价函数和损失函数以及目标函数在SLAM和深度学习中的理解。

1、深度学习

1.1定义介绍

代价函数就是用于找到最优解的目的函数,这也是代价函数的作用。

  •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是定义在单个样本上的,算的是一个观测历元的误差。
  • 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 )是定义在整个训练集上的,是所有观测历元误差的平均(不同权则是加权平均),也就是损失函数的平均。
  • 目标函数(Object Function)定义为:最终需要优化的函数。等于经验风险+结构风险(也就是Cost Function +正则化项)。

1.2代价函数作用原理

对于回归问题,我们需要求出代价函数来求解最优解,常用的是平方误差代价函数。
比如,对于下面的假设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里面有 θ0 和 θ1 两个参数,参数的改变将会导致假设函数的变化,比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实的例子中,数据会以很多点的形式给我们,我们想要解决回归问题,就需要将这些点拟合成一条直线,找到最优的 θ0 和 θ1 来使这条直线更能代表所有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如何找到最优解呢,就需要使用代价函数来求解了,以平方误差代价函数为例。

从最简单的单一参数来看,假设函数为:

h θ(x)= θ X

平方误差代价函数的主要思想就是将实际数据给出的值与我们拟合出的线的对应值做差,求出我们拟合出的直线与实际的差距。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为了使这个值不受个别极端数据影响而产生巨大波动,采用类似方差再取二分之一的方式来减小个别数据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代价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而最优解即为代价函数的最小值,根据以上公式多次计算可得到代价函数的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求导):可以看到该代价函数的确有最小值,这里恰好是横坐标为 1 的时候。如果更多参数的话,就会更为复杂,两个参数的时候就已经是三维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高度即为代价函数的值,可以看到它仍然有着最小值的,而到达更多的参数的时候就无法像这样可视化了,但是原理都是相似的。
因此,对于回归问题,我们就可以归结为得到代价函数的最小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为什么代价函数是这个?

首先思考:什么是代价?

简单理解代价就是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两点之间的距离),那对于多个样本来说,就是差距之和。

代价的正负问题:

如果直接使用,这个公式看起来就是表示假设值和实际值之差,再将每一个样本的这个差值加起来不就是代价了吗,但是想一下,如果使用这个公式,那么就单个样本而言,代价有正有负,全部样本的代价加起来有可能正负相抵,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代价函数。

解决有正有负的问题:

使用绝对值函数来表示代价,为了方便计算最小代价(计算最小代价可能用到最小二乘法),直接使用平方来衡量代价,即使用绝对值的平方来表示单个样本的代价,那么一个数据集的代价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是否使用平方之和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代价函数应该与样本的数量有关,否则一个样本和 m 个样本的差距平方和之间的比较也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将 m 个样本的代价之和 乘以 1/2m,即代价函数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至于,取 2m 而非 m,是为了方便计算。

1.4举例详解

核心总结就是:最终需要优化的函数。等于经验风险+结构风险(也就是Cost Function +正则化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 我的理解

损失函数是单个历元的预测值和真值的差的平方,代价函数是所有历元误差的加权平均。代价函数代表了经验风险
目标函数则是在代价函数的基础上考虑结构风险(正则化)。

2. SLAM中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3685126,这一篇博客的观点与之后的是想反的,看了源码以后断定这个应该写错了。正确的解释如下:

  •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类似于核函数,那什么是核函数?剔除外点比如在优化的时候,由于无匹配等原因,把原本不应该加到图中的边给加进去了,误差大的边梯度也大,意味着调整与它相关的变量会使目标函数下降更多。所以当误差很大时,二范数增长得太快,二核函数保证每条边的误差不会大得没边而掩盖掉其他的边。具体是将原先误差的二范数度量替换成一个增长没那么快的函数,同时保证光滑性(不然没法求导),使优化结果更加稳健,所以又叫鲁棒核函数。常见的Huber核函数。
  • 代价函数(Costfunction):是你的误差函数,是观测数据与估计值的差

ceres中的概念,这个和这个博客写的比较好ceres

2.1 ceres库中的损失函数的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残差块的构建
problem.AddResidualBlock(CostFunction* cost_function,
                         LossFunction* loss_function,
                         const vector<double *> parameter_blocks);
  • 2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1) 第1章:对象入门<br>这一章是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的一个综述,其中包括对“什么是对象”之类的基本问题的回答,并讲述了接口与实现、抽象与封装、消息与函数、继承与合成以及非常重要的多形性的概念。这一章会向大家提出一些对象创建的基本问题,比如构建器、对象存在于何处、创建好后把它们置于什么地方以及魔术般的垃圾收集器(能够清除不再需要的对象)。要介绍的另一些问题还包括通过违例实现的错误控制机制、反应灵敏的用户界面的多线程处理以及连网和因特网等等。大家也会从中了解到是什么使得Java如此特别,它为什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以及与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有关的问题。<br><br>(2) 第2章:一切都是对象<br>本章将大家带到可以着手写自己的第一个Java程序的地方,所以必须对一些基本概念作出解释,其中包括对象“句柄”的概念;怎样创建一个对象;对基本数据类型和数组的一个介绍;作用域以及垃圾收集器清除对象的方式;如何将Java中的所有东西都归为一种新数据类型(类),以及如何创建自己的类;函数、自变量以及返回值;名字的可见度以及使用来自其他库的组件;static关键字;注释和嵌入文档等等。<br><br>(3) 第3章:控制程序流程<br>本章开始介绍起源于C和C++,由Java继承的所有运算符。除此以外,还要学习运算符一些不易使人注意的问题,以及涉及造型、升迁以及优先次序的问题。随后要讲述的是基本的流程控制以及选择运算,这些是几乎所有程序设计语言都具有的特性:用if-else实现选择;用for和while实现循环;用break和continue以及Java的标签式break和contiune(它们被认为是Java中“不见的gogo”)退出循环;以及用switch实现另一种形式的选择。尽管这些与C和C++中见到的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多少存在一些区别。除此以外,所有示例都是完整的Java示例,能使大家很快地熟悉Java的外观。<br><br>(4) 第4章:初始化和清除<br>本章开始介绍构建器,它的作用是担保初始化的正确实现。对构建器的定义要涉及函数过载的概念(因为可能同时有几个构建器)。随后要讨论的是清除过程,它并非肯定如想象的那么简单。用完一个对象后,通常可以不必管它,垃圾收集器会自动介入,释放由它占据的内存。这里详细探讨了垃圾收集器以及它的一些特点。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将更贴近地观察初始化过程:自动成员初始化、指定成员初始化、初始化的顺序、static(静态)初始化以及数组初始化等等。<br><br>(5) 第5章:隐藏实现过程<br>本章要探讨将代码封装到一起的方式,以及在库的其他部分隐藏时,为什么仍有一部分处于暴露状态。首先要讨论的是package和import关键字,它们的作用是进行文件级的封装(打包)操作,并允许我们构建由类构成的库(类库)。此时也会谈到目录路径和文件名的问题。本章剩下的部分将讨论public,private以及protected三个关键字、“友好”访问的概念以及各种场合下不同访问控制级的意义。<br><br>(6) 第6章:类再生<br>继承的概念是几乎所有OOP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对现有类加以利用,并为其添加新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可以修改它,这是第7章的主题)。通过继承来重复使用原有的代码时(再生),一般需要保持“基础类”不变,只是将这儿或那儿的东西串联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继承并不是在现有类基础上制造新类的唯一手段。通过“合成”,亦可将一个对象嵌入新类。在这一章中,大家将学习在Java中重复使用代码的这两种方法,以及具体如何运用。<br><br>(7) 第7章:多形性<br>若由你自己来干,可能要花9个月的时间才能发现和理解多形性的问题,这一特性实际是OOP一个重要的基础。通过一些小的、简单的例子,读者可知道如何通过继承来创建一系列类型,并通过它们共有的基础类对那个系列中的对象进行操作。通过Java的多形性概念,同一系列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了共通性。这意味着我们编写的代码不必再依赖特定的类型信息。这使程序更易扩展,包容力也更强。由此,程序的构建和代码的维护可以变得更方便,付出的代价也会更低。此外,Java还通过“接口”提供了设置再生关系的第三种途径。这儿所谓的“接口”是对对象物理“接口”一种纯粹的抽象。一旦理解了多形性的概念,接口的含义就很容易解释了。本章也向大家介绍了Java 1.1的“内部类”。<br><br>(8) 第8章:对象的容纳<br>对一个非常简单的程序来说,它可能只拥有一个固定数量的对象,而且对象的“生存时间”或者“存在时间”是已知的。但是通常,我们的程序会在不定的时间创建新对象,只有在程序运行时才可了解到它们的详情。此外,除非进入运行期,否则无法知道所需对象的数量,甚至无法得知它们确切的类型。为解决这个常见的程序设计问题,我们需要拥有一种能力,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创建任何数量的对象。本章的宗旨便是探讨在使用对象的同时用来容纳它们的一些Java工具:从简单的数组到复杂的集合(数据结构),如Vector和Hashtable等。最后,我们还会深入讨论新型和改进过的Java 1.2集合库。<br><br>(9) 第9章:违例差错控制<br>Java最基本的设计宗旨之一便是组织错误的代码不会真的运行起来。编译器会尽可能捕获问题。但某些情况下,除非进入运行期,否则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这些问题要么属于编程错误,要么则是一些自然的出错状况,它们只有在作为程序正常运行的一部分时才会成立。Java为此提供了“违例控制”机制,用于控制程序运行时产生的一切问题。这一章将解释try、catch、throw、throws以及finally等关键字在Java中的工作原理。并讲述什么时候应当“掷”出违例,以及在捕获到违例后该采取什么操作。此外,大家还会学习Java的一些标准违例,如何构建自己的违例,违例发生在构建器中怎么办,以及违例控制器如何定位等等。<br><br>(10) 第10章:Java IO系统<br>理论上,我们可将任何程序分割为三部分:输入、处理和输出。这意味着IO(输入/输出)是所有程序最为关键的部分。在这一章中,大家将学习Java为此提供的各种类,如何用它们读写文件、内存块以及控制台等。“老”IO和Java 1.1的“新”IO将得到着重强调。除此之外,本节还要探讨如何获取一个对象、对其进行“流式”加工(使其能置入磁盘或通过网络传送)以及重新构建它等等。这些操作在Java的1.1版中都可以自动完成。另外,我们也要讨论Java 1.1的压缩库,它将用在Java的归档文件格式中(JAR)。<br><br>(11) 第11章:运行期类型鉴定<br>若只有指向基础类的一个句柄,Java的运行期类型标鉴定(RTTI)使我们能获知一个对象的准确类型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意忽略一个对象的准确类型,让Java的动态绑定机制(多形性)为那一类型实现正确的行为。但在某些场合下,对于只有一个基础句柄的对象,我们仍然特别有必要了解它的准确类型是什么。拥有这个资料后,通常可以更有效地执行一次特殊情况下的操作。本章将解释RTTI的用途、如何使用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如何放弃它。此外,Java 1.1的“反射”特性也会在这里得到介绍。<br><br>(12) 第12章:传递和返回对象<br>由于我们在Java中同对象沟通的唯一途径是“句柄”,所以将对象传递到一个函数里以及从那个函数返回一个对象的概念就显得非常有趣了。本章将解释在函数中进出时,什么才是为了管理对象需要了解的。同时也会讲述String(字串)类的概念,它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解决了同样的问题。<br><br>(13) 第13章:创建窗口和程序片<br>Java配套提供了“抽象Windows工具包”(AWT)。这实际是一系列类的集合,能以一种可移植的形式解决视窗操纵问题。这些窗口化程序既可以程序片的形式出现,亦可作为独立的应用程序使用。本章将向大家介绍AWT以及网上程序片的创建过程。我们也会探讨AWT的优缺点以及Java 1.1在GUI方面的一些改进。同时,重要的“Java Beans”技术也会在这里得到强调。Java Beans是创建“快速应用开发”(RAD)程序构造工具的重要基础。我们最后介绍的是Java 1.2的“Swing”库——它使Java的UI组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br><br>(14) 第14章:多线程<br>Java提供了一套内建的机制,可提供对多个并发子任务的支持,我们称其为“线程”。这线程均在单一的程序内运行。除非机器安装了多个处理器,否则这就是多个子任务的唯一运行方式。尽管还有别的许多重要用途,但在打算创建一个反应灵敏的用户界面时,多线程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举个例子来说,在采用了多线程技术后,尽管当时还有别的任务在执行,但用户仍然可以毫无阻碍地按下一个按钮,或者键入一些文字。本章将对Java的多线程处理机制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的语法。<br><br>(15) 第15章 网络编程<br>开始编写网络应用时,就会发现所有Java特性和库仿佛早已串联到了一起。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因特网通信,以及Java用以辅助此类编程的一些类。此外,这里也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Java程序片,令其同一个“通用网关接口”(CGI)程序通信;揭示了如何用C++编写CGI程序;也讲述了与Java 1.1的“Java数据库连接”(JDBC)和“远程方法调用”(RMI)有关的问题。<br><br>(16) 第16章 设计范式<br>本章将讨论非常重要、但同时也是非传统的“范式”程序设计概念。大家会学习设计进展过程的一个例子。首先是最初的方案,然后经历各种程序逻辑,将方案不断改革为更恰当的设计。通过整个过程的学习,大家可体会到使设计思想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的一种途径。<br><br>(17) 第17章 项目<br>本章包括了一系列项目,它们要么以本书前面讲述的内容为基础,要么对以前各章进行了一番扩展。这些项目显然是书中最复杂的,它们有效演示了新技术和类库的应用。<br>有些主题似乎不太适合放到本书的核心位置,但我发现有必要在教学时讨论它们,这些主题都放入了本书的附录。
第一部分 从Hibernate和EJB 3.0开始  第1章 理解对象/关系持久化    1.1 什么是持久化     1.1.1 关系数据库     1.1.2 理解SQL     1.1.3 在Java中使用SQL     1.1.4 面向对象应用程序中的持久化    1.2 范式不匹配     1.2.1 粒度问题     1.2.2 子类型问题     1.2.3 同一性问题     1.2.4 与关联相关的问题     1.2.5 数据导航的问题     1.2.6 不匹配的代价    1.3 持久层和其他层 显示全部信息第一部分 从Hibernate和EJB 3.0开始  第1章 理解对象/关系持久化    1.1 什么是持久化     1.1.1 关系数据库     1.1.2 理解SQL     1.1.3 在Java中使用SQL     1.1.4 面向对象应用程序中的持久化    1.2 范式不匹配     1.2.1 粒度问题     1.2.2 子类型问题     1.2.3 同一性问题     1.2.4 与关联相关的问题     1.2.5 数据导航的问题     1.2.6 不匹配的代价    1.3 持久层和其他层     1.3.1 分层架构     1.3.2 用SQL/JDBC手工编写持久层     1.3.3 使用序列化     1.3.4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     1.3.5 其他选项    1.4 ORM     1.4.1 什么是ORM     1.4.2 一般的ORM问题     1.4.3 为什么选择ORM     1.4.4 Hibernate、EJB 3和JPA简介    1.5 小结   第2章 启动项目    2.1 启动Hibernate项目     2.1.1 选择开发过程     2.1.2 建立项目     2.1.3 Hibernate配置和启动     2.1.4 运行和测试应用程序    2.2 启动Java Persistence项目     2.2.1 使用Hibernate Annotations     2.2.2 使用Hibernate EntityManager     2.2.3 引入EJB组件     2.2.4 切换到Hibernate接口    2.3 反向工程遗留数据库     2.3.1 创建数据库配置     2.3.2 定制反向工程     2.3.3 生成Java源代码    2.4 与Java EE服务整合     2.4.1 与JTA整合     2.4.2 JNDI绑定的SessionFactory     2.4.3 JMX服务部署    2.5 小结   第3章 领域模型和元数据    3.1 CaveatEmptor应用程序     3.1.1 分析业务领域     3.1.2 CaveatEmptor领域模型    3.2 实现领域模型     3.2.1 处理关注点渗漏     3.2.2 透明和自动持久化     3.2.3 编写POJO和持久化实体类     3.2.4 实现POJO关联     3.2.5 把逻辑添加到访问方法    3.3 ORM元数据     3.3.1 XML中的元数据     3.3.2 基于注解的元数据     3.3.3 使用XDoclet     3.3.4 处理全局的元数据     3.3.5 运行时操作元数据    3.4 其他实体表示法     3.4.1 创建动态的应用程序     3.4.2 表示XML中的数据    3.5 小结  第二部分 映射概念和策略  第4章 映射持久化类    4.1 理解实体和值类型     4.1.1 细粒度的领域模型     4.1.2 定义概念     4.1.3 识别实体和值类型    4.2 映射带有同一性的实体     4.2.1 理解Java同一性和等同性     4.2.2 处理数据库同一性     4.2.3 数据库主键    4.3 类映射选项     4.3.1 动态的SQL生成     4.3.2 使实体不可变     4.3.3 给查询命名实体     4.3.4 声明包名称     4.3.5 用引号把SQL标识符括起来     4.3.6 实现命名约定    4.4 细粒度的模型和映射     4.4.1 映射基础属性     4.4.2 映射组件    4.5 小结   第5章 继承和定制类型    5.1 映射类继承     5.1.1 每个带有隐式多态的具体类一张表     5.1.2 每个带有联合的具体类一张表     5.1.3 每个类层次结构一张表     5.1.4 每个子类一张表     5.1.5 混合继承策略     5.1.6 选择策略    5.2 Hibernate类型系统     5.2.1 概述实体和值类型     5.2.2 内建的映射类型     5.2.3 使用映射类型    5.3 创建定制的映射类型     5.3.1 考虑定制的映射类型     5.3.2 扩展点     5.3.3 定制映射类型的案例     5.3.4 创建UserType     5.3.5 创建CompositeUserType     5.3.6 参数化定制类型     5.3.7 映射枚举    5.4 小结   第6章 映射集合和实体关联    6.1 值类型的set、bag、list和map     6.1.1 选择集合接口     6.1.2 映射set     6.1.3 映射标识符bag     6.1.4 映射list     6.1.5 映射map     6.1.6 排序集合和有序集合  6.2 组件的集合     6.2.1 编写组件类     6.2.2 映射集合     6.2.3 启用双向导航     6.2.4 避免非空列    6.3 用注解映射集合     6.3.1 基本的集合映射     6.3.2 排序集合和有序集合     6.3.3 映射嵌入式对象的集合    6.4 映射父/子关系     6.4.1 多样性     6.4.2 最简单的可能关联     6.4.3 使关联双向     6.4.4 级联对象状态    6.5 小结   第7章 高级实体关联映射    7.1 单值的实体关联     7.1.1 共享的主键关联     7.1.2 一对一的外键关联     7.1.3 用联结表映射    7.2 多值的实体关联     7.2.1 一对多关联     7.2.2 多对多关联     7.2.3 把列添加到联结表     7.2.4 映射map    7.3 多态关联     7.3.1 多态的多对一关联     7.3.2 多态集合     7.3.3 对联合的多态关联     7.3.4 每个具体类一张多态表    7.4 小结   第8章 遗留数据库和定制SQL    8.1 整合遗留数据库     8.1.1 处理主键     8.1.2 带有公式的任意联结条件     8.1.3 联结任意的表     8.1.4 使用触发器    8.2 定制SQL     8.2.1 编写定制CRUD语句     8.2.2 整合存储过程和函数    8.3 改进Schema DDL     8.3.1 定制SQL名称和数据类型     8.3.2 确保数据一致性     8.3.3 添加领域约束和列约束     8.3.4 表级约束     8.3.5 数据库约束     8.3.6 创建索引     8.3.7 添加辅助的DDL    8.4 小结  第三部分 会话对象处理  第9章 使用对象    9.1 持久化生命周期     9.1.1 对象状态     9.1.2 持久化上下文    9.2 对象同一性和等同性     9.2.1 引入对话     9.2.2 对象同一性的范围     9.2.3 脱管对象的同一性     9.2.4 扩展持久化上下文    9.3 Hibernate接口     9.3.1 保存和加载对象     9.3.2 使用脱管对象     9.3.3 管理持久化上下文    9.4 JPA     9.4.1 保存和加载对象     9.4.2 使用脱管的实体实例    9.5 在EJB组件中使用Java Persistence     9.5.1 注入EntityManager     9.5.2 查找EntityManager     9.5.3 访问EntityManagerFactory    9.6 小结   第10章 事务和并发    10.1 事务本质     10.1.1 数据库和系统事务     10.1.2 Hibernate应用程序中的事务     10.1.3 使用Java Persistence的事务    10.2 控制并发访问     10.2.1 理解数据库级并发     10.2.2 乐观并发控制     10.2.3 获得额外的隔离性保证    10.3 非事务数据访问     10.3.1 揭开自动提交的神秘面纱     10.3.2 使用Hibernate非事务地工作     10.3.3 使用JTA的可选事务    10.4 小结   第11章 实现对话    11.1 传播Hibernate Session     11.1.1 Session传播的用例     11.1.2 通过线程局部传播     11.1.3 利用JTA传播     11.1.4 利用EJB传播    11.2 利用Hibernate的对话     11.2.1 提供对话保证     11.2.2 利用脱管对象的对话     11.2.3 给对话扩展Session    11.3 使用JPA的对话     11.3.1 Java SE中的持久化上下文传播     11.3.2 在对话中合并脱管对象     11.3.3 在Java SE中扩展持久化上下文    11.4 使用EJB 3.0的对话     11.4.1 使用EJB的上下文传播     11.4.2 利用EJB扩展持久化上下文    11.5 小结   第12章 有效修改对象    12.1 传播性持久化     12.1.1 按可到达性持久化     12.1.2 把级联应用到关联     12.1.3 使用传播性状态     12.1.4 利用JPA的传播性关联    12.2 大批量和批量操作     12.2.1 使用HQL和JPA QL的大批量语句     12.2.2 利用批量处理     12.2.3 使用无状态的会话    12.3 数据过滤和拦截     12.3.1 动态数据过滤     12.3.2 拦截Hibernate事件     12.3.3 内核事件系统     12.3.4 实体监听器和回调    12.4 小结   第13章 优化抓取和高速缓存    13.1 定义全局抓取计划     13.1.1 对象获取选项     13.1.2 延迟的默认抓取计划     13.1.3 理解代理     13.1.4 禁用代理生成     13.1.5 关联和集合的即时加载     13.1.6 通过拦截延迟加载    13.2 选择抓取策略     13.2.1 批量预抓取数据     13.2.2 通过子查询预抓取集合     13.2.3 通过联结即时抓取     13.2.4 给二级表优化抓取     13.2.5 优化指导方针    13.3 高速缓存基本原理     13.3.1 高速缓存策略和范围     13.3.2 Hibernate高速缓存架构    13.4 高速缓存实践     13.4.1 选择并发控制策略     13.4.2 理解高速缓存区域     13.4.3 设置本地的高速缓存提供程序     13.4.4 设置重复的高速缓存     13.4.5 控制二级高速缓存    13.5 小结   第14章 利用HQL和JPA QL查询    14.1 创建和运行查询     14.1.1 准备查询     14.1.2 执行查询     14.1.3 使用具名查询    14.2 基本的HQL和JPA QL查询     14.2.1 选择     14.2.2 限制     14.2.3 投影    14.3 联结、报表查询和子查询     14.3.1 联结关系和关联     14.3.2 报表查询     14.3.3 利用子查询    14.4 小结   第15章 高级查询选项    15.1 利用条件和示例查询     15.1.1 基本的条件查询     15.1.2 联结和动态抓取     15.1.3 投影和报表查询     15.1.4 按示例查询    15.2 利用原生的SQL查询     15.2.1 自动的结果集处理     15.2.2 获取标量值     15.2.3 Java Persistence中的原生SQL    15.3 过滤集合    15.4 高速缓存查询结果     15.4.1 启用查询结果高速缓存     15.4.2 理解查询高速缓存     15.4.3 什么时候使用查询高速缓存     15.4.4 自然标识符高速缓存查找    15.5 小结   第16章 创建和测试分层的应用程序    16.1 Web应用程序中的Hibernate     16.1.1 用例简介     16.1.2 编写控制器     16.1.3 OSIV模式     16.1.4 设计巧妙的领域模型    16.2 创建持久层     16.2.1 泛型的数据访问对象模式     16.2.2 实现泛型CRUD接口     16.2.3 实现实体DAO     16.2.4 利用数据访问对象    16.3 命令模式简介     16.3.1 基础接口     16.3.2 执行命令对象     16.3.3 命令模式的变形    16.4 利用EJB 3.0设计应用程序     16.4.1 利用有状态的bean实现会话     16.4.2 利用EJB编写DAO     16.4.3 利用依赖注入    16.5 测试     16.5.1 理解不同种类的测试     16.5.2 TestNG简介     16.5.3 测试持久层     16.5.4 考虑性能基准    16.6 小结   第17章 JBoss Seam简介    17.1 Java EE 5.0编程模型     17.1.1 JSF详解     17.1.2 EJB 3.0详解     17.1.3 用JSF和EJB 3.0编写Web应用程序     17.1.4 分析应用程序    17.2 用Seam改善应用程序     17.2.1 配置Seam     17.2.2 将页面绑定到有状态的Seam组件     17.2.3 分析Seam应用程序    17.3 理解上下文组件     17.3.1 编写登录页面     17.3.2 创建组件     17.3.3 给上下文变量起别名     17.3.4 完成登录/注销特性    17.4 验证用户输入     17.4.1 Hibernate Validator简介     17.4.2 创建注册页面     17.4.3 用Seam实现国际化    17.5 利用Seam简化持久化     17.5.1 实现对话     17.5.2 让Seam管理持久化上下文    17.6 小结  附录A SQL基础知识  附录B 映射快速参考
200多M 作者梁敬彬、梁敬弘 上篇 开启惊喜之门——带意识地学Oracle 第1章意识,少做事从学习开始 2 1.1 选择先学什么颇有学问 2 1.1.1 梁老师课堂爆笑开场 2 1.1.2 看似跑题的手机分类 4 1.1.3 学什么先了解做什么 5 1.2 善于规划分类才有效果 7 1.2.1 分类与角色密切相关 7 1.2.2 角色自我认识有讲究 9 1.3 明白学以致用方有意义 11 第2章震惊,体验物理体系之旅 13 2.1 必须提及的系列知识 13 2.2 物理体系从老余开店慢慢铺开 16 2.2.1 老余的三个小故事 16 2.2.1.1 顾客的尺寸 16 2.2.1.2 有效的调整 17 2.2.1.3 记录的习惯 18 2.2.2 体系结构原理初探 20 2.2.2.1 从一普通查询SQL说起20 2.2.2.2 老余故事终现用心良苦23 2.2.2.3 一起体会Oracle代价 27 2.2.3 体系结构原理再探 30 2.2.3.1 从一普通更新语句说起30 2.2.3.2 体系结构中提交的探讨34 2.2.3.3 劳模的评选 38 2.2.3.4 回滚的研究 40 2.2.3.5 一致的查询 43 2.2.3.6 一致读的原理46 2.2.3.7 实践的体会 49 2.3 体系学习让SQL性能提升千倍 65 2.3.1 一起探索体系学习的意义 65 2.3.1.1 同学们不知所学何用 66 2.3.1.2 实际上大有用武之地 67 2.3.2 单车到飞船的经典之旅 70 2.3.2.1 未优化前,单车速度 70 2.3.2.2 绑定变量,摩托速度 72 2.3.2.3 静态改写,汽车速度 74 2.3.2.4 批量提交,动车速度 75 2.3.2.5 集合写法,飞机速度 77 2.3.2.6 直接路径,火箭速度 78 2.3.2.7 并行设置,飞船速度 79 2.3.3 精彩的总结与课程展望 80 2.3.3.1 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思想80 2.3.3.2 老师的课程展望与规划81 第3章神奇,走进逻辑体系世界 84 3.1 长幼有序的逻辑体系 84 3.2 逻辑体系从老余养殖细细说起 85 3.2.1 农场之体系逻辑结构 85 3.2.2 农场之BLOCK漫谈89 3.2.3 农场之区与段 91 3.2.4 农场之表空间的分类 93 3.2.4.1 表空间与系统农场93 3.2.4.2 表空间与临时农场93 3.2.4.3 表空间与回滚农场94 3.2.5 逻辑结构之初次体会 94 3.2.5.1 逻辑结构之BLOCK 94 3.2.5.2 逻辑结构之TABLESPACE 95 3.2.5.3 逻辑结构之USER 97 3.2.5.4 逻辑结构之EXTENT 97 3.2.5.5 逻辑结构之SEGMENT 98 3.2.6 逻辑结构之二次体会 100 3.2.6.1 BLOCK的大小与调整 100 3.2.6.2 PCTFREE参数与调整 101 3.2.6.3 PCTFREE与生效范围 102 3.2.6.4 EXTENT尺寸与调整 103 3.2.7 逻辑结构之三次体会 104 3.2.7.1 已用与未用表空间情况104 3.2.7.2 表空间大小与自动扩展105 3.2.7.3 回滚表空间新建与切换109 3.2.7.4 临时表空间新建与切换111 3.2.7.5 临时表空间组及其妙用114 3.3 课程结束你给程序安上了翅膀 117 3.3.1 过度扩展与性能 117 3.3.2 PCTFREE与性能120 3.3.3 行迁移与优化 123 3.3.4 块的大小与应用 124 第4章祝贺,表的设计成就英雄 131 4.1 表的设计之五朵金花 131 4.2 表的特性从老余一家展开描述 132 4.2.1 老余一家各施所长 132 4.2.2 普通堆表不足之处 132 4.2.2.1 表更新日志开销较大 133 4.2.2.2 delete无法释放空间 136 4.2.2.3 表记录太大检索较慢 139 4.2.2.4 索引回表读开销很大 140 4.2.2.5 有序插入却难有序读出143 4.2.3 奇特的全局临时表 146 4.2.3.1 分析全局临时表的类型146 4.2.3.2 观察各类DML的REDO量 147 4.2.3.3 全局临时表两大重要特性 149 4.2.4 神通广大的分区表 153 4.2.4.1 分区表类型及原理155 4.2.4.2 分区表最实用的特性 165 4.2.4.3 分区索引类型简述176 4.2.4.4 分区表之相关陷阱177 4.2.5 有趣的索引组织表 184 4.2.6 簇表的介绍及应用 187 4.3 理解表设计的你成为项目组英雄 189 第5章惊叹,索引天地妙不可言 191 5.1 看似简单无趣的索引知识 191 5.2 索引探秘从小余缉凶拉开帷幕 192 5.2.1 BTREE索引的精彩世界 192 5.2.1.1 BTREE索引结构图展现192 5.2.1.2 到底是物理还是逻辑结构 194 5.2.1.3 索引结构三大重要特点198 5.2.1.4 插播小余缉凶精彩故事201 5.2.1.5 妙用三特征之高度较低203 5.2.1.6 巧用三特征之存储列值219 5.2.1.7 活用三特征之索引有序248 5.2.1.8 不可不说的主外键设计265 5.2.1.9 组合索引高效设计要领272 5.2.1.10变换角度看索引的危害289 5.2.1.11如何合理控制索引数量295 5.2.2 位图索引的玫瑰花之刺 297 5.2.2.1 统计条数奋勇夺冠297 5.2.2.2 即席查询一骑绝尘302 5.2.2.3 遭遇更新苦不堪言306 5.2.2.4 重复度低一败涂地309 5.2.2.5 了解结构真相大白311 5.2.3 小心函数索引步步陷阱 315 5.2.3.1 列运算让索引失去作用315 5.2.3.2 函数索引是这样应用的317 5.2.3.3 避免列运算的经典案例319 5.3 索引让一系列最熟悉的SQL飞起来了 325 第6章经典,表的连接学以致用 327 6.1 表的连接之江南三剑客 327 6.2 三大类型从小余跳舞一一道来 328 6.2.1 跳舞也能跳出连接类型 328 6.2.1.1 感觉怪异的嵌套循环 328 6.2.1.2 排序合并及哈希连接 329 6.2.2 各类连接访问次数差异 330 6.2.2.1 嵌套循环的表访问次数330 6.2.2.2 哈希连接的表访问次数337 6.2.2.3 排序合并的表访问次数340 6.2.3 各类连接驱动顺序区别 341 6.2.3.1 嵌套循环的表驱动顺序341 6.2.3.2 哈希连接的表驱动顺序343 6.2.3.3 排序合并的表驱动顺序345 6.2.4 各类连接排序情况分析 347 6.2.4.1 除嵌套循环都需排序 347 6.2.4.2 排序只需取部分字段 347 6.2.4.3 关于排序的经典案例 349 6.2.5 各类连接限制场景对比 350 6.2.5.1 哈希连接的限制 350 6.2.5.2 排序合并的限制 353 6.2.5.3 嵌套循环无限制 355 6.3 你动手装备的表连接威震三军 355 6.3.1 嵌套循环与索引 356 6.3.2 哈希连接与索引 362 6.3.3 排序合并与索引 363 下篇飞翔意识天空——思想与案例的分享 第7章搞定!不靠技术靠菜刀 368 7.1 SQL被一刀剁了 369 7.2 整个模块丢弃了 370 7.3 调用次数减少了 371 7.4 排序不再需要了 372 7.5 大表砍成小表了 373 7.6 排重操作消失了 373 7.7 插入阻碍小多了 374 7.8 迁移事情不做了 375 第8章升级!靠技术改隐形刀 377 8.1 大表等同小表了 378 8.2 大表切成小表了 379 8.3 索引变身小表了 380 8.4 删除动作不做了 380 8.5 清表角度变换了 381 8.6 提交次数缩减了 382 8.7 迁移越来越快了 384 8.8 SQL语句精简了 385 第9章提问,也是智慧的体现 391 9.1 描述要考虑周全 392 9.2 用词要尽量准确 393 9.3 说明要力求简洁 394 9.4 问过的避免再问 396 9.5 能搜能试不急问 396 第10章买鱼,居然买出方法论 398 10.1 小余买鱼系列故事 398 10.1.1 诊断与改进 398 10.1.2 需求与设计 401 10.1.3 资源的利用 403 10.1.4 真正的需求 404 10.2 买鱼买出了方法论 405 10.2.1 一套流程 405 10.2.2 两大法宝 407 10.3 方法论的应用案例 408 10.3.1 从我们的这一套流程说起 408 10.3.1.1 诊断 408 10.3.1.2 改进优化(首次优化) 409 10.3.1.3 需求与设计(再次优化) 410 10.3.1.4 资源利用(花絮) 412 10.3.2 案例映衬了经典两大法宝 412 第11章宝典,规范让你少做事 414 11.1 抓狂,为何事总忙不完 415 11.1.1 技术能力不足的新人们 415 11.1.2 不懂提问智慧的求助者 415 11.1.3 产生各种失误的粗心者 416 11.1.3.1 啊,小黄的DDL惹祸 416 11.1.3.2 惨,老师登错环境了 417 11.1.3.3 糟,小罗忘操作…… 417 11.1.4 解决问题缓慢的技术员 419 11.1.4.1 优化效率低下的小高 419 11.1.4.2 为何老师能快速解决 420 11.1.5 陷入种种困境的开发者 422 11.1.5.1 超长SQL使小郑烦恼 422 11.1.5.2 缺少注释让小叶沮丧 422 11.1.6 总是考虑不全的设计者 423 11.1.6.1 未提前规划的王工 423 11.1.6.2 不了解特性的刘工 424 11.2 淡定,规范少做无谓事 425 11.2.1 学习规范——促成新人快速成长 426 11.2.2 求助规范——引导求助不再迷糊 427 11.2.3 操作规范——协助粗心者不犯错 428 11.2.4 流程规范——保障问题快速解决 429 11.2.4.1 动态整体 429 11.2.4.2 动态局部 432 11.2.4.3 静态整体 439 11.2.4.4 静态局部 448 11.2.5 开发规范——让开发者驾轻就熟 451 11.2.5.1 SQL编写规范 452 11.2.5.2 PL/SQL编写规范 455 11.2.6 设计规范——助设计者运筹帷幄 457 11.2.6.1 表规范 458 11.2.6.2 索引规范 461 11.2.6.3 环境参数规范 467 11.2.6.4 命名规范 469
机器学习中,残差函数损失函数目标函数代价函数都是用于描述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函数,但它们的含义和使用场景略有不同。 - 残差函数:在监督学习中,我们通常会给定一个数据集,其中包含了输入和输出的对应关系。此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模型对输入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真实输出之间的差异定义为残差。残差函数通常表示为: $ r_i = y_i - f(x_i) $ 其中,$y_i$表示真实输出值,$f(x_i)$表示输入$x_i$对应的模型预测值,$r_i$表示输入$x_i$对应的残差。残差函数通常用于拟合模型。 - 损失函数损失函数也称为代价函数或误差函数,是衡量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的函数。常见的损失函数包括均方误差(MSE)、交叉熵(Cross Entropy)等。损失函数通常表示为: $ L(\theta) = \frac{1}{m} \sum_{i=1}^{m} l(f(x_i, \theta), y_i) $ 其中,$\theta$表示模型的参数,$m$表示样本数量,$y_i$表示真实输出值,$f(x_i,\theta)$表示输入$x_i$对应的模型预测值,$l(\cdot)$表示基础损失函数损失函数通常用于训练模型,即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来寻找最优的模型参数。 - 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也称为优化目标函数,是在优化模型时需要最小化的函数目标函数一般包含模型的损失函数和正则项。目标函数通常表示为: $ J(\theta) = L(\theta) + \lambda R(\theta) $ 其中,$\theta$表示模型的参数,$L(\theta)$表示模型的损失函数,$R(\theta)$表示正则项,$\lambda$表示正则化参数。目标函数通常用于选择最优的模型参数,以达到最小化损失函数的目的。 - 代价函数代价函数也称为成本函数,常用于描述整个训练集的误差。代价函数通常表示为: $ J(\theta) = \frac{1}{2m} \sum_{i=1}^{m} (y_i - f(x_i, \theta))^2 $ 其中,$\theta$表示模型的参数,$m$表示样本数量,$y_i$表示真实输出值,$f(x_i,\theta)$表示输入$x_i$对应的模型预测值,$J(\theta)$表示代价函数代价函数通常用于衡量整个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误差,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模型的参数来改善模型的性能。 总之,残差函数损失函数目标函数代价函数都是机器学习中用于描述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函数,但它们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是不同的。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My.科研小菜鸡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